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語文作文江蘇卷》: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文體自選。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人們總是關注自己喜愛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會被同類信息所環繞、所塑造。智能網際網路時代,這種環繞更加緊密,這種塑造更加可感。你未來的樣子,也許就開始於當下一次從心所欲的瀏覽,一串惺惺相惜的點讚,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場突如其來的感動。
《論語裡仁篇第四一七》,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孔子說:「看見德行卓越的人,就要想怎麼努力像他一樣;看見德行有虧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犯同樣的毛病。」
實際上我們不若簡單些,「賢」與「不賢」無需在身邊去找,前人中的「賢者」與「不賢者」早有定論,因此我們只要向「賢者」看齊,針對「不賢者」的毛病對照反省即可。
然而道理就是這麼簡單,在實際的人生中我們又能做到幾何呢?
「見賢思齊」應該是每個人的願望,人人向善,誰都想學好,做個有賢德的人。然而「賢者」的標準太高,境界太高,不是一般人都能達到的,所以很多的人心裡「希賢」,行動卻懈怠。舉個例子,誰都知道伯夷、叔齊是賢者,可能有幾個人能有他們的氣節?誰都知道管仲、魏徵的賢,可又有誰能像他們盡心竭力?
一般的人再怎麼努力,再怎麼拼命也永遠夠不上這些賢者,有的人就放棄了,認為理想太遙遠;有的人就沉淪了,寧願自甘墮落為「不賢」的人了。但不是沒有人能「見賢思齊」,而且這樣的人還不少。是哪些人?是對自己有要求的人,是對自己有持續要求並且要求上進的人,他們希望自己成為君子,成為賢人,並一直為之努力。
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人,雖然他們還沒有被人稱為「君子」或「賢人」,但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堪稱典範,他們「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學而篇第一六》)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有尺有度。我們感覺他們很溫和,但又很嚴謹。我們感覺他們太較真,但又很隨和。和他們交往很舒服,自己感覺也提升了許多,感覺「見賢思齊」也不是那麼難。
但我們總是關注自己喜愛的人和事,於是久而久之,被同類信息所環繞、所塑造,心中沒有標準,也沒有判斷的意識,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從心所欲的瀏覽,惺惺相惜的點讚,情不自禁的分享,突如其來的感動,也感覺活得很舒服,很充實,很有生命力,很享受這樣的生活。
我們就一直囿於這樣的圈子,日子就這樣日復一日複製、粘貼,歲月也這樣一天天從指縫溜走,我們沒有感覺失去什麼。可當我們找開「宅」的門,走進不一樣的繽紛世界,我們發覺我們在他人眼裡是那樣的幼稚,那樣的差強人意。
是我們做得不好嗎?反正我們心裡感覺不是。雖然我們內心知道有更好的生活方式,有更好的工作進取,但人都是有惰性的,當我們享受一種生活方式,我們往往就沉浸而懈怠了,所以「見賢思齊」是不難,可我們卻忽略了,或者說沒有機會,沒有主動的意願去踐行。同樣「見不賢而內自省」我們更沒有自覺自愿的願望去實踐了。
我們也常常反省自己,反省我們的瀏覽太粗俗,浪費了時間;反省我們的點讚太隨意,忘卻了原則;反省我們的分享太LOW,沒有高大上;反省我們的感動太廉價,沒有太多見識。而從來沒有反省過我們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做什麼樣的人。
我們不知道何謂「不賢」,歷史上有不賢的人,但他們與我們有何相干!他們的過失,他們的錯誤無論如何也不會發生在我們普通人的身上。為什麼要反省?要麼被罵了,被罰了,還有可能檢點一下自己,其它的時候還有這個必要嗎?
因此,「思齊」難,「內自省」更難,社會的環境決定了它們的難,更重要的是我們內心的毫無所求決定了它們的難。每一個讀書人,或者可以說是每一個人都知道要「思齊」,努力提升自己,都知道要「內自省」,做更好的自己,可是當我們周遭,當我們的內心無動於衷時,一切都「難於上青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