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不是宗教,那麼信仰是什麼?

2021-02-15 雪漠禪壇

內容提要:不要在乎名相,也不要把信仰掛在嘴上。要默默地守住心中的信仰,默默地做事,快樂地活著。這就對了。

雪漠:不要把信仰掛在嘴上

◎聽眾:您講到信仰,我就想請教三個問題:第一,您覺得,在這個缺乏信仰的年代,我們應該建立一種怎樣的信仰?第二,當我們建立了自己的信仰時,身邊的人可能會不理解我們,甚至跟我們的信仰相衝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放棄自己的信仰,還是為了信仰傷害身邊的人?第三,如果在外力的強迫下,我不得不放棄自己的信仰,做一些違心的事情,又該怎麼辦?

●雪漠:大家一定要注意,信仰不是宗教。那麼,信仰是什麼?信仰就是比現在活得好一點,而且,不是物質上變得更好,而是精神上變得更好。信仰是一種超越物質的嚮往,它不一定是佛教,不一定是基督教,不一定是天主教,它甚至沒有任何名字。

做一個好人,本身就是一種信仰。

你爸爸會不讓你做個好人?你媽媽會不讓你做個好人?你老婆會不讓你做個好人?如果你想做好人,他們會跟你絕交?我不相信。絕對不會這樣。所以,不要把信仰掛在嘴上,去傷害別人。如果你把信仰當成棒子,去打別人,就不叫信仰,叫邪教。哪怕你拿著佛教的棒子打人,也不對。比如,某些和尚拿著「阿彌陀佛」的棒子,把別的教派、宗教都打死,這就有點像邪教了。

信仰是尊重、包容的,是一種超越物質、肉體的精神嚮往。不要佛的名字、道的名字、基督的名字,或天主的名字,只要去尊重,去包容,去愛,去放下,就夠了。相反,一些要天主、基督的名字者,不一定有信仰,他們照樣會殺人。所以,信仰跟名相沒有關係。

德蕾莎修女做了很多好事,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最後有人偷偷問她:你相信有上帝嗎?大家知道她怎麼回答嗎?她說,我不相信。

還有一個這樣的例子,我以前也常說:一群猶太人在面臨種族屠殺時,就開始審判上帝,但審判完之後,他們做的第一件事,仍然是祈禱。明白了嗎?信仰就是這個東西。

即使信仰不能給你帶來什麼——例如現實的利益——哪怕你信仰的對象無能也罷,什麼也罷,人類還是需要一種嚮往,需要一種精神層面的東西,讓自己在這個環境中,能活得稍微高尚一些。

所以,我們不需要把心裡的嚮往掛在嘴上,也沒有任何人能把你心中的嚮往扔出去。只要你不把信仰當成標籤,或者博得別人好感的一種砝碼,不把自己的褲頭子當成信仰,像旗幟那樣揮舞,就不會招來別人的反感。

一定要明白,信仰是心中默默守候的、不可褻瀆的精神。物質和肉體的東西也罷,概念也罷,都不叫信仰。

愛情也是這樣。那種超越肉體的、柏拉圖式的愛情,就是信仰。

堂吉訶德每次打仗前,都要向他心中的女神祈禱。一想到那美麗的女神,他就充滿了力量。注意!這個女神,其實是他們村裡一個非常醜陋的姑娘。但堂吉訶德嚮往的,又不完完全全是她。因為,他不是嚮往著女孩那醜陋的、流著鼻涕的、充滿垢甲的肉體,而是嚮往他心靈創造出來的另一種東西,一種大善、大美、大真的東西。它等同於上帝、耶穌、真主。所以,堂吉訶德的祈禱非常像基督教徒、天主教徒的祈禱。而且,這些祈禱從本質上說,確實是一樣的。因為,當愛情超越了形而下的層面時,就變成了一種信仰。

《無死的金剛心》中的莎爾娃蒂也是這樣。我說過,司卡史德是信仰,奶格瑪也是信仰,她們都是有信仰名相的信仰,但莎爾娃蒂是有愛情名相的信仰,就是說她信仰愛情,這種升華為信仰的愛情,就是柏拉圖式的愛情。這種人,世界上也有。現在的人,可能不嚮往這個東西了,還會嘲弄它,但它也屬於一種信仰。

所以,不要在乎名相,也不要把信仰掛在嘴上。要默默地守住心中的信仰,默默地做事,快樂地活著。這就對了。


相關焦點

  • 科學,宗教,與信仰
    更需要說明的是,科學與宗教也並不一直是對立的,實際上相當多科學家,特別是國外的科學家,相當高的比例是虔誠的教徒。那麼我的理解是,這個世界有太多無法解釋的事情,有太多科學無法覆蓋的領域,我覺得,能讓科學解釋的,用科學來解讀,暫時無法用科學解釋的,求助於宗教,也無可厚非,畢竟宗教本身也是無法證偽的,但科學找到正確解讀後,還是應該相信科學。
  • 七、伊斯蘭教不是維吾爾族天生信仰且唯一信仰的宗教
    「東突厥斯坦」  三、新疆各民族是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  四、維吾爾族是經過長期遷徙融合形成的  五、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  六、新疆歷來是多種宗教並存的地區  七、伊斯蘭教不是維吾爾族天生信仰且唯一信仰的宗教  結束語  七、伊斯蘭教不是維吾爾族天生信仰且唯一信仰的宗教
  • 淺談宗教信仰
    昨天探討了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就不能不說宗教信仰。首先,回顧一下昨天分享的觀點,便於新接觸的朋友理解。人是肉體與精神的結合體。這個精神,醫學上稱之為「經絡」,「經絡」的複雜運轉,即為心理活動。保證心理健康的方法,就是提高生命能量,活出精、氣、神。說到提高生命的能量,也不得不提宗教信仰。凡是存在的,就有其合理性。
  • 【現代宗教問題】信仰與迷信
    信仰不是迷信,兩者之間有極大的分別,可是要辨別信仰與迷信,先應當知道什麼是「信」。
  • 易中天談宗教和信仰
    以下內容根據易中天在中國科技大學演講整理:中國人有沒有宗教信仰?我的結論是沒有。為了證明這個結論,我們講邏輯講證據,我們是不是真的沒有宗教沒信仰呢?我們必須給宗教和信仰下一個定義。什麼叫宗教?宗教就是以信仰為中心的一整套價值體系和行為規範,以及生活方式。宗教的核心是信仰。什麼是信仰?
  • 淺談宗教與信仰(the road less traveled)
    嬰兒是信仰和宗教的起點其實看以上對宗教和信仰的定義,我們不難發現,宗教和信仰是有部分雜糅在一起的,就像處生的嬰兒一樣,你無法單純地說他是善良還是邪惡,這需要他在以後的實踐中去鑑別,就難偉大的科學家牛頓來說,一生那麼多偉大的發現
  • 文化|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宗教信仰?
    經常聽到外國人說到中國人的文化時,說中國人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他們說錯了嗎?其實客觀地講,並沒有錯。從世界歷史上來看,200多個國家,絕大部分都有屬於自己的宗教信仰:以色列有猶太教;印度有印度教;歐洲還有基督教;另外,阿拉伯世界也有屬於伊斯蘭教的信仰。唯獨中國,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竟然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信仰。
  • 中國人沒有信仰嗎?為何說大部分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
    前段時間和友人聊到中國人的信仰時說到,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民族。你看不論是佛堂還是道觀,都會看到一個功德箱,燒的香也有高香和普通香的區別;而來拜佛或者拜道的人心理都是想的,你保佑我,家人平安,發大財等等。其實這裡可以看到,中國人並不是沒有信仰,而是把佛啊道啊看成是有大能力的「人」,通過向「他」賄賂從而幫助自己做到「自己達不到的能力之事」。
  • 一位馬克思主義學者的心聲②:科學信仰和宗教信仰的區別
    原標題:一位馬克思主義學者的心聲②:科學信仰和宗教信仰的區別   【一位馬克思主義學者的心聲②】   科學信仰和宗教信仰的區別   作者:陳先達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 作家與宗教:作家們的宗教信仰
    那麼,作家們的宗教信仰又是怎樣的呢?我們古代作家大抵服膺儒家(畢竟是封建統治的權威理論),而「子不語怪力亂神」。信仰佛教或者是深受佛家文化薰陶的也不在少數,如王維、蘇軾,還有些詩人本就是僧人(如寒山、拾得,據說在國外知名度更大,近代較為知名的則有李叔同弘一法師和蘇曼殊)。
  • 到底什麼是信仰?信仰分為幾種形態?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什麼是信仰信仰指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對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人類在欲知和未知、在有限和無限之間的鴻溝,與他們的祖先相比,縮小的幅度可能遠沒有想像的那麼大。在這道鴻溝裡,既生出希望,也生出恐懼,這就給信仰留出了地盤。因此信仰和人們一般所說的信念有所不同。信仰回答的是人生日常關切最有深度的方面。信仰的對象也是崇拜的對象,在人類經驗領域內的萬事萬物,一切無不是有限的,也只有有限的價值,這些只具有有限價值的事物很難作為信仰對象。
  • 李向平:宗教壟斷導致信仰作假
    本人作者華東師範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教授從獨特的學術視角闡述了假僧尼泛濫的原因,全文如下:就宗教與信仰的關係而言,信仰者與信仰對象的關係如何處理,常常導致了一個宗教的信仰方式與信仰實踐方式。
  • 為什麼印度信仰宗教的人那麼多,卻依舊遍地「騙子」?(一)
    本文共計:2237字,3圖閱讀預計:6分鐘為什麼印度各宗教虔誠的信徒那麼多,卻遍地滑頭騙子?
  • 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
    於是,信仰隨即變成了折服,甚至是跪拜和乞討。這種現象似乎不應該是合理的存在,信仰也就是在這種曲解中變了味道。甚至有人認為,不信宗教就是無信仰,好像信仰是宗教的專有名詞一樣,這也體現了宗教對人類信仰的吸引力之強。而實際並非如此,人對外在事物的信奉和敬仰都可稱為信仰,這其中當然包含了思想、人、事物以及宗教,它是人類人生觀和價值觀行為表現的一種,有追求則有信仰,只不過信仰有不同而已。
  • 神秘莫測的巫術與虔誠信仰的宗教有什麼關係?
    宗教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表達了渴望不滅解脫的追求,它與民間神話一樣,有自己的神話傳說,彼此相互串聯,本質是一種精神寄託和終極關懷。神秘莫測的巫術與虔誠信仰的宗教之間,有什麼關係呢?一、巫術巫術有一定的儀式,是人類克服自然和仇殺敵人以及自衛的行為。
  • 中國人無普遍的宗教信仰,為什麼?
    中國人是有信仰的,但無普遍的宗教信仰。看到這句話,讀者們可能亦會有不同的看法了!為了更好地知道為什麼,我們先來了解一些關鍵詞。相信大家通過這些關鍵詞的了解,大體也就明白了為什麼我巍巍中華與西方、中東在宗教信仰上的發展差異如此之大了。
  • 中國人不信仰宗教,中國人追求的是道!
    中國人一般是不信宗教的,為什麼呢?因為中國人從骨子裡就充斥著功利性的思想。在平日裡,國人和一些宗教裡面的「神」是互不幹涉,互不打擾,敬而遠之。但到了他無能為力,或者有求於「神」的時候,他就開始信神。他信神的什麼呢?他信神有能力幫他解決困難。
  • 調查顯示:大學生宗教信仰與傳教活動增多無關
    這樣的調研可能更需要平視、直接的對話,而不是居高臨下的「調查」。如果是用老師對學生、主管部門對下屬機關的方式,恐怕都會有問題。實事求是地說,對於一般人來說,向陌生人表達自己對宗教信仰的看法,目前還是有些障礙。所以此次調研活動中,學生既是調研的主體也是客體,他們之間的交流比較暢通,幾乎沒有什麼障礙。
  • 真理是什麼?愛因斯坦的信仰是宗教嗎?
    如果把人類至今以來所有的經驗類認知當作真理,那麼真理屬於經驗類認知的總和,但事實上人類所有的經驗類認知也是隨著觀察觀測的範圍逐漸擴大而發生改變,也就是說真理作為經驗認知總和在改變。如果把人類觀念類認知當作真理,那真理就根本沒有標準了,因為很多不同的觀念認知相互不相容,如不同宗教、不同哲學觀念之間不相容。
  • 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宗教信仰!
    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宗教信仰!三.我國《憲法》關於公民宗教信仰的規定《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擁有最高法律效力。我國《憲法》關於公民宗教信仰有明確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