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29: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學問修養貴在反求諸己

2020-12-17 飛仙時空

跟隨大師的腳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追隨古聖先賢學習孔夫子的《論語》。我們繼續跟隨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學習他所編寫的《論語集注》,這是本系列文章的第29篇。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喻,曉,通曉,明白。義,事之所宜。利,人情之所欲。程子說:「君子對於道義的態度,如同小人對於利益態度。唯其深深明白,所以篤好之。」

楊氏說:「君子有捨生取義,以利而言,人之所貪愛莫過於生存,所厭惡莫過於死亡。誰肯捨生而取義呢?君子的心中只存有道義,無暇顧及利益。小人則完全相反。」

為什麼要把道義和利益對立起來呢?單從這句話中看,看不出孔子對道義的肯定,也看不出他對利益的否定。道義之中也有利益,利益之中同樣含有道義。也許孔子只是陳述一個觀點「跟君子溝通要談道義,跟小人溝通要談利益。」這是一種善巧方便,是一種變通。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見賢思齊,見人之賢良,希望向他看齊,他人身上的長處、能力、好習慣,自己也要努力學習過來。見不賢而內自省,發現他人身上的短處、缺點、壞習慣,反省自己身上也有,努力去除之。

胡氏說:「發現他人身上的善惡不同,無不返回到自己身上來,那麼就不會只羨慕他人而自暴自棄,也不會只責怪他人而忘記自責。」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幾,微;幾諫,微諫。所謂父母有過,要態度誠懇、聲音柔和、和顏悅色地規勸父母,《弟子規》對此有正解:「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如果父母聽從勸諫,那問題就解決了;而老人家往往固執,不聽勸諫怎麼辦呢?不是提高嗓門怒斥,不是拍桌椅,而是「敬不違」,依然敬愛父母,不違逆他們,不聽子女就讓他不聽吧。過幾天,等父母心情好了,繼續勸諫。辛苦就辛苦吧,累就累吧,對父母勞而不怨。

有人說三綱五常是「兒子要絕對服從父親」、「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這些混帳理論絕對不是孔子的主張,絕對不是宋明理學家(程顥、程頤、朱熹、王陽明)的思想。做人要厚道,不要隨意栽贓,不要污衊聖賢。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遠遊可能是外出趕考、求官、赴任、謀生等。

古時候交通不方便,子女一旦外出遠遊,不知道何年月才得以回家。孩子作客在外,「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而家中的父母何嘗不一樣思念自己的子女。

遊必有方,儘管不得已一定要外出遠遊,也要讓父母知道自己的所在,好讓父母一旦要找人的時候能夠找到。

範氏說:「如果子女能夠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以父母之心為己心,那就算孝順了。」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記住。一方面為父母的高壽而欣喜,另一方面又因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擔憂。世間有兩件事不能等,一是教育孩子不能等,二是孝順父母不能等。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逮,及,趕上。古人不輕易把話說出來,是因為他們以自己的行為跟不上為恥辱。

範氏說:「君子對於話語,不得已的時候才說出來,並非說話難,而是落實行為難。人不落實行為的時候,因而輕易把話說出來,說其所行,行其所說,那他就不會輕易說話了。」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不侈然以自放之謂約。」約,約制,不驕縱自大,不放縱自己。凡事能夠約制,則鮮有犯過錯的,約並非僅僅指儉省節約。

「約」可以借用佛家「戒定慧」的「戒」來解析,「以約失之者鮮矣」,其意思雷同於:能持戒者不犯錯誤。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謝氏說:「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放出言語很容易,因而選擇訥於言;篤志力行難,因而選擇敏於行。

胡氏說:「從吾道一以貫之,到這裡總共十小節,懷疑是曾子的門人所記載。」如果仔細分析上面的內容,把所有的「子曰」全部替換為「曾子曰」,不會顯得突兀,內容也很符合曾子的學養水平,符合他說話的口吻。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德不孤立,必有同類相應。因而有德者,必有其同類跟從他,如同居住之有鄰居。《易經》說「同類相應,同氣相求」。

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數 [ shuò ],屢次,煩數。胡氏說:「侍奉君主,屢次進諫,如果他不聽從,則應當離去。引導朋友向善,屢次規勸,如果朋友不聽從,則應當停止。否則屢次勸諫言說,說者被輕視,聽者感覺厭煩,因而求取榮耀反而變成求取侮辱,求取親近反而變成求出疏遠。」

相關焦點

  •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如何修身養性,方法路徑很多,因人而異,《論語》中關鍵和重要的話不少,從通俗易懂和含金量的綜合角度看,我以為第一句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把它作為我解讀《論語》的開篇。文章寫到第16篇,第二句就是今天分享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指明了兩條修身路:「思齊」之路和「自省」之路。
  • 【經典解讀】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習近平表彰縣委書記:見賢思齊
    見賢思齊,這個成語出自《論語》,原句是: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安子(書)  孔子說,看到賢德的人,要向他看齊,看到不賢德的人,要藉以自省,提點自身。
  •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通過學習改變了自己的念頭,看不慣的人不再去抱怨,而是反省自己的過錯,是不是做過了什麼,錯在哪裡?明白了有什麼樣的心就能收穫什麼樣的家庭。「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向嘉賓學習,對父母要懂得感恩、尊敬,真正讓老人安度晚年的是精神富足。父母有做的不當的時候要委婉、養父母之心,依道而行。
  • 一言一書 | 見賢思齊
    見賢思齊【釋義】賢:賢者,
  • 「李保佳講論語3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焉
    「李保佳講論語3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焉。翻譯:見到賢於自己的人,就要想著向他學習,與他看齊;看到不如自己的人,也要反省自己,自己有沒有做和他一樣不賢的事情。見不賢而內自省焉這句話比上句話要更深刻。為什麼呢?因為上句話要我們去發現別人的優點,要自己主動去找才能做到。而這一句要求我們去發現別人不賢於自己的地方,也就是去找別人的缺點,這個我們可就擅長了。我們的人性天生就擅長發現別人的缺點。
  •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出自於出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及思想的《論語》。這句話的意思是:見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齊,見到沒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點。 賞析 這是孔子說的話,也是後世儒家修身養德的座右銘。
  • 見賢思齊反求諸己
    見賢思齊反求諸己陽信縣第二高級中學王守亮期盼中的杭州培訓之旅如約而至。見賢思齊,反求諸己。看著蔡校長在講臺上信手拈來、舉重若輕,我暗暗地發誓以後一定以蔡校長為榜樣不斷地提升自己。蔡校長從一名普通的老師逐漸成長為著名的業務型校長絕非偶然。我們不能只羨慕成功者光鮮的外表,更要懂得成功的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艱辛付出。
  • 江蘇卷作文試寫:見賢思齊難,見不賢而內自省更難
    《論語裡仁篇第四一七》,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孔子說:「看見德行卓越的人,就要想怎麼努力像他一樣;看見德行有虧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犯同樣的毛病。」誰都知道管仲、魏徵的賢,可又有誰能像他們盡心竭力?一般的人再怎麼努力,再怎麼拼命也永遠夠不上這些賢者,有的人就放棄了,認為理想太遙遠;有的人就沉淪了,寧願自甘墮落為「不賢」的人了。但不是沒有人能「見賢思齊」,而且這樣的人還不少。是哪些人?是對自己有要求的人,是對自己有持續要求並且要求上進的人,他們希望自己成為君子,成為賢人,並一直為之努力。
  • 什麼是「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在關羽尚未斬殺顏良之前,曹操就非常欣賞關羽的為人,為了知道關羽有沒有久留的心意,曹操悄悄叫張遼以私人感情來詢問關羽。很明顯,《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 賤不肖」這些處世為人之道在關羽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關羽終生都在向《春秋》一書中的賢人們看齊,把他們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同時,也以裡面的不賢之人作為反面的鏡子,來警醒自己,千萬不要成為他們那樣的人。
  • 97.4%的人痛感當今社會缺失見賢思齊意識
    陳曉東攝(資料圖片) 民調顯示公眾認為三種人最賢:幫助別人奉獻社會的普通人、在本行業成就突出的人和國家表彰的傑出人物 「見賢思齊」一詞,出自《論語·裡仁》,原文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意思是:見到賢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齊、向他學習;見到不賢的人就要以他作為鏡鑑、自我反省。 時下,很多人習慣以經濟能力論成敗,有錢多為青年所欣羨。
  •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裡仁》【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
  •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你今天反省自己了嗎?
    上次我們講到《論語·裡仁》,知道了孔子對於當官的士大夫和平民百姓的評價,也反映出了孔老夫子的大智慧。今天,我們繼續來淺讀《論語·裡仁》,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收穫。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這句話在《論語》中是較為著名的,主要是闡述了孔子對於自身修養的一種方法。
  • 【原創】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這時我正拿起手機在微信公眾平臺補看一位家人分享的日記,剛好看到那位家人告訴孩子要「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我說「寶寶,我在貞明育心微信公眾平臺學習呢,和你分享一下哦,有位阿姨家的姐姐犯了一點小錯,阿姨告訴她要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呢!寶貝,你剛才說那兩個小朋友搶東西是不對的,那我們是不是要見不賢而自省呢?」
  • 【工作札記】「見不賢而內自省」
    「見不賢而內自省」前不久,我碰到了當醫生的老同學。閒聊中,話題很自然地延伸到了衛生系統出現的作風和腐敗問題。「前段時間,我們醫院組織所有幹部職工觀看了警示教育片。片中老同事痛哭流涕、悔不當初的樣子,讓大家很受觸動。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啊!」透過他的語氣、表情和神態,我感受到了警示教育在基層醫護人員心中所產生的震撼和衝擊。
  • 【地評線】荔枝網評:見賢思齊,爭當「最美公務員」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廣大黨員幹部當以「最美」為鏡,書寫奮鬥豪情,在廣闊天地裡建功立業,在矢志前行中成長成才。   見賢思齊,從「最美信仰」中汲取精神力量。最美公務員有著最美信仰,他們以汗水為音符,以拼搏為五線,唱響了最動人的旋律。
  • 胸懷,熱愛,自省,一個人成功者的三個特徵
    解讀: 語出《論語》,大意是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只有在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上,才能夠做得更好。同時人不僅要好好學習,還要學以致用;人不僅要有知識,還要有修養;人不僅要知樂,還要會樂。只有懂得樂的人,才能樂得其所。3.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老祖宗10句反省自己的經典語錄,見賢思齊,見不賢自省!
    出自《論語·公冶長》。我從來沒有見到過能看到自己錯誤就能夠自我反省的人,2、閉門思過謝來客。出自徐鉉《徐公文集》。將門房關起來,反省自己的過錯。謝絕與客人相互來往。3、靜以修身,儉以養德。5、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出自《論語·裡仁篇第四》。見到賢能的人,就向其學習,看到不賢能的人,就去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相似的問題。6、故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出自《荀子·勸學》。
  • 一天一個成語:見賢思齊
    【近義詞】力爭上遊、取法乎上、見德思齊【反義詞】見利忘義【成語出處】《論語·裡仁》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成語故事】一天,子夏讀完書來見孔子,顏回正坐在孔子旁邊。子夏按捺不住讀書後的興奮心情,對孔子說:「先生,我剛剛讀完這些書,心情很舒暢。」 孔子看見子夏高興的樣子,問道:「你可以談談讀書的感想嗎?」 這正是子夏想要做的事情,他說:「當然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