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向平: 宗教交往與亞洲社會公共秩序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教授出席論壇並提交了《宗教信仰與亞洲秩序》的主題論文,李向平教授認為「一帶一路」需建構一種亞洲秩序的價值觀,但亞洲各國不同的宗教背景及其信仰方式,卻成為建立亞洲文明秩序及其命運共同體難以跨越的屏障,特別是亞洲各民族國家本身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信仰特徵,超國家命運共同體的建立,最終還是要取決於是否有現代國家合法性基礎;既要包含亞洲各國的信仰傳統,同時又要超越這些信仰傳統
-
我是華東師大社會學系主任李向平,民間信仰是「封建迷信」嗎,問我吧!
,民間信仰是「封建迷信」嗎,問我吧!民間信仰難道就是要什麼,就造什麼神嗎?自己造神的民間信仰,表面上是民間信仰,實際上卻是信仰在民間,是民間大眾需要自己的關懷與補償,自己應付當下生活中的各種不確定、各種變數。民間信仰與正統宗教的區分,古已有之而當代沿襲。歷史上區別為正祀和淫祀,當代則是合法與不合法的差異。治亂相續,正祀與淫祀之間並沒有非常嚴格的區分。百年前是正祀的信仰,百年後很可能就改變了身份。
-
我是華東師大社會學系主任李向平,文藝女青年為何迷戀靈修,問我吧!
我是李向平,華東師範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我的主要研究領域為宗教社會學、信仰社會學、信仰與社會變遷、當代中國宗教等。
-
想請教您:宗教對人的行為有一定...
想請教您:宗教對人的行為有一定的規範約束作用,也會影響社會的道德規範,可以這樣認為嗎?那宗教是如何影響個人和社會的呢?有種流行的說法是當代中國人缺乏信仰,如何重新樹立呢?
-
李向平談當代中國的民間信仰
封面李向平像(黃桅 繪)改革開放以來,正式的宗教活動逐漸復甦,民間信仰也日漸活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但我們對它的認識並不充分。華東師範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近年來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民間信仰研究》,從信仰社會學視角與田野調查出發,對當代中國的宗教和信仰問題有持續的研究。
-
淺談宗教信仰
昨天探討了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就不能不說宗教信仰。首先,回顧一下昨天分享的觀點,便於新接觸的朋友理解。人是肉體與精神的結合體。這個精神,醫學上稱之為「經絡」,「經絡」的複雜運轉,即為心理活動。保證心理健康的方法,就是提高生命能量,活出精、氣、神。說到提高生命的能量,也不得不提宗教信仰。凡是存在的,就有其合理性。
-
科學,宗教,與信仰
舊文提到,在尋求心理疏導的時候,求助於宗教也是一種很常見的行為。我坦白說,我沒有宗教信仰,但對於那些虔誠的信仰者,我也表示尊重和理解。現在有些國內的科學家也開始信奉宗教,我覺得信仰自由其實也可以寬容一些,信仰宗教與科學研究真的可以不衝突,但因宗教而拒絕科學,否定科學,是非常糟糕的。原本可以用科學解釋的範疇,非說科學是錯的,非要用宗教解釋,這就不合適了,這就是迷信了。
-
作家與宗教:作家們的宗教信仰
那麼,作家們的宗教信仰又是怎樣的呢?我們古代作家大抵服膺儒家(畢竟是封建統治的權威理論),而「子不語怪力亂神」。信仰佛教或者是深受佛家文化薰陶的也不在少數,如王維、蘇軾,還有些詩人本就是僧人(如寒山、拾得,據說在國外知名度更大,近代較為知名的則有李叔同弘一法師和蘇曼殊)。
-
七、伊斯蘭教不是維吾爾族天生信仰且唯一信仰的宗教
七、伊斯蘭教不是維吾爾族天生信仰且唯一信仰的宗教 結束語 七、伊斯蘭教不是維吾爾族天生信仰且唯一信仰的宗教 維吾爾族先民最初信仰原始宗教和薩滿教,後來相繼信仰過祆教、佛教、摩尼教、景教、伊斯蘭教等。
-
文化|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宗教信仰?
經常聽到外國人說到中國人的文化時,說中國人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他們說錯了嗎?其實客觀地講,並沒有錯。從世界歷史上來看,200多個國家,絕大部分都有屬於自己的宗教信仰:以色列有猶太教;印度有印度教;歐洲還有基督教;另外,阿拉伯世界也有屬於伊斯蘭教的信仰。唯獨中國,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竟然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信仰。
-
宗教改革後的德國教育如何會從傳統教會壟斷轉變為現代科學研究?
宗教改革結束了天主教在德國對教育進行壟斷的局面,隨後德國建立起天主教大學、新教大學以及雙信仰大學。大學只是各邦國內進行發展,在當時的德國聲譽並不算高。二、天主教為改變主導學院內的壓抑學習氛圍效仿新教大學進行改革,雙信仰大學雖具有時代特殊性但教派爭執仍然不斷支持與反對宗教改革的勢力都將大學作為保衛信仰的場所,雙方將建立新大學並對傳統大學進行改革視為重要事業。
-
讀《宗教社會學》有感——宗教信仰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宗教信仰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除了人們的生活、精神、性格等方面,還包括對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影響。有人類的地方就有宗教的存在,宗教是人類心靈的必需品。宗教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極其重大,不管信仰哪種宗教,它都在影響著人們的方方面面,從宗教意義上來說,有團結民族,安撫人心,穩定社會的功能利益,甚至在人們的生活中或精神上取到了指導性的作用。可見宗教信仰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之大,值得討論一般。
-
淺談宗教與信仰(the road less traveled)
這是在進行某種宗教儀式宗教:是聯繫人與神祇或超自然、神聖存在的文化體系,屬於社會特殊意識形態。宗教的表現形式包括儀式、講道、崇拜、祭祀神明等多種形式,而信仰被認為是宗教信念的來源。嬰兒是信仰和宗教的起點其實看以上對宗教和信仰的定義,我們不難發現,宗教和信仰是有部分雜糅在一起的,就像處生的嬰兒一樣,你無法單純地說他是善良還是邪惡,這需要他在以後的實踐中去鑑別,就難偉大的科學家牛頓來說,一生那麼多偉大的發現
-
信仰不是宗教,那麼信仰是什麼?
雪漠:不要把信仰掛在嘴上◎聽眾:您講到信仰,我就想請教三個問題:第一,您覺得,在這個缺乏信仰的年代,我們應該建立一種怎樣的信仰?第二,當我們建立了自己的信仰時,身邊的人可能會不理解我們,甚至跟我們的信仰相衝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放棄自己的信仰,還是為了信仰傷害身邊的人?
-
【現代宗教問題】信仰與迷信
1.信仰的特點信仰和普通的信他人的話,也有不同;因為信仰有它的特點,無論是信仰某種主義,信仰某個領袖,信仰某種宗教,信仰天地萬物的最後基源——天主。這樣的信仰,關係你全部的精神生話。信仰既是關係你的全部精神生活,而證據又不完全明顯,那麼你自然應當用你的意志來自己決定接受或拒絕。不過你也明明知道:究竟是接受了是合理,還是拒絕了是合理。為此,你的意志應當擺脫了情感的牽累,驅除了種種成見偏見,做你所認為合理的事。2.天主教的信仰是完全合理的別的信仰:信仰某種主義,信仰別種宗教,…我們不去管。我們但講天主教的信仰是完全合理的。
-
易中天談宗教和信仰
以下內容根據易中天在中國科技大學演講整理:中國人有沒有宗教信仰?我的結論是沒有。為了證明這個結論,我們講邏輯講證據,我們是不是真的沒有宗教沒信仰呢?我們必須給宗教和信仰下一個定義。什麼叫宗教?宗教就是以信仰為中心的一整套價值體系和行為規範,以及生活方式。宗教的核心是信仰。什麼是信仰?
-
新疆的宗教信仰自由狀況(全文)
新疆的宗教歷史表明:一教或兩教為主、多教並存是新疆宗教歷史的基本特點,交融共存是新疆宗教關係的主流;宗教必須與其所處時代和人文環境相適應,實現本土化,才能得以延續;不同宗教間的戰爭和同一宗教不同教派的紛爭,致使人們沒有自由選擇宗教信仰的權利。 二、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權利 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國政府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
-
當前中國信仰整體狀況:宗教不彰巫術盛行
也有一些學人嘗試用「信仰」概念代替「宗教」概念,卻難以區分界定宗教信仰、文化信仰、政治信仰,結果製造了更多的觀念混亂和思想混亂。雖然相信各種超自然神靈和神秘力量的人多了起來,不過,這其中的大部分人,卻並不信奉或歸屬某個特定的宗教。宗教的靈性和社會性在20世紀以前,哲學家的思辨壟斷了對於宗教問題的思考。
-
一位馬克思主義學者的心聲②:科學信仰和宗教信仰的區別
原標題:一位馬克思主義學者的心聲②:科學信仰和宗教信仰的區別 【一位馬克思主義學者的心聲②】 科學信仰和宗教信仰的區別 作者:陳先達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
中國人無普遍的宗教信仰,為什麼?
中國人是有信仰的,但無普遍的宗教信仰。看到這句話,讀者們可能亦會有不同的看法了!為了更好地知道為什麼,我們先來了解一些關鍵詞。相信大家通過這些關鍵詞的了解,大體也就明白了為什麼我巍巍中華與西方、中東在宗教信仰上的發展差異如此之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