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春秋時,越王勾踐被吳國打敗當了俘虜,越國大夫範蠡勸勾踐忍辱投降,到以後再伺機報仇雪恨。勾踐依照他的話臥薪嘗膽,發憤圖強十幾年後,最後終於大敗吳國。
越王勾踐復國後決定重賞大功臣範蠡。但範蠡看到歷代宮廷的殘酷傾軋,覺得勾踐是一個只能同患難而不可共享樂的人,就拒絕官職,急流勇退選擇過隱居生活去了。範蠡臨走時還給另一大臣文種留下一封信,信上說:「狡兔盡、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勾踐頸項特別長而嘴象鷹嘴,這種人只可共患難不可共享樂,你最好儘快離開他。」文種看完信後大大地不以為然,不相信世上會有這種冷血動物,但他不久就相信了,但已經遲了。勾踐親自送一把劍(也就是吳國大夫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劍)給文種,質問他說:「你有七個滅人國家的方法,我只用了三個就把吳國滅掉,還剩下四個方法,你預備用來對付誰?」文種除了自殺外別無選擇。
漢朝初年的韓信在臨刑之前,同樣也發出了「狡兔盡、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浩嘆。
狡兔盡、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裡的走狗是指跑的很快的狗,在古漢語裡面走是跑的意思,把鳥打盡了,打完了,那良弓就沒有用處了,兔子已死,那狗也沒用了,不如烹了吃了。這個成語是指一個人失去了利用價值,就會被殺掉或者落下個比普通人更慘的下場。
與範蠡類似的,還有一個故事。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西漢開國元勳,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史稱「漢初三傑」之一。
張良原本是戰國末年的韓國人。秦朝滅亡六國統一天下之後,張良為報國讎,圖謀刺殺秦始皇,但未能成功。張良逃避秦朝政府的追捕,隱居下邳,偶遇黃石公,得其傳授《太公兵法》。
張良長期追隨劉邦,作劉邦的智囊。在推翻秦朝以及楚漢爭霸的戰爭中,張良為劉邦屢獻奇謀,為劉邦平定天下創建漢朝立下了不朽功勳。
漢朝建立後,劉邦封賞功臣。劉邦對張良的功勞有著準確的評估。劉邦對張良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是子房(張良)的功勞。你可挑選齊地三萬戶作為封邑。」齊地瀕臨大海,物產豐饒,人民富庶。在齊地優選三萬戶作為封地,意味著擁有巨大的財富。可是,張良卻有著獨特的生存智慧,他深知「水滿則溢,月滿則虧」的道理,因而對於權勢和財富不作過多的追求。他放棄選擇齊地三萬戶作為封邑,要求劉邦將留縣授給自己作為封邑。
因此,張良回答說:「當初我起兵下邳,在留縣(今江蘇省沛縣東南)與陛下相會,這是上天將我交付給陛下。陛下使用我的計策,僥倖有時能夠成功,我希望受封留縣就滿足了,不敢接受三萬戶。」劉邦接受了張良的意見,封張良為留侯,將留縣授給張良作為封邑。
留縣是一個小縣,人口不多,物產也不夠豐富,其能夠出產的財富遠不能與齊地的三萬戶相比,但張良並不計較這些,而是以擁有留縣而滿足。張良不爭功,不爭權,不爭利,遠離權力中心,以恬淡的生活為樂。劉邦在漢朝建立之初因為懼怕功臣造反而殺戮了很多有實力的功臣,而張良卻因為懂的取捨而始終無憂,得享天年,這正是張良知止的生存智慧使然。
如果道不同,就不要一起共事。如果局勢變了,一個有自知之明之人,最該學會急流勇退,及時保全自身,就像範蠡,張良一樣。
《周易·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意思是說:君子要遠離危險的地方。《樂府詩集·君子行》中也有:「君子防未然。」同樣是在講,君子做事要謹慎,在事故或禍害尚未發生之前,最好就得具備居安思危的意識。
有這種智慧的人,至少有兩個方面的表現,一是防患於未然,預先覺察潛在的危險,判斷可能會發生的不測,並採取充足的防範措施;二是一旦發現自己處於危險境地,就會毫不猶豫的及時離開。一個人知而慎行,防禍於先,才會不致於悔不當初。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是以聖人自知不自現,自愛不自貴。」自愛很重要的一點,即是要學會在複雜的局勢中保全自己,不讓自己變成無謂的犧牲品。
閔子以孝聞名,是孔子的弟子,孔子曾稱讚他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這個人不僅孝,而且處世也很有智慧,處亂世,遇惡人當政時,他不硬剛,也不屈柔,他知道「硬剛必取禍,媚柔必取辱」,即硬碰或者一味屈從都要自取其害。只有看清形勢後,剛柔相濟,出入隨變,才能處亂世而不驚,遇惡人而不辱,做到明哲保身。
季氏派人去請閔子騫,讓他當季氏採邑費城的長官。閔子騫告訴來人說:「請你好好替我推辭吧!如果再有人為這事來召我,那我一定逃到汶水,離開魯國到齊國去那邊去了。」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