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

2020-12-16 我從書中來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春秋時,越王勾踐被吳國打敗當了俘虜,越國大夫範蠡勸勾踐忍辱投降,到以後再伺機報仇雪恨。勾踐依照他的話臥薪嘗膽,發憤圖強十幾年後,最後終於大敗吳國。

越王勾踐復國後決定重賞大功臣範蠡。但範蠡看到歷代宮廷的殘酷傾軋,覺得勾踐是一個只能同患難而不可共享樂的人,就拒絕官職,急流勇退選擇過隱居生活去了。範蠡臨走時還給另一大臣文種留下一封信,信上說:「狡兔盡、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勾踐頸項特別長而嘴象鷹嘴,這種人只可共患難不可共享樂,你最好儘快離開他。」文種看完信後大大地不以為然,不相信世上會有這種冷血動物,但他不久就相信了,但已經遲了。勾踐親自送一把劍(也就是吳國大夫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劍)給文種,質問他說:「你有七個滅人國家的方法,我只用了三個就把吳國滅掉,還剩下四個方法,你預備用來對付誰?」文種除了自殺外別無選擇。

漢朝初年的韓信在臨刑之前,同樣也發出了「狡兔盡、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浩嘆。

狡兔盡、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裡的走狗是指跑的很快的狗,在古漢語裡面走是跑的意思,把鳥打盡了,打完了,那良弓就沒有用處了,兔子已死,那狗也沒用了,不如烹了吃了。這個成語是指一個人失去了利用價值,就會被殺掉或者落下個比普通人更慘的下場。

與範蠡類似的,還有一個故事。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西漢開國元勳,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史稱「漢初三傑」之一。

張良原本是戰國末年的韓國人。秦朝滅亡六國統一天下之後,張良為報國讎,圖謀刺殺秦始皇,但未能成功。張良逃避秦朝政府的追捕,隱居下邳,偶遇黃石公,得其傳授《太公兵法》。

張良長期追隨劉邦,作劉邦的智囊。在推翻秦朝以及楚漢爭霸的戰爭中,張良為劉邦屢獻奇謀,為劉邦平定天下創建漢朝立下了不朽功勳。

漢朝建立後,劉邦封賞功臣。劉邦對張良的功勞有著準確的評估。劉邦對張良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是子房(張良)的功勞。你可挑選齊地三萬戶作為封邑。」齊地瀕臨大海,物產豐饒,人民富庶。在齊地優選三萬戶作為封地,意味著擁有巨大的財富。可是,張良卻有著獨特的生存智慧,他深知「水滿則溢,月滿則虧」的道理,因而對於權勢和財富不作過多的追求。他放棄選擇齊地三萬戶作為封邑,要求劉邦將留縣授給自己作為封邑。

因此,張良回答說:「當初我起兵下邳,在留縣(今江蘇省沛縣東南)與陛下相會,這是上天將我交付給陛下。陛下使用我的計策,僥倖有時能夠成功,我希望受封留縣就滿足了,不敢接受三萬戶。」劉邦接受了張良的意見,封張良為留侯,將留縣授給張良作為封邑。

留縣是一個小縣,人口不多,物產也不夠豐富,其能夠出產的財富遠不能與齊地的三萬戶相比,但張良並不計較這些,而是以擁有留縣而滿足。張良不爭功,不爭權,不爭利,遠離權力中心,以恬淡的生活為樂。劉邦在漢朝建立之初因為懼怕功臣造反而殺戮了很多有實力的功臣,而張良卻因為懂的取捨而始終無憂,得享天年,這正是張良知止的生存智慧使然。

如果道不同,就不要一起共事。如果局勢變了,一個有自知之明之人,最該學會急流勇退,及時保全自身,就像範蠡,張良一樣。

《周易·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意思是說:君子要遠離危險的地方。《樂府詩集·君子行》中也有:「君子防未然。」同樣是在講,君子做事要謹慎,在事故或禍害尚未發生之前,最好就得具備居安思危的意識。

有這種智慧的人,至少有兩個方面的表現,一是防患於未然,預先覺察潛在的危險,判斷可能會發生的不測,並採取充足的防範措施;二是一旦發現自己處於危險境地,就會毫不猶豫的及時離開。一個人知而慎行,防禍於先,才會不致於悔不當初。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是以聖人自知不自現,自愛不自貴。」自愛很重要的一點,即是要學會在複雜的局勢中保全自己,不讓自己變成無謂的犧牲品。

閔子以孝聞名,是孔子的弟子,孔子曾稱讚他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這個人不僅孝,而且處世也很有智慧,處亂世,遇惡人當政時,他不硬剛,也不屈柔,他知道「硬剛必取禍,媚柔必取辱」,即硬碰或者一味屈從都要自取其害。只有看清形勢後,剛柔相濟,出入隨變,才能處亂世而不驚,遇惡人而不辱,做到明哲保身。

季氏派人去請閔子騫,讓他當季氏採邑費城的長官。閔子騫告訴來人說:「請你好好替我推辭吧!如果再有人為這事來召我,那我一定逃到汶水,離開魯國到齊國去那邊去了。」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相關焦點

  • 《蘆衣順母》:孝哉,閔子騫!
    在《二十四孝》裡面,有不少故事非常感人,其中之一是「蘆衣順母」,講述的春秋時期「千古孝子」閔子騫的事跡,到如今依然有教育意義。閔子騫,名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丘弟子,孔子七十二賢之一,孔門十哲之一,被後人尊稱為「閔子」。
  • 《悟學.第125篇》孝哉閔子騫
    遊參之徒,聞言輒問,是幫助於我以増曉導。顏淵嘿識,聞言說解,不嘗口諮,於我教化無益,故云「非助我者,於吾言無所不說」也。115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譯文】孔子說:「閔子騫真是孝順呀!人們對於他的父母兄弟稱讚他的話,沒有什麼異議。」
  • 觀魚臺 孝子閔子騫
    繼母對親生的兩個孩子十分疼愛,對閔子騫卻十分刻簿,平時不打就罵,不給飯吃也是常事。這一切,閔子騫都默默地忍受了。  有一年冬天,閔父帶著三個兒子外出,閔子騫坐在馬車上直喊冷。脾氣粗暴的閔父氣憤地說:「你弟弟的棉襖比你的薄不喊冷,你穿的比誰都厚還喊冷,你到底是安的什麼心?」說著,舉起馬鞭就打,閔子騫的棉襖被打破了,許多蘆花紛紛揚揚地從棉襖裡飛了出來。
  • 春秋末期的閔子騫,為什麼能夠名列「二十四孝」之一
    有一次,閔子騫隨父外出,父令其駕車,手冷不能握住韁繩。父不知情,斥責其偷懶,以馬鞭抽打,衣服被打破後蘆花飛出,父才知真相。回家後,欲休妻而後快,子謙跪求父,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父這才寬恕了後母。此後,後母對閔子騫視如己出。孔子曾稱讚閔子騫「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此話被收入《論語》,閔子騫的孝行因此被後世盛讚,元人和明人均將其列為「二十四孝」之一。
  • 「孝行天下」的閔子騫
    一日,閔子騫駕馬車送父親外出。因天氣寒冷,無法自如駕馭馬車,致使馬車滑入路邊溝渠裡。父親非常生氣,厲聲呵斥鞭打,結果抽破衣服露出了蘆花。見此情景,父親明白了子騫為何駕馭不了馬車的原因,勃然大怒,執意休妻。閔子騫長跪於父親面前,為繼母求情,並且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子騫的孝順大義,感動了父親,「逐留其母,後母待其如親子」。這就是民間流傳上千年的「單衣順母」和「鞭打蘆花」的故事。
  • 閔子騫,為君子者必以孝行
    說起閔子騫,或許還是有些不太熟悉,但若是說起下面一個故事,或許大多數人就能想起來,他是誰了。春秋時期,在魯國有這麼一戶人家,當家主人原配過世後又續弦。這個繼母又給這家生了兩個孩子,這樣算上原配的一個孩子這家就有了三孩子。
  • 單衣順母:孔子七十二賢之一閔子騫孝行故事,孝名卓著,德彰千古
    閔子騫對陽虎說:「官稅才收繳了一部分,等收齊後我會親自送到國庫裡去,就免您鞍馬勞頓了!」陽虎擺了擺手,對閔子騫直截了當地說:「費邑是季氏的私邑,官稅直接交給季氏就行了。」閔子騫是個直率的人,肚子裡藏不住話,便有點驚詫地問道:「我生在魯國,長在魯國,如今我又做費邑宰,怎麼從沒聽說過費邑是私人的邑地呢?」陽虎認為閔子騫是狗捉耗子多管閒事,便有些不耐煩地對閔子騫說:「魯定公繼承兄位,也是不合理的,且這是季氏擁戴他的結果。
  • 雲水閣讀書會第七十二堂 | 孝哉閔子騫
    「未知生,焉知死」;「過猶不及」等。這一篇中包括孔子對弟子們的評價,並以此為例說明「過猶不及」的中庸思想。最後一章裡,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各述其志向,反映出儒家思想的傾向。【原文】11.3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注釋】1、德行:指能實行孝悌、忠恕等道德。
  • 閔子騫孝行的文學流傳
    但最早敘述閔孝蘆衣故事的《韓詩外傳》,今本無此條,僅見於朱熹《四書或問》與曾慥《類說》所引《韓詩外傳》今本佚文:「子騫早喪母,父娶後妻,生二子。疾惡子騫,以蘆花衣之,父察知之,欲逐後母。子騫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父善之而止。母悔改之,後至均平,遂成慈母。」
  •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精品推薦)
    損衣皆槁枲為絮,其子則綿纊重厚。父使損御,冬寒失轡,後母子御則不然。父怒詰之,損默然而已。後視二子衣,乃知其故,將欲遣妻。損諫曰:「大人有一寒子,猶上垂心。若遣母,有二寒子也。」父感其言,乃止不遣。《藝文類聚孝部》引說苑云:閔子騫兄弟二人,母死,其父更娶,復有二子。子騫為其父御車失轡,父持其手,衣甚單。父則歸呼其後母兒,持其手,衣甚厚溫。
  • 《悟學.第五十六篇》時有否泰,運有窮通
    雍也第六.新解讀(三)悟學.十八子 20200205 亥-子69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譯文】季氏(通過使者徵召)讓閔子騫做費邑的長官,閔子騫(對使者)說:「好好地為我推辭了吧。
  • 鞭打蘆花講述的是什麼故事,閔子騫為何一直被後人褒揚,快來看看
    在濟南百花公園西側的濟南孝文化博物館,一進大門,迎面看到的就是一個新建的仿古廟堂,沿著廟堂往北走,就可以看到閔子騫的墓葬。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閔子騫傳說,記錄的就是關於閔子騫的故事。閔子,出生於公元前536年,名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閔子騫童年時期的生活十分辛苦,因為本身家中就比較貧寒,加上後來生生母親去世,讓年紀尚小的閔子騫從小就缺乏了母親的關愛。
  • 閔子騫傳之杏壇拜師——五裡三賢系列故事(二十三)
    新築起的大四方土臺子坐北朝南,上面鋪上了新葦席,臺子後邊的絹幕上掛有閔損寫的紅絹橫幅——孔子學府拜師典。禮土臺子的東西兩側,各栽一棵杏樹,杏樹上還包著防凍的東西。土臺子的左前方斜放著一張几案,孔子的家宰坐在案旁,手持毛筆,準備在白絹上為報到的學生登名造冊。一個年輕的收費人站立几案旁,準備把受到的學費——幹肉,放在席上。土臺子下邊,站著一大片準備拜師的人。
  • 閔子騫八歲單衣順母,長大後成為宰相,啟發我們要怎樣對待父母?
    今天看了閔子騫的故事,我深深地震撼了。閔子騫有多寬廣的胸懷啊!閔子騫很小的時候,母親過世了。母親臨死前教導閔子騫要好好跟繼母相處。閔子騫跪在雪地裡求父親不要休掉繼母,對父親說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寒。後來直到跪暈,父親才同意留下繼母。繼母悔過自新,對閔子騫視如已出。
  • 閔子騫:24孝中排行第3名(《論語》故事)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這是孔子對閔子騫的孝行高度評價。那麼,為什麼孔子對他有這麼高的評價呢?閔子騫,尊稱閔子,是孔子的學生。生於公元前536年,卒於公元前487年,魯國青州宿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