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2021-02-19 反黃之盾gy


孔子的學生當中誰的口才最好?子貢。大家注意看《論語》裡面談子貢,很精彩。「子貢問君子」,請教君子,問人怎麼樣提升自己道德學問。孔子講,「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就教他,你想說的先做到,做完之後再說。有沒有很針對子貢的問題?有。子貢口才很好,口才很好難免不知不覺言過其實,就不好了,慢慢的言行不一致,人就不實在了。所以《中庸》裡面告訴我們,「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君子是非常謹慎,要言行一致,表裡一如。我們在這個社會風氣之下很欣賞口才好,我到大學,第一次跟大學生分享完下臺,我講了兩個多小時,一下來有一個學生很興奮跑過來,「老師,你的口才真好!」我都涼一半,兩個半小時講了這麼多東西,他留的印象是什麼?口才。所以《才德論》說道,「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為什麼?聽到道理,自己沒做到,有點距離感;可是一看到才華很嚮往,趕緊跟他討教,跟他學習他的才華。

 

大家有沒有發現有時候一個團體,比方做一場報告,當那個報告的代表講完了下來,所有的同仁上去祝賀,「講得真好!」好不好?這個風氣是錯誤的。講得真好,要做得真好,什麼講得真好。這句話背後是什麼?他的任務在哪?把它講好。那就麻煩了,人的功夫不用在確實去實踐上面,很多做報告的人都是這樣,專注在這裡。所以「上以言語為治,下以言語為學,世道之所以日降也」。整個社會的風氣為什麼在往下降?有一個現象,上位者、領導者覺得講出來了,發表政策講得非常好就是在治理天下。最後變成什麼?口號一大堆,口號多了以後失信 於人民、失信於天下,這怎麼是治理?所以真正會治理的人言語都少,實幹,做出來再說。上以言語為治,底下的人,下一代、年輕人卻覺得口才、言語是學問。大家注意去看現在世面當中有多少《講話的技巧》、《怎麼說服別人》,都是在出這些書。其實這些書所談的道理,學的人心態錯了,那些書對他不見得有幫助。其實你看,曾子講的「誠 於忠,形於外」,這個才是真學問。心裡不真誠,只在下言語的功夫,根本無法跟人交心,根本無法真正感動人。為什麼世道會一直降下來?捨本逐末,德是本,才是末,都被這些才華給吸引過來,時間都耗在這裡了。

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下載手機版慈航瀏覽器(用瀏覽器才能下載)

回復關鍵詞「聖賢教育改變命運」、「戒邪淫錄音」可收聽相關錄音。



相關焦點

  • 30.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問題出在哪裡,問題出在沒有接受聖人的教育,聖人的教育很多,研讀論語就是學聖人,接受聖人的教育,我們一方面知道什麼是小人,什麼是君子,自己就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我們要這樣學下去,這就是聖人的教育。這裡子貢問君子,子貢向孔子問,問什麼樣的人是君子。下面孔子答覆他,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沒有那麼難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行,行動。從,跟從。意思是話語要跟在行動後面。這裡我們重點講一下後字。後字在大象字卡的水部/黃部,家長和小朋友們可以找出來看一下。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第十四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還學了一個後來的後字,你對今天的學習內容有什麼心得和想法,都歡迎留言給我。
  •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到底該如何解讀?
    他「億則屢中」,富甲一方,是春秋時期與範蠡齊名的大商人,開創了」義利合一」的儒商傳統,被民間供奉為財神。「善貨殖」的子貢有次請教孔子一個問題:什麼樣的人才能稱為「君子」。原文是這樣的: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為政》 君子歷來有兩說,一指地位高的人,也就是從政者;二來指人品道德好的人。
  • 《論語》「君子」之六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與孔子要求的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更為具體。就是想起的、要做的事,先做,後說。所以,在子貢問「君子」時,孔老夫子就回答他,君子主要就在「言」與「行」兩個方面。這兩者,要「先行」,而後再「言」。也就是先做後說,做了再說。
  • 感悟《論語》——溫故而知新,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做老師可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學記》中記載:「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一個君子讀書,三年一小成,七年一大成,然後可以化民移俗。足見,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可孔子為什麼說:溫故而知新,就可以當老師呢?
  • 君子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1.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賢賢易色」,有三種解釋:①賢者善於改變自己扮演的角色;②用尊貴優秀品德的心來交換愛好美色的心;③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則認為,賢賢易色等於見賢思齊。楊先生贊同宋儒的主張,認為這句話意為:對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
  • 「語言遊戲」:大學中庸論語中的「言」(部分)
    「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
  • 中國人的信仰之十四:先與而後取
    恆與善與人,即使無有取得,也是盡了己性之能為,實現了自身的價值,做了該做而能做的事,就會心懷坦蕩,博愛自信,而問心無愧,心曠神怡。一、與之為取人生不能無取,而取就是有所得,然取以為得有其道,必是先與而後取。知取與之道,就在於知取之有道,而不與則常不得其取。取與之道,既內涵倫理原則,又彰顯道義主張。(一)取在與,不在奪。
  • 我之所想,賢人早已言盡、說透,其深刻勝我十倍,其全面廣我百倍
    人文之儒家學說篇讀《論語》有感(一):我之所想,賢人早已言盡、說透,其深刻勝我十倍,其全面廣我百倍張恩恩/文我一直承認自己是俗人一個,但又總不願意一俗到底,所以總是掙扎,掙扎中沉落,沉落後撲騰,撲騰中成長。
  • 陳蘇鎮:司馬遷「成一家之言」新解
    ,成一家之言。」富足的生活使得「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義而後絀恥辱焉」。然而「物盛而衰,固其變也」,負面現象很快出現。「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併兼豪黨之徒,以武斷於鄉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爭於奢侈,室廬輿服僭於上,無限度」。其後,武帝開邊改制,大事更張,耗盡了漢初積累的財富,使「縣官大空」。
  • 每天一點國學:地道的中式婚禮,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翻譯過來就是:桃樹如今生機勃勃,花朵正是鮮豔美麗。美麗的姑娘就要出嫁了,這段婚姻一定和睦美滿。
  • 【4】 知止而後有定
    「慮而後能得」,「得」,為自得於心,通道德之「德」。如孟子曰:「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這五句話最後以「慮而後能得」收尾,一個「得」字不僅契合為己之學,且蘊涵著內聖外王,把「止於至善」與「明明德於天下」都收攝在其中了。
  • 惠子:天下萬物言其相同皆有相同之處,言其相異皆有相異之處
    在魏國任相達15年之久,曾為新法,「示諸民人,民人皆善之。獻之惠王,惠王亦善之。」《呂氏春秋·謠辭》)主張聯合齊楚以抗秦。曾隨同魏惠王朝見齊威王,使魏齊互尊為王。在當時的名辯思潮中,與公孫龍分別代表名家的兩個基本派別,傾向於合萬物之異,其「厤物之意」的十個命題主要闡明了「合同異」的觀點。
  • 《論語》導讀之二十七:孔子重視言行,認為先做後說才能取信於人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子貢,複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孔子的得意門生,曾稱之為「瑚璉之器」。子貢在孔門十哲中以言語聞名,長於雄辯,且辦事通達,善於經商,曾任魯國、衛國之相。「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形象,指有道德、有學問、有才幹的人。「先行其言而從之。」「行」,做,實行。「言」,說話,言論。「從」,動詞,說話,辦事。
  • 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①它感動了許多的人——那些認為他膽小怕事要走的門客;對藺相如位居自己之上而憤憤不平,揚言羞辱的廉頗;千百年來讀過這篇文章的讀者。我們為藺相如博大的胸懷,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而感動。作為一個國家的一員,就應該是這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家利益高於一切。
  • 知止而後有定,何為「知止」?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
    《大學》中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充分說明這四個字的關係是有次第性的。《論語》中說:「知所先後則近道也。」說明搞清次第是多麼重要。家長朋友明白了此四字的涵義和先後順序,找到問題的根本並依道而行,才會不違初心,不枉當初拋棄種種顧慮,面對重重阻力而做出的選擇。
  • 物必先腐,而後蟲生
    近年來,一些國家因長期積累的矛盾導致民怨載道、社會動蕩、政權垮臺,其中貪汙腐敗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實告訴我們,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我們要警醒啊!」「物必先腐,而後蟲生」,語出宋代蘇軾所著《範增論》中的「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而其意則遠紹《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的論斷。
  • 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
    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趙國有個方士喜歡說大話,有一次,艾子開玩笑似地問道:「請問先生高壽幾何?」方士便啞然笑道:「我也忘記我有幾歲了。我只記得我年齡很小時,和小孩子們去看伏羲畫八卦,看見伏羲人首蛇身的樣子,我嚇壞了,幸虧伏羲用草藥為我治療,我才沒有死。
  •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
    孟子的對立面許行,是研究「神農之言」即農家學說的。他主張「君臣並耕」,提倡平均主義。這是與當時社會發展相違背的。孟子通過社會分工的必然性和商品價格決定於商品質量的理論,對許行的觀點進行了有力的駁斥。 【原文】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文公與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