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020-12-16 我從書中來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在關羽尚未斬殺顏良之前,曹操就非常欣賞關羽的為人,為了知道關羽有沒有久留的心意,曹操悄悄叫張遼以私人感情來詢問關羽。關羽對張遼嘆息道:「我知道曹公對我的厚愛,但我曾受劉備將軍的厚恩,發誓共死,不可背棄。我終不會留下,在為曹公立下功勞後我便會離去。」

張遼擔心,自己若是如實匯報,可能會導致曹操殺關羽。可思考良久後,張遼終於又意識到曹操是君主,自己是臣子,不能因為自己和關羽的友情小義就放棄職責大義。最終,張遼向曹操如實匯報了關羽的心之所想。

曹操因此稱讚關羽:「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

曹操又讓張遼揣度一下關羽何時離開。張遼深知關羽是知恩圖報之人,於是,為關羽擔保:「羽受公恩,必定會在立功報效了您之後而去。」曹操知道關羽會離去,反而重加賞賜,想要留住他。後來,關羽為曹軍斬殺了顏良要走,曹操苦留不住,於是,關羽盡封曹操的賞賜書告辭,獨自向北,去袁紹軍中,回到劉備身邊。曹操手下人慾追殺之,不過曹操認為各為其主而阻止。

關羽為何能拒絕一代梟雄曹操的盛情好意,一心不忘曾結拜為兄弟的劉備,這種高貴的精神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註解《三國志·關羽傳》的裴注曾言:「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原來關羽經常是「身穿鎧甲戰袍,秉燭夜讀《春秋》」,《春秋》這本書塑造了他的品格。

那接著,我們就要知道《春秋》這本書的魅力到底在哪裡,為什麼關羽從小就愛之如命。

這就要講到孔子為什麼要寫《春秋》,對此,太史公司馬遷曾說:「我曾聽董生說過:『周朝的政治衰落破敗之時,孔子出任魯國的司寇,諸侯害他,大夫們排擠他。孔子知道他的建議不會被接受了,他的政治主張再也行不通了,於是回去安心治學,著書評判過去二百四十二年歷史中的是是非非,以此作為天下人言行的準則,貶抑天子,斥退諸侯,聲討大夫,以闡明王道。』

孔子說:『我想把我的思想用純理論記載下來,但不如通過具體的歷史事件來表現,那樣顯得更加深刻、明顯。』《春秋》,從上而言,闡明了夏禹、商湯、周文王的政治理念;從下而言,辨明了為人處事的原則,分清了疑惑難明的事物,判明了是非的界限,使猶豫不決的人拿定了主意,褒善貶惡,崇敬賢能,排抑不肖,保存已經滅亡了的國家,延續已經斷絕了的世系,補救政治上的弊端,興起已經荒廢的事業,這些都是王道的重要內容。」

很明顯,《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 賤不肖」這些處世為人之道在關羽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關羽終生都在向《春秋》一書中的賢人們看齊,把他們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同時,也以裡面的不賢之人作為反面的鏡子,來警醒自己,千萬不要成為他們那樣的人。

孟子說「人人皆可為堯舜」,這就是講每個人都是有成為聖人的潛能的,怎麼激發這個潛能呢?孔子就說,只要他能持續做到看到別人好的方面就學習,看到別人不好的方面就反思自己是否也這樣,天天加強修身,自然就能讓生命進入到一個更聖潔更澄明的境界。

這正與《論語·述而》中夫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為政》篇中曾子強調的「吾日三省吾身」,異曲同工。

孔子所說的賢,並不就狹隘的專指那些道德幾近完美的聖人的言行,而是也包含那些一般人做人做事時所體現出的閃光點,可取之處,我們要學習的也就是所有人們做事時的閃光點,可取之處;而那些不賢,也並不就專指那種大惡大非之人所表現出的大惡大非的行為,而是也涵蓋了我們見到的任何人做人做事時所表現出的不正之處,見到這些不正的,我們就要立即以之為鏡,反思自己身上有沒有類似的不正之處。

孔子說:「看見賢人,或是別人善的言行,就應該想著向他看齊,想著把那些善的言行學來;見到不賢的人,或是別人不善的言行,自己的內心就要自我反省,反省自己是否也存在不賢之人身上類似的毛病,思考不賢之人為什麼會成為不賢之人,或是別人那不善的言行自己身上是否也有過。」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相關焦點

  •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出自《論語》第四篇《裡仁》。文章寫到第16篇,第二句就是今天分享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指明了兩條修身路:「思齊」之路和「自省」之路。一正一反,辯證統一,內容方法明確,既向正面的賢者榜樣學習看齊,也注意反面教材的警示作用,不重蹈他人覆轍。
  •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裡仁》【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
  • 【經典解讀】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出自於出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及思想的《論語》。這句話的意思是:見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齊,見到沒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點。 賞析 這是孔子說的話,也是後世儒家修身養德的座右銘。
  • 對網絡輿論熱點,需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是非對錯,要磊落分明,善惡曲直,也要遵循公道。網絡輿論有跟風操作之嫌,說一個人惡,你看到的信息就都是他作惡的,正面的東西全被雪藏起來了,周邊的朋友圈都沉默不語了。
  • 「李保佳講論語3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焉
    「李保佳講論語3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焉。翻譯:見到賢於自己的人,就要想著向他學習,與他看齊;看到不如自己的人,也要反省自己,自己有沒有做和他一樣不賢的事情。見賢思齊焉這句話相對比較簡單,很多人都能明白。看到比自己賢明的人,就去向他學習。但是雖然很多人知道,卻不一定能做到。按照儒家的標準,我們身邊處處有「賢人」。只要一個人身上有任何一個優點,那麼這個人相對自己就是「賢人」。
  •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你今天反省自己了嗎?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孔子說:「能夠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那還有什麼困難呢?不能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怎麼能實行禮呢?」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孔子說:「古代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因為他們以自己做不到為恥。」孔子向來推崇說話小心謹慎,所以說古代人不輕易做一些承諾,省的以後做不到會感到恥辱。在第二十四則(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 江蘇卷作文試寫:見賢思齊難,見不賢而內自省更難
    《論語裡仁篇第四一七》,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孔子說:「看見德行卓越的人,就要想怎麼努力像他一樣;看見德行有虧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犯同樣的毛病。」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人,雖然他們還沒有被人稱為「君子」或「賢人」,但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堪稱典範,他們「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學而篇第一六》)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有尺有度。我們感覺他們很溫和,但又很嚴謹。我們感覺他們太較真,但又很隨和。和他們交往很舒服,自己感覺也提升了許多,感覺「見賢思齊」也不是那麼難。
  • 【原創】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這時我正拿起手機在微信公眾平臺補看一位家人分享的日記,剛好看到那位家人告訴孩子要「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我說「寶寶,我在貞明育心微信公眾平臺學習呢,和你分享一下哦,有位阿姨家的姐姐犯了一點小錯,阿姨告訴她要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呢!寶貝,你剛才說那兩個小朋友搶東西是不對的,那我們是不是要見不賢而自省呢?」
  • 我們何時不應做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今天我們一起看《論語裡仁》篇中名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見到比自己厲害的人,要向他們學習並看齊;而見到比自己差的人,我們應反省自己有沒有這樣的缺點。我們接下來看幾個事例。據說,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
  • 論語29: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學問修養貴在反求諸己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賢思齊,見人之賢良,希望向他看齊,他人身上的長處、能力、好習慣,自己也要努力學習過來。見不賢而內自省,發現他人身上的短處、缺點、壞習慣,反省自己身上也有,努力去除之。
  • 老祖宗10句反省自己的經典語錄,見賢思齊,見不賢自省!
    5、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出自《論語·裡仁篇第四》。見到賢能的人,就向其學習,看到不賢能的人,就去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相似的問題。6、故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出自《荀子·勸學》。
  •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通過學習改變了自己的念頭,看不慣的人不再去抱怨,而是反省自己的過錯,是不是做過了什麼,錯在哪裡?明白了有什麼樣的心就能收穫什麼樣的家庭。「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向嘉賓學習,對父母要懂得感恩、尊敬,真正讓老人安度晚年的是精神富足。父母有做的不當的時候要委婉、養父母之心,依道而行。
  • 習近平表彰縣委書記:見賢思齊
    他指出:  這次表彰,既是對大家工作成績的肯定,也是為了形成學趕先進、見賢思齊的社會氛圍,讓更多黨員領導幹部學有榜樣、趕有目標,更好為人民服務,更好幹事創業。  見賢思齊,這個成語出自《論語》,原句是: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見賢思齊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見賢思齊,賢:有才德的人;齊;看齊。見到有才德的人就要向他看齊。出自:先秦 孔子《論語 裡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近義詞有:力爭上遊、取法乎上、見德思齊,反義詞有:見利忘義,見賢思齊是中性成語,連動式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定語;指追求進步。
  • 【工作札記】「見不賢而內自省」
    「見不賢而內自省」前不久,我碰到了當醫生的老同學。閒聊中,話題很自然地延伸到了衛生系統出現的作風和腐敗問題。「前段時間,我們醫院組織所有幹部職工觀看了警示教育片。片中老同事痛哭流涕、悔不當初的樣子,讓大家很受觸動。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啊!」透過他的語氣、表情和神態,我感受到了警示教育在基層醫護人員心中所產生的震撼和衝擊。
  • 我讀《論語》158: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三人同行,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老師,選擇優點而學習,看見短處而自省並加以改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儘管這是列入了教材的論語名篇,但是其與「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意思幾乎一樣。
  • 抱書夢入杏壇深處,請教孔子「見賢思齊」
    抱書夢入杏壇深處,請教孔子「見賢思齊」  濟鋼高中2017級24班 尹庭萱  晚上看《論語》,讀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時,總是不明白這一句的內在含義,心想:「要是能當面請教一下孔子多好啊!」
  • 常自省保持長清醒
    關鍵就要自省。只有時時自省,反思自己的錯誤、審視自己的言行、檢視自身的缺點,才能真正清醒地認識自己,從而掃除心靈的灰塵,校正人生的坐標。先賢們都非常重視自省。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強調了在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學問、提高道德修養的過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 一語丨見賢思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成語拼音】jiàn xián sī qí  【成語釋義】見賢思齊,漢語成語,意思是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齊。【近義詞】力爭上遊、取法乎上、見德思齊【反義詞】見利忘義【成語出處】《論語·裡仁》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