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早的星宿信仰:北鬥

2020-12-25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舉頭望北鬥

編者按

2020年7月31日,中國向全世界鄭重宣告,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已全面建成,中國北鬥開啟了高質量服務全球、造福人類的新篇章。北鬥,每一個中國人都熟悉的星辰名字,北鬥七星信仰,中國人最早的星宿信仰之一,它連接星空與人間,成為中國人世俗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指路明燈。

北鬥星是北半球星空中的重要星象,由7顆星組成。《春秋運鬥樞》云:「第一天樞,第二(天)旋,第三(天)璣,第四(天)權,第五(天)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因七星排列形狀曲折,酷似飲食器具鬥勺,且位於北天,「居陰布陽,故稱北鬥」。其中第一至第四星為「魁」即鬥身,第五至第七星為「杓」即鬥柄,「合而為鬥」。

確定季節、推斷月份、導航方向

北鬥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北鬥七星信仰是中國人最早的星宿信仰之一。

距今一萬年前的內蒙古翁牛特旗白廟子山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就發現有早期北鬥七星巖畫。距今6500多年前的山東莒縣凌陽河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出土過刻有北鬥星鬥形的陶器,用7個圓圈象徵七星。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河南濮陽西水坡墓葬遺址中,發現有蚌殼堆積塑造的三角形與兩根人脛骨組成的北鬥形象,蚌塑三角形代表鬥身,脛骨代表鬥柄。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卜辭中,有大量拜祭北鬥的記載。1978年,湖北隨縣擂鼓墩發掘的戰國早期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漆箱上更有彩繪的北鬥天象圖。

北鬥星成為古人最早的膜拜星宿,與其確定季節、推斷月份、導航方向的功能密不可分。

《史記·天官書》有言:「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鬥。」北鬥七星隨著不同季節的變換,出現在天空的不同方位,其鬥柄繞北極星順時針旋轉一周,就是地球公轉一年,四季交替一周期。古人便依據七星旋轉規律和黃昏時分鬥柄指向確定春夏秋冬、釐定二十四節氣等時令——這就是我國古代天文曆法中經常提到的「鬥建」。

據《鶡冠子·環流》記載,「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鬥柄運於上,事立於下;鬥柄指一方,四塞俱成。」我國最早的曆法夏曆《夏小正》就是以北鬥星為準,確定節侯。葛兆光先生認為,《夏小正》《鶡冠子》等書中皆記載了古人以鬥柄建時的方法,說明北鬥在古代建時系統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確定四季的基礎上,古人把北鬥星繞北極星順時針旋轉一周的天空劃為十二等分,以天幹命名,用「招搖」星即鬥柄端處的第七星「搖光」的指向確定月份。「招搖」指向十二天幹的寅位為正月,「十二月指醜,一歲而匝,終而復始」。

北鬥七星是古人觀察農時、管理農事的重要依據。《逸周書·周月解》有「(一月)鬥柄建子,始昏北指,陽氣虧,草木萌蕩」的說法。《尚書·舜典》中有舜即位後「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的記載,《史記》對此的解釋是「北鬥七星,所謂『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尚書大傳》曰「七政,謂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為政也」,意即舜通過觀察北鬥七星運行規律,勘定節序,判分寒暑,辨別四季輪換,帶領民眾安排農業生產等事務。

北鬥七星接近北天極,終年常顯不隱,在北方夜空中非常容易辨識,由此成為夜間指示方向的重要參照坐標。《淮南子·齊俗訓》中有言,「夫乘舟而惑者,不知東西,見鬥極則寤矣。」

掌握人間陽壽,主控世人富貴

因北鬥七星能釐定時節、導航方向,古人逐漸賦予其掌管天下眾生富貴壽夭命運的神性。古人認為北鬥是宇宙的中心,藏布元氣,繁衍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都隨北鬥鬥柄的指向而變換,北鬥在信仰世界中成為造化之樞機,人神之主宰,有回死注生之功,消災度厄之力,民間由此把北鬥稱為「延壽司」。

大約漢末三國時期成書的《三輔黃圖》中,記有西漢時長安百姓「就北鬥星辰求長命」的習俗。東漢桓靈之際,辭賦家趙壹才華橫溢,傲視權貴,遭遇黨錮之禍被株連,幸得友人解救才免於一死,感嘆朋友搭救之情如「收之於鬥極,還之於司命,使幹皮復含血,枯骨復被肉」。據東晉幹寶《搜神記》記載,三國管輅曾言,「南鬥注生,北鬥注死。凡人受胎,皆從南鬥過北鬥。所有祈求,皆向北鬥」。北魏大臣崔浩在父親病重時,「夜在庭中仰禱鬥極,為父請命,求以身代,叩頭流血」。明朝《三國演義》小說中,諸葛亮為興復中原,點七星燈,踏罡步鬥,祈禳北鬥延壽,也源自北鬥主控生死壽數的信仰觀念。

在古人的觀念中,北鬥除掌握人間陽壽,還主控世人富貴。在天樞、天璇等名字外,古人給北鬥七星另取了7個別名,「第一曰破軍,第二曰武曲,第三曰廉貞,第四曰文曲,第五曰祿存,第六曰巨門,第七曰貪狼」。從七星名稱上看,北鬥操控著官員仕途上的福祿、將軍戰場上的勝敗等。

七星之中,尤以二星武曲、四星文曲最為百姓津津樂道,人們認為名臣名將多為兩星下凡。《水滸傳》開篇《引首》言宋仁宗朝「文有文曲,武有武曲」,說的「文曲星乃是南衙開封府主龍圖閣大學士包拯,武曲星乃是徵西夏國大元帥狄青」,二人一文一武輔佐仁宗打造清平之世。

給帝王打上北鬥印記

人間最能操控世人富貴命數的,莫過於皇帝。天上星辰萬萬千千,都隨北鬥七星圍繞北極星旋轉,有「眾星拱北鬥」之說,所以北鬥又和帝王有深度關聯。

在古人的天文信仰中,北極星為帝星,北鬥七星自然為天帝之車。《史記·天官書》有「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的說法,意即北鬥星是天帝的座車,由它的轉動帶動眾星運行。《漢書·五行志》曰「北鬥,人君象」,可以出號布政,控御四方。故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曾下令建造專門祭祀北鬥的祠廟。

在古代天人感應的政治氛圍中,給帝王身上打上北鬥神秘印記的做法,既增強了帝王的神聖性與權威性,也給制約皇權留下了很大的操作餘地。

古人認為,「北鬥有七星,天子有七政」。北鬥七星的明暗變化,可以作為君主德行好壞的象徵、國家治亂興衰的預示。《白虎通義·封禪》有「(皇帝)德至天則鬥極明,日月光,甘露降」的說法;《史記正義》言,「鬥星盛明,王道和平,爵祿行,不然,反是」;《開元佔經》也保留了古人「七政星明者,其國昌;不明者,其國有殃」「北鬥星明,王者治」「王者逆道,則北鬥不明」等觀點。

古人甚至將這種天象政治學細化。《詩緯含神霧》曰「七政星不明,各為其政不行」,北鬥七星中每一星不明,都代表著天子在某方面履職不力,德行有虧。《孝經援神契》言,「天子不事祠名山,不敬鬼神,則鬥第一星不明;數起土功,壞決山陵,逆地理,不從諫,則第二星不明;天子不愛百姓,則第三星不明;發號施令,不從四時,則第四星不明;用樂聲淫泆,則第五星不明;用文法深刻,則第六星不明;不省江河淮濟之祠,則第七星不明」。這就要求天子根據北鬥七星各星的明暗,反思施政得失,順應天道,刷新政治,具體就是多行敬天順民、從諫如流、不勞民力、關愛百姓、不奪農時、清心寡欲、執法平恕、慎罪恤刑、興修水利等仁政。天象政治學雖然是荒誕的,但在古代制約君權上有著特殊的正面作用。

古人以北鬥喻君,鬥柄由此獲得權柄之含義。天子所在京城的建築布局,也往往模仿北鬥之形,使京城位於天地之中,以彰顯天子權威,同時祈求得到上天庇護,實現江山萬年、長治久安。

西漢長安城即是如此,其北城牆西北段蜿蜒曲折,形如北鬥;南城牆中部突出部分和東段曲折如南鬥,後人便認為長安城設計藍圖是對北鬥星圖的模仿,模擬「鬥在天中,周制四方」之義。加之渭水環繞長安,恰好對應天上銀河位置,所以長安城又有「鬥城」之名。《三輔黃圖》有言,「(長安)城南為南鬥形,北為北鬥形,至今人呼漢京城為『鬥城』是也」。

北鬥所擊,不可與敵

正因古人的信仰世界賦予七星如此多的功用,北鬥又成為力量的象徵。《淮南子·天文訓》曰:「北鬥所擊,不可與敵」,認為北鬥鬥柄所指之處得到上天庇佑,所向匹敵,無法抗衡。早在先秦時,軍隊就將北鬥畫在戰旗上,求天意護佑。秦漢時期軍隊出徵前,都要舉行祭祀北鬥儀式,藉助七星神力鼓舞士氣,確保出師大捷。

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秋,漢朝徵討南越,「以牡荊畫幡日月北鬥登龍,以象太一三星,為太一鋒,命曰『靈旗』,為兵禱,則太史奉以指所伐國」,武帝告禱太一神後,將畫有日月、北鬥、登龍的戰旗交於太史,在作戰時指向所伐之地。是年冬,南越國滅,其地劃為大漢九郡。

中國古代對北鬥七星的信仰,無疑發軔於其定明四季節氣、辨明東西南北的功能。在天上北鬥與地上人間的關係互動中,人們掌握了以北鬥七星為代表的星辰運動規律,把無序變為有序,將天象變幻轉換為人世圖景。

從釐定節氣到指引導航,從掌控壽數富貴到神化限制皇權,從規劃都城到克敵制勝,北鬥七星廣泛影響了華夏先民的生產生活,深刻參與了華夏信仰文化的生發生長,成為中國人世俗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指路明燈。(吳鵬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博士)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智慧與神話:二十八星宿的傳說由來與實際應用
    作為中國古代天文成就最顯著的代表之一,二十八星宿一直被人們所熟知。根據文獻記載,目前已知二十八星宿最早現於戰國初年,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時至今日,二十八星宿的用法已十分廣泛,且有一套比較完整的使用體系。每顆星宿中包含數顆恆星,古人觀測恆星之間的運行規律,從而得出某些結論,並且將其應用到天文研究、文學創造、宗教信仰以及佔卜術數等。以二十八星宿為例,被分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組,古人們根據星區的指示,辨別季節、節氣、具體時間等。
  • 欲長生久視消災度厄可依道教供養焚香燃燈讀誦《北鬥》
    老君說北鬥七元君能解二十四厄後,示人如能依法修持,必定無諸厄障,甚至返老還童升真證道。天之北鬥,晝夜常輪,以分陰陽,以定時刻,故天地以之常存。胡亂誦念《北鬥經》不僅不能解厄,反而招愆而惹罪。深明《北鬥經》旨要,精修鬥訣,深造鬥經自然永保道心寧。
  • 「河洛古國」發現北鬥九星天文遺蹟 考古專家振奮
    「河洛古國」出土的模擬北鬥九星建造的遺蹟,被專家們認定為四五千年前高等貴族用北鬥九星來神話自己,向族群宣誓權力掌控的象徵。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朱磊所著《從考古資料看秦漢時期的北鬥信仰》認為,北鬥信仰是中國古代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廣的一種宗教信仰,其萌芽於殷周時期。商代的卜辭中保留有殷人拜祭北鬥的記錄,是為時人存在北鬥信仰的有力證據。
  • 古代沒有鐘錶,中國人如何計時?原來最早的鐘表就是宇宙!
    所以,聰明的中國人就在地上立起一根木桿或石柱就開始測量光陰,就是立竿見影。光能照射到木桿的一面為陽,照射不到的一面為陰,既然有陰就會有陰影。這就是最早的土圭,既然有陰影,而且陰影的長短和角度還在時刻變化,所以,我們的老祖宗經過長期地觀察總結土圭陰影的長短變化規律,總結出了中國人最早的四季:立春、夏至、立秋、冬至。
  • 如何用星象圖找到今天的星宿
    《夏小正》是一本我們目前能找到的最早記錄天象農事的古籍,司馬遷《史記夏本紀》: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司馬遷是說孔子在夏天的時候,讓大家傳閱《夏小正》這本書,這說明《夏小正》一書很早就有了,成書年代應該在夏商時期,最遲也不會晚於春秋,《夏小正》一書中就記載了夏朝時期的一些天象。
  • 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
    中國人的信仰中國人有信仰嗎?『有』。為什麼我們這樣肯定地回答呢?因為我們談起信仰,大多數中國人把政治信仰和個人信仰混為一談。認為馬列主義實現共產主義是中國人唯一信仰,傳承五千年文化的儒釋道思想是迷信,所以中國人就沒有信仰傳承的歷史根基,也就沒有信仰。把看命、算卦、風水、巫婆、跳大神等一系列糟粕的東西都歸罪於儒釋道,認為是儒釋道是迷信、是鎖住人民翻身的鎖鏈。由於人們對信仰的錯誤認識,『破除迷信』的口號響了這麼多年,誰還敢有個人信仰呢。所以,大多數有個人信仰的國度把我們中華民族稱之為『野蠻民族』。沒有信仰怎麼野蠻掛上勾。
  • 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
    於是,信仰隨即變成了折服,甚至是跪拜和乞討。這種現象似乎不應該是合理的存在,信仰也就是在這種曲解中變了味道。甚至有人認為,不信宗教就是無信仰,好像信仰是宗教的專有名詞一樣,這也體現了宗教對人類信仰的吸引力之強。而實際並非如此,人對外在事物的信奉和敬仰都可稱為信仰,這其中當然包含了思想、人、事物以及宗教,它是人類人生觀和價值觀行為表現的一種,有追求則有信仰,只不過信仰有不同而已。
  • 中國人沒有信仰嗎?為何說大部分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
    前段時間和友人聊到中國人的信仰時說到,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民族。你看不論是佛堂還是道觀,都會看到一個功德箱,燒的香也有高香和普通香的區別;而來拜佛或者拜道的人心理都是想的,你保佑我,家人平安,發大財等等。其實這裡可以看到,中國人並不是沒有信仰,而是把佛啊道啊看成是有大能力的「人」,通過向「他」賄賂從而幫助自己做到「自己達不到的能力之事」。
  • 北鬥七星何以成為歷代中國人遙控天下的利器
    那個時期的中國人處於中華古代文明發展的少年時期,他們擁有足夠的精力去探索一切未知和已知,而中國人早期在探索的過程之中對於天文現象的研究可以稱的上是東方之最。北鬥七星在億萬年的星空之中本來寥寥無名,可是在中國人發現並長期使用之後,它就成為了人類文化中的重要坐標。當時的古人在日以繼夜的觀察之中發現天空中的星月雖多,但只有北鬥七星才能以其明亮的光芒讓人得以辨別,且他們七顆星星以特殊的順序進行排列,這讓人更容易記住。我們中國人以生活之中的勺子將其命名為勺狀七星。
  • 中國人的信仰有什麼特點?
    中國人的信仰有什麼特點我們中國人信仰天道人倫,這和一神教信仰有很大的差異,以至於讓某些人認為中國人沒有信仰,這其實是一種誤解。一神教信仰有明確的人格化的信仰對象,入教有明確的儀軌,日常生活有具體的要求,需要向教會交納一定的費用,如什一稅,如天課等等,中國人的信仰與此明顯不同,下面就具體說一下有什麼不同。1、是在和自然的鬥爭中形成的三大一神教就其形成過程來說,都帶有明顯的人為的痕跡,都是人主動創造的。
  • 這件事還和七曜和二十八星宿有關
    這個我們來細說一下,其實過去中國人在古代的時候,並不是按我們現在的按周記日。中國古代更多的是按旬計日,我們平常可以在電視劇古書中都可以看到大多都是上旬,下旬中旬,這些都是中國古代的紀日方法。一個月大約三十天左右,對上中下三選,一選就十天一個月剛好30天。但是那時候西方是一個月四個禮拜,每個禮拜休息一天,就是休息的那一天就叫禮拜天。
  • 中國人都在信仰什麼?
    最近看到一段話,說的是中國人的信仰。這其實不是嚴格的說法,大家就當個段子看。1、小時候,信仰孫悟空、哪吒。2、長大後,信仰李嘉誠、馬雲。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發現現實世界的各種殘酷。思來想去,還是有錢好點。那些首富、巨富們,順其自然就成了信仰。於是李嘉誠、馬雲就成了新的偶像。
  • 維吾爾族人的祖先最早信仰摩尼教,後來信仰佛教,並不信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最早在中國新疆地區大面積的傳播得益於喀喇汗王朝,應該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要說是今維吾爾族人的祖先建立了喀喇汗王朝恐怕是不成立的。桃花石這個名字也很有意思,用長春真人邱處機的說法,即桃花石渭漢人也,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即是中國或者中國人。喀喇汗王朝的汗王們不但在自己的汗名前加上了這一名詞,而且在鑄造錢幣時也使用它,如1980年3月於新疆阿圖什縣發現的王朝錢幣上就有「蘇來曼卡得爾桃花石可汗」的字樣。
  • 中國人不信仰宗教,中國人追求的是道!
    中國人一般是不信宗教的,為什麼呢?因為中國人從骨子裡就充斥著功利性的思想。在平日裡,國人和一些宗教裡面的「神」是互不幹涉,互不打擾,敬而遠之。但到了他無能為力,或者有求於「神」的時候,他就開始信神。他信神的什麼呢?他信神有能力幫他解決困難。
  • 中國人最大的信仰是什麼
    中國人最大的信仰,是自己的祖先。我們知道世界有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這三個宗教是世界上好多人的信仰。我們華夏民族,從古到今,沒有一個統一的宗教信仰,我們常說的佛道儒,看似是三個宗教,儒家不能叫信仰,他是一個學派,佛教是印度傳入,被儒家改良後的佛教,道教是土生土長的,他起源與道家思想,本身沒有統一的教義,流派眾多,內部都不能統一,所以更不能一統全國。
  • 高志:中國人的信仰,從孝道中來
    但是崇拜和信仰是不同,崇拜有很多,可以變,信仰就一個。很多人都說中國人沒有信仰,我可不這麼認為」。「中國人什麼都信,佛教、道教、基督教等等;今天的中國人追名逐利,跟著錢跑,信仰的是權利和財富;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其實,這些尖銳的觀點並沒有正直說到中國人的心坎兒上,那中國人到底有沒有信仰,中國人的信仰究竟是什麼?高志 說:「中國人有信仰啊,而且中國人的信仰是全世界最厲害的。那中國人信什麼?中國人信仰母親!母親就是我的上帝」!
  • 中國人的信仰——天地君親師
    誰說中國人沒信仰!中國人沒有信仰能夠存活5000多年嗎?說起信仰,可能大家都會想到『佛教』、『道家』、『儒家』等等,可是自幾千年前的夏朝到現在,咱們中國人的信仰就一直存在且沒變過。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天地君親師啊!我們拜天,拜地,拜父我們的父母,拜我們的君上,再到拜我們的老師。咱們中國的文字很有意思,師父的『父』為什麼同父親的父『父』字一樣,你有沒有發現;那這兩個父字為什麼是同一個呢,有一句話叫做:「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 文化|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宗教信仰?
    經常聽到外國人說到中國人的文化時,說中國人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他們說錯了嗎?其實客觀地講,並沒有錯。從世界歷史上來看,200多個國家,絕大部分都有屬於自己的宗教信仰:以色列有猶太教;印度有印度教;歐洲還有基督教;另外,阿拉伯世界也有屬於伊斯蘭教的信仰。唯獨中國,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竟然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信仰。
  • 中國人無普遍的宗教信仰,為什麼?
    中國人是有信仰的,但無普遍的宗教信仰。看到這句話,讀者們可能亦會有不同的看法了!為了更好地知道為什麼,我們先來了解一些關鍵詞。相信大家通過這些關鍵詞的了解,大體也就明白了為什麼我巍巍中華與西方、中東在宗教信仰上的發展差異如此之大了。
  • 「辰宿列張」,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揭開古代觀星術的內幕!
    辰,星辰;宿,星宿,一個星宿就是天空中某幾個有關聯的星星組合起來的一個整體。列張,遍布整個天空。整個句子合起來就是,在夜晚,各種星宿遍布了整個天空。在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的人們就對夜空中的星星進行了仔細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