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到底該如何解讀?

2021-02-19 靜說賢論

孔門優秀的人才很多,其中最善於經商的人才是子貢。他「億則屢中」,富甲一方,是春秋時期與範蠡齊名的大商人,開創了」義利合一」的儒商傳統,被民間供奉為財神。

「善貨殖」的子貢有次請教孔子一個問題:什麼樣的人才能稱為「君子」。原文是這樣的: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為政》 君子歷來有兩說,一指地位高的人,也就是從政者;二來指人品道德好的人。這裡的「君子」不論是所指執政者還是人格高尚的人,並不影響對後面句子的理解,這個問題因此可以不用糾結。後一句,才是此章的重點。

什麼是君子呢,孔子給的答覆是:「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傳統的解釋是——「在說之前先去實行,然後再按做的去說。」這就是君子了。按照這個解釋,意思就是「先做後說」才能稱為君子,「先說後做」的就不能是君子了,是什麼,想去吧。

這個論斷讓人感到有些怪怪的,若以此說,刺秦義士荊軻的個人品質就值得懷疑,因為在刺秦出發前,荊軻也是慷概陳詞表了必死的決心的,而這還沒付諸實施就先說出來不就是「先說再了。以此推論,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的張騫也不能稱為君子,奉旨西行聯絡大月氏前,張騫也一定是提交過計劃書和立過軍令狀之類的,不然那麼多應募的人中,為何獨他面試成功被漢武帝賦予重任。沒有計劃不表忠心顯然是不行的,把一干人馬連同貨物交予你手上,這一路西行可不是去觀光塔克拉瑪幹大沙漠,一行人自然也不是驢友去穿越青藏線的,因其肩負了一個特殊任務,總要讓大家看到你的決心才行。從情理上去看,這一種解釋就很值得懷疑。


還有第二個疑點,從語句上再來看。按照這個解釋「在說之前先去實行,然後再按做的去說」,若原句真是這個意思的話,那就太囉嗦,失之簡潔了。因為這個解釋的前半句「在說之前先去實行」本身就包含了說與做的關係,也就是「說在前做在後」,而之所以出現這個謬誤,是因為對原句的理解出現了偏差,也就是說原句本義並非這個解讀的意思。

大概自從朱熹開始,關於這句話的解讀基本上就定型了,後世也採用了這一傳統的解釋,實際上這句話的本義並不難理解,「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就是說:「先說(構想、方案、方針),然後再按所說的去做。」這樣去理解,原句的「而後從之」就有了安放,就不會顯得多餘,「從之」的「之」是代詞,代指「其言」,從的主語是「行」,也就是「行如其言」,按所說的認真去做,不要打折扣。由於受到孔子不喜誇誇其談和提倡謹言敏行觀點的影響,後世注家在註解這一章時,都不太敢往「先說後做」這一觀點上靠攏,為了尋求與《論語》中其它章節的思想旨要整體對接,轉而無一例外的採取了上面傳統的這一解釋,遺憾的是這也與本意正好背道而馳。

傳統解釋所依據的《論語》中提倡要少說多做的章節比較多,下面列舉幾處比較具有代表性的: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裡仁》子曰: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論語·裡仁》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憲問》

也許正是因為《論語》中多次出現輕言重行的章節,更讓人堅定了「先做後說」,而不是「先說後做」的這一結論。只是,孔子雖對誇誇其談的巧言令色的人不怎麼感冒,也比較喜歡務實的人,可這並不代表孔子不接受「先說再做」的這一觀點啊,這是不應該混為一談的。一起來看看列出的這三章都在說些什麼: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講的是謹言敏行,謹言不是不可以說,而是想好了再去說,這與「先說再做」並沒有衝突。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古人的話不輕易說出口,是恥於自己做不到。」這就講的更明白了,這句話的觀點也並非主張不說,而是以說了卻做不到為恥,而這又怎麼可以看做是孔子不倡導「先說後做」呢?與上面這句語義相同的「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同樣是在說「以講的多做到的少為恥」,這不但不能看做是排斥「先說後做」的論據,反而更像是針對「先說後做」之後而言的——說的話要踐行,如果做不到才是真的羞恥。

由此不難看出,孔子不曾有過不同意「先說後做」的點滴言論,甚至孔子並不看低一個人演說能力的重要價值,他所真正排斥的只是言之無物卻又心懷不軌的那種人,千萬不要會錯了他老人家的本意。實際中,一個人口才出色能有什麼不好,演說能力也是做事的必備技能,那個因在課堂上睡覺被孔子痛罵的弟子宰予,雖然經常頂撞孔老師,可因其出眾善於辭辯的口才,不是一樣得到孔子的認可了麼,排在子貢之上位列孔門十哲的言語科,這已經足夠說明一切了。

「先說後做」並不是一個新生現象,在古代議事的朝堂上,這種現象已是普遍的存在。試想一下,有哪一個治國理政綱領不是在眾人商議的言說中規劃出來的,也因有了具體方案和藍圖,在實施過程中才便於監督和控制,才能按照所說的高質量推行,不太容易打折扣糊弄人,那說出去的話民眾可都是記著呢,比起悶著頭「先做後說」來說,有著更為積極的意義。

自宋始就已固化成為民族思維的這一「先做後說」講法,對國人性格與精神面貌的影響是比較大的。至此國人靈魂中就少了些活脫脫的生命氣象,士人身上便多了一些謹慎刻板的精神特徵,到了明清,這種特徵就更明顯了。發展到後來,已經不再是什麼時候說,而是什麼時候都不能說、不敢說,亦步亦趨轉化成了只會彎著腰低著眉,時不時還要撲通跪下砰砰砰再磕幾個頭的提線木偶,弘道的說辭雖然還會掛在酸儒腐儒的嘴上,可狗操豬的味道老遠就能聞到,稀裡糊塗給人一種精神恍惚的感覺。

一個不能發聲、不敢發聲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大清的教訓已經很深刻了,不消再說些什麼。

取自書稿《論語心語》中的章節,有刪減,  請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我的公眾號:guoxuexinyu,感謝默默打賞、轉發、點讚的您!


相關焦點

  • 30.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問題出在哪裡,問題出在沒有接受聖人的教育,聖人的教育很多,研讀論語就是學聖人,接受聖人的教育,我們一方面知道什麼是小人,什麼是君子,自己就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我們要這樣學下去,這就是聖人的教育。這裡子貢問君子,子貢向孔子問,問什麼樣的人是君子。下面孔子答覆他,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孔子講,「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就教他,你想說的先做到,做完之後再說。有沒有很針對子貢的問題?有。子貢口才很好,口才很好難免不知不覺言過其實,就不好了,慢慢的言行不一致,人就不實在了。所以《中庸》裡面告訴我們,「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君子是非常謹慎,要言行一致,表裡一如。
  •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沒有那麼難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行,行動。從,跟從。意思是話語要跟在行動後面。這裡我們重點講一下後字。後字在大象字卡的水部/黃部,家長和小朋友們可以找出來看一下。這一章是孔子的弟子子貢在問老師,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君子。成為君子,是孔子的學生追求的目標。孔子認為,作為君子一定不能光說不做,而是應該先做、後說。這個觀點可以和1.14中的「敏於事而慎於言」(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小心謹慎)相對比來理解。
  • 《論語》「君子」之六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與孔子要求的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更為具體。就是想起的、要做的事,先做,後說。所以,在子貢問「君子」時,孔老夫子就回答他,君子主要就在「言」與「行」兩個方面。這兩者,要「先行」,而後再「言」。也就是先做後說,做了再說。
  • 感悟《論語》——溫故而知新,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做老師可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學記》中記載:「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一個君子讀書,三年一小成,七年一大成,然後可以化民移俗。足見,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可孔子為什麼說:溫故而知新,就可以當老師呢?
  • 君子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1.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賢賢易色」,有三種解釋:①賢者善於改變自己扮演的角色;②用尊貴優秀品德的心來交換愛好美色的心;③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則認為,賢賢易色等於見賢思齊。楊先生贊同宋儒的主張,認為這句話意為:對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
  • 我之所想,賢人早已言盡、說透,其深刻勝我十倍,其全面廣我百倍
    人文之儒家學說篇讀《論語》有感(一):我之所想,賢人早已言盡、說透,其深刻勝我十倍,其全面廣我百倍張恩恩/文我一直承認自己是俗人一個,但又總不願意一俗到底,所以總是掙扎,掙扎中沉落,沉落後撲騰,撲騰中成長。
  • 【4】 知止而後有定
    《中庸》開示學者做一段慎獨功夫:「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通過做慎獨功夫,由「教」而入「道」,復其「性」而反於「中」。這段功夫對應《大學》即是「定」「靜」「安」「慮」「得」。只是《中庸》曰「可離非道也」,語氣決絕,要麼是「道」,要麼不是「道」,沒有絲毫商量的餘地。《大學》曰「知止而後有定」,僅開示一個入道之門。
  • 陳蘇鎮:司馬遷「成一家之言」新解
    ,成一家之言。」富足的生活使得「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義而後絀恥辱焉」。然而「物盛而衰,固其變也」,負面現象很快出現。「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併兼豪黨之徒,以武斷於鄉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爭於奢侈,室廬輿服僭於上,無限度」。其後,武帝開邊改制,大事更張,耗盡了漢初積累的財富,使「縣官大空」。
  • 「語言遊戲」:大學中庸論語中的「言」(部分)
    「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
  • 中國人的信仰之十四:先與而後取
    恆與善與人,即使無有取得,也是盡了己性之能為,實現了自身的價值,做了該做而能做的事,就會心懷坦蕩,博愛自信,而問心無愧,心曠神怡。一、與之為取人生不能無取,而取就是有所得,然取以為得有其道,必是先與而後取。知取與之道,就在於知取之有道,而不與則常不得其取。取與之道,既內涵倫理原則,又彰顯道義主張。(一)取在與,不在奪。
  • 成一家之言
    你該怎麼破?該怎麼立?破到什麼程度?立到什麼程度?他講天台的思想,講華嚴的思想,講禪宗的思想,那麼你都知道如何去接引了。這個時候你就四出了,出來之後,那就不得了了,是不是啊?當然嘍,這不容易,是不容易的。那麼讀書啊,學法呀,到底是怎麼來做呢?或者說到底應該達到怎麼樣的層面呢?
  • 《老子》五千言,其分章斷句,到底是怎樣的?
    但實際上,依據五千言《老子》文本的行文規律,其本身自然是分章的,且各章之間具有關聯,存在一定體系。只是具體結構並非通行本所傳的八十一章而已。八十一章分法,也非歷史上唯一,歷代皆有對《老子》進行獨特章句劃分的老學著作。歷代《老子》章節劃分考在郭店楚簡《老子》內部中,丙組《老子》保留了其摘抄底本原有的分章。
  • 「巧言令色鮮矣仁」的兩種斷句解讀,你怎麼看?
    可是,自古以來,對於那些善於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人,很多人都嗤之以鼻,把這類人歸於沒本事,就知道阿諛奉承的小人之列。即使這樣,在我們身邊的生活中,這類人依然存在,他們活得照樣滋潤,毫無收斂之意。並且無論從哪個方面都比那些沉默寡言的實幹家得到更多的青睞。說到這個話題,自然會想到《論語》中的一句話: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 藺相如真的「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 ——「負荊請罪」故事的另一種解讀
    藺相如真的「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負荊請罪」故事的另一種解讀江門市新會實驗中學  葉蓮子 「負荊請罪」「將相和」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它出自人教版的傳統篇目《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的顧全大局,寬宏大量和廉頗的知錯能改的形象,似乎已經定格在人們的心中。
  • 【詩詞微塾】解讀律詩之體勢(三)
    解讀律詩之體勢(三) 謎比勢。 謎比勢者,言今詞人不悟有作者意,依古勢有例。 昌齡《送李邕之秦》詩云:「別怨秦楚深,江中秋雲起。天長夢無隔,月映在寒水。」(言別怨與秦、楚之深遠也。別怨起自楚地,既別之後,恐長不見,或偶然而會,以此不定,如雲起上騰於青冥,從風飄蕩,不可復歸其起處,或偶然而歸爾。雖天長,其夢不隔。夜中夢見。
  • 古代大禮中的「九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為你解讀古代九拜禮
    古代大禮中的「九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為你解讀古代九拜禮時間:2019-01-03 19:26   來源:搜狐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古代大禮中的九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為你解讀古代九拜禮 三叩九拜是古代的大禮,在一般的理解中,九拜就是連續拜九次,而禮法上真實的九拜卻是另外的樣子。
  • 知止而後有定,何為「知止」?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 每天一點國學:地道的中式婚禮,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翻譯過來就是:桃樹如今生機勃勃,花朵正是鮮豔美麗。美麗的姑娘就要出嫁了,這段婚姻一定和睦美滿。
  • 惠子:天下萬物言其相同皆有相同之處,言其相異皆有相異之處
    在魏國任相達15年之久,曾為新法,「示諸民人,民人皆善之。獻之惠王,惠王亦善之。」《呂氏春秋·謠辭》)主張聯合齊楚以抗秦。曾隨同魏惠王朝見齊威王,使魏齊互尊為王。在當時的名辯思潮中,與公孫龍分別代表名家的兩個基本派別,傾向於合萬物之異,其「厤物之意」的十個命題主要闡明了「合同異」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