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0月30日報導美媒稱,在求醫時,患者抱怨最多的症狀是疼痛。在通常情況下,疼痛是受傷的信號,自然而然的反應是保護人們自己,直到康復、疼痛減輕。但令人遺憾的是,人們在感受疼痛、忍受疼痛以及對疼痛作出反應方面的能力各不相同,而且他們向醫生述說疼痛的方式以及對各種治療方式的反應也不相同。這使醫生難以知道如何有效治療每個患者。那麼,為什麼每個人的痛感都不一樣?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0月28日報導,健康成效方面的個體差異往往源於心理社會、環境和遺傳因素的複雜相互作用。雖然疼痛可能不像心臟病或糖尿病那樣被視為一種傳統疾病,但起作用的是同一套因素。人的一生中經歷的所有疼痛的背景都是使人們對疼痛或較敏感或較不敏感的那些基因。但人們的心理和身體狀態、此前的痛苦和創傷性的經歷以及環境都會調整人們的反應。
報導稱,如果能更好地了解在各種情況下是什麼讓個體對疼痛或較敏感或較不敏感,那麼人們離研發個性化疼痛治療手段並用其減少人們的痛苦就近了許多。相較於現有的治療手段,這種個性化治療手段能降低藥物濫用、誤用和耐受性風險。最終,這意味著知道誰感到更疼或需要更多止痛藥,然後能夠有效控制疼痛,從而讓患者感到更舒服、並較快康復。
藉助人類基因組測序,人們對構成DNA代碼的基因的數量和位置有了很多了解,並發現這些基因中存在數以百萬計的微小變異。
這些變異具有多種形式,但最常見的變異是單核苷酸多態性(SNP),它代表構成DNA的每個單位中的一個單一差異。
人類基因組中約有1000萬個已知SNP:一個人的SNP組合構成其個人DNA代碼,且與其他人不同。當某個SNP很常見時,它被稱為變體;當某個SNP很罕見時,即只存在於總人口中不足1%的人體內時,它被稱為突變。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幾十種基因和變體決定著人們的疼痛敏感度、鴉片類藥物等鎮痛劑減輕疼痛的程度,甚至人們罹患慢性疼痛的風險。
報導稱,對「疼痛遺傳學」的最初研究涉及一些患有痛覺缺失這一極為罕見疾病的家族。第一篇有關先天性疼痛不敏感的報導描述了一名在旅行節目中作為「人形針墊」的表演者所患的「痛覺完全缺失」症狀。上世紀60年代,有報導稱,一些忍痛能力強的人的家族在基因上有聯繫。
當時並不存在能確定這種疾病病因的技術,但從這些罕見的家族可以知道,先天性疼痛不敏感是因為傳輸疼痛信號所需的單個基因發生特定突變或缺失。
報導稱,最常見的罪魁禍首是SCN9A中為數不多的SNP中的一個。SCN9A是一種為發送疼痛信號所必需的蛋白質通道進行編碼的基因。這種病很少見;在美國,只有數個案例記錄在案。感受不到疼痛似乎是一件幸事,但這些家庭必須時刻警惕嚴重傷害或致命疾病。通常情況下,孩子摔倒後會哭,但患有這種疾病的人感覺不到疼痛,區分不了膝蓋擦傷和髕骨骨折。對疼痛不敏感意味著感受不到預示著心臟病發作的胸痛,也感受不到作為闌尾炎之徵兆的右下腹疼痛,因此,在有人發覺出問題前,可能已經產生致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