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125篇》孝哉閔子騫

2020-12-22 悟學十八子

《悟學.第126篇》論語. 先進第十一.新解讀(二)

悟學.十八子 20200405 亥-子

114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譯文】孔子說:「顏回不是對我有幫助的人,他對我說的話沒有不心悅誠服的。」

聖行顏隨

【集解】孔曰:「助,益也。言回聞言即解,無發起增益於已。」

【唐以前古注】皇疏:聖人為教,須賢啟發。遊參之徒,聞言輒問,是幫助於我以増曉導。顏淵嘿識,聞言說解,不嘗口諮,於我教化無益,故云「非助我者,於吾言無所不說」也。

115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譯文】孔子說:「閔子騫真是孝順呀!人們對於他的父母兄弟稱讚他的話,沒有什麼異議。」

【唐以前古注】皇疏:言子騫至孝,事父母兄弟盡於美善,故凡人物論無有非間之言於子騫者也。故顏延之云:言之無間謂盡美也。

閔子騫

南懷瑾解讀:「孔子在這裡說,閔子騫真正是大孝子,「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最難得的是別人都看不慣他的後娘,看不慣他們兄弟之間懸殊的待遇。而閔子騫對別人打抱不平的話都不聽,仍然孝順後娘,友愛異母的弟弟,這是難能可貴的真孝子。這一點做起來很難,要有自己獨立的主見,不聽外人的話而變動,實在很難。

如曾母投梭的故事,我們都知道曾參是品德高超的人。有另一個同名的人因殺人被捕,於是有人向曾母說曾參殺人了。起初曾母不相信,照樣在織布機上織布。但三個人來告訴她以後,曾母還是丟了織布梭,下機來詢問,這就是信心動搖了。母子之間會這樣,長官部下之間就更難了

一個長官對於一個部下,有人說壞話,三個人說了不聽,第四個人再說而仍然能絕對信任的,不是沒有,但很少,這就是說「謠言止於智者」,是很難很難的。

尤其講到閔子騫,很多家庭出了事情,問題不出在家庭本身,旁邊的親戚、朋友、鄰居之間,東講西講,而導致兄弟之間、夫婦之間,乃至婆媳之間出了問題。這就必須靠自己有主見。所以孔子說閔子騫的後娘是不好,閔子騫也明知道不好,可是他心裡有數,無論別人怎麼講,他都可以不受影響。

引申這個道理,就是領導的人,更要注意。古人有句話「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一邊懷疑,一邊又用他,這個問題就太大了,不但誤了自己,更誤了事情,這些都是要注意的。」

拓展閱讀:閔子騫(前536--前487),名損,字子騫,尊稱閔子。

生於魯昭公六年,卒於魯哀公八年,比孔子小15歲。他出身貧寒,生母又過早去世。為家境所迫,很小就從事體力勞動,經常隨父親駕車外出謀生,過著十分清苦的生活。後來拜師孔子,成為孔子「仁」「德」理想的忠實推行者和積極宣傳者,以孝行名聞天下。

終生不願出任官職,直到50歲時去世。其先祖是魯國的第四代國君魯閔公,其父閔世恭為八世祖。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為七十二賢人之一。 他為人所稱道,主要是他的孝,作為二十四孝子之一,元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中,閔子騫排在第三,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賢人物。

閔子騫單衣順母

元代郭居敬編的《二十四孝》和明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均將閔子騫《單衣順母》/《鞭打蘆花》列為第三篇。

文曰:「周閔損,字子騫,早年喪母。父娶後母,生二子,衣以錦絮;妒損,衣以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手無法握住韁繩。父查知故,欲出後母。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母聞,悔改。

【譯文】春秋時期魯國有個大孝子,姓閔,名損,字子騫,是孔子的得意門徒,七十二賢人之一。閔子騫年少時便死了母親,父親娶了後娘,又生了兩個弟弟。後娘偏心眼,對自己親生的孩子百般疼愛,對閔子騫卻另眼相待。

可是,在丈夫面前,她卻裝出一副慈母的模樣,表示照顧閔子騫比親兒子還好。有一年冬天。後娘給閔子騫做棉襖,裡面絮的全是不值錢的蘆葦花絨,看起來挺厚,其實一點都不暖和。她給自己的兩個親兒棉襖裡絮的是絲綿,看上去薄,其實非常暖和。

閔子騫從不計較這些。一千多年前的某年農曆臘月廿四日,父親坐車帶他們兄弟三個外出,讓閔子騫在前邊掌鞭趕車。閔子騫在寒風中凍得發抖,失手把韁繩掉到地上,馬車失去了控制。父親見到這種情形很生氣,說:「你這個孩子真沒出息,穿得這麼厚還打哆嗦!看你弟弟,棉襖比你的薄,也沒像你凍得那個樣子。」

越說越上火,奪過馬鞭子便向閔子騫身上抽去。這一鞭子一下把棉襖抽破了,裡面飛出來的儘是蘆花。再捏捏另兩個兒子的棉衣,心裡明白了。父親知道自己冤枉了閔子騫,大罵妻子不賢惠,決定休了她。閔子騫含著眼淚跪在父親面前,哀求父親不要休了後娘。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

意思是休了後娘,自己和兩個弟弟有可能落到另一個後娘手裡,兩個弟弟將來會像自己一樣受苦。閔子騫的話感動了父母,夫妻和好如初。從此,後娘對三個孩子也一樣看待了。

《論語》雍也第六: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譯文:季氏派人請閔子騫去做費邑的長官,閔子騫(對來請他的人)說:「請你好好替我推辭吧!如果再來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邊去了。」

評析:因為季氏不忠於魯國國君,所以閔子騫拒絕去他那裡做官。朱熹對閔子騫的這一做法極表讚賞,他說:處亂世,遇惡人當政,「剛則必取禍,柔則必取辱,」即硬碰或者屈從都要受害,又剛又柔,剛柔相濟,才能應付自如,保存實力。這種態度才能處亂世而不驚,遇惡人而不辱,是極富智慧的處世哲學。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帳號,看《悟學》系列之第126篇……

相關焦點

  • 雲水閣讀書會第七十二堂 | 孝哉閔子騫
    程序如下:    1、自誦《雲水閣人》    2、跟著音頻誦《論語.先進篇》    3、本次學習內容:子曰:「先進於禮樂……」。至子曰:「孝哉閔子騫……」共五則4、學習書目見之前群裡所發圖片。5、有好的分享發群裡,整理做公眾號發布。
  •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精品推薦)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閔子騫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太平御覽》四百一十三引師覺授《孝子傳》云:閔損字子騫,以德行稱。《藝文類聚孝部》引說苑云:閔子騫兄弟二人,母死,其父更娶,復有二子。子騫為其父御車失轡,父持其手,衣甚單。父則歸呼其後母兒,持其手,衣甚厚溫。即謂其母曰:「吾所以娶汝,乃為吾子。今汝欺我,去無留!」子騫前曰:「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其父默然。故曰:「孝哉閔子騫!一言其母還,再言三子溫。」
  • 閔子騫:24孝中排行第3名(《論語》故事)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這是孔子對閔子騫的孝行高度評價。那麼,為什麼孔子對他有這麼高的評價呢?閔子騫,尊稱閔子,是孔子的學生。生於公元前536年,卒於公元前487年,魯國青州宿國人。
  • 「孝行天下」的閔子騫
    百花公園北邊有一處祠堂,祠堂正門的上方是當代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題寫的「崇孝苑」三個力透紙背的大字,內掛「濟南市孝文化博物館」的址牌。順著祠堂北行不遠處有一座圓丘形的土墓,這就是以「孝行天下」傳頌千古的孔門十哲之一、「爵祿不能移」、明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中位列第三的閔子騫墓。閔子騫(前536~前487年),名損,字子騫。春秋末期魯國人。
  • 閔子騫孝行的文學流傳
    而民間影響最大的閔子騫「蘆衣順母」卻受到稱許,其「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展示的寬容仁愛,即使以當代價值審視,也不失為充滿正能量的傳統孝文化精華。  閔子之孝首見於《論語·先進》,「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並無具體事跡。《孟子》《莊子》《荀子》《尸子》《晏子春秋》《孔叢子》《孔子家語》及《亢倉子》等雖論及閔子之孝,亦皆不言蘆衣之事。
  • 《蘆衣順母》:孝哉,閔子騫!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子女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人們應該身體力行。關於閔子騫的故事,在孔子的言行錄《論語》、司馬遷《史記》以及宋代《閔子單衣記》中均有記載。閔子騫生於魯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出身貧寒,生母去世過早,父親繼娶後母,又生了兩個兒子。後母對待閔子騫和親生兒子不同,寒冬臘月,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兒子絮棉衣用絲綿,而給閔子騫則用蘆花絮衣。
  • 《悟學.第129篇》升堂入室
    《悟學.第129篇》論語. 先進第十一.新解讀(六)悟學.十八子 20200406 亥-子1113 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譯文】魯國翻修長府的國庫。閔子騫道:「照老樣子下去,怎麼樣?何必改建呢?」孔子道:「這個人平日不大開口,一開口就說到要害上。」【集解】鄭曰:「長府,藏名也,藏財貨曰府。仍,因也。貫,事也。因舊事則可也,何乃復更改作。」
  • 【荀卿庠讀書會每日讀論語】先進11.4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荀卿庠讀書會每日讀論語】先進11.4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原文】11.4子曰:「孝哉閔子騫!
  • 觀魚臺 孝子閔子騫
    閔子騫的傳說故事並不多,主要集中在孝順父母、忠於職守、剛正不阿的品格方面。但有關閔子騫的這些傳說故事,對後世的影響卻很大,兩千多年來,一直是人們對子女進行美德教育的重要教材。  二十四孝圖之閔子騫單衣順母  鞭打蘆花 傳說閔子騫8歲喪母,父續娶後妻姚氏,生閔革、閔蒙二子。
  • 閔子騫,為君子者必以孝行
    而這個原配的孩子就是閔子騫,繼母在私底下可沒有給他好過,同閔子騫和兩個孩子將雙標進行到底。而表面上,在當家的父親面前又是一副相夫教子,一視同仁的模樣。閔子騫這生活過得悽慘啊,可是他卻沒有任何怨言,默默忍受著這一切。知道冬天,這繼母給兩個孩子做棉衣,卻給他做了一身蘆花衣,不保暖。到了這裡很多人都應該知道,這個故事了。
  • 單衣順母:孔子七十二賢之一閔子騫孝行故事,孝名卓著,德彰千古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他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在孔子門下與顏淵以德行並稱,連孔子都大加讚揚。孔子曰:「孝哉,閔子騫!」由此可見,閔子騫在春秋時期已是孝名卓著的人了。不過,最使他名重千秋的還是「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那一段佳話。閔子騫的父親是個生意人,母親是大家閨秀,知書識禮,且慈愛和善。
  • 《悟學.第五十六篇》時有否泰,運有窮通
    《悟學.第五十六篇》論語. 雍也第六.新解讀(三)悟學.十八子 20200205 亥-子69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譯文】季氏(通過使者徵召)讓閔子騫做費邑的長官,閔子騫(對使者)說:「好好地為我推辭了吧。如果還有再來召我的呀,那麼我必定(已經遷移)在汶水之上了。」(離開魯國躲避到齊國了。)李炳南《論語講要》:孔安國註:「費,季氏邑。季氏不臣,而其邑宰數叛,聞閔子騫賢,故欲用之。
  • 春秋末期的閔子騫,為什麼能夠名列「二十四孝」之一
    閔子騫,春秋末期人物,孔子的得意門生,也是我國歷史上的孝子。閔子騫單衣順母的故事在元朝被人列入二十四孝圖,其孝行得以家喻戶曉,廣泛流傳。據西漢司馬遷《史記》載:閔子騫少年時代曾被後母虐待,僅以蘆花給他做冬衣穿,而自己所生的兒子卻可以穿棉衣。
  • 閔子騫傳之杏壇拜師——五裡三賢系列故事(二十三)
    讀書、習禮、學『六藝』,是件苦事,其滋味如同吃未成熟之青杏——又酸又澀;而苦讀成才,如同吃熟透之黃杏,又香又甜,回味無窮。這個杏壇也將是我長期使用的教壇,不冷不熱、不風不雨之時,你們在此聽課。杏樹種在這兒,象徵著辦教育的苦甜。杏樹結果頗多,預示孔門弟子遍天下也!我們的學校名稱叫孔子學府,我們的室外講壇叫杏壇。
  • 《悟學.第271篇》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
    《悟學.第271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十五)悟學.十八子 202005041715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有得有失,才是人生《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
  • 什麼是「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春秋時,越王勾踐被吳國打敗當了俘虜,越國大夫範蠡勸勾踐忍辱投降,到以後再伺機報仇雪恨。勾踐依照他的話臥薪嘗膽,發憤圖強十幾年後,最後終於大敗吳國。越王勾踐復國後決定重賞大功臣範蠡。
  • 鞭打蘆花講述的是什麼故事,閔子騫為何一直被後人褒揚,快來看看
    在濟南百花公園西側的濟南孝文化博物館,一進大門,迎面看到的就是一個新建的仿古廟堂,沿著廟堂往北走,就可以看到閔子騫的墓葬。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閔子騫傳說,記錄的就是關於閔子騫的故事。閔子,出生於公元前536年,名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閔子騫童年時期的生活十分辛苦,因為本身家中就比較貧寒,加上後來生生母親去世,讓年紀尚小的閔子騫從小就缺乏了母親的關愛。
  • 《悟學.第440篇》性惡篇.荀子.1
    《悟學.第440篇》性惡篇.荀子.1悟學十八子 20200807《荀子》【題解】「《荀子》是戰國時期荀子和弟子們整理或記錄他人言行的哲學著作。用此觀之,然則禮義積偽者,豈人之性也哉!所賤於桀蹠小人者,從其性,順其情,安恣孳,以出乎貪利爭奪。故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天非私曾騫孝己而外眾人也,然而曾騫孝己獨厚於孝之實,而全於孝之名者,何也?以綦於禮義故也。天非私齊魯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於父子之義,夫婦之別,不如齊魯之孝具敬文者,何也?以秦人從情性,安恣孳,慢於禮義故也,豈其性異矣哉!
  • 《悟學.第107篇》韞匵而藏,待賈而沽
    《悟學.第107篇》論語. 子罕第九.新解讀(十)悟學.十八子 20200326 亥-子論語.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譯文】子貢說:「這裡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裡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呢?」孔子說:「賣掉吧,賣掉吧!我正在等著識貨的人呢。」
  • 單衣順母今猶傳 崇孝苑裡話孝道
    在濟南,唯一一條以歷史文化名人命名的馬路叫做閔子騫路。在道路北端百花公園西門北側,有一處孝文化博物館名叫「崇孝苑」,內有閔子騫墓。兩千年過去,閔子騫「單衣順母」的故事依然在民間流傳著。現狀 墓園重新整修,成為孝文化博物館  7月27日上午,記者來到位於百花公園西門北側的崇孝苑。門口上方黑色牌匾上書寫著「崇孝苑」三個金色的大字,旁邊的落款「中石題」則表明這是魯籍書法家歐陽中石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