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126篇》論語. 先進第十一.新解讀(二)
悟學.十八子 20200405 亥-子
114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譯文】孔子說:「顏回不是對我有幫助的人,他對我說的話沒有不心悅誠服的。」
【集解】孔曰:「助,益也。言回聞言即解,無發起增益於已。」
【唐以前古注】皇疏:聖人為教,須賢啟發。遊參之徒,聞言輒問,是幫助於我以増曉導。顏淵嘿識,聞言說解,不嘗口諮,於我教化無益,故云「非助我者,於吾言無所不說」也。
115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譯文】孔子說:「閔子騫真是孝順呀!人們對於他的父母兄弟稱讚他的話,沒有什麼異議。」
【唐以前古注】皇疏:言子騫至孝,事父母兄弟盡於美善,故凡人物論無有非間之言於子騫者也。故顏延之云:言之無間謂盡美也。
南懷瑾解讀:「孔子在這裡說,閔子騫真正是大孝子,「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最難得的是別人都看不慣他的後娘,看不慣他們兄弟之間懸殊的待遇。而閔子騫對別人打抱不平的話都不聽,仍然孝順後娘,友愛異母的弟弟,這是難能可貴的真孝子。這一點做起來很難,要有自己獨立的主見,不聽外人的話而變動,實在很難。
如曾母投梭的故事,我們都知道曾參是品德高超的人。有另一個同名的人因殺人被捕,於是有人向曾母說曾參殺人了。起初曾母不相信,照樣在織布機上織布。但三個人來告訴她以後,曾母還是丟了織布梭,下機來詢問,這就是信心動搖了。母子之間會這樣,長官部下之間就更難了。
一個長官對於一個部下,有人說壞話,三個人說了不聽,第四個人再說而仍然能絕對信任的,不是沒有,但很少,這就是說「謠言止於智者」,是很難很難的。
尤其講到閔子騫,很多家庭出了事情,問題不出在家庭本身,旁邊的親戚、朋友、鄰居之間,東講西講,而導致兄弟之間、夫婦之間,乃至婆媳之間出了問題。這就必須靠自己有主見。所以孔子說閔子騫的後娘是不好,閔子騫也明知道不好,可是他心裡有數,無論別人怎麼講,他都可以不受影響。
引申這個道理,就是領導的人,更要注意。古人有句話「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一邊懷疑,一邊又用他,這個問題就太大了,不但誤了自己,更誤了事情,這些都是要注意的。」
拓展閱讀:閔子騫(前536--前487),名損,字子騫,尊稱閔子。
生於魯昭公六年,卒於魯哀公八年,比孔子小15歲。他出身貧寒,生母又過早去世。為家境所迫,很小就從事體力勞動,經常隨父親駕車外出謀生,過著十分清苦的生活。後來拜師孔子,成為孔子「仁」「德」理想的忠實推行者和積極宣傳者,以孝行名聞天下。
終生不願出任官職,直到50歲時去世。其先祖是魯國的第四代國君魯閔公,其父閔世恭為八世祖。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為七十二賢人之一。 他為人所稱道,主要是他的孝,作為二十四孝子之一,元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中,閔子騫排在第三,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賢人物。
元代郭居敬編的《二十四孝》和明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均將閔子騫《單衣順母》/《鞭打蘆花》列為第三篇。
文曰:「周閔損,字子騫,早年喪母。父娶後母,生二子,衣以錦絮;妒損,衣以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手無法握住韁繩。父查知故,欲出後母。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母聞,悔改。
【譯文】春秋時期魯國有個大孝子,姓閔,名損,字子騫,是孔子的得意門徒,七十二賢人之一。閔子騫年少時便死了母親,父親娶了後娘,又生了兩個弟弟。後娘偏心眼,對自己親生的孩子百般疼愛,對閔子騫卻另眼相待。
可是,在丈夫面前,她卻裝出一副慈母的模樣,表示照顧閔子騫比親兒子還好。有一年冬天。後娘給閔子騫做棉襖,裡面絮的全是不值錢的蘆葦花絨,看起來挺厚,其實一點都不暖和。她給自己的兩個親兒棉襖裡絮的是絲綿,看上去薄,其實非常暖和。
閔子騫從不計較這些。一千多年前的某年農曆臘月廿四日,父親坐車帶他們兄弟三個外出,讓閔子騫在前邊掌鞭趕車。閔子騫在寒風中凍得發抖,失手把韁繩掉到地上,馬車失去了控制。父親見到這種情形很生氣,說:「你這個孩子真沒出息,穿得這麼厚還打哆嗦!看你弟弟,棉襖比你的薄,也沒像你凍得那個樣子。」
越說越上火,奪過馬鞭子便向閔子騫身上抽去。這一鞭子一下把棉襖抽破了,裡面飛出來的儘是蘆花。再捏捏另兩個兒子的棉衣,心裡明白了。父親知道自己冤枉了閔子騫,大罵妻子不賢惠,決定休了她。閔子騫含著眼淚跪在父親面前,哀求父親不要休了後娘。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
意思是休了後娘,自己和兩個弟弟有可能落到另一個後娘手裡,兩個弟弟將來會像自己一樣受苦。閔子騫的話感動了父母,夫妻和好如初。從此,後娘對三個孩子也一樣看待了。
《論語》雍也第六: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譯文:季氏派人請閔子騫去做費邑的長官,閔子騫(對來請他的人)說:「請你好好替我推辭吧!如果再來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邊去了。」
評析:因為季氏不忠於魯國國君,所以閔子騫拒絕去他那裡做官。朱熹對閔子騫的這一做法極表讚賞,他說:處亂世,遇惡人當政,「剛則必取禍,柔則必取辱,」即硬碰或者屈從都要受害,又剛又柔,剛柔相濟,才能應付自如,保存實力。這種態度才能處亂世而不驚,遇惡人而不辱,是極富智慧的處世哲學。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帳號,看《悟學》系列之第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