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高校宗教信仰問題與宗教學教育

2020-12-13 手機鳳凰網

編者按:青年人是佛教發展的希望。但通過上次的高校調查可知其實高校學子對於佛教等宗教形象的認可度並不高,也側面說明當前高校的宗教教育工作還是有許多問題的,只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是治本之道。

高校宗教育出現了什麼問題?(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當前高校宗教工作的現狀和問題

在這個全球化、現代化、世界化、網絡化、多元化的時代,整個世界處於傳統與現代、多元與統一、秩序與混亂、普遍與個性等張力之中,一個新舊並存的社會生存圖景正在形成。世界宗教的發展也表現為多元複雜的特點,宗教存在的形式多樣化,傳統宗教欣欣向榮,新興派別層出不窮,某些邪教派別對社會造成了深重的危害。「繁榮」、「多元」、「複雜」的宗教狀況,影響了我國宗教生態的變遷,也使得我國高校的信仰形勢變得非常複雜。高校信仰者的人數、信仰程度、對宗教的認識、信仰的方式、信仰群體的活動等等,呈現出複雜的態勢。有關宗教信仰和社會的關係近年來顯得更為微妙,給高校的宗教工作帶來了不堪承負之重。

要討論如何科學對待高校學生宗教信仰的問題,首先要正確把握和區分幾個事實:與5年前相比,高校學生接觸宗教更為便利,途徑也更為多元;高校學生接觸宗教之後,存在著宗教好奇、宗教朦朧、宗教參與、宗教虔信、宗教執信等不同層次的區別;大多數學生參與宗教活動往往來自於某種心理需求,只有少部分學生才是在尋求純粹信仰的滿足;高校學生參與的宗教活動的複雜情況,使學生無法區分打著宗教旗號的政治活動和正常的宗教信仰活動;高校學生對宗教的歷史、文化、社會功能等知識的缺乏,使得他們在接觸宗教、參與宗教活動中缺乏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

面對複雜的宗教信仰問題,目前許多高校對宗教工作雖然已經引起重視,但還存在著許多不足:

其一,對宗教問題認識片面。由於長期以來對宗教缺乏關注和深入的思考,總體而言,目前高校部分教師,包括思想政治工作者對宗教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偏差。宗教被視為異質於社會的存在,因而對宗教抱持著恐懼或好奇的心理。同時,當代宗教的發展,存在著與西方政治勢力、與民族問題等的結合因素,公安部門、安全部門對高校宗教問題的關注客觀上又使宗教的異質性成為高校宗教工作的前提性認識。

其二,對學生信仰宗教認識簡單。當代大學生群體的宗教信仰現象,存在著多層次、多原因、不穩定等特點。學生參加宗教聚會、閱讀宗教書籍,有宗教信仰的成分,也有好奇、求知、社會交往等的因素。然而,部分教師包括思想政治工作者,既不區分宗教接觸、宗教朦朧、宗教信仰、參加宗教組織等學生與宗教信仰關係的複雜層次,又不區分社會性因素、心理性因素、宗教性因素等在學生參加宗教活動抑或歸信上的不同作用,大而化之地對學生信仰宗教問題簡單歸類,並採取抑制性的措施,反而放大了學生對宗教的好奇和同情。

其三,對高校宗教問題的處理措施單一。當前,有些高校對學生的宗教信仰問題,往往採取簡單的措施,或放任不管,或採用灌輸的方式進行思想教育,出現問題則以「堵」、「禁」作為主要手段。這也是近年來高校宗教工作雖然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但問題卻仍未得到正確處理的重要原因。

開展宗教學教育,培養學生理性宗教觀

從當前高校學生的宗教接觸途徑、傳播路徑、信仰實際等角度出發,最適合高校特點、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宗教認知的,莫過於加強高校的宗教學教育,使理性、科學地看待宗教信仰,成為學生的心理自覺。

這裡所講的宗教學教育,是通過宗教的歷史和文化、宗教學、宗教觀等三個層次的教育,使學生對宗教與社會、宗教與個人的關係、如何對待宗教等問題,有全面、理性的認識。

要實現這個目的,就要注意教學方法的問題。宗教學教育課程的特殊意義,對專業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業教師應樹立自覺的育人意識,通過課堂內容的展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了解、比較和研究中增加對宗教的真實認識;專業教師應具有學術無禁區、教學有紀律的原則,禁止傳播宗教,在課堂上堅持學術上的價值中立、育人方面的價值引導,引導學生確立理性、科學的宗教觀;專業教師應注重理論和實際相結合,通過帶領學生研究現實的宗教現象,加深對宗教與社會、宗教與個人關係的認識,引導學生把握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同時樹立法治宗教的理念。

教育是個全方位的工程。要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宗教觀,需要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職員工與專業老師通力協作。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即專業老師和專門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職員工溝通不足,各自為政,甚至存在著由於理解不同、觀點相異,以至於工作效果彼此抵消的情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員,應尊重專業教師,虛心求學;專業老師也應放棄專家式的傲慢,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其教學科研中的有效作用。尤其是宗教問題,本身就紛繁複雜,專業老師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攜起手來,把教育滲入教學、育人的各個環節,才能真正杜絕學生盲信盲從的現象,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

宗教學教育中的五個「鼓勵」

在高校宗教學教育中,可以考慮不同學校的特點,開設不同形式的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類的課程,介紹人類的文明成果和各種思考路徑,促使學生拓展思考維度,引導學生積極吸收各種文化資源,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同時,也可以考慮適當開設宗教學通識課,通過介紹多種宗教的歷史和文化、國家的宗教政策和法規等內容,讓學生通過正常的教學接觸到宗教文化,了解自己接觸和參與宗教活動的法律界限。教學過程中應做到以下「五個鼓勵」:

鼓勵學生全面了解各宗教。比較是打破神秘和思維慣性、思維控制的最好方式。宗教學學科發展的歷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比較各種宗教的歷史和文化,還原宗教的本來面目,能夠讓學生反思宗教作為現實社會存在與宗教義理之間的差距,從而樹立起更為理性的宗教觀。

鼓勵學生區分法律對宗教信仰和宗教組織活動的保護和限制。宗教信仰自由作為個人的基本權利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保護,但並不意味著可以在信仰宗教的前提下為所欲為。法律保護個體信仰的權利,但當信仰超越了思維領域,進入宗教組織活動的層面,就會與社會其他領域形成各種關係,因此必然要受到限制。法律保護公民的合法權利,同時也限定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界線,從而使得社會保持平衡和諧的關係。

鼓勵學生全面了解宗教的作用和可能的影響。要讓學生了解宗教作為一個社會存在,對不同的文化系統存在著正功能、負功能發揮的可能性,也存在著顯功能和潛功能的區別。對於宗教與社會關係的全面介紹,有利於學生冷靜、客觀、理性、全面地觀察和分析宗教現象。

鼓勵學生全面了解信仰選擇的原因。宗教學創始人麥克斯·繆勒提出人的「信仰天賦」一說,表明了宗教存在的心理根源。然而,就目前高校學生信仰及其活動歸屬而言,他們參與宗教活動、在宗教群體中所獲得的心理滿足,往往並不專屬於宗教,而是其群體性、安全感甚至陌生環境的現實融入等心理方面的滿足,從某種意義上說,完全可以通過其他社會群體的活動獲得。學生選擇某種信仰,也往往受到親情友情、接觸的便利性、對知識的好奇等因素的影響。全面分析信仰選擇的原因,有助於高校學生客觀分析自我的處境和責任擔當,對信仰選擇有更清醒、理性的認識。

鼓勵學生拓展自身的知識和能力。宗教是人的終極關懷的表達,也是人們超越自我有限性訴求的表達。與宗教信仰者之間交流的一個困境,往往就是神的無限性和人的有限性的界限。關鍵不在於人是否有限的問題,而在於人確立什麼樣的對待有限的態度。直接拒斥人的有限性,並不能解決學生在現實中的思維難題。但是,我們更容易鼓勵學生的,是告訴他們,我們只能在燈光下尋找我們的「鑰匙」,那無邊的黑暗中有什麼,是我們人的能力所不能及的。我們能做的,是努力拓展燈光的範圍,這也是科學和理性可能把握的世界。

課堂教學所能提供學生的,只是一個基本的理念和思考的角度,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要營造科學、理性、人文的校園文化。如藉助講座、論壇等形式,讓學生從多學科、多路徑了解宗教;藉助學工部門的工作,讓學生在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的環境中,滿足求知、社交等心理需求。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英文版海外傳播座談...
    中國日報12月23日電 近日,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兩書的英文版相繼出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主辦的英文版海外傳播座談會在京召開。此次座談會圍繞兩書英文版海外傳播,以講好中國的宗教學故事、傳播好中國的宗教學聲音為切入點,就如何增強中國圖書的海外傳播力度,提高中國圖書國際影響力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總編輯魏長寶在致辭中講到,「理解中國」是新時代中國的宏大敘事,要理解中國文化,就必須理解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理解中國宗教。
  • 全國高校招生專業介紹:宗教學
    學科:哲學   門類:哲學類   專業名稱:宗教學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一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具備較全面的宗教學知識,了解世界名人宗教的歷史與現狀,熟悉我國宗教法規和政策,能在高等院校、研究機構或政府部門從事教學、研究、宗教事務管理、理論宣傳、政策調研等工作的宗教學高級專門人才。
  • 2019中國高校【宗教學】專業排名,南京大學第四,清華大學第九!
    宗教,就是一種文化,對於有宗教信仰的朋友們來說,他們的認知、行為準則,往往會受到宗教的影響或者制約。 宗教學,主要研究宗教現象及其歷史演變,大家熟知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每個宗教,對於信徒的要求都不一樣,以及信仰的準則也不一樣。
  • 第三屆中國宗教學高峰論壇關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宗教學
    9月29日至9月30日,由中國宗教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山大學哲學系聯合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宗教學高峰論壇在廣州中山大學舉辦。本屆論壇的主題是「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宗教學」,旨在探討當前中國宗教學的發展態勢,更好地把握學科建設。來自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的4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這次論壇研討。
  • 易中天談宗教和信仰
    以下內容根據易中天在中國科技大學演講整理:中國人有沒有宗教信仰?我的結論是沒有。為了證明這個結論,我們講邏輯講證據,我們是不是真的沒有宗教沒信仰呢?我們必須給宗教和信仰下一個定義。什麼叫宗教?宗教就是以信仰為中心的一整套價值體系和行為規範,以及生活方式。宗教的核心是信仰。什麼是信仰?
  • 趙敦華:實事求是地評價高校的宗教學學科建設成就
    他們說:「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原則,是西方國家在近現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逐步形成的」;「『教育與宗教相分離』,是歷屆國民政府教育部一貫堅持的原則」,而中國自90年代中葉以來,「隨著各種宗教傳教事業大量資助宗教研究,『精心呵護』宗教的學術傾向成為學術界的主流聲音」。在教育與宗教關係問題上,果真是 「今不如昔」、「中不如西」嗎?大學設立宗教學專業違反了「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原則」嗎?
  • 宗教學的意義與潛力——張志剛
    1982年,北京大學哲學系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合作,創辦了中國大學史上的第一個宗教學專業;1995年,北京大學又創建了中國高校的第一個宗教學系,該系採取一種新的辦學模式,與學統深厚、享譽海內外的哲學系聯體運作,以求協力發展。值此90周年系慶,「開拓宗教學的意義」應在北大哲學系的史冊上留下一筆。宗教學有什麼意義呢?或者說,為什麼要重視宗教學研究呢?請讀者先過目下列統計數字。
  • 中國社會科學論壇(2019 · 宗教學): 「宗教學研究的傳承與創新...
    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主席團、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國宗教學會聯合主辦。來自全國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美國、日本、芬蘭、阿聯、蒙古國、孟加拉國、印度等國家的宗教領域的專家學者100多人參加論壇。
  • 西方宗教學與中國當代學術發展——卓新平
    在他看來,「宗教」乃揭示出「人的靈魂」與「神」的關係,而「神的觀念」則為人之心靈「關於完美境界的最高理想」。順著這一思路,不少西方宗教學者把宗教理解為人與「神聖真實」相遇、經歷、交往的關係。在宗教信仰中,這種與「神聖」交往、相通和結合的關係高於一切,其它任何關係都居從屬地位,微不足道。
  • 卓新平:發展中國特色的宗教學
    中國宗教學首先要思考、研究中國的宗教問題,分析中國宗教的特點,找出妥善處理宗教問題的最佳方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無疑包含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的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人類學、心理學和哲學等研究領域,對中國社會歷史及現狀與宗教關聯的深入分析和透徹了解。
  • 知悉混子談07 | 從「宗教」到「世界宗教」一對概念的產生
    宗教概念的形成在17世紀之前歐洲人都沒有「宗教」的概念,在他們那裡只有「信仰」,真正的信仰或者虛假的信仰,其他宗教則被歸為「異教」、「偶像崇拜」是虛假的「信仰」,不是能與「基督信仰」平起平坐的「宗教」。歐洲人長期將世界各地的人分為四類——基督徒、猶太人、穆斯林和其他人。
  • 卓新平在「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宗教學研究」上的講話
    1979年中國宗教學學會的創立在中國當代宗教學發展上具有裡程碑意義,三十年來,學會引導、參與並見證了中國宗教學的迅速發展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國宗教學學會的首任會長任繼愈先生,任先生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在當代中國宗教學的發展上有篳路藍縷之功。
  • 新時代宗教學學科體系建設芻議
    宗教被放在歷史背景中,並且在它們的形成期和再形成時期進行觀照。」與此同時,繼1959年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學部亞非研究所、1961年中聯部西亞非洲研究所、1964年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世界宗教研究所,我國政府決定在全國高校中建立國際問題研究機構。」(申玉輝、李瑋:2014:112) 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建立世界宗教研究所是屬於國家加強國際問題研究的一部分,宗教研究屬於國際問題研究的一部分。
  •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上海班)宗教學
    院系介紹: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科是國內哲學教學、科研、諮政和培養高級人才的重鎮,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哲學教育、研究機構。在60餘年的發展歷程中,產生了新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本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第一批哲學碩士點和第一批哲學博士點、第一批哲學博士後流動站,被評為首批國家重點學科、首批國家重點一級學科、首批一級學科授權點,被稱作「中國哲學教育的工作母機」。哲學院先後被批准為國家文科基礎學科(哲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教育部「211」工程重點基地、「985」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
  • 宗教學是一種人文科學,包含著學術性,宗教現象具有藝術性
    而外國宗教學研究起步並不早,我國的宗教學研究起步就更晚了。20世紀早期,我國學者開始關注宗教問題,以理性的、客觀的態度和方法進行宗教研究,他們同許多宗教內部的學者一道為宗教學在我國的形成做出了貢獻。「文化大革命」以前,我國的宗教學研究更多的是強調無神論,在學科分類目錄中是沒有宗教學的,只有無神論。
  • 【現代宗教問題】信仰與迷信
    再有什麼算命,相面,卜卦測字等等。這都是用不合理的,無意義的,荒諍的方法,想得到意外的效果,這都是迷信。1.信仰的特點信仰和普通的信他人的話,也有不同;因為信仰有它的特點,無論是信仰某種主義,信仰某個領袖,信仰某種宗教,信仰天地萬物的最後基源——天主。這樣的信仰,關係你全部的精神生話。
  • 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宗教信仰!
    現如今,一些宗教勢力向高校學生傳教的情況時有發生,嚴重影響校園和諧安定的學習生活氛圍,也給許多師生帶來麻煩和不利影響,境內外敵對勢力也利用宗教及宗教極端思想對學校進行滲透,與我爭奪青年、爭奪下一代、爭奪未來。面對宗教滲透我們要堅定的說「不」!一.何為宗教滲透?目地何在?
  • 第二屆中國宗教學高峰論壇在四川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編輯部、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青城山道教協會、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室承辦的「第二屆中國宗教學高峰論壇」在四川大學舉行。本次會議是繼2016年9月17日在山東大學舉辦的以「提高宗教學的學科地位,推動中國宗教學發展」為主題的首屆中國宗教學高峰論壇之後,又一次宗教學的高峰論壇。
  • 宗教學簡介
    但不少宗教學者本身又是哲學家或神學家,他們不同意把宗教學看成純粹描述或理解的學科,認為不包括價值性判斷和規範性研究的宗教學是不完備的,因此堅持一種廣義的理解,主張將所有專門研究宗教現象的學科都歸入宗教學,強調它應正視宗教的本質及價值取向問題,不能排斥對宗教的規範性、界定性研究。
  • 社科評論|深入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理論研究
    同時,也要深入探討宗教的消極因素及其根源,教育廣大信教群眾理性對待信仰,摒棄其糟粕,跟上時代步伐,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第二,要深入研究中外宗教本土化和宗教變革的歷史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