杏壇傳略 楊連山

2020-08-09 荷花半開

杏壇傳略

緣起

古人講究天地君親師,師那是排在很重要的位置,與天地君親並列,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之語。有人更是說,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教師是良心活,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

其實說白了,教師就是一種職業,與工人、農民、商人、修鍋的,理髮的引車賣漿的一樣,是一種謀生的手段。教師就是私塾先兒,蛤蟆王,教書匠,哪有那麼偉大。在學而優則仕的科舉時代,私塾先兒往往是屢試不第的窮酸秀才謀生的末路,是萬不得已混飯吃的職業手段。在僱主家裡設帳教書,等於是寄人籬下,仰人鼻息,屈了多少英雄漢、大丈夫的鴻鵠之志。作為女性從事教師這個職業還是比較適合的,報酬雖說不很多,但總是有的;環境也穩定;教師是良心活兒,也很辛苦,如果不想叫累著,悠著點兒幹也不至於累著。但是,作為男性,從事教師這個職業就很受限制了。終年累月活動的空間就是一間教室,三尺講臺;朝夕相處的是那幾十個學生。還有一眼就能看到終點的未來,縱有天大的本身,又能成就個什麼祖父事業。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就像蠟燭燃燒了自己,卻沒有照亮別人;又像磨刀石,磨刀石磨薄了卻沒有磨利刀刃。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送走了一屆屆學生,也送走了自己的青春歲月。

好男兒就應該志在四方,趁著年輕,闖蕩世界,指點江山,總要幹出個事兒來,方不負這大好年華,也不枉在這世間走了一遭。

世上的事,大凡是喊的越響,往往是越燻沉,從沒有人喊,皇帝是太陽底下最高貴的職業。但是,歷朝歷代對於教師這一群體,又噁心又離不開。於是乎怎麼辦呢?就連拉著,既不叫餓著,又不叫吃好,勉勉強強餵個溫飽而已。人作怪是錢作怪,牲口作怪是料作怪,吃的太飽了,就飽暖思淫慾,秀才要作怪起來,又顧慮太多,前怕虎後怕狼,瞻前顧後,遲遲疑疑,猶豫不決,怎成得了大事。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於是只好趕趕嘴勁,把滿肚皮的牢騷,信口亂說,你看看,這不是惹的人討厭嗎。一叫人討厭,那還會有什麼好下場,還會有什麼好果子吃,連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也太息,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於友,跋前疐後,動輒得咎,這遭際簡直是罪有應得。下有對策上有政策,當權者就不分青紅皂白,放逐的遠遠的,耳朵清靜,眼不見心不煩。何頻在《錢鍾書在五七幹校》一文中大發感慨道,大文人似乎都有過被放逐的經歷。由屈原、賈誼、李白、柳宗元、蘇東坡等人一串兒數下來,還有當代的錢鍾書。如果要屈指接著數下去,可以列出長長的名單,這些被放逐的人都是大文人,都是龍虎一般的人傑。那些小蝦小魚的小知識分子,想讓放逐還不入人家法眼,排不上號,人家還看不上眼呢,只好遣返回老家勞動改造去也,這也等於是另一種形式的放逐。有口稀飯吃著,能幹活就行了,讓你整天為溫飽犯愁,看看讓你還有什麼閒心思大發牢騷。

老九是1962年生人,自從1970年八歲上學,到1981年師範畢業,教過的老師少說也有幾十位。師範畢業後又有幸當了蛤蟆王,也成了一個教書匠,彈指一揮間,四十載歲月可匆匆而逝了。白首回顧前塵,與之朝夕相處的老師更是不少。

據有人說,人老有八反,其中之一就是近事不記而記遠事,眼前的事記不住,幾十年前陳芝麻爛穀子的瑣事卻記憶清晰。老九垂垂老矣,閒來無事,幾十年來與老師們相交的往事湧上心頭,雖然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壯舉,也沒有沙場秋點兵的徵伐,更沒有著書立說、著作等身的不朽。但是這些小知識分子們卻也有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骨氣。而這些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卻也令人感懷敬仰。於是萌發了要為被嘲諷為臭老九的老師們立傳。

一有這個想法卻犯了難。給人立傳,那是寫史書的太史令、翰林們的職分,他們做的是千古之事。魯迅不是說嘛,因為從來不朽之筆,須傳不朽之人,於是人以文傳,文以人傳——究竟誰靠誰傳,漸漸的不甚瞭然起來。而「傳的名目很繁多:列傳,自傳,內傳,外傳,別傳,家傳,小傳……,(魯迅語)」老九天生駑鈍,又缺乏才情,這些傳老九都做不來,再加上時日已久,幾十年前的事兒誰還念念不忘地記在心裡,大部分都忘得一乾二淨了,有的老師可能名字都記不起來了。就是搜腸刮肚,追憶起來的那些事,也必是牽一漏萬。萬般無奈之下,只好能回憶起來多少是多少,不計筆拙,先記錄下來再說。這些老師一輩子手執教鞭,一支粉筆在三尺講臺上口吐白沫,苦口婆心地教訓頑童,也算像孔聖人一樣杏壇設教了。

《莊子·漁父篇》載:孔子遊於緇帷(即黑惟,假託為地名)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就借借孔聖人的光,為老九們臉上貼貼金,姑且名之曰杏壇傳略而已。

相關焦點

  • 公務員面試熱點,楊連山為烈士尋親終歸故裡
    看著這些幾十年前的烈士證,楊連山的心中五味雜陳,毅然買下後,他決定開始為烈士們尋親,楊連山把烈士生前的部隊番號、性別、姓名、職務等線索一一列出,再查閱軍史、黨史,進行實地打探,四年間他已為6位烈士找到了家。
  • 南陽市十四中學校教師楊連山,四十年藏書十萬多冊,,,,紅香圃
    南陽中學教師楊連山,四十年藏書十萬多冊楊連山,一九六二年六月生於河南省南陽市社旗縣李店鎮薛莊村2009年8月楊連山發起為十四位南陽籍烈士找家的活動,堅守十年,行程二萬多公裡,執著的為十四位南陽籍烈士找家,已經送六位烈士魂歸故裡。一個質樸的善念,一段紅色的傳奇。
  • 淘書秘籍 楊連山
    淘書秘籍 楊連山 河南省南陽市十四中的高潔語文教師楊連山,自詡為書呆子,自1991年開始淘舊書,至今29年了。趕了一個晚集,花了不菲的金錢,淘了三萬多冊毛選、文革資料、文史哲舊書,專門用一套房子藏書,可謂豪舉。在近三十年的淘書經歷中,感覺,淘舊書就好像娶老婆,講究緣分呢,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全靠月老的紅線牽了。
  • 地理老師吳學忠,楊連山
    地理老師吳學忠 楊連山 吳學忠老師是教地理的,唐河縣人,妻子是唐河縣城關鎮二小的教師,育有一女二子。吳老師年輕時候的情況我不甚清楚。聽說他1953年招教考試中,考上了教師後,分配在李店小學教學。吳老師身高175釐米的大個子,梳個分頭,戴著近視眼鏡。平時話語不多,見人未語先笑。
  • 面帶微笑的黨雲古老師 楊連山
    面帶微笑的黨雲古老師2 楊連山8、借自行車9、你真幸運啊有一天,又到黨老師的住室去,說話中間黨老師笑著說,楊連山你真幸運啊。虧是那一年你扣的死,知識都背的熟。當年考上了。要是稍微不踏實,79年沒有考上,就很玄了,往後就不好考了。你的英語跟著我學那不長時間,數學也不好,偏科嚴重,英語數學是你的短板,到第二年英語加入總分了,數學題難度也加大了。和你一個班的同學好多都吃虧在英語和數學上,複習了多少年都沒有考上。
  • 教高一英語的王老師,楊連山
    楊連山7月4日下午於十四中圖書室作者簡介 楊連山,一九六二年六月生,河南省南陽市社旗縣李店鎮薛莊村人。 一九八一年年七月參加教育工作,現為南陽市十四中高級語文教師,校報琢玉主編。先後主編了雛鷹、文網、琢玉等校報,編印了《文網薈萃》、《十四中校志》、《文海拾貝》、《心有靈犀》、《小荷尖尖》、《杏林花滿枝》和《蝶變》五本書。藏有三萬六千多冊毛著紅寶書連環畫,酷嗜紅樓夢。
  • 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歷史人物傳略
    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歷史人物傳略   高放主編 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  出版時間:2014年8月 內容簡介   《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歷史人物傳略》叢書記述了在社會主義歷史進程中湧現出的思想家、理論家、活動家、革命家
  • 全國最美家庭獲得者楊連山 易大壯
    楊連山,一九六二年六月初三生,網名瘦竹齋、易大壯、紅香圃、老九、鬥十千、餘愛蓮等。河南省南陽市社旗縣李店鎮薛莊村人。1981年7月參加工作,有幸成為蛤蟆王。
  • 高考改變命運 楊連山
    高考改變命運 楊連山 我是1979年參加高考的,那一年我考上了今天看來毫不起眼的師範,但高考是我人生的拐點,它改變了我的人生走向和軌道。李老師在教室門口喊道,楊連山你過來。我膽怯怯地走到李老師面前三尺遠處站定,李老師說,你這一段表現不錯,紀律學習進步都很大。再加一把勁兒,好好學習,我把你樹為班裡同學們學習的榜樣。我當時聽了李老師這一番話,心裡激動萬分,簡直受寵若驚,能得老師如此器重,真是三生有幸。於是心裡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表現,決不能辜負老師的期待。 但是在75年的時候,文革尚沒有結束,正反擊右傾翻案風呢。
  • 精明的化學老師任有義,,,,楊連山
    楊連山於2020年6月28日十四中圖書室作者簡介 楊連山,一九六二年六月生,河南省南陽市社旗縣李店鎮薛莊村人。 一九八一年年七月參加教育工作,現為南陽市十四中高級語文教師,校報琢玉主編。先後主編了雛鷹、文網、琢玉等校報,編印了《文網薈萃》、《十四中校志》、《文海拾貝》、《心有靈犀》、《小荷尖尖》、《杏林花滿枝》和《蝶變》五本書。
  • 「杏壇」和「杏林」的區別
    「杏壇」和「杏林」兩者之間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卻不一樣。前者指教育,後者指醫道。 「杏壇」的典故則出自於莊子的一則寓言。莊子在那則寓言裡,說孔子收弟子三千,授六藝之學。自古以為美談,為士林所稱頌。他每到一處就在杏林裡講學。休息的時候,就坐在杏壇之上。
  • 杏壇實驗學校在南朗村奠基
    這標誌著,作為杏壇教育重點工程,杏壇實驗學校正式開工建設,預計2022年完工啟用。該校由杏壇鎮人民政府、廣東杏暉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建設,將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有廣泛影響的優質教育品牌。  值得關注的是,杏壇實驗學校工程將創造杏壇教育史上多個第一:杏壇第一所國有民辦的學校,第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第一所配置室內遊泳館的學校,第一所學生全寄宿學校。
  • 文化常識:杏壇、杏林
    杏林、杏壇一字之差,但其意思卻差別很大。杏林、杏壇雖然都與杏子有關,但二者之間幾乎沒有任何關係。  「杏林」是中醫界常用的一個詞彙,該詞產生於漢末,和該詞直接有關的主人公是東漢時期福建籍醫生董奉。
  • 常識積累:杏園、杏林、杏壇
    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經濟、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需要小夥伴們長時間不間斷的積累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常識是杏園、杏林、杏壇  唐代,新科進士賜宴時,在宮城外的杏園,於是他乾脆不再想做官的事,每天在杏壇談琴論道,向弟子們講述「詩、禮、樂、易」。時人為了激勵後輩努力學習儒家文化、感悟儒家思想,在杏園的槐蔭樹下建築了杏壇,所以杏壇便被尊為孔子授學立教的第一聖地。  北宋時,孔子後代又在曲阜祖廟築壇,環植杏樹,遂以「杏壇」名之。杏壇就成為人們追求知識和理想的代稱。由於杏壇時孔子當年講學之處,後來便以其指正統入學,也泛指教育工作者講學的場所。
  • 杏壇:108臺環保定型機升級,賦能環境治理_杏壇新聞_順德城市網
    12月18日,省生態環境廳檢查組到順德杏壇開展環保督察整改重點工作,市、區兩級生態環境局相關領導陪同,就杏壇科技工業園漂染廠廢氣整治情況現場督察。  珠三角生態環境保護監察專員辦公室一級調研員任培毅、珠三角生態環境保護監察專員辦公室四級調研員徐淑鶯、珠三角生態環境保護監察專員辦公室一級科員李南寧,市生態環境局四級調研員趙智,市生態環境局順德分局副局長凌偉峰,佛山市生態環境局順德分局杏壇監督管理所副所長蔡瑜華等參加督察活動。
  • 無怨無悔的四十年 楊連山
    無怨無悔的四十年 楊連山我叫楊連山,1962年6月3日,生於河南省社旗縣李店鎮薛莊村。父親叫楊文興,一生務農。母親叫王金榮,一生最偉大的事業,就是養育了我們姊妹六人。作者簡介 楊連山,一九六二年六月生,河南省南陽市社旗縣李店鎮薛莊村人。 一九八一年年七月參加教育工作,現為南陽市十四中高級語文教師,校報琢玉主編。先後主編了雛鷹、文網、琢玉等校報,編印了《文網薈萃》、《十四中校志》、《文海拾貝》、《心有靈犀》、《小荷尖尖》和《杏林花滿枝》五本書。藏有三萬六千多冊毛著紅寶書連環畫,酷嗜紅樓夢。
  • 徐今懋 | 金子久先生傳略
    此篇《金子久先生傳略》為今懋先生八十年代所撰寫,史料豐富,文字典雅,讀來朗朗上口。(徐今懋先生所撰《金子久先生傳略》底稿)金子久先生,名有恆,一名壽生,大麻人——麻地舊屬德清縣,解放後,改隸崇德,旋因並縣而劃歸桐鄉,故金氏鄉貫,向雲德清——清同治九年十月十五日生,民國十年七月九日卒(公曆1870
  • 水鄉杏壇:十年砥礪,華麗轉身駛入快車道
    一串串數據的對比,折射出杏壇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記錄著杏壇人前進的步伐。  十年來,杏壇始終把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不斷優化發展環境,把企業發展當作經濟發展的載體、群眾就業的平臺,增加稅收的「聚寶盆」。
  • 《新杏壇》國學夏令營招生簡章
    山東廣播電視臺《新杏壇》俱樂部是基於《新杏壇》欄目成立的線下組織,以開展國學論壇、演講活動,服務廣大國學愛好者為己任,目前已擁有92個分支俱樂部和上萬名會員。2013年青少年國學夏令營,即著眼於提升青少年的國學人文素養,精心選擇遊學導師和環境、科學設計遊學路線,旨在短時間內,讓青少年沐浴在國學的春風裡,分享古人先賢的智慧,聆聽時代大師的教誨。
  • 匯口鎮杏壇幼兒園勤教研 促成長」杏壇幼兒園公開課觀摩活動
    杏壇幼兒園公開課活動精彩綻為貫徹實施《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升幼兒園整體教學水平,10月8日-12日杏壇幼兒園開展了為期一周的教師公開課觀摩活動。本學期開展的是藝術領域的音樂活動。老師們充分注重以幼兒為主體, 將指南的理念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中,教學方法靈活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