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青年人是佛教發展的希望。但通過上次的高校調查可知其實高校學子對於佛教等宗教形象的認可度並不高,也側面說明當前高校的宗教教育工作還是有許多問題的,只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是治本之道。
高校宗教育出現了什麼問題?(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當前高校宗教工作的現狀和問題
在這個全球化、現代化、世界化、網絡化、多元化的時代,整個世界處於傳統與現代、多元與統一、秩序與混亂、普遍與個性等張力之中,一個新舊並存的社會生存圖景正在形成。世界宗教的發展也表現為多元複雜的特點,宗教存在的形式多樣化,傳統宗教欣欣向榮,新興派別層出不窮,某些邪教派別對社會造成了深重的危害。「繁榮」、「多元」、「複雜」的宗教狀況,影響了我國宗教生態的變遷,也使得我國高校的信仰形勢變得非常複雜。高校信仰者的人數、信仰程度、對宗教的認識、信仰的方式、信仰群體的活動等等,呈現出複雜的態勢。有關宗教信仰和社會的關係近年來顯得更為微妙,給高校的宗教工作帶來了不堪承負之重。
要討論如何科學對待高校學生宗教信仰的問題,首先要正確把握和區分幾個事實:與5年前相比,高校學生接觸宗教更為便利,途徑也更為多元;高校學生接觸宗教之後,存在著宗教好奇、宗教朦朧、宗教參與、宗教虔信、宗教執信等不同層次的區別;大多數學生參與宗教活動往往來自於某種心理需求,只有少部分學生才是在尋求純粹信仰的滿足;高校學生參與的宗教活動的複雜情況,使學生無法區分打著宗教旗號的政治活動和正常的宗教信仰活動;高校學生對宗教的歷史、文化、社會功能等知識的缺乏,使得他們在接觸宗教、參與宗教活動中缺乏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
面對複雜的宗教信仰問題,目前許多高校對宗教工作雖然已經引起重視,但還存在著許多不足:
其一,對宗教問題認識片面。由於長期以來對宗教缺乏關注和深入的思考,總體而言,目前高校部分教師,包括思想政治工作者對宗教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偏差。宗教被視為異質於社會的存在,因而對宗教抱持著恐懼或好奇的心理。同時,當代宗教的發展,存在著與西方政治勢力、與民族問題等的結合因素,公安部門、安全部門對高校宗教問題的關注客觀上又使宗教的異質性成為高校宗教工作的前提性認識。
其二,對學生信仰宗教認識簡單。當代大學生群體的宗教信仰現象,存在著多層次、多原因、不穩定等特點。學生參加宗教聚會、閱讀宗教書籍,有宗教信仰的成分,也有好奇、求知、社會交往等的因素。然而,部分教師包括思想政治工作者,既不區分宗教接觸、宗教朦朧、宗教信仰、參加宗教組織等學生與宗教信仰關係的複雜層次,又不區分社會性因素、心理性因素、宗教性因素等在學生參加宗教活動抑或歸信上的不同作用,大而化之地對學生信仰宗教問題簡單歸類,並採取抑制性的措施,反而放大了學生對宗教的好奇和同情。
其三,對高校宗教問題的處理措施單一。當前,有些高校對學生的宗教信仰問題,往往採取簡單的措施,或放任不管,或採用灌輸的方式進行思想教育,出現問題則以「堵」、「禁」作為主要手段。這也是近年來高校宗教工作雖然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但問題卻仍未得到正確處理的重要原因。
開展宗教學教育,培養學生理性宗教觀
從當前高校學生的宗教接觸途徑、傳播路徑、信仰實際等角度出發,最適合高校特點、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宗教認知的,莫過於加強高校的宗教學教育,使理性、科學地看待宗教信仰,成為學生的心理自覺。
這裡所講的宗教學教育,是通過宗教的歷史和文化、宗教學、宗教觀等三個層次的教育,使學生對宗教與社會、宗教與個人的關係、如何對待宗教等問題,有全面、理性的認識。
要實現這個目的,就要注意教學方法的問題。宗教學教育課程的特殊意義,對專業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業教師應樹立自覺的育人意識,通過課堂內容的展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了解、比較和研究中增加對宗教的真實認識;專業教師應具有學術無禁區、教學有紀律的原則,禁止傳播宗教,在課堂上堅持學術上的價值中立、育人方面的價值引導,引導學生確立理性、科學的宗教觀;專業教師應注重理論和實際相結合,通過帶領學生研究現實的宗教現象,加深對宗教與社會、宗教與個人關係的認識,引導學生把握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同時樹立法治宗教的理念。
教育是個全方位的工程。要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宗教觀,需要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職員工與專業老師通力協作。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即專業老師和專門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職員工溝通不足,各自為政,甚至存在著由於理解不同、觀點相異,以至於工作效果彼此抵消的情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員,應尊重專業教師,虛心求學;專業老師也應放棄專家式的傲慢,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其教學科研中的有效作用。尤其是宗教問題,本身就紛繁複雜,專業老師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攜起手來,把教育滲入教學、育人的各個環節,才能真正杜絕學生盲信盲從的現象,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
宗教學教育中的五個「鼓勵」
在高校宗教學教育中,可以考慮不同學校的特點,開設不同形式的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類的課程,介紹人類的文明成果和各種思考路徑,促使學生拓展思考維度,引導學生積極吸收各種文化資源,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同時,也可以考慮適當開設宗教學通識課,通過介紹多種宗教的歷史和文化、國家的宗教政策和法規等內容,讓學生通過正常的教學接觸到宗教文化,了解自己接觸和參與宗教活動的法律界限。教學過程中應做到以下「五個鼓勵」:
鼓勵學生全面了解各宗教。比較是打破神秘和思維慣性、思維控制的最好方式。宗教學學科發展的歷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比較各種宗教的歷史和文化,還原宗教的本來面目,能夠讓學生反思宗教作為現實社會存在與宗教義理之間的差距,從而樹立起更為理性的宗教觀。
鼓勵學生區分法律對宗教信仰和宗教組織活動的保護和限制。宗教信仰自由作為個人的基本權利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保護,但並不意味著可以在信仰宗教的前提下為所欲為。法律保護個體信仰的權利,但當信仰超越了思維領域,進入宗教組織活動的層面,就會與社會其他領域形成各種關係,因此必然要受到限制。法律保護公民的合法權利,同時也限定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界線,從而使得社會保持平衡和諧的關係。
鼓勵學生全面了解宗教的作用和可能的影響。要讓學生了解宗教作為一個社會存在,對不同的文化系統存在著正功能、負功能發揮的可能性,也存在著顯功能和潛功能的區別。對於宗教與社會關係的全面介紹,有利於學生冷靜、客觀、理性、全面地觀察和分析宗教現象。
鼓勵學生全面了解信仰選擇的原因。宗教學創始人麥克斯·繆勒提出人的「信仰天賦」一說,表明了宗教存在的心理根源。然而,就目前高校學生信仰及其活動歸屬而言,他們參與宗教活動、在宗教群體中所獲得的心理滿足,往往並不專屬於宗教,而是其群體性、安全感甚至陌生環境的現實融入等心理方面的滿足,從某種意義上說,完全可以通過其他社會群體的活動獲得。學生選擇某種信仰,也往往受到親情友情、接觸的便利性、對知識的好奇等因素的影響。全面分析信仰選擇的原因,有助於高校學生客觀分析自我的處境和責任擔當,對信仰選擇有更清醒、理性的認識。
鼓勵學生拓展自身的知識和能力。宗教是人的終極關懷的表達,也是人們超越自我有限性訴求的表達。與宗教信仰者之間交流的一個困境,往往就是神的無限性和人的有限性的界限。關鍵不在於人是否有限的問題,而在於人確立什麼樣的對待有限的態度。直接拒斥人的有限性,並不能解決學生在現實中的思維難題。但是,我們更容易鼓勵學生的,是告訴他們,我們只能在燈光下尋找我們的「鑰匙」,那無邊的黑暗中有什麼,是我們人的能力所不能及的。我們能做的,是努力拓展燈光的範圍,這也是科學和理性可能把握的世界。
課堂教學所能提供學生的,只是一個基本的理念和思考的角度,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要營造科學、理性、人文的校園文化。如藉助講座、論壇等形式,讓學生從多學科、多路徑了解宗教;藉助學工部門的工作,讓學生在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的環境中,滿足求知、社交等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