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沒「宗教信仰」?《易經》這本書告訴你,這才是我們的信仰

2020-12-20 珊珊說知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

西方人一直在質疑中國人沒有信仰。你如果說有,他會問你信仰哪個教?你如果說你不信教,那他就更理直氣壯:「你看,我就說你們中國人沒有信仰嘛。」

在西方人看來,只有宗教,或者說只有基督教才是信仰,不信宗教就等於沒信仰。

那中國人究竟有沒有信仰呢?

當然有!華夏五千年文明傳承,如果國人沒有信仰,何談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但中國人信仰的主力並不是宗教,宗教在中國的發展緩慢,始終沒有形成主流思潮;中國人真正信仰的,是蒼天。

蒼天是什麼?其實就是自然規律。

古代傳說中, 華夏民族先祖伏羲氏是中華文明的創始者,樂曲,文字,甚至是八個卦象正是由他創立的。伏羲氏在山上,看著日出日落,白天黑夜,循環往復,他認為應該在無形中有一股力量推動著日月星辰的輪轉,但是他並沒有認為這是「神」的力量,而是上天的運行規律。

從此,伏羲奠定了中國人的信仰特點——不信神靈,信蒼天!

對於此事,伏羲有感而發,他拿出了一根樹枝,與地平線齊平,第一次,人類開始用符號來表達思想,此所謂伏羲「一畫開天」。

從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奠定了華夏五千年來的樸素唯物思想。

後來,周文王繼承發展了伏羲氏的八卦圖,又將八卦演化為八八六十四卦,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周易。

《周易》之道,講的是天、地、人的智慧。天道剛健、地道寬厚、人道中庸。滲透進每一個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裡。 可以說,中國古代先秦諸子百家思想,一直到現在的儒家思想,其根源,也就是在從不同角度解讀周易罷了。

乾道剛健

乾卦講的是上天之道、上天之德。天道的根本,就是不假外物、剛健不屈。《易經》裡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的精髓,在於告訴後人如何效法天道,勇往直前、自強不息。

這就是中國人和西方人思維典型的不同之處,西方人信仰基督教,而《聖經》中傳達出的思想就是「信我者,得永生;不信我者,下地獄」。而中國人認為,信別人不如信自己,只有自立自強,才能得到好生活。

《了凡四訓》裡講:「命自我立,福自己求。」意思是,假如上天不肯賜福給我,我就自己尋求幸福。俗話說得好:「天助自助者。」只要腳步足夠堅定,結果自然是「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坤道寬厚

坤卦是乾卦的另外一面,象徵大地的寬厚包容。《周易》裡講:「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又講:「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因此,有德行的君子,就應該寬厚,大度,能容天下之事。子曰:「 剛毅木訥,」,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中國人受《易經》陰陽思維的影響,從不相信「永恆」這樣的說法,在中國人心裡,「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中國人相信,人的出身是天註定的,但福氣從來不是註定的。而是要靠自己去積累、修來的。因此中國人講究「寬以待人,心存正念」。守持正道,才能無往不利,不僅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還可以造福後代子孫。

人道中庸

中庸之道,就在於不偏不倚。子曰:「過猶不及。」曾國藩在家訓中提到,子弟應以進德、修業二事並行。就是對內效法地道,敦品厚德、立身立命;對外則需遵循天道,自強自立、懂得變通。

所以說,中國人的信仰,六個字就概括了:「盡人事,聽天命」。我們對蒼天有敬畏心,但是我們知道:「天助自助者」。我們也不相信什麼救世主,我們只相信「幸福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命運也掌控在自己手裡。」這些都是《易經》傳遞給我們的道理。

閱盡萬卷書,不如讀懂一本《易經》。

《易經》號稱「群經之首」,是華夏文明的源泉,正是不同思想家對《易經》從不同角度進行解讀,才成就了先秦「百家爭鳴」的盛世圖景。

中國文化處處可見《易經》的影子,比方說乾坤、「否極泰來」,「頤養天年」,「厚德載物」,「周而復始」,這些都是從《易經》的爻辭、卦辭中轉換而來。

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他就從《易經》陰陽學說裡,研究出了「二進位」;

中國科學家通過研究伏羲八卦圖,以《易經》為基礎,完成了拉普拉斯一愛因斯坦的統一場論。提出的嶄新的科學系列理論。

楊振寧、李政道從《易經》的陰陽消長的原理中得到啟發,提出了原子能態二組的奇偶性雖是不滅的,但不是不變的,而且存在著盛衰消長的變化,這一重大發現使他二人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

所以,認為《易經》只是一本算命佔卜的書的人,你們的見解真的是太淺薄了。

對於普通人來說,《易經》其實是一部涵養福報的古籍,裡面暗藏著更為高深的智慧。

64卦對應64個人生決策心法,道明了婚戀、家庭、教育、職場的基本發展規律。

人生一世,若想真正想明白「活著為了什麼」?就該好好讀一讀《易經》,去感悟中華民族先人留下的大智慧,或許會讓你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經常聽到周圍看易經的朋友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云云。

所以大家要讀,還是建議去讀帶有白話文譯文版的《易經》,最好還帶有配圖和故事,這樣圖文並茂更便於理解。

目前小編看的這本就是帶有白話文翻譯的圖解版易經,名叫《圖解易經》。它採用圖文解讀的方式,一一解讀了《易經》中的每一句話,將其深奧無比的智慧,以最淺顯易懂的方式展現在讀者面前,讓大家可以一探《易經》的古老智慧。

國學大師南懷瑾也曾說:千萬別晚上讀《易經》,不然一會就天亮了。

《周易》是中國本源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所謂「開卷有益」,希望大家能從《易經》中吸取人生智慧。成就不凡人生!

今天小編把這本書的連結發給大家,感興趣的,點擊就可以購買咯~

相關焦點

  • 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易經》這本書告訴你,我們信的是這個
    ——《周易》很久之前就有西方人就和中國人說,你們沒有信仰。你如果說有,他會問你信仰哪個教?你如果說你不信教,那他就得理了:「你看,我就說你們中國人沒有信仰嘛。」那麼中國人有沒有信仰呢?當然有!華夏五千年文明傳承,如果國人沒有信仰,何談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但中國人信仰的主力並不是宗教,宗教在中國的發展緩慢,始終沒有形成主流思潮;中國人真正信仰的,是蒼天。蒼天是什麼?其實就是自然規律。
  • 文化|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宗教信仰?
    你能說清楚自己相信什麼宗教嗎?但我們能說清楚自己的信仰。我們是有信仰的,而且我們信仰的東西非常之多。我們的老祖宗幾乎什麼都信,他們希望得到什麼就會設立一個專屬的信仰,家門口有門神,灶頭上有灶君,愛情有月老,理財有財神,求子有送子觀音,生意場上還有關公。
  • 中國人沒有信仰嗎?為何說大部分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
    前段時間和友人聊到中國人的信仰時說到,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民族。你看不論是佛堂還是道觀,都會看到一個功德箱,燒的香也有高香和普通香的區別;而來拜佛或者拜道的人心理都是想的,你保佑我,家人平安,發大財等等。其實這裡可以看到,中國人並不是沒有信仰,而是把佛啊道啊看成是有大能力的「人」,通過向「他」賄賂從而幫助自己做到「自己達不到的能力之事」。
  • 中國人不信仰宗教,中國人追求的是道!
    然而如果問題被解決掉,國人就開始感謝這個「神」,對「神」做出某些回報性的行為後,中國人就會覺得,「咱們」已經兩不相欠了,然後再一次互不打擾。你冷靜思考就會發現,國人這種行為,他更像和宗教裡面的「神」做某些交易,而不是真正地去信仰宗教。這也是中國人為什麼不能像西方人那樣,對宗教那麼虔誠的緣故吧。
  • 中國人無普遍的宗教信仰,為什麼?
    這是個很大的命題,了解起來有點難度,跨度也有點大。中國人是有信仰的,但無普遍的宗教信仰。看到這句話,讀者們可能亦會有不同的看法了!為了更好地知道為什麼,我們先來了解一些關鍵詞。相信大家通過這些關鍵詞的了解,大體也就明白了為什麼我巍巍中華與西方、中東在宗教信仰上的發展差異如此之大了。也許你會更為是一個炎黃子孫而感到驕傲!一、信仰信仰一詞最早出現於佛教唐譯《華嚴經》。
  •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英文版海外傳播座談...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和《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是幫助中國讀者乃至世界讀者理解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全面了解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成果的一扇窗口、一把鑰匙,有助於消除國際社會對中國宗教的偏見及對中國宗教政策的誤解,對加強當代中外文化交流、學術溝通、精神理解等都有著非常獨特的意義。
  • 中國人沒信仰?錯,那是因為你不了解真正的中國人
    常常聽到身邊一些人說:「哎,中國這個國家好可怕,居然都沒有一個共同的信仰。」如果是一個外國人,我可以原諒你的無知。但往往說這些話的卻是我們自己中國人,那我只能說,你不但無知,而且還很無良。據國家宗教事務局粗略統計:在中國,佛、道信徒共有2億左右,伊斯蘭教2千多萬,基督教三千多萬,天主教6百多萬。全部加起來中國信教民眾3億不到,然而中國人口14億,那剩下的11億就是沒有信仰的。如果你真是這樣想的,那我只能嘲笑你的無知,因為你連最基本的「信仰」是什麼都沒搞清楚。信仰是指:對某種事物、精神、宗教或某人的信奉敬仰。
  • 易中天談宗教和信仰
    以下內容根據易中天在中國科技大學演講整理:中國人有沒有宗教信仰?我的結論是沒有。為了證明這個結論,我們講邏輯講證據,我們是不是真的沒有宗教沒信仰呢?我們必須給宗教和信仰下一個定義。什麼叫宗教?宗教就是以信仰為中心的一整套價值體系和行為規範,以及生活方式。宗教的核心是信仰。什麼是信仰?
  • 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
    於是,信仰隨即變成了折服,甚至是跪拜和乞討。這種現象似乎不應該是合理的存在,信仰也就是在這種曲解中變了味道。甚至有人認為,不信宗教就是無信仰,好像信仰是宗教的專有名詞一樣,這也體現了宗教對人類信仰的吸引力之強。而實際並非如此,人對外在事物的信奉和敬仰都可稱為信仰,這其中當然包含了思想、人、事物以及宗教,它是人類人生觀和價值觀行為表現的一種,有追求則有信仰,只不過信仰有不同而已。
  • 中國的五大宗教「五教同光」,看透中國人的信仰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和諧發展,多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近年來,中國五大宗教的提出, 得到中國宗教界的普遍認同。「發揮優勢,共建中國和諧宗教;五教同光,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已經稱為中國宗教界的共識。二、一個山中儒釋道三家在那兒各拜各的神正式由於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在中國出現了一個山中儒釋道各拜各的神的景象,這在其它國家和地區是不可想像的。儒釋道三教教義和思想體系儘管有所不同,但不僅各有所長並且有相通之處。外來文化進入中國,進一步和中華傳統文化融合滲透,相互影響,相互同化,在很多方面已經形成「三教一體」。
  • 讀《宗教社會學》有感——宗教信仰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關鍵詞:《宗教社會學》 宗教信仰  人類社會  宗教意義 前言本人由於讀了馬克斯·韋伯的著作《宗教社會學》這本書有感而發。《宗教社會學》的作者馬克斯·韋伯是十八世紀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政治學家、經濟學家、哲學家,現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的思想家。被譽為「組織理論之父」,與卡爾·馬克思、愛米爾·涂爾幹被並稱為現代社會學家的三大奠基人。作者在這本書中詳細地論述了宗教在人類社會中產生巨大的影響。
  • 淺談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能綿延2000多年,說明其本身擁有巨大的能量,我們認識宗教,信仰宗教,就是希望我們的個人精神世界能融入到宗教的海洋裡,吸取精華,進而來提高我們自身的生命能量,達到心理健康的目的。同時,我們要時時警醒,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信可以,不能入迷,不能把自己完全託付給宗教,不能在宗教的海洋裡找不到自己,那樣就捨本逐末,得不償失了。
  • 高志:中國人的信仰,從孝道中來
    不管是統治者,還是平民百姓,都逃脫不了這兩條繩子的束縛。宗教信仰這條繩子,它規範人們的精神層面。而法律這條繩子,它規範人們世俗層面。對於中國來說,什麼可以指導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是文明?是法律?是宗教……其實,是我們的母親。
  • 中國人有信仰嗎?該怎麼信?
    泱泱華夏5000年(這裡涉及一個知識點,有人認為我們中國的歷史只有2000年,那是因為考古學,這考古學是外國人發明的,所以他們計算歷史年份的公式只有2000多年,但是我們自己國家考古學計算的歷史是5000多年,所以槓精們嘴下留情)。
  • 「原創」中國共產黨員為什麼不可以信仰宗教?
    我們大家都知道,中國共產黨黨員不可以信仰宗教,社會上有些人對此特別不理解,他們甚至拿一些外國的政黨作比較,說人家可以,為什麼我們不可以?本文將會給出一個,不管你是否有宗教信仰都能讓你信服的論證!這就好比,你在公司甲上班,你非要按照公司乙的規章制度做事,非要跟你老闆說公司乙的制度多麼好、多么正確,這顯然是說不通的。公司乙的規章制度無論多麼好、多么正確,與公司甲沒有關係,它是為實現公司乙的目標而建立起來的。政黨與宗教的關係也是這樣的,即使有些宗教的理論體系有正確的一面,但是這個理論體系與政黨的目標是不一致的,是水土不服的。中國共產黨要求黨員不可以信仰宗教的原因之一,也是基於這方面的考慮。
  • 關於信仰
    具體內容我也記得不清楚了,因為我不相信曾有人復活過,當時我還以為我也要說,想了半天才想到一句:我們不應該奔著清明節的死而活,還有更精彩的活法。既不反駁他們的觀點,也不失去我的立場。最後當然我不是基督教徒,所以也不用發言。在場的還有一位是一位上了年紀的老奶奶,她帶來了她的女兒,可能是我的錯覺,我覺得她女兒來是因為擔心老奶奶入了邪教,我看見她眼中並不對基督教徒進行的事情感興趣。
  • 科學,宗教,與信仰
    現在有些國內的科學家也開始信奉宗教,我覺得信仰自由其實也可以寬容一些,信仰宗教與科學研究真的可以不衝突,但因宗教而拒絕科學,否定科學,是非常糟糕的。原本可以用科學解釋的範疇,非說科學是錯的,非要用宗教解釋,這就不合適了,這就是迷信了。
  • 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
    中國人的信仰中國人有信仰嗎?『有』。為什麼我們這樣肯定地回答呢?因為我們談起信仰,大多數中國人把政治信仰和個人信仰混為一談。認為馬列主義實現共產主義是中國人唯一信仰,傳承五千年文化的儒釋道思想是迷信,所以中國人就沒有信仰傳承的歷史根基,也就沒有信仰。把看命、算卦、風水、巫婆、跳大神等一系列糟粕的東西都歸罪於儒釋道,認為是儒釋道是迷信、是鎖住人民翻身的鎖鏈。由於人們對信仰的錯誤認識,『破除迷信』的口號響了這麼多年,誰還敢有個人信仰呢。所以,大多數有個人信仰的國度把我們中華民族稱之為『野蠻民族』。沒有信仰怎麼野蠻掛上勾。
  • 中國人最大的信仰是什麼
    中國人最大的信仰,是自己的祖先。我們知道世界有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這三個宗教是世界上好多人的信仰。我們華夏民族,從古到今,沒有一個統一的宗教信仰,我們常說的佛道儒,看似是三個宗教,儒家不能叫信仰,他是一個學派,佛教是印度傳入,被儒家改良後的佛教,道教是土生土長的,他起源與道家思想,本身沒有統一的教義,流派眾多,內部都不能統一,所以更不能一統全國。
  • 信仰不是宗教,那麼信仰是什麼?
    內容提要:不要在乎名相,也不要把信仰掛在嘴上。要默默地守住心中的信仰,默默地做事,快樂地活著。這就對了。雪漠:不要把信仰掛在嘴上◎聽眾:您講到信仰,我就想請教三個問題:第一,您覺得,在這個缺乏信仰的年代,我們應該建立一種怎樣的信仰?第二,當我們建立了自己的信仰時,身邊的人可能會不理解我們,甚至跟我們的信仰相衝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放棄自己的信仰,還是為了信仰傷害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