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8日,被評為「2009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河南周口淮陽許灣鄉希望小學校長李靈,在學校和孩子們高興地跳了起來。2009年6月,李靈為實現給孩子們搭建簡易「閱覽室」的夢想,在鄭州街頭四處奔波,推著三輪車高價收購小學生教輔課外讀物等。陳曉東攝(資料圖片)
民調顯示公眾認為三種人最賢:幫助別人奉獻社會的普通人、在本行業成就突出的人和國家表彰的傑出人物
「見賢思齊」一詞,出自《論語·裡仁》,原文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意思是:見到賢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齊、向他學習;見到不賢的人就要以他作為鏡鑑、自我反省。
時下,很多人習慣以經濟能力論成敗,有錢多為青年所欣羨。相比之下,「賢」已經淡出了人們的意識,「見賢思齊」這個成語也常被調侃式地盜用成「見錢思齊」。
當今社會還有沒有真正的「賢者」?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新浪網,對2009人進行的調查顯示,38.6%的人認為當今社會「賢者」不常見,28.2%的人認為常見,32.3%的人表示「一般」。
以前有個說法叫讓賢,現在誰會讓?
公眾對「賢」的標準是什麼?「回報社會」成為首選(72.1%),其次是「道德高尚」(67.9%),「大公無私」排名第三(59.2%)。接下來的排序依次為:不濫用權力(49.5%)、事業成功(49.4%)、能賺很多錢(13.7%)等。
提起「賢」,劉卓研就會想起自己高中的一名英語老師,「她打心底裡愛學生。」讓劉卓研終生難忘的是,有一次上課時房子和地板突然晃動了,「我們剛意識到是地震,她已經打開門讓我們快跑,等最後一個學生跑出教室,她才出來。雖然後來沒再震,當時的感動和敬佩延續至今。」
「像她那樣無私的人太少了。」劉卓研目前在一家國企工作,工資不高,評職稱、先進等都競爭得特別激烈,「大家都知道往上爬才會有更高的收入。以前有個說法叫讓賢,現在誰會讓?生活壓力這麼大,很少有人會思考道德層面的問題了。」
本次調查顯示,雖然76.4%的人自認為有見賢思齊的意識,但多達97.4%的人痛感當今社會已經缺失見賢思齊意識。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於海指出,當今社會公眾普遍對「賢」這樣的道德價值不敏感,對成功價值卻太敏感。「把成功看得太重要,在人際交往中對道德的要求就會下降,交往的前提就是誰對自己有用,這是這個時代很不好的風氣。」
「見賢思齊是大家都要追求道德上的成就,對『賢』敏感,才會找差距、去學習。」於海說,當前社會在大的環境上,沒有建立起好的制度和規則;從個人角度來說,不少人輕視法律、逾越規則、罔顧道德、不顧民俗,但只要成功了,就儼然青年榜樣。最出名的公眾人物中,不少人被發現在道德上是有問題的,這對社會傷害很大。「像唐駿這樣的人,居然可以不道歉繼續混下去,在一個正常的社會裡簡直不可思議。他太自我了,根本沒有顧及他對曾經以他為楷模的青年們負有責任。」
當下見賢思齊意識缺失的原因是什麼?調查中,72.7%的人表示是「很多典型人物表裡不一」;52.7%的人認為是「賢者往往吃虧,學不了」;44.2%的人表示「沒空思考賢不賢的問題」。
見賢思齊不是簡單的個人問題
北京市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王會蘭,最敬佩的人是她的研究生導師,「他對工作特別執著。我們研究生階段挺苦的,他會儘可能在工作和生活上給有困難的同學提供幫助。」導師的言傳身教深深影響了王會蘭,在愛崗敬業的同時,她會力所能及地幫助病人,只開性價比高的藥。
公眾心中的「賢」是什麼樣的人?調查中,68.5%的人首選「幫助別人,奉獻社會的普通人」;47.5%的人選擇「本行業成就突出的人」;「國家表彰的傑出人物」排在第三位(32.9%)。
其他選項還包括:政治人物(27.5%)、父母(27.2%)、老師(25.1%)、財富人物(23.4%)、單位領導(13.4%)、演藝明星(4.8%)等。
「見賢思齊是一個找目標、找差距,通過行動提升自我的過程。」曾獲得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標兵稱號的胡鈴心,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說,很多時候,我們不缺少「賢」,而是缺少「見賢」的眼光,更缺少「思齊」的行動。
胡鈴心覺得,身邊人的影響非常大。他舉例,自己的研究生導師昂海松教授每天晚上都工作到深夜才回家,「他這種為事業廢寢忘食的精神感動了我們,也激勵大家努力地鑽研。我們平時經常進行討論,通過頭腦風暴法互相開拓思維、取長補短,產生了不少創新的火花和靈感。」
胡鈴心參加過多次先進人物巡迴演講。在與各地青年交流的過程中,他發現青年最關心的是如何規劃自己的未來,找到成功的方向和動力。2009年6月,他參加了一個報告團,其間,許振超、宋魚水、秦文貴、吳文虎等人以他們平凡又輝煌的事跡,告訴同學們「把自己的興趣與國家需要相結合,才能實現最有價值的人生」。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也應該與時俱進。」胡鈴心認為,社會應當在不同行業中宣傳有行業特色的先進典型,為大家提供有時代特徵的「見賢思齊」的榜樣。對於個人來說,要善於發現和欣賞他人的優點,多向身邊的老師、同學、同事和朋友學習,借鑑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逐步提高自身的修養和素質。
怎樣才能做到見賢思齊?調查中,64.6%的人建議制度規範,讓賢能的人不吃虧、得獎勵、受重用;62.4%的人認為個人要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虛心學習;54.6%的人認為要在社會上宣傳、樹立正面典型;51.8%的人認為個人要懂得區分鑑別賢與不賢;44.7%的人表示個人要具備自我反省的意識。
於海認為,見賢思齊不是簡單的個人問題,在一個不善的社會裡,個人行善就會很艱難,所以首先要讓社會基本公正,社會公共性的制度安排是道德的。從個人來說見賢思齊意識也要慢慢培養,人們感覺有道德的人生不僅讓人活得心安理得,更讓人活得快樂有趣,自然就會見賢思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