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0日,崇實·第27期《論語》讀書會(1/4場)在崇實書店舉行。本期讀書會嘉賓、《黔南日報》記者張達先生說:我讀《論語》這些年,也發現儒家思想的一個的問題,就是:內視思維,遇到什麼事情、遇到任何麻煩、對待這個世界的問題,都從自身的角度來尋求答案,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出路,這種思維是向裡看的,不是向外看的。所以,儒學的問題是:內聖如何開出外王?
張達老師在讀書會上
文培倫:沒有開心媽媽(李杭興)就沒有今天的燒烤,讓我們先用熱烈的掌聲感謝她為全程燒烤付出的勞動。其次是在羅希的幫助下,都勻監獄以單位的名義舉辦讀書會,並已確定首讀餘華的《活著》,這是我們讀書會開展以來的首個主動聯繫的單位專場。今天我們的讀書會嘉賓是張達老師,他「非禮」了《論語》七八年,讀了幾十本關於《論語》的書,寫了二十餘萬字的讀書筆記《非禮論語》,但他也說了,這次要正解《論語》。今年(2018年)是崇實的「論語年」,我們分四期來精讀《論語》,今天是第一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社會的道德價值觀和倫理體系的一些「根」在《論語》,在儒家文明裡。感謝張老師和我們一起刨根問底、追本溯源。
張達:我從2010年5月開始讀《論語》,也沒有老師,只是閉門讀書,讀各種解讀與注釋《論語》的書,斷斷續續,逐漸有些亂七八糟的體會。之前更多關注的是《論語》「負面」,就是專門罵孔子,講儒家倫理、講儒學思想的壞話,多寫在讀書筆記《非禮論語》裡了,自不必多說,也不值得贅言。所以,現在呢,則想好好地說孔子的「好」,奢望不那麼無情、無聊與無知,所以,我想藉此機會跟大家一起學習《論語》,從正面的角度理解,追問本義,交流心得。這一點很重要,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時期,很重要的一派就是儒家,到了漢代儒學又成了王官之學,一直影響至今。可是,我們很多人不了解歷史,不了解自己的民族,因為不讀《論語》,不讀四書五經這些書了。我當初為什麼選《論語》呢?比較公認的觀點是:《論語》的話比較真實,可信,後人質疑的地方比較少,幾乎不存在後人修改或添油加醋的可能,是一本真實性、可靠性比較高的典籍。所以說,你要了解中國的傳統文明、倫理關係,重要的切入口就是《論語》。因此,我也希望今年大家好好讀《論語》,一字一句地去翻譯、去理解,從而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思想,也是更好地了解我們自己,甚至過分一點問:你為何是中國人?如果你連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是中國人,何為人的時候,我覺得活著,還是挺可悲的。而《論語》就講得很清楚,(1.7)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所以,不管你過去有沒有讀過《論語》,或是怎樣去看待它,我覺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從現在開始好好的讀,從而更好的認識自己,認識歷史思想與文明脈絡。
現在,我們先來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第一段: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個別字有不同的發音,我認為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理解它的意思,比如「說」字,有人讀「shuo」就是「說」,或者「yue」,即「悅」,但你要知道它是「內心的喜悅」,不是表露在外的哈哈哈的「樂」,這個「說」是內心的喜悅、偷偷的歡喜,這叫「不亦說乎」。像我這樣不要臉的表達,沒有修養的嘻嘻哈哈,說不上「悅」的,像杜總(杜大剛)這樣偷偷的喜歡、暗暗的快樂、默默的幸福,才叫「悅」。
文培倫:打斷一下,你是說他在偷偷的暗戀某位嗎?
王碧波:他是「悅」,你是「樂」。
張達:《論語》厲害的地方就在這裡,一兩句話,就可能道破我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些道理或者社會秩序,為我們的一些行為作一些規範。這裡有歧義的是這個「方」字,有很多解釋,和「遠」連接起來,組成名詞:遠方,但也可從形容詞或副詞的角度來理解,就是「剛剛、恰好」,「方才」的那個「方」的意思,至——遠——方——來。漢字的精妙地方是單字,不是「從遙遠的地方來」,而是,不管遠近,都是「適時」而來。我也是理解了很長時間,是從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裡得到的啟示。這句話深刻的含義在哪裡呢?我們這群人在這裡聊天聊得這麼開心,書讀得那麼愉悅,或聊得那麼困惑,那麼迷惘,外面突然來了一個知己,一個懂你的人,探討學問的人,和你一起分享心得,和你一起交流學問,分憂解惑,這是不是美妙的事情呢?所以說,《論語》是微言大義的古書。多數注釋《論語》的人也認為,整本《論語》、整個儒家思想,就講這三句話,這是綱領,比如李澤厚先生在《論語今讀》中說:「本章開宗明義,概而言之:『學』者,學為人也。學為人而悅者,因人類即本體所在,認同本體,『悅』也。友朋來而樂,可見此本體乃群居而非個體獨存也。『人不知,而不慍』,則雖群卻不失個體之尊嚴、實在與價值也。此三層愈轉愈深,乃『仁』說之根本,樂感文化、實用理性之樞紐,作為《論語》首章,不亦宜乎。」
第一句「學而時習之」,講實踐,重文明的積澱與傳習,講人與自然的關係,既是認識論,更是實踐論:學到了知識、學了技能後,還溫習,運用,去創造、去實踐,不能僅限於「學習了還去複習,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嗎?」其實,對於學習,常常是不但不快樂,反而很痛苦,但這句說的是要有學習知識的愉悅,認識天地萬物的內在興趣,且還要去實踐。第二個「有朋自遠方來」,是說倫理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論語》偏重的內容,也是儒家思想的特色。第三句講自己與自己的關係,你與內心的關係,別人不理解你,別人罵你、打你,誤解你,這個時候你也不懊惱、不抱怨,這是不是君子呢?這是很高水平的修為,你的內心基本不受外界環境的制約和影響,你有你完整的、獨立的內心世界,不隨波逐流,患得患失,陰晴不定。這三個內容也是梁漱溟先生對於三種哲學體系的判斷:西方講人與自然的關係、中國講人與人的關係、印度講人與內心的關係。所以,大家不要小看這三句話,你能做到「學而時習之」的「習」就了不起了。我高一時開始學書法,老師說既然你拜入我的名下,那麼,你每天練習書法十五分鐘。我當時年少無知,就說:「啊?一天才練十五分鐘,太少了吧,我一天可以堅持三個小時。」老師當時就哈哈大笑,說只要每天堅持十五分鐘,持之以恆,十年之後就會有成就。實際上,能不能做到每天堅持十五分鐘的練習呢?做在學校讀書的學生時代,我基本做得到,但工作之後東跑西跑,黑白顛倒,事實上是做不到的。這就是老師交給我的「學而時習之」的難題,近二十年後,我依舊在解答。所以,如果一個人越學越快樂、越學越來精神,越有樂趣,越是美妙,那就太幸福、太了不起了。還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像我們讀書會這種高朋滿座的,你說你不快樂嗎?最後就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過意在乎外界環境對內心的幹擾和影響,這種人有內心的定力,也就是內心足夠強大。能做到內心自足的人就太厲害了,像王陽明、曾國藩他們為什麼能成就那麼大,人生境界那麼高呢?兩個字:定力!就是孔夫子的「忠恕」,忠於自己的良知,堅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我心不動天地也不動,心不外求,不心浮氣躁,不知所措又為所欲為。
劉軍:就是你能戰勝自己,還怕別人嗎?
文培倫:感謝你剛才對這三句話的解讀,我在反思為什麼做不成事情,原來是對這幾句話的理解還不到位。我理解「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意思是: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張達:這也是,但還不夠,因為就算「不怪」,你可能也懊惱了,憤怒了,埋怨了,只是克制了,不去責怪別人而已。孔夫子的深刻意思是,不僅不怪罪,而且內心平靜如水,溫美如玉。我就說這些廢話,作為開場白,請大家暢所欲言。
劉軍:「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典故,它的主角是趙普,有人說這個典故出自北宋,但宋定國先生考證是南宋朱熹以後才有的文字記載並盛行於元,依據是作為南宋時儒學的顯派理學的集大成者的朱熹,在他的各種對儒學經典的集注序跋中,並沒有提到這個說法,在朱熹去世二三十年以後,才出現了這種說法的文字記錄;盛行於元是因為被打為老九的知識分子的一種不滿和自誇,對於自己僅有的謀生絕技的懷念。這引起了我的好奇,到底這是一部怎樣的書?我是學歷史的,慚愧的是古代典籍好多我都沒讀過,至於《論語》大腦裡也只能迴蕩那幾個空蕩蕩的「不亦樂乎」,沒有仔細推敲過。新年以後,我決定好好讀一讀《論語》,每次能讀通、思考其中的兩三則,應該也是一個進步吧。因為水平低,必須要參考別人的註解,像南懷瑾等先生的水平太高,做了妙曼幽遠的發揮,怕自己才疏學淺攀附不上,所以,我決定選了比較平實的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來參考。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易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開篇第一段應該是小學生也能夠背誦的,平時我們也脫口而出,其實沒有真正的思考到底是什麼意思。關於「時」,楊伯峻先生參考了《孟子·梁惠王》「斧斤以時入山林」(適當的時機才能夠入山林砍伐)的「以時」:定時,適當的時候的意思。朱熹的《論語集注》,把它解為「時常」。我才疏學淺,沒有能力去贊同哪一位的,我只辨析哪一種對於學習有更大作用,「以時」是定時、適時的意思,「時常」卻常而不定。從學習的效果來說,與人的惰性相對應的情況下,定時的勤學善思,會由量的積累產生質的飛躍;不定時的常常,可能只是量的積累,對於怠惰的人來說,常常也就等於無常了。學習確實是苦海行舟,堅持是很困難的,如果能夠做到有規律的定時學習的話,效果肯定是超過不確定的時常的。關於「習」,一般人理解為溫習,但楊先生認為,還有、更有實習、演習的意思。楊先生認為,孔子所講的功課,一般都和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相關,像禮、樂、射、御,這些尤其非演習實習不可,所以這「習」字以講為「實習」為好。《論語》距今兩千多年,句讀不分,而且是孔子的學生轉述,所以有時候過分的去追求孔子的原意是什麼亦不可得了。楊先生在這裡說,以講為實習為好,也只代表他自己的主觀認識。我也大言不慚的說與楊先生所見略同了:所謂溫習,表示的一種重複的學習,呈現出紙上談兵的狀態;實習、演習卻是知行合一,境界有所提升。這與馬來西亞孔子學院的陳忠先生跟我們網路飛聊時,提到的學佛和佛學之間的境界差別,有異曲同工之處。「有朋」古本有作「友朋」的,但是我覺得「有朋」是假設「某一次」,更具有畫面感,與「友朋」是特指和泛指的區別。泛指範圍很廣,但大而空,特指卻很具體,清晰,「朋友遠來,不也高興」和「有一位朋友從遠方來,我很高興」,一虛一實,喜悅之情躍然紙面。關於「君子」,楊先生認為《論語》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無論有德者還是有位者,都是一種尊重的意思,先秦時期的「德」與「位」有著必然的聯繫,這應該和禪讓有關吧,但是我們卻常常聽到古人發出德不配位的幽思。
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以往我都認為「鮮矣仁」是說巧言令色的人很少有好人。看楊伯峻先生的譯註,他說這種人的仁德是不會多的。這對我很有啟發,他不是把人分為善惡兩類,而是人皆有善惡,比例份額不同而已。說這種人的仁德少,雖少也有,顯得理性而客觀;說這種人裡少有仁德的人,顯得激烈而極端。真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賢賢易色」,有三種解釋:①賢者善於改變自己扮演的角色;②用尊貴優秀品德的心來交換愛好美色的心;③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則認為,賢賢易色等於見賢思齊。楊先生贊同宋儒的主張,認為這句話意為:對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我比較贊同南懷瑾先生《論語別裁》中的「見賢思齊」說。兩個「賢賢」字,第一個是動詞,第二個是名詞,易是改變的意思,色指的是容貌態度,意為向賢者學習改變了容貌儀態,也就是見賢思齊的意思。楊伯峻先生列舉了陳祖範的《經咫》、宋翔鳳的《樸學齋札記》等書,認為「賢賢易色」以下三句是「事父母」「事君」「交朋友」,各指一定的人事關係,那麼「賢賢易色」,也應該是指某一種人事關係而言,這樣就變成了四層並列關係。這是從訓詁邏輯上來分析。如果「賢賢易色」的後面,分號改為冒號的話,這一則就變成了: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這樣就變成:一層總領,二層遞進三個並列,這個「見賢思齊」說的邏輯關係,就迎刃而解,非常嚴密,而且更令人信服了。古文本無句讀,句讀均為後人所加,這也沒什麼不可以。楊伯峻先生在注釋中說,「易」有交換改變的意義,也有輕視減慢的意義。我倒認為其實兩義是互通的,正因為輕視,才會隨意交換和改變,所以才會有把自己鍾愛的東西稱為無價之寶給多少錢也不賣之說。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楊伯峻先生認為,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有把握。注釋裡引了《泰伯篇》:「立於禮」;《季氏篇》:「不學禮,無以立。」再加上孔夫子三句不離禮,所以楊先生加了一個「懂禮儀」在裡面。其實,它的範疇遠遠比「懂禮儀」要寬泛得多。當然,我最不能贊同的就是楊伯峻先生對「六十而耳順」的解釋,他解釋為:「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順耳應該是和逆耳相對應的。楊伯峻先生注釋為:聽別人的話,能夠辨真假是非。我倒覺得是不必辯,不願辯,什麼話都能順利入耳不入心。耳順應指能容逆耳之言,像胡適先生說的:不欲辨是非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楊伯峻先生認為是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不越出規矩。我覺得隨心所欲和念頭不逾矩是矛盾的,應該是心隨所欲,行不逾矩,這才能成立。意思就是想幹啥就幹啥吧,只要不違反社會的普遍價值觀念準則。總之,整段話描述的應該是人生發展的軌跡。「立」應該是「學」的結果,通過學習,有知識,有能力,有思想,有自控力才能夠站立於人世,所謂的成家立業的「立業」就是以業而立。經過學和立的過程,改變了自己能改變的,其間一定是碰到大量的疑惑,到了四十歲部分疑惑經過思考而轉為不惑,部分沒法思考清楚的疑惑也變成了必須接受的天命所賜,也就是說,接受了自己不能改變的。「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沒啥具體的闡釋。我想「天命」屬於天機不可洩漏,悟透了天命不可違即是正解,這樣邏輯關係上,就遞進到了六十的耳順。對這一則,李敖有自己的說法,他說自己五十也不知天命,似能擺脫地心引力;又說孔子沒提到八十了怎麼辦,因為古人的壽命短,人到七十古來稀。李敖說八十應該隨心所欲,把不逾矩去掉。根據李敖的個性和他賦予自己的使命感,我認為他是不想老,不願老,不敢老。五十還不願意知天命,八十還不服從自然規律,思想行為還經常逾矩,語不驚人死不休,時常扮演他年輕時抨擊的《老年人與棒子》中的老人的角色滿世界揮舞著大棒,使人在佩服不走尋常路的他精力旺盛的同時不禁莞爾。
李杭興:對於「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劉老師引用李敖的話說「孔子沒提到八十了怎麼辦,因為古人的壽命短,人到七十古來稀」,這不是它的本意。因為這是孔子在七十多歲的時候對自己的一個人生概括,相當於自己的工作總結,而不是說給別人聽,要求別人在相應年紀的時候做到什麼。
張達:這句話是孔子總結自己的人生經歷,而後人往往就拿孔老夫子的經歷來要求自己,來對照我們自己的情況。我補充一下,剛才劉老師講的「有朋」的問題,這是兩種關係,「朋」是同門師兄弟,就兩個人一前一後進門的意思;「有」是志同道合的人,我們在座的很多人是「友」,因為我們不是同一個老師的。
楊秋玲:我從《論語》當中學到的主要是以怎樣的態度去做人、做事。「人不知而不慍」,別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氣,我覺得這種境界我們難以做到,所以要學。「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個「人」,不是指自己,而是別人,別人有錯的時候,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要學會寬容和包容。特別是我們當老師的,對學生更應該有這樣一種態度。就如剛才劉老師說的,我們的生活中遇到和交往的人,並不能說他是個好人或是壞人,只能說他「仁」的成分多還是「不仁」的成分多,我們要「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我們學校走廊上就有孔子的這句話,我看到的時候就在想,別人身上的不足,我自己身上有沒有?我要去改正。還有「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這種「色難」不僅僅表現為對父母孝順的那種態度,對朋友也該如此。通常情況下,我們的心情是寫在臉上的,是不是應該學會波瀾不驚,像人家說的「心有驚雷而面若晴」。我們真的很難做到這一點,所以要慢慢修煉。所以,我覺得它是一個修煉的過程,讓自己變得溫和一點點、寬厚一點點。
張達:學以成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太厲害了,不僅對父母、還言及朋友,楊老師把「色難」拿出來這樣講太好了。
羅希:我分享一些來自《論語》的名字:「朝聞道,夕死可矣。」美學家王朝聞;「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毛澤東的兩個女兒:李訥、李敏;「有朋至遠方來」之蘇有朋;「見賢思齊」之任賢齊;「德不孤,必有鄰」之張孤,還有李宗仁字德鄰;韓愈,字退之,他的名字來自「然則師愈與」和「求也退、故進之」,他的「名」和「字」體現的是中庸之道。另一個是,現在的古裝劇裡面經常會出現「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說法,但是孔子沒有說過這句話,他只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君要有君的樣子,臣要有臣的樣子,所以,我就很疑惑,怎麼會這樣?是不是我們誤解孔子太多、太深了?
張達:所以,提倡儒家思想,應從原儒說起,回歸孔孟,講仁者愛人,講君輕民重,講從道不從君,帶有批評精神的儒學,而不是漢儒,尤其是宋儒之後,「三綱五常」的鉗制,成了制度性儒學,而原儒一個源頭就是《論語》,比如(3.19)定公問曰:「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羅希:周作人有一段和《論語》有關的話分享給大家:當你給人家看不起的時候,你可採用兩種辦法:一是用老莊的方法,便是自己知道是真金,別人卻當你是泥塊,你毫不辯解,讓他永遠迷糊下去;一是用孔孟的方法,便是你設法將自己擦得光亮些。
王碧波:我想分享的是:「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讀到這裡的時候,我想起心理學上講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指完全潛意識的行動、是不自知的;「自我」指有自我意識,可以把我和其他人區別開來;「超我」指能反思的我,人認識自己的最高境界。有反思必然會有標準,那麼,你用什麼標準來反思和檢查呢?實際上,這段話,給我們參考與自省的坐標,講的就是誠信,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若不誠信,一時半會兒也許還蒙得過去,但時間長了一定是要暴露的,現在的人們甚至把誠信和大數據結合起來,連過斑馬線闖紅燈都給你記錄下來。關於「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還有後面的一句:「德不孤、必有鄰」,典型的代表就是韋菊老師,她的朋友特別的多,她從不去找學生(添麻煩),但學生會來找她,對她特別感激。因為她經常請那些貧困的學生吃飯,對學生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現在大家交往多一點也能感受得到,她是我們現實的榜樣,真正的「德不孤、必有鄰」。
韋菊:作為家庭主婦,我們每天要做許多家務事,但每天又要忙於工作,很多夫妻都處理不好這些事情,所以要有良好的心態和飽滿的熱情,才不會厭倦。我每次做家務事不心煩也不嘮叨,感覺就像自己洗臉、刷牙一樣,是分內的事情。我覺得成功的人不一定是才華橫溢的人,重要的是以一種親切、和藹的態度給人一種好感。「人不知而不慍。」表達的是一種心聲,希望有人理解你、懂你,但未必真的有人懂你,所以,你需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黃幼:我雖然年近五十,但讀到「君子不器」時,對我的觸動還是挺大的,可能我們也做不了更大的成就,但能不能讓自己更多的掌握一點適應生存的能力,比如,除了我能教的這一學科的書,我還能做什麼?若是真的教師也走市場化的道路時,若是真的我恰好被學校辭退了,那真是大問題來了,所以「君子不器」,現在得想想該做什麼了。
張達:接著黃老師的話,「君子不器」就是要多才多藝。胡適先生一直強調的觀點是:你先要把自己「鍛造成器」,再去談其他的事情,你要為國貢獻,你得先讓自己「成器」,再拿你的能力和才華為國家作貢獻,否則空談誤國。
袁鵬: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原文要表達的是一種社會理想,而我藉此作為自己的理想和行為準則。
王碧波:這個「老者安之、少者懷之」,對自己的父母和子女還可以做到,但一視同仁對別人的也一樣就太難了。
袁鵬:這需要一個推己及人的過程,肯定是很難的,但如果是陌生的小朋友對你很喜歡,我覺得這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
羅希:但是站在母親的立場,我會教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活。
張達:這是現代社會的弊病,還沒有交往之前就有很重的防備心理,就把對方設想成壞人。但只有「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才可能「近者悅,遠者來」。
文培倫:「不要和陌生人說活。」這種觀點有待商榷,《殺死一隻知更鳥》裡阿蒂克斯認為,社會被我們成人搞成這個糟糕樣子了,讓孩子迴避有什麼用?直面現實是他的解決之道。我也很認同,藉此也將此書推薦給大家,特別是推薦給年輕的父母。
張亭堯:讀到「巧言令色、鮮矣仁」的時候,想起我上高中時小姨說,你找男朋友不能光看這個人怎麼樣,決定要交往前你得去他家看一下,了解一下他的家人和家風。一路走來的經歷和現在看的這個《論語》書,發現這個古人太厲害了,我們現在遵循的許多道理,其實當時他們就知道了。
張達:孔夫子是先知先覺,講得很透了,內在的修養與品格,往往比外貌更可靠,可貴。
張亭堯:是的,只是我們沒有讀到《論語》而已。我和我老公是高中的時候戀愛的,大學各在一處分開五年,但關係一直維繫得不錯,後面又一起回都勻找工作。
張達:這就是「信」,哈哈,大家不要想歪了哈,不要想成人性的「性」去了,是信任的「信」,信仰的力量,真愛的力量,不需要什麼「巧言令色」,也天長地久。
張亭堯:我覺得能和他維持不錯的感情那麼多年,現在有一兒一女,以前不知道「巧言令色」,現在回想起來,也就是我姨給我講的那些道理:不僅看個人,還要注重其家庭、家風。我覺得他們的家風特別的好,雖然家在農村,經濟條件也一般,但氛圍特別好,尊老愛幼,鄰裡和睦。這就是我讀《論語》和我的現實經歷相結合的體會。
張達:真好!讀《論語》有兩個基本的方法,一是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來參悟,另一個就是陳寅恪先生講的拿中國傳統的歷史事件來參考。《論語》言簡意賅、微言大義,就那麼簡單的幾句話,他的很多細節、很多具體的情況都被省略了,所以,你要去歷史中尋找事件和人的事情來理解它的意思,復原它的本義。
羅希:接著張老師的話「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來讀」,就是現在我女兒將要讀小學了,(4.1)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古有孟母三遷嘛,現在有很多人也是這樣做的,買房也要考慮到孩子讀書的問題,「學區房」由此而來。去年,姚晨在一檔電視節目上讀了一位臺灣母親寫給孔子的一封信,大意是說:現在的孩子都很脆弱,動不動就跳樓了,她有兩個孩子,每天都心驚膽顫的,希望孔子給她教育的建議。
張達:孔子幫到她了嗎?
羅希:這封信寄出去,孔子沒有收到,又退回來了。
張達:要是地址寫:貴州省都勻市「崇實書店」,肯定收到了,哈哈。
羅希:意思是說現在不是有很多學區房嘛,進入優質資源學校的門檻很高,我希望是「有教無類」,不要把孩子分成很多種類型,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優點,讀到裡「仁為美」這一句的話,其實我也想學孟母,但能力有限啊,很難做得到。
陳金娥:除了交流的這本《論語譯註》,在上下班路上,我還聽了《梁漱溟說孔孟》、以及其他人關於孔子和《論語》的講解,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梁漱溟講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和「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我又聯想到《萬曆十五年》那張「大歷史觀」圖,偏離了又回歸,偏離了又回歸,這很像我現在讀《論語》的狀態。比如兩個人吵架了,回頭想一想,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要怎麼做,怎麼處理,就是偏離了又回歸的狀態,自己不斷修行吧。
文培倫:這讓我想起一句歌詞:燒掉日記重新來過……
陳金娥:真的,我現在就是燒掉日記重新來過。
李杭興:不要不要,要向張老師那樣,不離不棄。
張達:我把當年寫的情書全部保留下來了,成了一本書,叫《愛在心裡》,哈哈哈。「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和「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都是《論語》的妙語,大概是說,過去的學者是為了改善自我,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嚴於律己,努力成為「自我主宰」的君子,成為能夠「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聖賢,而不是為了外在功名利祿,貪婪,更不會以一點學問去教訓別人,沽名釣譽,稍微遇到問題與困難,還總是苛責別人,推諉。
王茂娟: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更多的受限於教學和考試,感覺還沒有大家讀得那麼精彩。其實,在大學的時候,我就買了李澤厚的《論語今讀》,遺憾的是至今都沒有好好的讀完,都只是根據教學的需要選擇性的看看。印象最深的是「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這句,因為問「孝」是什麼孟武伯是一個比較好的人,所以父母只擔心他的身體是否健康,這就是孝了。
張達:疾病之事,讓父母擔心,有時是無能為力的,所謂天命註定,但對於其他的事情,學習也好,為人處事也好,工作也好,作為孩子來說,你還讓父母操心,那麼,這個孩子就不算孝順了,這是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示。
王茂娟:看到這裡的時候,我是反過來想:父母總為我們擔憂,而我們為父母考慮的就太少了。我現在上有老下有小,但更多的是關注小的,對於老的,甚至都做不到時常打電話,而父母還主動打電話過來,想到這裡我感到很慚愧。
張達:其實,這個要求很高哦。其實,也不完全拘泥於形式,即使不打,但父母對你也安心、不操心、也很信任,沒有你時常的問候他們也安享晚年,也是幸福的、也是可以的,也是孝的。
王茂娟:還有一句我比較喜歡:「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看到這句我就想起那篇課文《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裡面講:「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這些行為準則對我們就很有指導意義。
張達:沒有「做」,就不要誇誇其談,眉飛色舞,如我這般空想而到處張揚之人,是沒有希望的,不是君子,只是小人,至多是偽君子。(笑聲)還有一句:(4.22)「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就說君子擔心說出來的話沒有做到,言而不信,光說不做,還造假、虛偽、浮誇,對君子來說是一種恥辱,所以(5.14)「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不輕易言說,而是要行動後,實踐後,事成之後,才做些言說,仿若實踐後,才總結理論,理論從實踐中來。就是說,儒家不是紙上談兵的,而是很注重「行動」,所謂表裡如一、言行一致、知行合一。這裡有一段著名的話,(5.10)宰我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張笑萍:我也不輕易的說。(笑聲)
張達:哈哈哈,這是「言必行、行必果」的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的君子不輕易說,而是先去做成功了,有自己的體會與認識後才說,還與人交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虛心請教。比如,今天把交流會開完後,再發新聞,這是君子的行為,而不是都還沒「做」就先發新聞,那是小人之為,無中生有,欺矇拐騙。當然,雖不是君子之為,但有時為了凝聚大家的共識,把希望先說出來,然後有步驟的去做,也是可以的。總之,就是重視實踐,要有作為。
張笑萍:剛才我們三個教語文老師在交流,感觸就是不如你們,我們被教科書束縛了,由此的啟發是:還得好好的學、好好的讀《論語》,以前更多的局限於考試標準和高考要求,所以覺得很慚愧,不敢講話了,君子不言。(笑聲)來的時候我還在想:《論語》於我簡直輕輕鬆鬆,搞了幾十年的教學,我隨便講。現在,啞口了。(笑聲)
張達:張老師謙虛了,幾位語文老師過謙了。我雖反覆讀了多年,還一知半解,所以也需要學習。當然,我讀《論語》這些年,也發現儒家思想的一個的問題,就是:內視思維,遇到什麼事情、遇到任何麻煩、對待這個世界的問題,都從自身的角度來尋求答案,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出路,這種思維是向裡看的,不是向外看的。所以,儒學的問題是:內聖如何開出外王?尤其是宋明之後,心性學發達,朱熹講「性即是理」的理學,陸九淵講「心即是理」的心學,「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多強調「萬物備於我心」,「物隨心轉」,有時講得過分了,只講內心的這一點點感受,在乎一點點喜怒哀樂,不知外界的環境條件和客觀規律,就都難免支離與空疏。其實,小的環境就是我們人類社會,大的環境就是宇宙規律,主宰人的命運的絕不僅是你內心的那點感受,而更多是外在自然規律,社會環境,更多是「心隨物轉」的問題,也就是克己復禮也不一定是仁,人們不是常說「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嗎?所以,我們剛才說你的內心要足夠強大,這是內在的力量,內心的能量,一個人必須的自信、自力與自知,但再強大,你還需處理和外界的關係,了解自然趨勢,調製外在因素的制約。所以,注重內心的修養,發揮內在的心性與情感力量後,還要學會超越,接通外在的規律與資源,內外融通,合二為一,把「物隨心轉」與「心隨物轉」結合起來,或者說,把「心隨物轉」轉換成「物隨心轉」,實現轉換性的創造。「五四」偉大的地方也在這裡,引進了科學、民主,重新看待歷史與傳統,重新審視人的存在、生存與希望。今天,我們讀《論語》,也應有這樣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文明的對話與交流。我希望以後大家不停地讀《論語》,來參加讀書會,共同學習,所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多好啊。謝謝!(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