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也是一個多宗教國家。從新中國成立到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宗教工作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堅持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向,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當前,我國宗教學界要順應時代要求和國家發展的需要,進一步推動我國宗教中國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創新作出貢獻。
第一,深入系統的理論研究是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這一大政方針中不可或缺的基礎工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認識和對待宗教,遵循宗教和宗教工作規律,深入研究和妥善處理宗教領域各種問題,結合我國宗教發展變化和宗教工作實際,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用以更好指導我國宗教工作實踐」。
正確解讀「堅持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向」內涵。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就是要從政治、社會和文化層面對我國宗教進行全面深刻的改造,從內容到形式都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深入挖掘教義教規中有利於社會和諧、時代進步、健康文明的內容,對教規教義做出符合當代中國發展進步要求、符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各個宗教必須高舉愛國進步的大旗,共同守護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努力探尋我國宗教中國化的目的。一方面,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是為了維護國家根本利益,消除民族分裂勢力、暴力恐怖勢力和宗教極端勢力的社會基礎和文化土壤。在全球化背景下掌握關於我國宗教的話語權,這是一項強化國家認同、加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的文化戰略。另一方面,有利於維護信教群眾的根本利益,保障宗教的生存和發展。中國化既是我國宗教自身的需要,也是由宗教發展規律所決定的。
確定我國宗教中國化的行為主體。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的主體是黨和宗教界。黨是領導主體,要堅持黨對宗教工作的領導,持續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宗教界是踐行主體,是主要落實者,是內驅力。同時,不信教群眾也是重要的助推者,特別是宗教學界的推動作用不可或缺。
將我國宗教中國化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宗教問題所具有的長期性、群眾性、民族性、國際性、複雜性等特點,與民族復興和國家強盛有著密切的關係。宗教學界和宗教界應該積極地開展學術理論創新和宗教思想建設,自覺地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結合,並加以弘揚。同時,也要深入探討宗教的消極因素及其根源,教育廣大信教群眾理性對待信仰,摒棄其糟粕,跟上時代步伐,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第二,要深入研究中外宗教本土化和宗教變革的歷史經驗。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是從總結中外宗教歷史經驗教訓中得出的結論,也只有以史為鑑,才能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少走彎路。
縱觀我國歷史,外來宗教中國化最成功的非佛教莫屬。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如今,在印度信仰佛教的人已經微乎其微,但在中國卻發揚光大了,並且由此傳播到東亞和世界其他各地。基督新教作為鴉片戰爭後才傳入的外來宗教,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發起了「三自愛國」運動,改革開放以後又很好地適應了城市化和市場經濟環境,成為信徒人數增長最快的宗教。然而,外來宗教在中國水土不服的情況也不鮮見。考古發現,早在公元前4世紀,祅教就已經傳入我國新疆地區,後來在我國內地也有過廣泛的傳播,但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趨於湮滅。天主教的一個支派景教,也在唐代和元代兩次傳入中國,兩次均復歸沉寂。天主教在明清之際因禮儀之爭而被禁,是基督教在中國傳播的第三次中斷。伊斯蘭教是世界性宗教之一,但至今在中國卻只限於部分少數民族信仰,成為事實上的「民族宗教」。道教作為當前我國唯一的本土宗教,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雖有所發展,但其正式皈依的信眾相對較少。所有這些事實都說明一個道理:只有很好地適應了中國國情和時代要求的宗教才能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才能在利世濟人的同時,實現自身的生存和發展。
放眼世界,一些宗教傳統深厚的國家和地區,如果那裡的宗教成功適應了現代化需要,進行了自我革新,就能有利於促進政治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反之,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宗教未能成功實現現代化轉型,一些地方宗教激進主義盛行,宗教極端思想泛濫,那裡的社會就不能取得良好的發展,如宗教衝突頻發,將會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由此看來,我國宗教的中國化經驗對世界各國有著重要的示範意義。當前,在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的過程中,宗教學界及宗教界需要在相關領域積極借鑑中外歷史的經驗教訓。宗教學界尤其應該鐵肩擔道義,通過歷史和現狀研究,尋找出適合中國宗教發展的理論和實踐方法,促進宗教與中國社會相適應、相融洽。
第三,要在實踐層面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中國宗教學要在實踐層面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目前還面臨很多具體問題。
首先是宗教教義的詮釋問題。我國是以無神論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國家,如何在新形勢下做好教義的詮釋工作,使之既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要為廣大信教群眾所接受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比如,基督教200多年來始終沒有摘掉洋教的帽子,其教義教規與中華傳統文化的要求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至今沒有很好地解決,信教公民的身份認同受到一定影響。伊斯蘭教在中國持續存在已經上千年,在歷史上有豐富的中國化經驗,但近年來出現了阿化、沙化、清真泛化的逆流,深層次的思想問題沒有解決,建立治理「三化」的長效機制任重道遠。對此,宗教學界有必要發揮自身的學術優勢,通過長期、細微、持續的宗教思想建設和情感浸潤助力宗教界,久久為功,才能實現其認知轉換。
其次,宗教藝術的中國化問題。宗教藝術包括宗教建築、宗教音樂、宗教繪畫、宗教文學等,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特徵,既有民族性特徵,也有地域性特徵。佛教、伊斯蘭教在歷史上都有過宗教藝術中國化的成功經驗。但近年來,有些地方新建的宗教場所,其建築風格雖然在形式上包含了中國建築風格元素,但從專業審美的角度看並不協調。我國的宗教繪畫雖然在表現形式上嘗試做了一些探索,但真正達到從形式到內容都統一,還需要作出很大的努力。
我國宗教學研究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系統梳理和現實問題的深入調研,已經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其中不少已經轉化為黨和政府的決策依據,為將宗教治理納入國家治理體系作出了應有貢獻。今後,我國宗教學專業工作者要更加深入地將理論與社會實際相結合,在實踐層面推動學科發展。
當前,我國宗教的中國化問題已經納入各宗教學分支學科研究的範圍,進行全方位研究。研究我國宗教的中國化問題、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是時代對我國宗教學界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每個宗教學研究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重要任務。宗教學研究者不僅要堅持基礎性研究,還要特別關注現實問題;不僅要研究西方的宗教現象和宗教學理論,還要將這些理論納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的框架中來,加以去偽存真。事實證明,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宗教學研究,才經得住實踐的檢驗,人民才會滿意。只有服務國家和人民的長遠利益,使國家的根本利益在我國宗教的中國化進程中得到體現,才能展現出中國宗教學的最大學術價值。宗教學的研究成果必須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校正,這是構建中國宗教學「三大體系」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