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人們痛感不一樣?美媒:或源於基因特定突變或缺失

2020-12-17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0月30日報導美媒稱,在求醫時,患者抱怨最多的症狀是疼痛。在通常情況下,疼痛是受傷的信號,自然而然的反應是保護人們自己,直到康復、疼痛減輕。但令人遺憾的是,人們在感受疼痛、忍受疼痛以及對疼痛作出反應方面的能力各不相同,而且他們向醫生述說疼痛的方式以及對各種治療方式的反應也不相同。這使醫生難以知道如何有效治療每個患者。那麼,為什麼每個人的痛感都不一樣?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0月28日報導,健康成效方面的個體差異往往源於心理社會、環境和遺傳因素的複雜相互作用。雖然疼痛可能不像心臟病或糖尿病那樣被視為一種傳統疾病,但起作用的是同一套因素。人的一生中經歷的所有疼痛的背景都是使人們對疼痛或較敏感或較不敏感的那些基因。但人們的心理和身體狀態、此前的痛苦和創傷性的經歷以及環境都會調整人們的反應。

報導稱,如果能更好地了解在各種情況下是什麼讓個體對疼痛或較敏感或較不敏感,那麼人們離研發個性化疼痛治療手段並用其減少人們的痛苦就近了許多。相較於現有的治療手段,這種個性化治療手段能降低藥物濫用、誤用和耐受性風險。最終,這意味著知道誰感到更疼或需要更多止痛藥,然後能夠有效控制疼痛,從而讓患者感到更舒服、並較快康復。

藉助人類基因組測序,人們對構成DNA代碼的基因的數量和位置有了很多了解,並發現這些基因中存在數以百萬計的微小變異。

這些變異具有多種形式,但最常見的變異是單核苷酸多態性(SNP),它代表構成DNA的每個單位中的一個單一差異。

人類基因組中約有1000萬個已知SNP:一個人的SNP組合構成其個人DNA代碼,且與其他人不同。當某個SNP很常見時,它被稱為變體;當某個SNP很罕見時,即只存在於總人口中不足1%的人體內時,它被稱為突變。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幾十種基因和變體決定著人們的疼痛敏感度、鴉片類藥物等鎮痛劑減輕疼痛的程度,甚至人們罹患慢性疼痛的風險。

報導稱,對「疼痛遺傳學」的最初研究涉及一些患有痛覺缺失這一極為罕見疾病的家族。第一篇有關先天性疼痛不敏感的報導描述了一名在旅行節目中作為「人形針墊」的表演者所患的「痛覺完全缺失」症狀。上世紀60年代,有報導稱,一些忍痛能力強的人的家族在基因上有聯繫。

當時並不存在能確定這種疾病病因的技術,但從這些罕見的家族可以知道,先天性疼痛不敏感是因為傳輸疼痛信號所需的單個基因發生特定突變或缺失。

報導稱,最常見的罪魁禍首是SCN9A中為數不多的SNP中的一個。SCN9A是一種為發送疼痛信號所必需的蛋白質通道進行編碼的基因。這種病很少見;在美國,只有數個案例記錄在案。感受不到疼痛似乎是一件幸事,但這些家庭必須時刻警惕嚴重傷害或致命疾病。通常情況下,孩子摔倒後會哭,但患有這種疾病的人感覺不到疼痛,區分不了膝蓋擦傷和髕骨骨折。對疼痛不敏感意味著感受不到預示著心臟病發作的胸痛,也感受不到作為闌尾炎之徵兆的右下腹疼痛,因此,在有人發覺出問題前,可能已經產生致命結果。

相關焦點

  • 蘇格蘭一女子基因突變:失去痛感 傷口癒合能力變強
    新華社北京4月10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由倫敦大學學院聯合牽頭的一項研究報告稱,蘇格蘭一名女性由於一個此前未經確認的基因發生突變,而幾乎失去了痛感。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3月27日報導,研究人員在《英國麻醉學雜誌》上發表報告稱,這名女性也幾乎感覺不到焦慮和恐懼,而且可能因為這個基因突變,加強了傷口癒合的能力。研究人員說,這也許有助於指導針對一系列疾病的新療法。
  • 基因突變讓她感覺不到痛 被疼痛折磨的人們有救了?
    當她不小心靠上火爐時,常常是燒焦的氣味而非燒灼的痛感,令她發現自己犯了錯誤。實際上,痛覺缺失已經不是醫學上的新發現。DNA,以了解她為何如此與眾不同。而進一步的分析表明,這種「缺失」切斷了附近一個先前未知的基因的前端,科學家們將其命名為FAAH-OUT。
  • 以色列科學家發現基因突變導致少數人指紋缺失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澤克勒醫學院和特拉維夫紹拉斯基醫療中心教授埃利·施普雷歇表示,出現無指紋這一罕見情況是由基因突變引起的。  世界上沒有兩個人的指紋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指紋被看成識別身份最準確的方法之一。
  • 美媒:多種基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參考消息網3月6日報導美媒稱,影響眼睛顏色的因素不只是父母的DNA,眼睛顏色的遺傳原理十分複雜,也具有不可預測性。美國《大眾科學》月刊網站3月6日的報導就解釋了為什麼人類的眼睛會有不同顏色。報導稱,人類的眼睛顏色源於黑色素。黑色素是一種保護性色素,還決定人們的膚色和發色。
  • 蚊子愛叮特定人群 美媒:都是基因惹的禍
    參考消息網4月24日報導 一項針對雙胞胎的研究項目認為,被蚊蟲叮咬的可能性可以歸結於人類的基因。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4月22日報導,英國倫敦大學衛生和熱帶醫學院的科學家首次發現,人類對蚊蟲的吸引力隱含遺傳因素,這種現象很可能源於基因對人類體味的控制。
  • 這8種基因突變可以幫你
    你身體裡超過99%的基因信息和地球上的其他人是完全一樣的。是你的基因決定了你的膚色、性別、頭髮的顏色,以及你是否患有某種遺傳疾病。而正是那不到1%的概率,事情才變得有趣了。特定的基因變異會讓我們當中的一些人獲得一定的特殊能力。對對對,這就是超能力。
  • 基因突變能讓人多讀書嗎
    當樣本量增長到110萬個,不可思議的結果產生了,1271個相關突變呈現在他的面前。  單個基因突變的影響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即便關聯性最強的突變,影響力也只有0.04%,不到與身高相關的基因突變影響力的十分之一,「只能讓個體多擁有3周左右的上學時間」。  在點狀圖上,這些樣本數據是一團離散範圍巨大的雲。不過,將這些點綜合在一起,對群體有較為顯著的預測能力。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60期: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缺失突變,可能是...
    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缺失突變,可能是適應人類宿主的結果近日,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生物預印本網站bioRxiv上發表題為:Discovery of a 382-nt此項研究發現了SARS-CoV-2基因組中一個長達382nt的缺失突變,幾乎覆蓋了整個ORF8的同時還刪除了ORF8轉錄調控序列(TRS),從而增強了下遊N端基因的轉錄,這很可能是SARS-CoV-2適應人類宿主的結果。
  • 基因突變在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中的臨床意義
    與其他惰性B細胞淋巴增生性疾病不同,它們在幾乎所有病例只是一個主要基因中的分子改變的,而CLL具有異質的遺傳特徵,迄今尚未鑑定出任何統一的病變。在CLL中,幾乎沒有> 5%頻率的復發的分子突變,而大量生物學和臨床上未表徵的基因在較低頻率下發生突變。
  • 啪啪啪還能減少基因突變?!
    其他研究人員已經採用實驗路線,試圖發現在現實生活中基因突變是否能夠通過這種方式相互影響。然而這些實驗結果並不一致,大概是因為這些影響不需要太大,就可以使一個種群免於滅亡。但是,現在孔德拉紹夫和他的論文合作者歸納出了一個統計案例:在將近2000名人類被試的基因組和300隻野生果蠅的基因組中,他們發現基因突變之間的相互影響一直在悄無聲息地作用於人類和其他生物。
  • 突變是基因世界中的錯誤,是DNA複製過程中的錯誤,有兩種類型的突變
    在我們最近的文章中,我們提到了B&D突變及其帶來的危險。首先,讓我們看一下科學的基礎知識,這樣我們就知道這種Y&M的危險是什麼。 突變是基因世界中的錯誤,是DNA複製過程中的錯誤,有兩種類型的突變。
  • 西媒:蚊子基因突變能避開殺蟲劑毒性
    參考消息網3月24日報導 西媒稱,近一個世紀以來,人類抗擊瘧疾取得成功的關鍵之一就是用殺蟲劑浸漬處理過的蚊帳。但是在這些年裡,蚊子已經進化了。日前,一個科學家團隊剛剛在《科學》周刊上發表文章稱,使按蚊產生這種抵抗機制的罪魁禍首是CYP6P9a基因的突變,這使得蚊子能夠代謝殺蟲劑中的毒素。在這種情況下,用殺蟲劑浸漬處理過的蚊帳對作為瘧疾載體的蚊子是沒有功效的。除了幫助了解蚊子的抵抗機制之外,這一發現也為研發新的有效殺蟲劑打開了大門。
  • 基因突變與腫瘤:講述它們的前世今生
    歐美研究數據表明,女性 BRCA1 基因突變攜帶者 70 歲前發生乳腺癌累積風險為 57.0%-60.0%,70 歲前發生卵巢癌累積風險為 40.0%-59.0%;女性 BCRA2 基因突變攜帶者風險分別為 49.0%-55.0%和 16.5%-18.0%。相較於一般人群,BRCA1 和 BRCA2 基因突變攜帶者乳腺癌發病風險提高了 10-20 倍。
  • 除基因突變 「太乾淨」也會導致兒童癌症
    這一重要發現也被BBC以《缺失微生物「導致」兒童癌症》(Missing microbes『cause』childhood cancer)為題進行了報導。具體來說,第一步涉及在胎兒出生之前發生的、能夠誘發兒童患白血病的基因突變。不過,只有1%天生攜帶這種基因突變的兒童會繼續發展成白血病。第二步與感染相關:通過接觸一種或多種常見感染,ALL也可能在兒童時期的晚些時候被觸發。不過,這主要發生在生命的第一年經歷了「乾淨童年」(『clean』childhoods,與其他嬰兒或年齡較大的兒童沒有太多互動)的兒童中。
  • 腦科學日報:基因突變可預測壽命;情緒激動為何讓人心碎?
    猶他大學首例研究:基因突變能夠預測壽命和生育能力來源:轉化醫學網根據最近猶他大學健康科學家們的研究,健康年輕人基因突變累積率的差異有助於預測男性和女性的剩餘壽命,以及女性的剩餘生育年限。他們的研究被認為是此類研究的首例,他們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獲得較少突變的年輕人比那些獲得突變更快的年輕人多活5年左右。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最終可能會導致開發減緩衰老過程的幹預措施。這項研究在6月19日在線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ce Reports)雜誌上。
  • NCSTN基因突變可導致逆向性痤瘡
    近日來自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研究人員與華大基因展開合作,利用先進的外顯子測序技術證實NCSTN基因的突變可導致逆向性痤瘡的發生。
  • 統編人教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冊《第1節 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教案
    1.基因突變的概念:由於DNA分子中發生鹼基對的替換、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鹼基序列的改變。,正確的是(C)A.不同基因突變的頻率是相同的B.基因突變一定會引起生物性狀的改變C.一個基因可以向多個方向突變為何基因突變對生物體而言,多數為有害突變?
  • PCR技術應用之一---基因定點突變的原理
    今天重點說一下PCR技術應用之一:OverlapPCR技術---基因定點突變1. 基因定點突變:將某基因中的一個或者幾個鹼基替換(補充說明也可以增加或者缺失鹼基對)成其它鹼基,導致基因中的部分鹼基序列發生改變(也就是我們說的遺傳信息發生改變),實現基因的定點突變。
  • 大齡夫妻赴美試管生二胎,要做基因篩查嗎?
    雖然美國疫情還是很嚴重,但有赴美生二胎計劃的家庭,可以把備孕儘快提升日程。疑問解讀:生二胎有必要做基因檢測嗎?隨著夫妻年齡的增長,生育能力不斷下降。尤其是對於女性來說較為明顯,30歲開始呈下降趨勢,到了35歲後,卵巢功能明顯下滑,卵子質量會不斷降低,出現卵子老化、染色體異常,使得精卵結合受精時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發生染色體不分離,從而引起胚胎染色體異常。此外,大齡生育還會面臨懷孕難、易流產、出生缺陷等諸多問題。若是胚胎染色體異常,那麼在移植後會因此而導致胎停、流產或是出現缺陷兒等不良情況(如嬰兒先天畸形、兔唇、顎裂等)。
  • 點突變、無義突變、外顯子……都是什麼鬼?生物老師告訴你
    首先,基因的兩條鏈解螺旋,然後,以其中的一條鏈做模板,按照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合成具有一條鏈結構的不成熟RNA,它既有外顯子對應區段又有內含子對應區段,接著在「剪刀」和「針線」的參與下,剪接變成成熟的mRNA,最後在mRNA中每三個鹼基(三個鹼基構成一個密碼子)決定一個胺基酸,從而編碼出具有特定胺基酸順序的蛋白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