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是我個人的一點體悟,僅供參考,讀書有所謂的「四進四出」。
第一,通讀全文,讀下來便是「一進」。比如一個新東西拿出來,你剛開始肯定沒有接觸過,你首先要把它全部讀一遍,你才知道是怎麼回事,是不是?比如你從來就沒接觸過淨土法門,上來你起碼先要把這一門的一些書讀一遍。你讀都沒讀,就談論法門優劣、好壞,這種認知方式是有問題的。人對於自己不了解的東西,一定會有誤解和偏見。所以,你首先要把它通讀下來,這是一進,進到書裡了。
第二,「一出」,通讀要幹什麼呢?總結全文之大旨。抓主旨就是要把書讀薄,這麼厚一本書讀下來,你要把它讀薄,讀薄是抓它的宗旨,找到它要表達一個什麼東西。好書一定是圍繞一個宗旨來展開的,是要解決一個問題。像善導大師講來講去,就是講「一向專稱」,對不對?如果你讀《觀經四貼疏》讀不出來這個,就是宗旨沒抓住,你就會抓住細枝末節的糾纏不清,一會這個地方講三福了,一會那個地方講九品了,一會那個地方講定善了……最後你把整本書全部讀散掉了。
首先,一部書你要抓住它的主旨、宗旨在哪裡,就像這把傘,你拿一把傘,首先要抓到「傘把」在哪裡,這傘才能夠用。一本書抓住它的主旨之後,在主旨之上你就可以梳理它的框架,它是怎麼展開的。
像「一向專稱」正定業依什麼來收攝一代時教?行法上從「定散二善」來展開,「定散二善」通過「三心」收攝入「一向專稱」。這就是它大體最基本的一個框架,這叫「大旨抓得住,框架理得出」,把書讀薄,你就可以出來了。不光要一頭扎進去,你還得出來啊。
很多人讀書通讀一遍結束了,問他書講了什麼,不知道。這就是沒出來,或者說連進去都還沒進去。
楊時《龜山先生語錄》就講到:「讀書須看古人立意,所發明者何事,不可只於言上理會。」讀書看古人如何立意,立意就是它的宗旨、主旨。一本書的立意就它要講一個什麼東西,它的宗旨和主旨要解決一個什麼問題,這是這本書最重要的。
古來大德為什麼要辨名、體、宗、用、相?「名」是經名,必須要在最前面,其實上來第一個要辨的是「體」,「體」就是經的根本。體下來就是宗,體要有相應的修行方法、行法,就是宗。古德一定要辨明這兩個,而且放在最前面,這就是它的大旨、主旨、根本所在。沒有這個,你釋經整個都是散的。
一進一出,出來了怎麼辦呢?跟打仗一樣,翻身再殺入。
有人讀書讀一遍結束了,是絕對錯誤的,要翻身再殺入;第二遍就是「二進」,細細研讀,見微言大義,所謂把書讀厚便是「二進」。
你讀第一遍主旨抓住了,保證你的方向不會錯。第二件事就是要細細的去讀,它每一句話、每一字是如何為它主旨所服務的。他為什麼這個地方要這樣解釋?你看善導大師在「得益分」,他為什麼要科出來觀佛的利益和念佛的利益分齊?如果我們直接讀《觀經》,是讀不出來的。比如第九觀經文,他為什麼要科出來觀佛和念佛兩種,你看第九觀,其他的法師沒有人這樣科。
細細的去讀,你就能見到每一句話都有它的意思在裡面,經典之所以稱為經典,就是沒有一句廢話,就像人身體的器官一樣,少了哪個都不行,換了地方也不行,所謂「一字之安,堅如磐石。」就是說這句話、這個字放在這裡,你動不了,讀到這裡就叫讀出來「微言大義」了。(當然「微言大義」原來不是這個意思。)就是讀出來它每一個字放在這裡面,都能夠為它的主旨、它的義理來服務。這樣叫把書讀厚。
比如像《楷定記》、《傳通記》、《自筆鈔》,《觀經四帖疏》是四卷,《楷定記》解釋成為36卷,這就是把它讀厚。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其實不太適合去學《楷定記》?你本來就沒有把《觀經疏》讀薄過,你上來就讀厚怎麼讀呢?你就會在裡面迷失,因為你主旨沒有抓得住,而本身《楷定記》注釋的很細碎。
我們再看。你進去之後把書讀厚了,你還得出來,對不對?「二出」:「至此一書,於玄旨於框架於句意於文採,信手拈來,破立無礙,便是二出。」你把書先讀薄了,它的主旨抓住了;再讀厚了,把它整個全部搞清楚了,它的玄旨——就它真正要表達的義理;它的架構、它的結構是什麼樣的?它的句子是什麼意思?這一段話的每一個字,為什麼用在這裡?「信手拈來,破立無礙」,這時候你隨便用,別人講什麼你都可以破,沒有任何障礙。基本上學到這裡,就可以弘法了。你出去弘法,基本上不會有什麼問題。
三進,到這個時候你就可以歇一歇了,這個書啊,要放一放,就像人吃完飯要先休息一段時間,才能運動。為什麼呢?從胃到腸子還需要一段時間,這個時候你要去消化它。要放一放,過一段時間,或者數月,或者一年,幾個月、幾年都可以,再讀,這個時候叫「翻身再殺入」,再進去讀。
這時候怎麼樣呢?閱歷不同,心境不同,更有收穫。你雖然已經讀得很細,但根據你的閱歷,根據你這幾年的經歷,你再回過頭去看,這個時候再看,就完全不同了。
比如我那時候寫的一篇《大話觀經》,其實它對於序分的很多文句展開得非常細,會告訴你這一句話為什麼這麼講?這句話後面,如何去思考韋提希和世尊是的用意和心態?這個就是讀完之後過了幾個月,回過頭再去看,有一天一下就突然明白了。突然明白什麼?就是我們看《觀經》,你一定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韋提希——她是我們凡夫的一個代表——她的心路歷程是怎麼走過來的?那麼你經過很多人事之後,你回過頭來看,把你自己代入成韋提希,然後才明白,哦,她為什麼要講這句話,佛為什麼要接著講這句話,這個時候你看到的東西就完全不一樣,這個時候你就有真正的收穫,是你自己的,別人寫不出來的東西。
作者按:這幾天在九龍湖跟居士聊三心的問題,突然靈感噴發,不止《觀經》講了四遍,悟到其實「三心」也講了兩遍,隱說在韋提得忍三心具足,顯說在「三心釋」。「三心釋」為什麼以這樣的結構來解釋,根據在哪裡?其實就是韋提希的心路歷程,是韋提希如何具足三心的過程。由此可知,讀不懂韋提希,就看不懂三心釋;亦由此可知法然上人以下諸家釋義之得失矣。
到這個時候你再看書,或推翻先前的所知所見。你會發現你之前寫的是不對的,很多地方是有待商榷的。你就會把以前細微的地方全部推翻掉,你就發現這個地方你之前解答的不對。這是三進。
這時候就可以三出了,再傍通它書,則一通百通,觸類旁通。如有源之泉,通海之井,不枯不竭。這個時候你已經很細緻了,然後經過自己的閱歷心境,回過頭去看,這個時候你再看其他宗,其他派,其他的書,就一通百通。你看禪宗也在講念佛,你看其他的都在講念佛,觸類旁通。
就像什麼呢?有源之泉。就像這個泉水,是有源頭的,就像這個井打到下面,跟海是相通的。所以天天可以講,每天都可以講,總有東西可以講,每次講的大家聽得都還不一樣,但主旨都沒有變。有人就很奇怪,為什麼這些大法師天天都能講?為什麼我上去講兩句就沒有了?因為很可惜,你這個「泉水」沒有源,你這個「井」還沒有打通到海裡面去。
到這個時候叫不枯不竭。你今天去看《大智度論》,裡面也全都是講念佛的,都能拿來用,這叫觸類旁通。
那這個時候是不是結束了呢?還沒有,還可以再殺進去——四進!這時候你再去看這本書啊,這書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這個時候你看這本書呀,就像水銀瀉地一樣,一發不可收拾。
古德講《觀經疏》講到付囑文,「千裡來龍,結穴在此」。那這個「龍」在哪?因為你自己去讀,當把它讀透的時候,你是分段來理解,其實你把這龍斬斷了。比如講「三福」,講「定善示觀緣」,然後講十三觀,講到九品,講到付囑文,似條「來龍」,但是你在學習理解當中的時候,這是龍頭、龍尾巴、龍身子,這龍已經被你斬斷了,因為你在深入細緻的學習嘛。
人的學習過程是怎麼樣的呢?是不可能把整體所有的東西一股腦全部學完,都是分拆成若干小內容來學,就像一棵大白菜弄上來,你首先要切吧,切成段才能吃吧,有沒有一棵大白菜直接抱起來就吃的?沒有。但你有沒有想過?你把它切成段吃下去了,但它其實最開始是一棵完整的白菜,就是因為我們認知能力的局限性,你需要把它切開了來認知,如同世間學科分了這麼多門類,實質上它只是一個東西。
這個時候你要把被你切開的千裡來龍連起來,你每一段都已經細緻入微了,但是你還要把它再打通。這個時候你再去看,這個書就像長江水一樣從源頭而下,奔流不息,綿延不絕,但是你哪裡可以築堤?哪裡可以修大壩?你是知道的。就是它銜接的地方,它一定要在這裡銜接。
比如以前有人問我,為什麼經文三心要放在上品上生?世尊放其他地方講行不行?其實是不行的,因為不放在那裡,放經文其他任何地方講都不如放這裡。這個大家可以去思考。
書讀到了這裡,那麼哪些東西是一個層面的你都明了了,一本書層層級級,錯落有致,井然有序,這個時候跟你講這本書,我可以粗講,可以細講,可以再細緻的講,可以講宗學,也可以講感性認知,可以從東邊講,可以從西邊講。怎麼講你都對,因為你對這本書的認知是全息的。這個時候就酣暢淋漓了,是不是啊?這個時候你去接引眾生,應機說教,勸進接引,無不通達,各得利益。
這個時候,別人站在一個什麼層面?你該怎麼破?該怎麼立?破到什麼程度?立到什麼程度?他講天台的思想,講華嚴的思想,講禪宗的思想,那麼你都知道如何去接引了。這個時候你就四出了,出來之後,那就不得了了,是不是啊?當然嘍,這不容易,是不容易的。
那麼讀書啊,學法呀,到底是怎麼來做呢?或者說到底應該達到怎麼樣的層面呢?我還是引用司馬遷《報任安書》(《報任安書》又稱之為《報任少卿書》)當中的一句話:「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當然這是從儒家的思想來說的,「究天人之際」,實質上是「道」的問題。
如果從佛教來講,你學淨土,你的道是什麼?你的法是什麼?念佛決定往生。你能把這個搞清楚就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就是古來諸家法師怎麼解釋的?現在諸家怎麼解釋的?全部融會貫通,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最後你成一家之言,你可以依善導大師的思想,把它細緻地深挖出來,很多東西你會超越當時很多人的見解。
其實善導大師就是這樣的,「楷定古今」,所謂「楷定」就是以彌陀他力本願稱名為「道」、為「法」,為標準,所謂「究天人之際」啊;「古今」就是「通古今之變」把之前和他當時的諸師淨土學說都學通達,把不正確的地方都楷定了。「成一家之言」就是善導大師說的「一字一句不可加減」,我這一家的淨土法義如經法般尊崇。
這個時候你解讀出來的東西,別人會耳目一新。哇,竟然還可以這樣去解讀它!還可以從這樣的一個層面和角度去解讀它!又符合彌陀本願、祖師大德的著述傳承,又有別開生面的地方,這時候就能成一家之言了。
所以,讀書說到底,唯在「一心」。我們講了這麼多,講來講去就在你的心,你要用你的心去體會,要走心。
讀書是自己心與古人心的對話。你跟古人對話,不是靠眼睛去看,也不是靠嘴巴去說,而是你的心透過他的文字,與他的心相印,這就是讀書。
讀到這裡,其實要不要書都無所謂了;讀到這裡,你所有的書都可以化為你的用,你就可以開始寫書了,你就可以開始成你一家之言了。
當然這「一家之言」並不是說離開傳承去別開一家,而是就你自己對於這個傳承,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深入度,不同的表達方式,來把它闡述出來。所以讀書最終歸結在我們的心。
好,謝謝大家!南無阿彌陀佛!
附——
讀書當有四進四出:
1)一進,通讀全文,讀的下來,便是一進。
2)一出,總結全文,大旨抓的住,框架理得出,所謂把書讀薄,便是一出。
3)二進,細細研讀,見微言大義,所謂把書讀厚,便是二進。
4)二出,至此一書,於玄旨於架構於句意於文採,信手拈來,破立無礙,便是二出。
5)三進,至此書可以放一放,過段時間(或數月或年月)再讀,可謂翻身殺入。閱歷不同、心境不同,更有收穫,或推翻先前所見識者。
6)三出,再傍涉它書,則一通百通、觸類旁通。如有源之泉、通海之井,不枯不竭。
7)四進,一書如長江水綿延不絕,哪裡可以築壩,哪裡是一個等高的層面,層層級級錯落有致,結構有序。
8)四出,則應機說教、勸進接引,無不通達,各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