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外國人說到中國人的文化時,說中國人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他們說錯了嗎?其實客觀地講,並沒有錯。
從世界歷史上來看,200多個國家,絕大部分都有屬於自己的宗教信仰:以色列有猶太教;印度有印度教;歐洲還有基督教;另外,阿拉伯世界也有屬於伊斯蘭教的信仰。唯獨中國,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竟然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信仰。
你能說清楚自己相信什麼宗教嗎?但我們能說清楚自己的信仰。
我們是有信仰的,而且我們信仰的東西非常之多。我們的老祖宗幾乎什麼都信,他們希望得到什麼就會設立一個專屬的信仰,家門口有門神,灶頭上有灶君,愛情有月老,理財有財神,求子有送子觀音,生意場上還有關公。所以說中國文化中信仰是有的,但是統一的宗教信仰卻難說。
也許我們從宗教信仰的源頭可以得知問題的答案。
西方文明的神話傳說和東方文明的神話傳說,事實上有一個非常顯著的差異,就是神仙的體系不同。中國古代的神仙好像是為了人們的需求,量身定做出來的,需要解釋「人如何誕生」的時候,神話傳說裡就出現了女媧;需要解釋「為什麼天上只有一個太陽」的時候就出現了后羿。
但是西方文明,舉個具體的例子,古希臘文明中的神,他們的神仙體系就是建立在家族觀念裡的:地母蓋亞,他的孫子宙斯是主神,另外一些其他的神仙也都是宙斯的兄弟姐妹,所以說西方文明一開始就將他們的神話傳說封裝成一個非常嚴謹的體系,而且每個神仙分工明確,太陽神阿波羅,海的主神波塞冬,等等。
所以能不能形成一個統一的觀念,從神話的起源就有了貓膩。
中國古代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時期,叫做「百家爭鳴」,很多人看待這個時期,想的是人們思想的衝突,教派的分裂,國家的動蕩。這樣理解確實也沒錯,至少事實如此。但是如果從宗教信仰的角度來看,其實這只能說明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包容性,他可以允許眾多甚至衝突的思想同時存在。所以這就對宗教信仰的統一性降低了要求,而強調了他的包容性。
南懷瑾先生在一次演講中說過,「信仰」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很多人很奇怪,對於中國文化的信仰,他們只知道「儒釋道」。但是南懷瑾先生指出,其實中國人走的一條路線是「五教合一」,除了儒釋道,還要加上耶穌,加上穆罕默德。
其實中國人所尊敬的宗教也並非只有五個,唐朝時期天主教來過;還有一個中東來的,叫襖教;另外,波斯也有一個摩尼教。當時唐朝的管理者或者說當時的文化事業從業人員都給這些教派設立了寺廟。
所以你說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那其實不是的,中國文化的偉大在於它包容一切的宗教,他可以對文化進行集成,但不是單純的模仿和複製與拼湊,是在此基礎上建立適應於中國本土國情的文化特色。
在「中國沒有一個統一的宗教信仰」這一點上,有人說近代中國的衰敗,就是因為這不統一的信仰,導致民族的凝聚力不夠,這樣的觀點當然是片面的。事實是,中華文明成為了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間斷的文明。兼容並蓄,也是文明的韌性所在。
之前說了,中國人的信仰很多,在眾多的信仰中,或者說繼承於各種教派的信仰中,有一點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就是「祖先信仰」。尊重祖先是幾乎所有民族都有的傳統,但是將它上升成為一種信仰,可以說只有我國,這其實就是最高的凝聚力了。無論如何,本是「同根生」的。
所以」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宗教信仰?「這樣的問題其實是不合適的,或者改成」中國人為什麼信仰那麼多的宗教?「會比較恰當一些。對於後者的答案,和」什麼叫做文化「是一個性質的?之前我在選擇創作領域的時候就查找了很多相關問題。
什麼是文化?
這個問題可難了,因為文化不單純寫文章,也不單純唱歌,又不是單純跳舞。餘秋雨寫過一本書叫《文化苦旅》。為什麼是苦旅?顯然,對於體驗文化的經歷,是非常艱難的,人難,文化也難。一個民族的政治、經濟、軍事、藝術、教育等等都可以產生文化。在你想要解答文化是什麼的時候,你必須搞清楚,什麼是宗教?什麼是科學?什麼是詩歌?什麼是歷史?等等。
所以結果就是,中國文化是很難說清楚的,宗教信仰也是很難說清楚的,不是沒有,而是其中的內涵過於豐富了。
本文由文化人大/小陳原創,感謝閱讀,期待關注,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