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學生當中誰的口才最好?子貢。大家注意看《論語》裡面談子貢,很精彩。「子貢問君子」,請教君子,問人怎麼樣提升自己道德學問。孔子講,「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就教他,你想說的先做到,做完之後再說。有沒有很針對子貢的問題?有。子貢口才很好,口才很好難免不知不覺言過其實,就不好了,慢慢的言行不一致,人就不實在了。所以《中庸》裡面告訴我們,「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君子是非常謹慎,要言行一致,表裡一如。我們在這個社會風氣之下很欣賞口才好,我到大學,第一次跟大學生分享完下臺,我講了兩個多小時,一下來有一個學生很興奮跑過來,「老師,你的口才真好!」我都涼一半,兩個半小時講了這麼多東西,他留的印象是什麼?口才。所以《才德論》說道,「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為什麼?聽到道理,自己沒做到,有點距離感;可是一看到才華很嚮往,趕緊跟他討教,跟他學習他的才華。
大家有沒有發現有時候一個團體,比方做一場報告,當那個報告的代表講完了下來,所有的同仁上去祝賀,「講得真好!」好不好?這個風氣是錯誤的。講得真好,要做得真好,什麼講得真好。這句話背後是什麼?他的任務在哪?把它講好。那就麻煩了,人的功夫不用在確實去實踐上面,很多做報告的人都是這樣,專注在這裡。所以「上以言語為治,下以言語為學,世道之所以日降也」。整個社會的風氣為什麼在往下降?有一個現象,上位者、領導者覺得講出來了,發表政策講得非常好就是在治理天下。最後變成什麼?口號一大堆,口號多了以後失信 於人民、失信於天下,這怎麼是治理?所以真正會治理的人言語都少,實幹,做出來再說。上以言語為治,底下的人,下一代、年輕人卻覺得口才、言語是學問。大家注意去看現在世面當中有多少《講話的技巧》、《怎麼說服別人》,都是在出這些書。其實這些書所談的道理,學的人心態錯了,那些書對他不見得有幫助。其實你看,曾子講的「誠 於忠,形於外」,這個才是真學問。心裡不真誠,只在下言語的功夫,根本無法跟人交心,根本無法真正感動人。為什麼世道會一直降下來?捨本逐末,德是本,才是末,都被這些才華給吸引過來,時間都耗在這裡了。
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下載手機版慈航瀏覽器(用瀏覽器才能下載)
回復關鍵詞「聖賢教育改變命運」、「戒邪淫錄音」可收聽相關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