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昭公二十年臘月十八日,孔子學府舉行拜師開學典禮,掀開了中國教育史上新的一頁。這天上午,風和日麗,陽光明媚,斜照積雪,給人以純淨之感。新築起的大四方土臺子坐北朝南,上面鋪上了新葦席,臺子後邊的絹幕上掛有閔損寫的紅絹橫幅——孔子學府拜師典。禮土臺子的東西兩側,各栽一棵杏樹,杏樹上還包著防凍的東西。土臺子的左前方斜放著一張几案,孔子的家宰坐在案旁,手持毛筆,準備在白絹上為報到的學生登名造冊。一個年輕的收費人站立几案旁,準備把受到的學費——幹肉,放在席上。土臺子下邊,站著一大片準備拜師的人。一些百姓和幾個賣零吃的小販陸續趕來看熱鬧……
一輛豪華馬車停在土臺子東邊,孔子陪著面帶病態的孟孫大夫走下馬車,登上土臺子,臺下的人向他們招手歡呼。孔子,年方三十,穿一身新儒服,身材魁偉,與孟孫大夫一道,分別坐在紫紅色的坐几上,越發雍容端莊。孟孫大夫,作為魯國的三位上卿大夫之一,雖屬「三桓」,地位顯達,但比起季孫大夫、叔孫大夫,屬親民大夫,加之支持孔子辦學,在民眾中的形象好於季孫、叔孫。況且,他帶病出席拜師典禮,受到敬重更在情理之中。身著新裝的司儀走到臺前,大聲說:「現在,我宣布,孔子學府首批弟子拜師典禮開始!韶樂起奏,二佾舞上來!」在悠揚的韶樂聲中,四舞女亦歌亦舞:
魯都披雪冬陽燦,
夫子設教育英賢。
八方學子集魯都,
投師孔門開新篇。
司儀宣布:「典禮第一項,請孟孫大夫宣詔賜教……」孟僖子站立臺中,說:「孔夫子聽旨。」孔丘跪地:「主公萬歲,萬萬歲。」孟孫大夫宣詔:
孔夫子系精通周禮與六藝之賢達,寡人命夫子開辦私學,為社稷培育良才,助興國家。為此,賜一車兩馬、百鬥米糧、五百兩紋銀,以資助教。並詔告天下。欽此。
孟孫大夫宣詔之後,鄭重指示:「望夫子不負聖命,辦好學府,培育賢才,為國效力。」孔子恭敬地表示:「孔丘決不負聖恩,永記孟孫大夫教導,設教育賢,為國效命。今天,孟孫大夫帶病親臨拜師典禮,我等十分感謝,這是對師生之關懷,是師生之榮耀。因孟孫大夫身體不支,我們一起恭送孟孫大夫提前回府。」臺上、臺下投以歡送的目光。孟孫府的家臣、家丁們把孟孫大夫扶上馬車,離去……
司儀大聲說:「典禮第二項,請孔夫子教導———」孔子站立臺前,動情地說:「主公聖諭,孟孫大夫賜教,把該說的話都說了。孔丘惟命是聽,奮力辦好平民教育,有教無類,不論貧富,皆可孔門就讀。藉此機會,我特地說明兩點。第一,解釋一下『弟子』。你們入孔門,就是我的學生,也稱『弟子』。我為什麼稱你們弟子呢?師生關係即是兄弟關係,又是父子關係,師生是一家人,我把你們當成兄弟,當成自己的孩子看待;第二,我還要把這個拜師的場所解釋一下。這是一個剛築成的土臺子,你們都看到了,臺子上種了兩棵杏樹。我給這個臺子取名杏壇,即借栽杏樹取其名也。讀書、習禮、學『六藝』,是件苦事,其滋味如同吃未成熟之青杏——又酸又澀;而苦讀成才,如同吃熟透之黃杏,又香又甜,回味無窮。這個杏壇也將是我長期使用的教壇,不冷不熱、不風不雨之時,你們在此聽課。杏樹種在這兒,象徵著辦教育的苦甜。杏樹結果頗多,預示孔門弟子遍天下也!我們的學校名稱叫孔子學府,我們的室外講壇叫杏壇。杏壇代表孔子學府,二者是一回事……」臺下的青少年交頭接耳,情趣盎然……
閔子騫說:「杏壇,這個名子起得好!」「好,好!」子路點著頭說。還有的青年高喊:「謝夫子為平民著想。」「第三項,依序登壇拜師。」司儀高喊:「曾點、顏路一同登壇拜師———」曾點、顏路各拿十小條幹肉登壇,分別交給收費人,收費人將幹肉放席上。曾點、顏路站立家宰面前,家宰記之。「我叫曾點,字子晰,24 歲,魯國南武城人,平民。」曾點報名。「我叫顏無由,字路,24 歲,曲阜人,平民。」顏路報名。曾點、顏路一起向孔子行叩頭禮。禮畢,二人站在孔子面前說:「請老師訓示。」
● ● ●
孔子說:「我還沒有辦學,您倆就跟隨我七八年了,又讀書、又習禮、又幹活,厚道、賢德、勤勉。希望你們既要自己學好,又要樂助師弟。」「弟子記下了。」曾點、顏路回答。「將來,我要讓兒子拜您為師。」曾點說完,施禮退下。「將來,我也要讓兒子拜您為師。」顏路說完,隨曾點走下杏壇。司儀喊:「子路登壇拜師!」一位身材魁偉腰佩寶劍的青年一縱身跳上杏壇,獻上十條中等幹肉,拔劍起舞。忽蹦忽跳,盤旋翻騰,劍閃寒光,風聲呼叫,令人眼花繚亂。「停下!」孔子大喝一聲。子路立時收住手腳:「嘿!嘿,亮一下功夫!誰敢搗亂,欺咱師徒,我叫他死在劍下!」「胡鬧!」孔子指著子路:「杏壇不是練武之地,豈能在此動刀動槍。投我孔門,要立志苦讀,學六藝,講仁義,修身養性,做賢良之人。」
子路立時換了神態:「是,是。」遂斯文地說:「我叫仲由,字子路,21 歲,卞邑人,家境貧寒,生性粗野,您老見諒。今,特來拜師求學,望能入仕!」說完,磕了一個五體投地的響頭。「哈、哈、哈……」臺上、臺下捧腹大笑。孔子拍著子路的肩膀說:「子路啊,你生性粗魯豪放,要自強自立,必須嚴於律己。我希望你以後以誠為本,修德負重,入仕有為。」「老師明示,子路牢記終生。」子路拱手施禮,緩步退下。
司儀高喊:「繼續拜師,閔損登壇!」閔損登壇,獻上十條大幹肉。突然,臺下高喊一聲:「吾來也!」孟孫何忌率二僕役傲慢登壇。二僕役將十條大肉乾直接扔到席上,弄得閔損不知所措,臺上臺下目瞪口呆。孔子大聲呵斥:「孟孫何忌,你身為貴族,又是上卿大夫、國家重臣後代,更應依禮行事。你暫且退下,依秩序、按規矩拜師!」孟孫何忌點了點頭,羞澀地退下。眾人對孔子的威嚴肅然起敬。這時,閔子騫恭敬地來到端坐的孔子面前,行三拜九叩大禮,禮畢,站立說:「我乃閔損,字子騫,平民,15歲,居魯國武棠邑閔家村。久聞夫子學高身正,熟知周禮,精通六藝,重仁重義,博學多才,特來拜師。「然後,立身,聽教。孔子站起,指著閔損,向杏壇下的人介紹:「他就是聞名魯國、連主公都知曉的孝子——閔損、閔子騫啊!」閔子騫連忙說:「不敢、不敢。」「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孔子大聲說:「我說的這句話,你們作為孔門首批學子,務必牢記,還要傳給以後的各批弟子,使之流傳於民間。這是因為,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孝乃修德之本。三皇五帝、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以孝治政,以德治國。閔子騫從兒童到少年,對繼母以德報怨,純真至孝,恪守孝賢成才信念,無愧乎人之楷模也!我還特地地告訴大家,我讓閔子騫任首批弟子之學長!」
臺下,一片歡騰。秦商、冉耕、孔忠、陳煥、孟孫何忌依序拜師。日落之時,拜師完畢。自拜師開學典禮之後,「孔子學府」、「杏壇」、「孔子」三個名詞形成一體,在曲阜、在魯國、在周邊諸侯國響亮地傳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