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探討了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就不能不說宗教信仰。
首先,回顧一下昨天分享的觀點,便於新接觸的朋友理解。
人是肉體與精神的結合體。這個精神,醫學上稱之為「經絡」,「經絡」的複雜運轉,即為心理活動。
保證心理健康的方法,就是提高生命能量,活出精、氣、神。
說到提高生命的能量,也不得不提宗教信仰。
凡是存在的,就有其合理性。宗教信仰能綿延2000多年,說明其本身擁有巨大的能量,我們認識宗教,信仰宗教,就是希望我們的個人精神世界能融入到宗教的海洋裡,吸取精華,進而來提高我們自身的生命能量,達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同時,我們要時時警醒,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信可以,不能入迷,不能把自己完全託付給宗教,不能在宗教的海洋裡找不到自己,那樣就捨本逐末,得不償失了。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體道、悟道、得道的過程,下面說說我所理解的宗教信仰。
(以下內容純屬個人觀點,只為拋磚引玉)
道家:以精場為道場,研究的是如何長生,圖騰為陰陽魚;
基督:以氣場為道場,研究的是接受現實,了結因果,圖騰為十字架;
佛家:以神場為道場,研究的是開花結果,圖騰為蓮花;
道家:研究的是道、德;有、無;陰、陽;為腹不為目;
佛家:研究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八萬四千法門;
如果你想提高精能量,就去信仰道教,研究《道德經》;
如果你想提高氣能量,就去信仰耶穌,研究《羊皮卷》;
如果你想提高神能量,就去信仰佛教,研究《心經》;
如果你想同時提高精、氣、神,就去研究《周易》的簡易、變易和不易。
同時提幾點建議(以下內容摘自網絡):
一.信仰的作用。
信仰是人生大事,包括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是對生命的自我認識,心靈的關懷及煩惱的解脫。這些都是人類永恆的問題,一旦涉及這些問題而沒有宗教信仰支撐,人生往往會陷入迷茫之中。
健康的信仰可以幫助我們淨化心靈,找到人生的究竟歸宿;為我們界定善惡的標準,指明完善道德的途徑,幫助我們成為有深度和純度的人。
二.正信與迷信
迷信就是盲目的相信和崇拜,正信是能把人導向覺悟、智慧和真理的信仰。我們常常陷於迷信而不自知。某些宗教行為的確摻雜了迷信,但宗教完全不等同於迷信。
人們往往認可科學,不符合科學的都認為是迷信。但科學只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本身也在不斷發展中,唯有真理才是破迷開悟的最佳利器。
不管我們接觸的是何種宗教,都不能盲從,不能急功近利,要看它是否經歷了時間的考驗。
三.信仰與科學。
宗教和科學是兩個不同的領域,科學是幫助我們認識物質世界,改善生存環境,而宗教則是建立社會道德,解決生死歸宿,兩者無法相互取代。
其次,苦難和挫折可以引發信仰,但如果只是為了尋求心靈安慰或精神寄託,這不是宗教提倡的發心。信仰並不是逃避現實的手段,而是改善人生、探索真理的動力。信仰也是為了尋找人生的歸宿,人生的真正歸宿是唯一的,因此不可雜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