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在關羽尚未斬殺顏良之前,曹操就非常欣賞關羽的為人,為了知道關羽有沒有久留的心意,曹操悄悄叫張遼以私人感情來詢問關羽。關羽對張遼嘆息道:「我知道曹公對我的厚愛,但我曾受劉備將軍的厚恩,發誓共死,不可背棄。我終不會留下,在為曹公立下功勞後我便會離去。」
張遼擔心,自己若是如實匯報,可能會導致曹操殺關羽。可思考良久後,張遼終於又意識到曹操是君主,自己是臣子,不能因為自己和關羽的友情小義就放棄職責大義。最終,張遼向曹操如實匯報了關羽的心之所想。
曹操因此稱讚關羽:「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
曹操又讓張遼揣度一下關羽何時離開。張遼深知關羽是知恩圖報之人,於是,為關羽擔保:「羽受公恩,必定會在立功報效了您之後而去。」曹操知道關羽會離去,反而重加賞賜,想要留住他。後來,關羽為曹軍斬殺了顏良要走,曹操苦留不住,於是,關羽盡封曹操的賞賜書告辭,獨自向北,去袁紹軍中,回到劉備身邊。曹操手下人慾追殺之,不過曹操認為各為其主而阻止。
關羽為何能拒絕一代梟雄曹操的盛情好意,一心不忘曾結拜為兄弟的劉備,這種高貴的精神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註解《三國志·關羽傳》的裴注曾言:「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原來關羽經常是「身穿鎧甲戰袍,秉燭夜讀《春秋》」,《春秋》這本書塑造了他的品格。
那接著,我們就要知道《春秋》這本書的魅力到底在哪裡,為什麼關羽從小就愛之如命。
這就要講到孔子為什麼要寫《春秋》,對此,太史公司馬遷曾說:「我曾聽董生說過:『周朝的政治衰落破敗之時,孔子出任魯國的司寇,諸侯害他,大夫們排擠他。孔子知道他的建議不會被接受了,他的政治主張再也行不通了,於是回去安心治學,著書評判過去二百四十二年歷史中的是是非非,以此作為天下人言行的準則,貶抑天子,斥退諸侯,聲討大夫,以闡明王道。』
孔子說:『我想把我的思想用純理論記載下來,但不如通過具體的歷史事件來表現,那樣顯得更加深刻、明顯。』《春秋》,從上而言,闡明了夏禹、商湯、周文王的政治理念;從下而言,辨明了為人處事的原則,分清了疑惑難明的事物,判明了是非的界限,使猶豫不決的人拿定了主意,褒善貶惡,崇敬賢能,排抑不肖,保存已經滅亡了的國家,延續已經斷絕了的世系,補救政治上的弊端,興起已經荒廢的事業,這些都是王道的重要內容。」
很明顯,《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 賤不肖」這些處世為人之道在關羽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關羽終生都在向《春秋》一書中的賢人們看齊,把他們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同時,也以裡面的不賢之人作為反面的鏡子,來警醒自己,千萬不要成為他們那樣的人。
孟子說「人人皆可為堯舜」,這就是講每個人都是有成為聖人的潛能的,怎麼激發這個潛能呢?孔子就說,只要他能持續做到看到別人好的方面就學習,看到別人不好的方面就反思自己是否也這樣,天天加強修身,自然就能讓生命進入到一個更聖潔更澄明的境界。
這正與《論語·述而》中夫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為政》篇中曾子強調的「吾日三省吾身」,異曲同工。
孔子所說的賢,並不就狹隘的專指那些道德幾近完美的聖人的言行,而是也包含那些一般人做人做事時所體現出的閃光點,可取之處,我們要學習的也就是所有人們做事時的閃光點,可取之處;而那些不賢,也並不就專指那種大惡大非之人所表現出的大惡大非的行為,而是也涵蓋了我們見到的任何人做人做事時所表現出的不正之處,見到這些不正的,我們就要立即以之為鏡,反思自己身上有沒有類似的不正之處。
孔子說:「看見賢人,或是別人善的言行,就應該想著向他看齊,想著把那些善的言行學來;見到不賢的人,或是別人不善的言行,自己的內心就要自我反省,反省自己是否也存在不賢之人身上類似的毛病,思考不賢之人為什麼會成為不賢之人,或是別人那不善的言行自己身上是否也有過。」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