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子騫傳之杏壇拜師——五裡三賢系列故事(二十三)

2021-02-17 微觀魚臺

  魯昭公二十年臘月十八日,孔子學府舉行拜師開學典禮,掀開了中國教育史上新的一頁。這天上午,風和日麗,陽光明媚,斜照積雪,給人以純淨之感。新築起的大四方土臺子坐北朝南,上面鋪上了新葦席,臺子後邊的絹幕上掛有閔損寫的紅絹橫幅——孔子學府拜師典。禮土臺子的東西兩側,各栽一棵杏樹,杏樹上還包著防凍的東西。土臺子的左前方斜放著一張几案,孔子的家宰坐在案旁,手持毛筆,準備在白絹上為報到的學生登名造冊。一個年輕的收費人站立几案旁,準備把受到的學費——幹肉,放在席上。土臺子下邊,站著一大片準備拜師的人。一些百姓和幾個賣零吃的小販陸續趕來看熱鬧……

  一輛豪華馬車停在土臺子東邊,孔子陪著面帶病態的孟孫大夫走下馬車,登上土臺子,臺下的人向他們招手歡呼。孔子,年方三十,穿一身新儒服,身材魁偉,與孟孫大夫一道,分別坐在紫紅色的坐几上,越發雍容端莊。孟孫大夫,作為魯國的三位上卿大夫之一,雖屬「三桓」,地位顯達,但比起季孫大夫、叔孫大夫,屬親民大夫,加之支持孔子辦學,在民眾中的形象好於季孫、叔孫。況且,他帶病出席拜師典禮,受到敬重更在情理之中。身著新裝的司儀走到臺前,大聲說:「現在,我宣布,孔子學府首批弟子拜師典禮開始!韶樂起奏,二佾舞上來!」在悠揚的韶樂聲中,四舞女亦歌亦舞:

  魯都披雪冬陽燦,

  夫子設教育英賢。

  八方學子集魯都,

  投師孔門開新篇。

  司儀宣布:「典禮第一項,請孟孫大夫宣詔賜教……」孟僖子站立臺中,說:「孔夫子聽旨。」孔丘跪地:「主公萬歲,萬萬歲。」孟孫大夫宣詔:

  孔夫子系精通周禮與六藝之賢達,寡人命夫子開辦私學,為社稷培育良才,助興國家。為此,賜一車兩馬、百鬥米糧、五百兩紋銀,以資助教。並詔告天下。欽此。

  孟孫大夫宣詔之後,鄭重指示:「望夫子不負聖命,辦好學府,培育賢才,為國效力。」孔子恭敬地表示:「孔丘決不負聖恩,永記孟孫大夫教導,設教育賢,為國效命。今天,孟孫大夫帶病親臨拜師典禮,我等十分感謝,這是對師生之關懷,是師生之榮耀。因孟孫大夫身體不支,我們一起恭送孟孫大夫提前回府。」臺上、臺下投以歡送的目光。孟孫府的家臣、家丁們把孟孫大夫扶上馬車,離去……

  司儀大聲說:「典禮第二項,請孔夫子教導———」孔子站立臺前,動情地說:「主公聖諭,孟孫大夫賜教,把該說的話都說了。孔丘惟命是聽,奮力辦好平民教育,有教無類,不論貧富,皆可孔門就讀。藉此機會,我特地說明兩點。第一,解釋一下『弟子』。你們入孔門,就是我的學生,也稱『弟子』。我為什麼稱你們弟子呢?師生關係即是兄弟關係,又是父子關係,師生是一家人,我把你們當成兄弟,當成自己的孩子看待;第二,我還要把這個拜師的場所解釋一下。這是一個剛築成的土臺子,你們都看到了,臺子上種了兩棵杏樹。我給這個臺子取名杏壇,即借栽杏樹取其名也。讀書、習禮、學『六藝』,是件苦事,其滋味如同吃未成熟之青杏——又酸又澀;而苦讀成才,如同吃熟透之黃杏,又香又甜,回味無窮。這個杏壇也將是我長期使用的教壇,不冷不熱、不風不雨之時,你們在此聽課。杏樹種在這兒,象徵著辦教育的苦甜。杏樹結果頗多,預示孔門弟子遍天下也!我們的學校名稱叫孔子學府,我們的室外講壇叫杏壇。杏壇代表孔子學府,二者是一回事……」臺下的青少年交頭接耳,情趣盎然……

  閔子騫說:「杏壇,這個名子起得好!」「好,好!」子路點著頭說。還有的青年高喊:「謝夫子為平民著想。」「第三項,依序登壇拜師。」司儀高喊:「曾點、顏路一同登壇拜師———」曾點、顏路各拿十小條幹肉登壇,分別交給收費人,收費人將幹肉放席上。曾點、顏路站立家宰面前,家宰記之。「我叫曾點,字子晰,24 歲,魯國南武城人,平民。」曾點報名。「我叫顏無由,字路,24 歲,曲阜人,平民。」顏路報名。曾點、顏路一起向孔子行叩頭禮。禮畢,二人站在孔子面前說:「請老師訓示。」

● ● ●    

  孔子說:「我還沒有辦學,您倆就跟隨我七八年了,又讀書、又習禮、又幹活,厚道、賢德、勤勉。希望你們既要自己學好,又要樂助師弟。」「弟子記下了。」曾點、顏路回答。「將來,我要讓兒子拜您為師。」曾點說完,施禮退下。「將來,我也要讓兒子拜您為師。」顏路說完,隨曾點走下杏壇。司儀喊:「子路登壇拜師!」一位身材魁偉腰佩寶劍的青年一縱身跳上杏壇,獻上十條中等幹肉,拔劍起舞。忽蹦忽跳,盤旋翻騰,劍閃寒光,風聲呼叫,令人眼花繚亂。「停下!」孔子大喝一聲。子路立時收住手腳:「嘿!嘿,亮一下功夫!誰敢搗亂,欺咱師徒,我叫他死在劍下!」「胡鬧!」孔子指著子路:「杏壇不是練武之地,豈能在此動刀動槍。投我孔門,要立志苦讀,學六藝,講仁義,修身養性,做賢良之人。」

  子路立時換了神態:「是,是。」遂斯文地說:「我叫仲由,字子路,21 歲,卞邑人,家境貧寒,生性粗野,您老見諒。今,特來拜師求學,望能入仕!」說完,磕了一個五體投地的響頭。「哈、哈、哈……」臺上、臺下捧腹大笑。孔子拍著子路的肩膀說:「子路啊,你生性粗魯豪放,要自強自立,必須嚴於律己。我希望你以後以誠為本,修德負重,入仕有為。」「老師明示,子路牢記終生。」子路拱手施禮,緩步退下。

  司儀高喊:「繼續拜師,閔損登壇!」閔損登壇,獻上十條大幹肉。突然,臺下高喊一聲:「吾來也!」孟孫何忌率二僕役傲慢登壇。二僕役將十條大肉乾直接扔到席上,弄得閔損不知所措,臺上臺下目瞪口呆。孔子大聲呵斥:「孟孫何忌,你身為貴族,又是上卿大夫、國家重臣後代,更應依禮行事。你暫且退下,依秩序、按規矩拜師!」孟孫何忌點了點頭,羞澀地退下。眾人對孔子的威嚴肅然起敬。這時,閔子騫恭敬地來到端坐的孔子面前,行三拜九叩大禮,禮畢,站立說:「我乃閔損,字子騫,平民,15歲,居魯國武棠邑閔家村。久聞夫子學高身正,熟知周禮,精通六藝,重仁重義,博學多才,特來拜師。「然後,立身,聽教。孔子站起,指著閔損,向杏壇下的人介紹:「他就是聞名魯國、連主公都知曉的孝子——閔損、閔子騫啊!」閔子騫連忙說:「不敢、不敢。」「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孔子大聲說:「我說的這句話,你們作為孔門首批學子,務必牢記,還要傳給以後的各批弟子,使之流傳於民間。這是因為,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孝乃修德之本。三皇五帝、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以孝治政,以德治國。閔子騫從兒童到少年,對繼母以德報怨,純真至孝,恪守孝賢成才信念,無愧乎人之楷模也!我還特地地告訴大家,我讓閔子騫任首批弟子之學長!」

  臺下,一片歡騰。秦商、冉耕、孔忠、陳煥、孟孫何忌依序拜師。日落之時,拜師完畢。自拜師開學典禮之後,「孔子學府」、「杏壇」、「孔子」三個名詞形成一體,在曲阜、在魯國、在周邊諸侯國響亮地傳開了……

相關焦點

  • 觀魚臺 孝子閔子騫
    閔子騫的傳說故事並不多,主要集中在孝順父母、忠於職守、剛正不阿的品格方面。但有關閔子騫的這些傳說故事,對後世的影響卻很大,兩千多年來,一直是人們對子女進行美德教育的重要教材。  二十四孝圖之閔子騫單衣順母  鞭打蘆花 傳說閔子騫8歲喪母,父續娶後妻姚氏,生閔革、閔蒙二子。
  • 閔子騫孝行的文學流傳
    而民間影響最大的閔子騫「蘆衣順母」卻受到稱許,其「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展示的寬容仁愛,即使以當代價值審視,也不失為充滿正能量的傳統孝文化精華。  閔子之孝首見於《論語·先進》,「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並無具體事跡。《孟子》《莊子》《荀子》《尸子》《晏子春秋》《孔叢子》《孔子家語》及《亢倉子》等雖論及閔子之孝,亦皆不言蘆衣之事。
  • 《蘆衣順母》:孝哉,閔子騫!
    在《二十四孝》裡面,有不少故事非常感人,其中之一是「蘆衣順母」,講述的春秋時期「千古孝子」閔子騫的事跡,到如今依然有教育意義。閔子騫,名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丘弟子,孔子七十二賢之一,孔門十哲之一,被後人尊稱為「閔子」。
  • 《悟學.第125篇》孝哉閔子騫
    遊參之徒,聞言輒問,是幫助於我以増曉導。顏淵嘿識,聞言說解,不嘗口諮,於我教化無益,故云「非助我者,於吾言無所不說」也。115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譯文】孔子說:「閔子騫真是孝順呀!人們對於他的父母兄弟稱讚他的話,沒有什麼異議。」
  • 「孝行天下」的閔子騫
    順著祠堂北行不遠處有一座圓丘形的土墓,這就是以「孝行天下」傳頌千古的孔門十哲之一、「爵祿不能移」、明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中位列第三的閔子騫墓。閔子騫(前536~前487年),名損,字子騫。春秋末期魯國人。年幼喪母,後父親娶繼母;繼母生二子,疼愛有加,而視不是己出的閔子騫卻極為反感,百般刁難。寒冬,給子騫做的棉襖以蘆花取代棉絮。子騫對此默不作聲,逆來順受。
  • 春秋末期的閔子騫,為什麼能夠名列「二十四孝」之一
    閔子騫,春秋末期人物,孔子的得意門生,也是我國歷史上的孝子。閔子騫單衣順母的故事在元朝被人列入二十四孝圖,其孝行得以家喻戶曉,廣泛流傳。據西漢司馬遷《史記》載:閔子騫少年時代曾被後母虐待,僅以蘆花給他做冬衣穿,而自己所生的兒子卻可以穿棉衣。
  • 鞭打蘆花講述的是什麼故事,閔子騫為何一直被後人褒揚,快來看看
    在濟南百花公園西側的濟南孝文化博物館,一進大門,迎面看到的就是一個新建的仿古廟堂,沿著廟堂往北走,就可以看到閔子騫的墓葬。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閔子騫傳說,記錄的就是關於閔子騫的故事。閔子騫童年時期的生活十分辛苦,因為本身家中就比較貧寒,加上後來生生母親去世,讓年紀尚小的閔子騫從小就缺乏了母親的關愛。後來父親為閔子騫找了繼母,但是繼母對閔子騫並不好,甚至在虐待他,但是面對繼母,閔子騫卻並未生出仇恨之心,反而對繼母更好,因此中國曆朝歷代都有人稱讚閔子騫,閔子騫也因孝順聞名,成為二十四孝之一,孔子稱讚閔子騫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 閔子騫,為君子者必以孝行
    說起閔子騫,或許還是有些不太熟悉,但若是說起下面一個故事,或許大多數人就能想起來,他是誰了。春秋時期,在魯國有這麼一戶人家,當家主人原配過世後又續弦。這個繼母又給這家生了兩個孩子,這樣算上原配的一個孩子這家就有了三孩子。
  • 閔子騫:24孝中排行第3名(《論語》故事)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這是孔子對閔子騫的孝行高度評價。那麼,為什麼孔子對他有這麼高的評價呢?閔子騫,尊稱閔子,是孔子的學生。生於公元前536年,卒於公元前487年,魯國青州宿國人。
  •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精品推薦)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閔子騫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太平御覽》四百一十三引師覺授《孝子傳》云:閔損字子騫,以德行稱。「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是什麼意思呢?一、人們在其父母昆弟那裡說不了閔子騫的壞話。《集解》陳(群)曰:「言子騫上事父母,下順兄弟,動靜盡善,故人不得有非間之言。」皇疏:子騫至孝,事父母兄弟盡於美善,故凡人物論,無有非間之言於子騫者也。
  • 什麼是「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春秋時,越王勾踐被吳國打敗當了俘虜,越國大夫範蠡勸勾踐忍辱投降,到以後再伺機報仇雪恨。勾踐依照他的話臥薪嘗膽,發憤圖強十幾年後,最後終於大敗吳國。越王勾踐復國後決定重賞大功臣範蠡。
  • 單衣順母:孔子七十二賢之一閔子騫孝行故事,孝名卓著,德彰千古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他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在孔子門下與顏淵以德行並稱,連孔子都大加讚揚。孔子曰:「孝哉,閔子騫!」由此可見,閔子騫在春秋時期已是孝名卓著的人了。不過,最使他名重千秋的還是「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那一段佳話。閔子騫的父親是個生意人,母親是大家閨秀,知書識禮,且慈愛和善。
  • 雲水閣讀書會第七十二堂 | 孝哉閔子騫
    至子曰:「孝哉閔子騫……」共五則4、學習書目見之前群裡所發圖片。5、有好的分享發群裡,整理做公眾號發布。6、請自覺再學習公眾號內容。朗朗書聲修身景行韶華易逝悅讀康寧【導語】本篇共有26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閔子騫八歲單衣順母,長大後成為宰相,啟發我們要怎樣對待父母?
    今天看了閔子騫的故事,我深深地震撼了。閔子騫有多寬廣的胸懷啊!閔子騫很小的時候,母親過世了。母親臨死前教導閔子騫要好好跟繼母相處。閔子騫窂窂記住了母親的話。在白雪愷愷的冬天裡,她的繼母讓他穿不保暖的衣服,凍得無法走路,無法趕車,車翻了,兩個弟弟嚇得哇哇大哭。閔子騫被父親用鞭子責罰,鞭落衣破,露出白花花的蘆花,父親衝過去撕開兩個弟弟的衣服,是棉花。
  • 【荀卿庠讀書會每日讀論語】先進11.4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荀卿庠讀書會每日讀論語】先進11.4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原文】11.4子曰:「孝哉閔子騫!
  • 單衣順母今猶傳 崇孝苑裡話孝道
    閔子騫墓 記者張剛 攝  □本報記者 曹茜  齊魯大地上從來不缺少忠臣孝子的故事在濟南,唯一一條以歷史文化名人命名的馬路叫做閔子騫路。在道路北端百花公園西門北側,有一處孝文化博物館名叫「崇孝苑」,內有閔子騫墓。兩千年過去,閔子騫「單衣順母」的故事依然在民間流傳著。現狀 墓園重新整修,成為孝文化博物館  7月27日上午,記者來到位於百花公園西門北側的崇孝苑。門口上方黑色牌匾上書寫著「崇孝苑」三個金色的大字,旁邊的落款「中石題」則表明這是魯籍書法家歐陽中石所寫。
  • 演說《論語》:從學而實習之開始,到《二十四孝》中的三則故事
    用孔子和弟子的言行來解說《論語》,此是系列文章的第一篇。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他的弟子算是他的朋友,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跟這些弟子一起講學,一起進德修業,閑邪存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自然是快樂之事。那些來請教自己的各種諸侯和大夫,也勉強算是朋友,通過指導和教育他們,推行自己的仁道,也是快樂的事情。像堯、舜、禹、文王、周公,這些古代聖人也勉強算是朋友,躬行君子,契入他們的聖賢境界,自然是快樂的。還有當代的聖賢如老子、蘧伯玉,相以砥礪,就有道而正,也是快樂之事。
  • 倡導盡孝系列報導之六 「父母的零花錢不能少」
    ,但心胸遠不及閔子騫那般寬廣。  張偉強  張偉強認為,「蘆衣順母」這則故事引發的思考,不能單純理解為兒女必須無條件忍受繼母的偏狹和羞辱,當與父母發生矛盾或者意見不統一時,子女不應當面反駁,應該找到合適的辦法,以理服之,方能使家庭變得和睦
  • 追憶百年濟南影像系列之二:時空變換下的老街巷
    1/14閔子騫(前536-前487)名損 字子騫。春秋末魯國(現山東魚臺縣大閔村)人。孔子學生,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為七十二賢人之一。他為人所稱道主要是他的孝。明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閔子騫排在第三,是中華民族的先賢人物。後世追封「琅琊公」、「費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