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玉山
我們濟南歷城區有一公園,名為百花公園。百花公園北邊有一處祠堂,祠堂正門的上方是當代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題寫的「崇孝苑」三個力透紙背的大字,內掛「濟南市孝文化博物館」的址牌。順著祠堂北行不遠處有一座圓丘形的土墓,這就是以「孝行天下」傳頌千古的孔門十哲之一、「爵祿不能移」、明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中位列第三的閔子騫墓。
閔子騫(前536~前487年),名損,字子騫。春秋末期魯國人。年幼喪母,後父親娶繼母;繼母生二子,疼愛有加,而視不是己出的閔子騫卻極為反感,百般刁難。寒冬,給子騫做的棉襖以蘆花取代棉絮。子騫對此默不作聲,逆來順受。一日,閔子騫駕馬車送父親外出。因天氣寒冷,無法自如駕馭馬車,致使馬車滑入路邊溝渠裡。父親非常生氣,厲聲呵斥鞭打,結果抽破衣服露出了蘆花。見此情景,父親明白了子騫為何駕馭不了馬車的原因,勃然大怒,執意休妻。閔子騫長跪於父親面前,為繼母求情,並且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子騫的孝順大義,感動了父親,「逐留其母,後母待其如親子」。這就是民間流傳上千年的「單衣順母」和「鞭打蘆花」的故事。後人有詩稱頌:「名稱大才世這難,襖絮蘆花豈耐寒。寧使一身甘凍死,肯教三子受衣單」。
我們知道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而「孝」位於「八德」之首,由此不難看出我們民族對「孝」的看重。而二千多年前的閔子騫就是「孝」的代表。他的故事,讓一向對弟子嚴厲的孔子也大為誇獎:「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論語·先進》)。《二十四孝圖》有詩曰:「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父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在孔子七十二名弟子中,閔子騫不僅以「孝」聞名,其德行也是為孔子讚賞不已的。在回答他的弟子中誰的德行修養好時,孔子如在孔子七十二名弟子中,閔子騫不僅以「孝」聞名,其德行也是為孔子讚賞不已的。在回答他的弟子中誰的德行修養好時,孔子如此說:「任用德行,則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雖然閔子騫不是濟南人,但是我們城市對這位「孝行天下」的名人是非常崇敬膜拜的,單是整座城市唯一一條以名字命名的道路就是閔子騫路,就是很好的證明。「濟南,古齊地。東郭外五裡為閔子騫墓。墓之前有祠。」(《續修歷城縣誌》卷第十四)。據相關歷史記載,早在北宋之前,我們先人就在現址修造了閔子騫衣冠墓。後因戰亂等原因,閔子騫墓「墳而不廟,秩祀不至」,漸漸被人遺忘。時至北宋,人們又在此為閔子騫建立了墓冢、祠堂。此後歷經金、元、明、清各朝代,對閔子騫墓、祠堂等均有修葺,佔地面積越來越大。至上世紀六十年代,閔子騫墓規模很大,佔地有35畝多,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200米,墓地中有合抱粗的松柏30餘株,歷代碑刻10餘通;周邊還建有圍牆。單是墓就封土直徑約有70米,高約20米,祠堂內供有閔子騫塑像。墓地有專人看守。令人惋惜的是,後來閔子騫墓遭到大規模、毀滅性的人為破壞。祠堂被拆,碑刻被毀,古樹被砍,墓地封土被挖去燒磚瓦,墓區也縮小為不足10米……而上世紀九十年代,閔子騫路擴寬改造,墓區西部被佔用,墓區面積再度縮小。現佔地面積只有區區6300餘平方米…… 隨著改革開放,人們的思想觀念有了本質性的變化,其中一點就是體現在對歷史文物的重視。2003年,濟南市文物局啟動了閔子騫墓的修繕保護工程,修建了閔子祠,在東側建有百餘通碑刻組成的碑廊,還有山門、東西兩側的廂房;整修了封土,目前的閔子騫墓封土呈圓丘形,高約2.5米,直徑4米,底部用塊石壘砌成高1米的保護封土的石牆。兩棵碩存的古樹在墓地邊靜靜聳立,就像是忠誠的護衛;墓地的北邊側立著刻有「閔子騫墓」字樣的石碑,四周有多尊石馬、石獅、石羊、石龜等石像。整個墓地看上去布局合理有序,不失為一處宣傳我們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所基地,也是一處很有特色的石刻藝術博物館。 不知不覺時到中午,溫暖的陽光帶來讓人舒服的炎熱。默默吟著「古墓叢祠垂姓名,孝哉閔子死猶生。行人嘆息華陽路,蘆荻花飛見性情」這首古詩,好像了解懂得了更多歷史知識文化的我踏上了回家的路……
作者簡介: 陶玉山,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濟南人。1981年2月在《濟南日報》副刊發表文學處女作。迄今已在國內一百多家報刊發表小說、散文、詩歌、文學評論等一百多萬字,作品多次在市級以上文學徵文中獲獎,有多篇作品收入到文學作品集中。
【壹點號 山東創作中心】出品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