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信仰之十四:先與而後取

2021-01-11 學思觀

摘要:在中國的文化基因中,有一個關於取與之道的人生信仰,那就是:先與而後取。先與而後取,不僅是取與之先後的道術問題,而且是己與人的價值關係問題。

取與之道,首先是取在與,不在奪。「取」之行為本身,即體現著一種價值抉擇。有道之與,方能得以取。其次是德在與,不在來。有德者求人之「來」,得人之歸附,必行德而先為「與」。最後是王在與,不在取。使民樂推於己者,必先予之以利。利天下而能用天下,為民之父母,故可以王。

在國家統治的上下級關係上,上級居於主導方,擁有權力尊位,故當在取與之道上發揮示範和引導作用。上與之於下,則下必與之於上。君與則民與,得民則民推。人主得民心,則民樂推之以為上。

「利而後利之,愛而後用之」,是先與後取的價值趣向。先與後取,體現著公平、正義,必然可以保國家。堅定先與後取的信念,就在於先要求諸己,盡力推恩而積聚給予、施與之功德。只有這樣,方能不求得而自得,不求取而自取。

取和與作為一對相反的行為取捨,體現著價值觀的抉擇,反映著道義的價值選擇。在取和與的關係中,存在著只取不與、與而不取、先與後取三種不同價值選擇上的行為取向。其中,只取不與是掠奪、強取或陰謀的巧取,以其違背正義和公正原則,恆為人所唾棄和厭惡。與而不取,是偉大的德行,也是聖人效法大道或天道而有的無私、博愛境界,以其在現實中無法推行,故多為人所敬仰而成為理論上的假設。先與後取,就是在取與關係中採取中庸之道,貫徹公正、正義原則,實現取和與雙方的樂行互動,最終成為人們肯定和社會勸勉的人生行為信仰。堅定這一人生信仰,就在於先求諸己而給予、施與、付出,然後再求諸人以回饋、報答和反應,以期達致有所取得的目標。堅定先與後取的真理信念,就在於先要盡力做好給予、施與之功德事,達致不求得而自得,不求取而自取。恆與善與人,即使無有取得,也是盡了己性之能為,實現了自身的價值,做了該做而能做的事,就會心懷坦蕩,博愛自信,而問心無愧,心曠神怡。

一、與之為取

人生不能無取,而取就是有所得,然取以為得有其道,必是先與而後取。知取與之道,就在於知取之有道,而不與則常不得其取。取與之道,既內涵倫理原則,又彰顯道義主張。

(一)取在與,不在奪。「取」之行為本身,即體現著一種價值抉擇,是有道之取,還是無道之取?人人都無與而取,就會有爭奪和怨恨,必然因無序和暴亂而人人無以自取。只有在取和與上貫徹著公正、公平的道義原則,方能有所與也有所取。取和與的倫理之道,既是社會秩序的需要,同時是人性善的內核,體現著人生價值的追求和體驗。取之有道,既可從價值觀上立意,又可從道術上論說。從價值觀上言,取必是有道之取,體現正義的原則,彰顯德行的價值。從道術上言,取必是有與之取,體現了禮尚往來的人之常情,有與方能得以有取。「人皆知取之為取也,不知與之為取之。」(《說苑·談叢》)以與為取,方合乎道義和人心。反之,違背道義和人心奪取而不與,以之從政則必有招寇之患,以之為行則必有招恥之辱。

(二)德在與,不在來。「來」是一種取得,而「與」是一種德行。有德者求人之「來」,得人之歸附,必行德而先為「與」。推恩而有功德之「與」,方是達致得的最好路徑。欲致天下者,必當「執一無失,行微無怠,忠信無勌」(《荀子·堯問》),方可達致「天下自來」。「夫先王取天下也,術術乎大德哉,物利之謂也。」 (《管子·霸言》)以德利民、與民,則可以得天下。「聖人之欲貴於人者,先貴於人;欲尊於人者,先尊於人」 (《文子·符言》)。先尊貴於人,不是強迫人們尊貴自己,而在於先求諸己,修為其得人尊貴的道德品行。欲尊貴於人,是一種行為之取;為人所尊貴,是一種行為之得。修為而有人必尊貴之的品德,是一種行為之與。己有德而行善,就能體現正義,而必利於人。利於人的行為取向,體現著功德價值之「與」。「德在與」,乃在於揭示德本身即蘊涵「與」之德行。之所以言「貴賤卑尊,道以制之」,就在於道德中內涵取與之道和人生價值。古之聖王以身後人,就是「德重有餘」而施「與」的體現。

(三)王在與,不在取。使民樂推於己者,必先予之以利。利天下而能用天下,為民之父母,故可以王。「湯武非取天下也,修其道,行其義,興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而天下歸之也。」(《荀子·正論》)為民興利除害,就是「修其道,行其義」的施與。「天下歸之」,就是先與而後取的王道。「舜耕歷山,陶河濱,漁雷澤,不取其利,以教百姓,百姓舉利之。」(《管子·版法解》)舜之所以為「百姓舉利之」,就在於以「所不利利人」,亦即是利民而能「不取其利」。武王討伐之師所以為人所樂迎,就在於以所不有而予人。「武王伐紂,士卒往者,人有書社。入殷之日,決鉅橋之粟,散鹿臺之錢,殷民大說。」「大說」者,就是悅而迎之,樂歸之而與之天下。神聖之主使國常無患,而名利並至,就在於著於取與之分,先與而後取。

二、先與後取

先與而後取,就在於知「與之為取」之道,而能得於自得。「知與之為取,後之為先,即幾於道矣」(《文子·符言》)。「後之為先」,體現「與之為取」的價值意旨,亦即是先與而後取。

(一)先人而後己。在取與之道上,先與而後取,實則就是先人而後己。 「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則民作讓。」 (《禮記·坊記》)先與者,必是先與於人,先人得而後己得。己得在人得之後,則人將回饋以與之己。「君子信讓以蒞百姓,則民之報禮重。」在人倫關係上,禮尚往來是有取則有與,有與自有取。己只取而無與,人也將無取則無與。如此,就將喪失取與的互動聯結和公平。從政治關係上看,蒞百姓以信讓,則百姓也必報之以重禮。「信讓」有與,則百姓有取;「禮重」也有與,則君子有取。「信讓」在先,「禮重」在後,此亦是先人而後己的與之有取。

(二)後身而身先。「後其身而身先」,是《老子》的一個重要思想觀念。身為己私之身,維持生存和發展不能不有所取,然在政治上則必是取有先後。己後取而先與民,則民取之而與己,故己必能有所取。與而不求取,而取自得。後身而身先的思想,體現著先與而後取的價值意旨。「可以有奪人國,不可以有奪人天下;可以有竊國,不可以有竊天下也。奪之者可以有國,而不可以有天下;竊可以得國,而不可以得天下。」(《荀子·正論》)天下者至大,非聖人莫之能有。天下在與而不在於取,取天下先要後其身。「欲先人者,必以其身後之。」(《文子·道德》)「以其身後之」,則不奪不爭於民,而天下必樂推而以為先,故成為天下王。

(三)不敢為天下先。「不敢為天下先」,同樣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意旨。它既是事為上的後為而不先,又是取與上的後得而先與。「立在天下推己,勝在天下自服。得在天下與之,不在於自取。」(《文子·上仁》)「自取」者,在於爭得為先。「不爭即莫能與之爭」,亦是「不敢為天下先」而得以成其先的意旨。民樂推之,豈非可為「天下先」?「不求故能得,不行故能至。是以取天下而無事。」(《文子·自然》)人主不先我而先民,則民不先己而先其人主。「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將先取。」(《呂氏春秋·先己》)猶如「善響者不於響於聲,善影者不於影於形」一樣,善為天下者不於天下而先於身。治身為蒞天下之本,治身而「嗇其大寶」,就是修道德而不敢為天下先。先聖王之所以能「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就在於治身以後身,而不敢為天下先。

三、上下互與

在國家統治的上下級關係上,上級居於主導方,擁有權力尊位,故要在取與之道上發揮示範和引導作用。上與之於下,則下必與之於上。在管理的上下級關係中,同樣存在取和與上的利益和價值關係。

(一)君與則民與。君與民者,不僅足民之資,而且與民以教。「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論語·顏淵》)民富則樂奉上,故國富而君足。「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遁心。」(《禮記·緇衣》)君與於民,既是「子以愛之」,就非只是養生保身,而且要勸民興善而遠罪離患。「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管子·牧民》)人主若能做到「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就能得到民眾的擁戴和稱譽。「能佚樂之,則民為之憂勞;能富貴之,則民為之貧賤;能存安之,則民為之危墜;能生育之,則民為之滅絕。」從民四欲而與之,則遠者自親而予己。「主與之以時,民報之以財。」 (《文子·上仁》)以義取者,取中有與,「與之以時」。「君人者以百姓為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說苑·建本》)。「以百姓為天」,必以仁政與民。百姓樂其政治,故必與之、輔之以安以強。反之,君不與則民必非之、背之。民怨其上,不與之歸心,則未有不衰亡者。

(二)得民則民推。人主得民心,則民樂推之以為上。主上得民心,必在於仁政之與;民樂推以為上,必在於主上施與於下。得天下有道,在於得其民而得其心。得民心,就要「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孟子·離婁上》),而這就是與民同樂同惡。與民同樂,必是給予之使其與己偕樂;與民同惡,就要急民之所急,而體恤以與之。不嗜殺人者之所以能定天下於一,就在於「天下莫不與」(《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所以「莫不與」,就在於行仁政之與,而不嗜殺人。「聖人安貧樂道,不以欲傷生,不以利累己,故不違義而妄取。」(《文子·上仁》)違義妄取是奪取,反之必是施與。愛民之與,既是利之成之,又是生之與之,還是樂之喜之。利之,則使民不失其所務;成之,則與之以農時;生之,則必於殺而慎為;與之,則必輕其賦斂;樂之,則必少其徭役;喜之,則必不使勞困。遇民與之,「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說苑·政理》),豈能不得民心?民視其為父母,豈能不為王!

(三)民取而己取。在《老子》看來,「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之所以如此說,就在於天下神器不可執為,執為者必敗失。執為於天下,是好取的貪求欲得。好取者,反而不得其取。上好取而無量,政苛則民亂,則民不與之。「無事以取天下」,就在於以不取而得其取。主上修為於德真,「懷自然,保至真,抱道推誠」(《文子·精誠》),必能於「事省而治,求寡而贍」中,達致「天下從之如響之應聲」的不取而後取之效驗。「取天下者,非負其土地而從之之謂也,道足以壹人而已矣。」(《荀子·王霸》)取天下者,就要以道壹民,亦即是藉由「致忠信,箸仁義」而取天下。非有德之與而取信於民,則不足以取天下。要取信於民,就要與民而使之得所喜所愛。「用眾人之所愛,即得眾人之力,舉眾人之所喜,即得眾人之心」(《文子·微明》)。與民而使民有取於所喜所愛,就得做到「利而不利」。利民而不取利於己私,就能取天下。「利而不利也,愛而不用也者,取天下者也。」(《荀子·富國》)「利而不利」,是與之以利而不以為己利;「愛而不用」,是與之以愛而不以為己用。以民為本,與民而德純,故能王天下。相反,不與之利而用以為己利,則必不可得於天下。「利而後利之,愛而後用之」者尚能保社稷,而「不利而利之,不愛而用之」者必危國家。利民者,民也利之;愛民者,民也愛之。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內涵,既本自「學·思·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著「學·思·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鬥爭,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微信公眾號「我的學思觀」原為此盡微薄之力,不懈探究努力。

相關焦點

  • 中國人沒有信仰嗎?為何說大部分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
    前段時間和友人聊到中國人的信仰時說到,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民族。你看不論是佛堂還是道觀,都會看到一個功德箱,燒的香也有高香和普通香的區別;而來拜佛或者拜道的人心理都是想的,你保佑我,家人平安,發大財等等。其實這裡可以看到,中國人並不是沒有信仰,而是把佛啊道啊看成是有大能力的「人」,通過向「他」賄賂從而幫助自己做到「自己達不到的能力之事」。
  • 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的成就了藺相如的美名,也讓一代名將廉頗羞愧不已,自責不已,負荊請罪。負荊請罪的背後是廉頗的深刻的反省,更是「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的體現。廉頗,一代名將。戰功卓著(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②,才身居高位。藺相如兩次出使不辱使命,彰顯了他智勇雙全的卓越才華。趙王正是看到他是治國良才,才破格提拔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 中國人的信仰——天地君親師
    誰說中國人沒信仰!中國人沒有信仰能夠存活5000多年嗎?說起信仰,可能大家都會想到『佛教』、『道家』、『儒家』等等,可是自幾千年前的夏朝到現在,咱們中國人的信仰就一直存在且沒變過。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天地君親師啊!我們拜天,拜地,拜父我們的父母,拜我們的君上,再到拜我們的老師。咱們中國的文字很有意思,師父的『父』為什麼同父親的父『父』字一樣,你有沒有發現;那這兩個父字為什麼是同一個呢,有一句話叫做:「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 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
    於是,信仰隨即變成了折服,甚至是跪拜和乞討。這種現象似乎不應該是合理的存在,信仰也就是在這種曲解中變了味道。甚至有人認為,不信宗教就是無信仰,好像信仰是宗教的專有名詞一樣,這也體現了宗教對人類信仰的吸引力之強。而實際並非如此,人對外在事物的信奉和敬仰都可稱為信仰,這其中當然包含了思想、人、事物以及宗教,它是人類人生觀和價值觀行為表現的一種,有追求則有信仰,只不過信仰有不同而已。
  • 中國人的信仰之十一:與民同憂樂者王
    摘要:王道是中國古代帝王所追求的最高政治理想,也是思想家們為治理國家和平天下所確立的一個重要政治信仰。這一信仰的根本宗旨,就在於確立「以民為本」的政治取向,藉由得人心以得天下。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之。
  • 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
    中國人的信仰中國人有信仰嗎?『有』。為什麼我們這樣肯定地回答呢?因為我們談起信仰,大多數中國人把政治信仰和個人信仰混為一談。認為馬列主義實現共產主義是中國人唯一信仰,傳承五千年文化的儒釋道思想是迷信,所以中國人就沒有信仰傳承的歷史根基,也就沒有信仰。把看命、算卦、風水、巫婆、跳大神等一系列糟粕的東西都歸罪於儒釋道,認為是儒釋道是迷信、是鎖住人民翻身的鎖鏈。由於人們對信仰的錯誤認識,『破除迷信』的口號響了這麼多年,誰還敢有個人信仰呢。所以,大多數有個人信仰的國度把我們中華民族稱之為『野蠻民族』。沒有信仰怎麼野蠻掛上勾。
  • 中國人的信仰有什麼特點?
    中國人的信仰有什麼特點我們中國人信仰天道人倫,這和一神教信仰有很大的差異,以至於讓某些人認為中國人沒有信仰,這其實是一種誤解。一神教信仰有明確的人格化的信仰對象,入教有明確的儀軌,日常生活有具體的要求,需要向教會交納一定的費用,如什一稅,如天課等等,中國人的信仰與此明顯不同,下面就具體說一下有什麼不同。1、是在和自然的鬥爭中形成的三大一神教就其形成過程來說,都帶有明顯的人為的痕跡,都是人主動創造的。
  • 中國人的信仰之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摘要:在中國的政治文化中,有一個論述國際博弈鬥爭制勝之道的政治信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多助的天下之所順,攻寡助的親戚之所畔,最終必然取得勝利。國際間的博弈和鬥爭,雖然離不開實力的較量和謀略的應用,但決定博弈勝負的關鍵在於人心向背。在中國古代的思想寶庫中,早就有對此的深刻探究和揭示,並成為指導國家間戰爭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政治信仰和博弈戰略。
  • 高志:中國人的信仰,從孝道中來
    對於歐美的發展之勢,人們會這樣解讀:有兩根繩子捆住了歐美所有人,一條是宗教,另一條是法律。
  • 中國人最大的信仰是什麼
    中國人最大的信仰,是自己的祖先。我們知道世界有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這三個宗教是世界上好多人的信仰。我們除了佛道儒三家外,還有無數的神仙被供奉,各地還有本地的土神仙,還有很多的歷史名人死後封神,也有無數廟宇祭奠,所以我們可能是世界上信仰最多的國家,太多太爛,反而就沒有什麼信仰了。如果說我們全體華人都信奉什麼,最信仰什麼,可能就是對祖先的崇拜。
  • 中國人最早的星宿信仰:北鬥
    北鬥,每一個中國人都熟悉的星辰名字,北鬥七星信仰,中國人最早的星宿信仰之一,它連接星空與人間,成為中國人世俗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指路明燈。北鬥星是北半球星空中的重要星象,由7顆星組成。《春秋運鬥樞》云:「第一天樞,第二(天)旋,第三(天)璣,第四(天)權,第五(天)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
  • 中國人有信仰嗎?該怎麼信?
    琴書詩畫,達士以之養性靈,而庸夫徒賞其跡象;山川雲霧,高人以之助學識,而俗子徒玩其光華,可見事物無定品,隨人識見以為高下。故讀書窮理,要以識趣為先。5000年的歷史5000年的文化,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會接收到三教九流的思想,可是如今的二十一世紀,中國人口14億,無論是佛家,道家,還是儒家,現在還有多少的年輕人有傳統的信仰呢?有人說:「你們所謂的信仰,所謂的宗教思想,就是我們學校裡教的哲學!」
  • 中國人不信仰宗教,中國人追求的是道!
    中國人一般是不信宗教的,為什麼呢?因為中國人從骨子裡就充斥著功利性的思想。在平日裡,國人和一些宗教裡面的「神」是互不幹涉,互不打擾,敬而遠之。但到了他無能為力,或者有求於「神」的時候,他就開始信神。他信神的什麼呢?他信神有能力幫他解決困難。
  • 物必先腐,而後蟲生
    近年來,一些國家因長期積累的矛盾導致民怨載道、社會動蕩、政權垮臺,其中貪汙腐敗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實告訴我們,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我們要警醒啊!」「物必先腐,而後蟲生」,語出宋代蘇軾所著《範增論》中的「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而其意則遠紹《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的論斷。
  • 中國人的信仰,不在廟堂,而在一首首詩詞中!
    前幾年,在中外的各種媒體、民間,有一句話很流行:中國人沒有信仰。說這句話的時候,往往還帶著一種鄙視、憐惜、義憤交織的情緒,仿佛中國人都來自野蠻之地,從未開化。其實,這是對中國人最大的一個誤解。中國人並非沒有信仰,只是中國人的信仰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仙,而是祖先,是自然,是萬物蒼生。
  • 文化|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宗教信仰?
    經常聽到外國人說到中國人的文化時,說中國人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他們說錯了嗎?其實客觀地講,並沒有錯。從世界歷史上來看,200多個國家,絕大部分都有屬於自己的宗教信仰:以色列有猶太教;印度有印度教;歐洲還有基督教;另外,阿拉伯世界也有屬於伊斯蘭教的信仰。唯獨中國,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竟然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信仰。
  • 毛主席說中國人的信仰 揭示「革命與傳承」的真理
    毛澤東,這位偉大的赤子,中國人的神聖衛士,他用他的精神捍衛了中國的尊嚴,捍衛了中國價值觀、中國文化的尊嚴,使中國不至於被西方「吃掉」,全體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他所開創的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會忘記他。毛澤東主席的成功之處在於:他深深知道中國人的信仰,也深深知道中國人的問題,並且深深知道中國人的出路。
  • 中國人沒信仰?錯,那是因為你不了解真正的中國人
    常常聽到身邊一些人說:「哎,中國這個國家好可怕,居然都沒有一個共同的信仰。」如果是一個外國人,我可以原諒你的無知。但往往說這些話的卻是我們自己中國人,那我只能說,你不但無知,而且還很無良。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斷的文明,你有臉說中國人沒信仰真可怕?某些西方國家成立不足幾百年,沒有傳統文化,沒有傳統思想,為鞏固民心,便強迫民眾信耶穌信上帝。最後還恬不知恥的說信仰是民族之本,而中國人卻沒有信仰。我想說,你不會是個傻子吧?
  • 中國人都在信仰什麼?
    最近看到一段話,說的是中國人的信仰。這其實不是嚴格的說法,大家就當個段子看。1、小時候,信仰孫悟空、哪吒。2、長大後,信仰李嘉誠、馬雲。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發現現實世界的各種殘酷。思來想去,還是有錢好點。那些首富、巨富們,順其自然就成了信仰。於是李嘉誠、馬雲就成了新的偶像。
  • 中國人的信仰之十六: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摘要: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既是一個漢語成語,又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人生信仰,亦即是中國人看人、待人、用人的人生信仰。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思想意旨,既為辯證的方法論,又為待人的人生觀。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是中華傳統文化流傳下來、蘊藏深刻哲理的一個人生信仰和信念。這一人生信仰,來自於《楚辭·卜居》。「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此中論說,在於比喻人和事物各有其長處和短處,彼此都有可取之處。這一人生信仰,既為辯證的方法論,又為待人的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