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而後有定,何為「知止」?

2021-02-08 孔門之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大學》首章開示三綱領、八條目,在三綱八目之間又插入「知止而後有定」等五句話,點出「定」「靜」「安」「慮」「得」。研讀《大學》首章一般聚焦於三綱八目,對這幾句話往往重視不夠。其實,三綱八目只是為了接引後世學者而方便設教,開示這一段心性工夫才是最緊要的。 


對照《中庸》首章來讀《大學》首章,可以更好地理清《大學》首章之義理脈絡。

《中庸》首章首尾兩節分別圍繞「性」與「中」而展開,但「性」即是大本之「中」,率性之謂道,「道」即「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對應《大學》三綱領。「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以下,為末一節,對應《大學》八條目。

《中庸》首章中間一節承上啟下,說一段戒慎恐懼工夫,復其「性」而反於「中」,在《大學》即是「定」「靜」「安」「慮」「得」。《中庸》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大學》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唯有首句用「有」字,下面四句均是「能」字。「有」與「能」相比,語氣偏弱,有或然性,所要傳達的意思是:「知止」是「定」之必要而非充分條件。

「知止而後有定」,朱子注曰:「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則志有定向」。陽明先生曰:「知至善之在吾心,而不假於外求,則志有定向,而無支離決裂、錯雜紛紜之患矣」。

朱子與陽明先生均是承接上文「在止於至善」而解「知止」。所謂「知止」,即是工夫曉得頭腦。大程夫子曰:「才學便須知有用力處,既學便須知有得力處」。「知止」,便是「知有用力處」;「有定」,則是「有得力處」。

陽明先生曰:「至善是心之本體,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明明德」與「親民」最後統一於「止於至善」,《中庸》以「至誠」盡其性,在《大學》則是以「至善」全其心體。

人之性善,是修學的內在根據,是學問之道成為可能的邏輯前提,後天所做的修學工夫不過是盡「至善」之本體。

 

《大學》承接「在止於至善」而說「知止」,「至善」是心之本體,「至善」為「終」,「知止」為「始」,但「始」須指向「終」,才成其為「始」,不可離開「終」而言「始」。

經由一段工夫而復其本體,工夫在先,復其本體為後。但如果把先後終始割裂為二,工夫便失卻頭腦。「至善」為心之本體,相對於工夫而言為「終」,《大學》點出「知止」,即是要貫通先後終始。換言之,「至善」既在後,也在先,「知止」,即是把「至善」拉到做工夫的當下。陽明先生反覆強調為學須有本原,學問工夫須曉得頭腦,正是此意。

「知止」也是「知本」,從「知止而後有定」一句既要讀出「終始」,也要讀出「本末」。工夫相對於本體而言為「末」,經一段工夫而復其本體,則是由「末」反「本」。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朱子注曰:「明德為本,新民為末;知止為始,能得為終。本始所先,末終所後」。

朱子如此註解,失於草率。從「明明德」到「親民」,只是分一個內外人我,不修己,如何能安人?在大學之道的入手處,當然應該以「明明德」為本,以「親民」為末。但就「明明德」工夫而言,也有個開闔出入,內外本末也是相貫通的,故陽明先生認同陸象山在人情事變上做工夫,曰:「除了人情事變,則無事矣」。所謂「無事」,即是無工夫可做。

從「明明德」過渡到「親民」,此是「誠於中,形於外」。在貫通內外的基礎上而向外親民,那就不再是「外」。在貫通本末的基礎上而言「親民」,「親民」乃是明明德於民,故「親民」不是「末」,同樣也是「本」。

子路問君子,孔子先後答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分別對應《大學》三綱領之「明明德」與「親民」,毫無疑問,「修己以安人」高於「修己以敬」。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置於《大學》首章來看,「本末」上承三綱領,「終始」下啟八條目。此外,這一句還與《論語•子張》篇相關聯。

《論語•子張》篇收錄孔門弟子論學之言,孔子逝世以後,弟子們對於如何傳道授業產生了分歧。

子遊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遊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子遊曰「抑末也,本之則無」,批評子夏教學捨本逐末。子遊認為,修學應該抓住根本,先立乎其大,故以「本」為「始」。

子夏以「事有終始」來回應子遊的批評。「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子夏認為,教育學生應該循循善誘,由易入難,由淺入深,故以「本」為「終」。

 曾子著《大學》,大人之學即一貫之道。「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有對子遊、子夏之言進行權衡折衷的意思。如果取朱子所注,「本始所先,末終所後」,曾子就完全站在子遊一邊了。

物之本末與事之終始,往往難以兼顧,如子遊、子夏之爭。但曾子言「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不是要在本末與終始之間進行協調兼顧。「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曾子所要表達的真實意思是:區別「本末」,知「終始先後」,只是近於「道」。唯有在區分本末的基礎上貫通本末,知終始先後的基礎上貫通終始,才能入於「道」。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兩句合為一句,由「近道」而入於「道」,「內外本末」貫通為一,「先後終始」自然也打通為一。「本」既在「先」,也為「後」,終始不貳,此即《中庸》所謂「誠者,物之終始」。

不能離開工夫而言本體,不能離開「末」而言「本」。所謂「本」為「始」,只是工夫曉得頭腦。如「知止而後有定」,「知止」,即大程夫子所言「才學便須知有用力處」。

修學工夫為「始」,由工夫而複本體為「終」。但要使工夫有本原,開端須指向終結處。離開「終」而言「始」,則「始」不成其為「始」,修學工夫便沒有了本原,向外襲取,支離決裂,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原始反終,即是由末反本,由工夫而復其本體。離開「始」而言「終」,「終」則孤懸。如陽明先生指出:「人有習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實用為善去惡功夫,只去懸空想個本體,一切事為俱不著實,不過養成一個虛寂」。

相關焦點

  • 【4】 知止而後有定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
    在本學期第一次家長會上我想就如何扮演好伏羲班家長角色,圍繞「道、止、定、靜」這四個字來講一講。《大學》中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充分說明這四個字的關係是有次第性的。《論語》中說:「知所先後則近道也。」說明搞清次第是多麼重要。
  • 修身七境:知止定靜安慮得
    修身七境——知止定靜安慮得一個思維程序運行的過程 原文:「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2)有定——站穩立場,堅定不移「定」是定向。朱子《大學章句》解「定」字說:「知之,則有定向」。知止指對歸宿有明確了解,則已經是「志有定向」的。所以,「定」字應指堅定不移。
  • 修身七境——知止定靜安慮得
    知止而後有定,是指「明德」、「親民」到「止於至善」之由。了解了前面所講的理念之後,就可以明白這四句綱要的下文,所謂知、止、定、靜、安、慮、得,這七個層次的學問修養次序,完全是銜接上文四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註腳。有關「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是「大學之道」的七個修證的層次。
  • 知足是一種智慧,知止是一種境界!
    知足是一種智慧,知止是一種境界!《增廣賢文》則將這個道理總結為兩句易於傳頌的警句:「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知足的人就常能感到滿足,一輩子都不會被欲望所控制而辱沒自己;做事有分寸的人就常能有所節制,於是一輩子都不會因為自己不恰當的行為而蒙受羞恥。
  • 協和醫學院舉行開學典禮 王辰:知止而後有定
    典禮上,王辰強調,醫學生應該對健康的意義有更直接、更深層的體悟,理解醫學是關乎人類終極利益的特殊學科,深刻認識自己所肩負的使命和責任,深入思考身處當今世界大變局中,如何成就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他寄語新生「功崇惟志,業廣惟勤」, 樹立遠大理想,「知止而後有定」,同時腳踏實地,「克勤小物」,踏實做好每件「小事」。
  • 協和醫學院舉行開學典禮 王辰寄語:知止而後有定
    圖片來源:中國醫學科學院新聞中心典禮上,王辰強調,醫學生應該對健康的意義有更直接、更深層的體悟,理解醫學是關乎人類終極利益的特殊學科,深刻認識自己所肩負的使命和責任,深入思考身處當今世界大變局中,如何成就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他寄語新生「功崇惟志,業廣惟勤」, 樹立遠大理想,「知止而後有定」,同時腳踏實地,「克勤小物」,踏實做好每件「小事」。
  • 教育改變生活,知止方能有定 | 寫在2018年知止自然教育分享晚會之後
    作為一家具有國際教育視野的教育集團,2016年,文華全新啟動了「知止自然教育」版塊,正式開始了在自然教育領域的探索實踐。,喜歡自主探究勝過被動灌輸,喜歡在開闊的環境裡運動挑戰,對於感興趣的事物會表現出極強的專注力……我們對孩子們有了新一層的認識,也享受著孩子們的成長和變化。
  • 知止,才能不殆
    老子認為,「名」是社會一大亂源,務必要提醒大家注意,所以他說:「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從大道的角度而言,產生世界萬物之時就是「始制」,人們就開始在不斷認識世界的同時,給這些東西命名,這就是「有名」。但這裡說的「始制」和「知止可以不殆」都是指人類的行為,而不是針對大道而言的。
  • 西北政法校長畢業致辭:知行知止,追求理性的生活
    這裡的「知行知止」,則是說,賢者既知道人生該做什麼,怎麼做,也知道事情做到什麼樣的程度,才算恰到好處。 平時與同學們交流,講的更多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聖外王」「經世致用」之道,屬於「知行」範疇的較多,今天,我要強調的重心在「知止」。 儒家經典《大學》中關於「知止」的論述是這樣的:「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 平等 向善 知止 樂天
    會議認為,如果綜合先秦經史百家之言,萃取「平等、向善、知止、樂天」為人類社會的核心價值,則當今世界或能普遍理解接受,未來社會也能廣泛吸納踐行,所謂「大道至簡,易知易從」是也。由此可見,「平等」的價值,必須通過「向善」的價值加以平抑與對衝,否則「平等」亦將流於「惡」,最終「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導致新的「不平等」。  「知止」,乃載籍之恆言,常見於經史百家。孔子說「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孟子說「可以止則止」,老子也說「知止不殆」。
  • 「知止而後有定」,孩子做事靜不下心,家長巧用3招提高娃專注力
    《大學》中曾云: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意思就是,只有知道自己要到達什麼樣的境界,才能夠有堅定的志向,才能夠靜下心來完成一件事情。所以,家長最先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樹立一個目標,可以是長時間的目標,但是也必須有 短時間的目標,孩子有所成就才能夠繼續堅持。
  • 你喜歡的山水詩詞,都在這裡|知止堂五言山水集
    【簡介】楊宗義,別署知止堂,長沙大溈人。● 知止堂詩選 ●終南山溪曉行太乙中峰下,晴嵐悄悄生。月華經夜白,秋水向人清。石憶前賢臥,橋先長者行。坐看雲又起,徒有問樵情。夔門道中動容千載下,過客幾淹留。水遠夔門路,雲高白帝秋。
  • 孔子說:鳥兒都知止,人要不知止,就不如鳥兒了
    知止是什麼事都做,什麼事也不著住,著住上必遭。比方好吃肉的,吃多了難受。好抽菸的,抽多了也難受。能辦事的,辦多了也不好。所以得知止。人慾知止,得盡孝。做事比老人強,是超度老人盡孝。兒女要比我強,就不用顧他。所以兒女不如我,要錢做什麼呢?兒女強過我,要錢做什麼,這才算是知止。
  • 《道德經》中,「知止」是停滯不前的意思嗎?
    《道德經》 中,「知止」是停滯不前的意思嗎?不是!應該理解為適可而止。《道德經》第三十二章中說,「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怠」。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是:天地萬物一出生便有了名位,名位既已註定,就要明白各自的限度,知道各自的限度,守好本位,就不會有危險。如果不「知止」,就會表現為無節制,表現為亢進。《易經》中有云:「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忘,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 李嘉誠「知止」的大智慧:聰明人會解決問題,而智者會避免問題!
    這可以說是他的人生信條,不過據說他在辦公室還掛著一個條幅,上面寫著兩個字:知止。我認為這兩個字更能代表李嘉誠贏得商業成功的智慧。這其實就是在提醒眾生要知止。知止是一種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在《大學》裡有一句話,「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對芸芸眾生來說,「知」很難,知止就更難了。貪嗔痴是人性,我們哪個不都是在「身後有餘忘縮手」呢。
  • 易經:真正厲害的人,懂得「止」的分寸,凡事收放自如
    國學萬卷,其用至簡,對一個人而言,先要做到「止」。儒家《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真正厲害的人,懂得「止」的分寸,凡事收放自如。那麼,什麼時候該「止」?這個「止」的分寸,書上沒有明說。我讀《易經》,根據卦的規律,推算出來,「止」的最佳分寸,在三分之二處。下面詳細分享給大家。1、在大壯的鼎盛時,及時知止。
  • 一個故事告訴你:做人做事,懂得「知止」,是一種極高的人生智慧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認為,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得到全部的好處 ,這是因為他們不懂得「知足常足,知止常止」的道理。所謂「知止」,簡單理解,就是適可而止的意思。以下分享的一個故事告訴你:做人做事,懂得「知止」,是一種極高的人生智慧;看完這兩個故事,我才明白:有一種極高的人生智慧,叫懂得「知止」。
  • 執法知其止 司法得其平
    01、用民法塑造生活 用奮鬥追求幸福 02、略談民法與民法典的關係 03、執法知其止第一款規定的是過錯責任原則,侵權行為人有過錯的才承擔責任。比如,沒有謹慎駕駛導致追尾,有不謹慎駕駛的過錯,應當承擔賠償損失的責任。某人發明了新技術,創新了經營模式,在同行業競爭中贏得優勢發了大財,競爭對手因此倒閉損失慘重,因果關係昭然而此人無過錯,也無須對同行的損失承擔責任。窺一斑而知全豹。通過以上的極簡內容,我們可以看到,民法對公民和社會生活的規範是細緻而全面的。
  • 佛教:學佛的人最大的難題,此心難「定」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經三藏十二部,談空說有,最終的目的是要我們開佛知見,悟入佛的境界,回到我們生命的最初,回到我們生命的本來。定是不動之意,我們的思想念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我們的大腦始終在高速運轉,所以要想把念頭停止,做不到,《大學》曰: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我們所有的修行,初步的都是在做「止」的功夫,想把思想念頭能夠停止,結果越止越忙,毫無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