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宗教學與中國當代學術發展——卓新平

2020-12-13 佛教在線

在我們經歷的世紀之交和千紀之交,中國學術界所關注的熱點之一,即宗教學的崛起和迅速發展。宗教乃人類精神現象和靈性生活,人們對宗教的認知和研究,亦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應該承認,在宗教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誕生之前,這種宗教認知和研究或是各種宗教本身的一種內在性研究,體現出對其觀念、情感、行為、組織、經籍及文化構建和傳統的自我意識與自我剖析,或是其它相關學科所需的一種邊緣性研究,展示著這些學科具有的多元知識背景和必要邏輯關聯。而不帶信仰前提、不為輔助手段、以客觀、科學、公正態度為特色的、具有獨立學科意識的宗教學,則產生於19世紀下半葉的歐洲。西方宗教學作為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中的一門新興學科,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勢頭,從根本上影響到一百多年來的世界宗教研究。

西方宗教學在這一百多年的歷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學科研究範圍、特定範疇、基本方法和學術流派。宗教學在其範圍界定上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宗教學強調其對宗教的客觀描述、臨境觀察和主觀理解,旨在展示宗教的現象和狀態,而不涉及對宗教的本質定性和價值判斷。此即宗教學的最初立意和形態,它將宗教哲學、宗教批評學和宗教神學排斥在外。廣義宗教學則包括對宗教意義的探討、對其本質的揭示和對其價值的評斷,以一種開放之態來迎接宗教研究範圍的擴大。大體而言,這種廣義宗教學乃涵蓋宗教史學、比較宗教學、宗教人類學、宗教現象學、宗教社會學、宗教心理學、宗教地理學、宗教生態學、宗教哲學、宗教批評學和宗教神學。此外,亦有一些現代學者主張將宗教考古學、宗教文獻學和宗教語言學等納入廣義宗教學的視域。宗教學探究吸引且困惑人之精神世界的一些基本關係,如神與人、神聖與世俗、靈與肉、彼岸與此岸、超越與有限、心靈與社會等,由此構成其研究體系的特定範疇。例如,西方宗教學的創始人麥克斯·繆勒即在其宗教學的開山之作《宗教學導論》中鮮明地展示了其對宗教學最基本範疇「宗教」和「神的觀念」的關係體認。在他看來,「宗教」乃揭示出「人的靈魂」與「神」的關係,而「神的觀念」則為人之心靈「關於完美境界的最高理想」。順著這一思路,不少西方宗教學者把宗教理解為人與「神聖真實」相遇、經歷、交往的關係。在宗教信仰中,這種與「神聖」交往、相通和結合的關係高於一切,其它任何關係都居從屬地位,微不足道。而「神聖」在西方宗教學者魯道夫·奧託的名著《論神聖》中亦被描述為超然與內在的關係,「神聖」(Numinos)即由「超自然的實體」(Numen)與「對神聖的體驗」(sensus numinis)所共構。西方宗教學早期學者對「宗教」和「神聖」的這些經典解釋,迄今對我們認識和理解宗教仍有啟迪作用。西方宗教學的研究方法則呈多元之態,由此亦構成其分支學科及其不同側重和各種學派。這些基本方法包括宗教史學的縱向梳理方法、比較宗教學的橫向比較方法,宗教人類學等習用的田野考查和實證方法,宗教現象學的中止判斷和本質洞觀方法,宗教社會學的社會抽樣和功能分析方法,以及宗教心理學的象徵符號破譯和精神分析方法等。西方宗教學的這些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已為當今整個世界的宗教學研究及發展奠定了基礎、形成了基本模式和框架。

我國的宗教學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面展開,並逐步形成了思想理論探討和史料史實探討這兩大不同方向,推出了一批重要成果。中國學者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了對宗教的系統研究:一為宗教心靈層面的研究,二為宗教社會層面的研究。前者觸及宗教之精神體驗、精神象徵、精神觀念和情感等「心靈」內容,即對人之「宗教性」的研究。後者則涵蓋宗教的社會存在、社會結構、社會功能和社會意義等「社會」內容,即對宗教實存方式的探討,從宗教的組織形態來看宗教的「群體性」、「社會性」和「政治性」。這樣,我國宗教學的意義和作用大體可包括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宗教學關涉許多與人類社會發展有關的「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具有現實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另一個層面則是宗教學亦涉及許多與人類精神發展相關的基礎性、理論性、思想性、歷史性和知識性問題,具有弄清人之精神奧秘的人文意義和科學意義。這兩個層面和進展將有助於我國宗教學之學科構建的合理性和系統性。

在我國宗教學的現代發展過程中,可以說是翻譯介紹與獨立研究齊頭並進、有機共構。如前所述,宗教學起源於西方,因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宗教學的歷史經驗和學科傳統頗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鑑。我國宗教學發展及其學科基本建設的一大任務,就是對西方宗教學的系統介紹和研究。摸清西方宗教學的發展「歷程」和「軌跡」,對我國宗教學達到質的突破和提高不僅必要、而且重要。西方宗教學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學術著作,它們是人類文明的珍貴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去認真發掘和好好運用。中國學者在近幾十年中已陸續翻譯出版了一些西方宗教學著作,其中不少為西方宗教學的經典名著,亦有一些為中國讀者特別關注、特感興趣的著述,還有一些則隨緣而譯,不拘一格。總之,這些著作的翻譯出版為我國宗教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和促進作用,雖然尚不夠系統和全面,給人以掛一漏萬之感,卻已為我國現代翻譯事業增添了活力,且為我國宗教學的資料積累和體系構建提供了重要信息、創造了一個良好開端。

西方宗教學經典著作的翻譯出版,對我國宗教學建設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基礎工作。中國自己的宗教學目前仍處於初創階段,其思路正在形成,體系尚未完備,方法仍需摸索,學派方興未艾。因此,對西方宗教學的系統了解,可為我國宗教學的發展提供重要啟迪和寶貴經驗。西方宗教學對我們而言乃有兩個層面的意義:其一,了解西方宗教學的歷史與體系,走我國宗教學本身應有的重要基礎研究,是我國宗教學學科必須把握和涵蓋的基本內容;其二,這種了解與研究亦體現了我國宗教學應具有的開放性、包容性,注重西方宗教學對我國宗教學發展可能起到的啟迪和借鑑作用,使我們的學科建設少走彎路,早見成效。在弄清、把握西方宗教學體系及方法的基礎上,我國的宗教學才會成熟、才可能逐漸完善,所以,二者在學科建設的關係上乃水到渠成、承前啟後。我國的宗教學只有善於吸收、才會真正創新,只有多採眾長、才能博大精深。這亦意味著,在當代文化及知識氛圍中形成並發展的中國宗教學理應具有世界眼光、全球意識和整體觀念,其研究本身既是一種跨文化的對話,亦代表著中國思想學術走向世界、活躍在國際學術舞臺。

宗教學在中國社會科學中乃一門年輕而重要的學科,它從一個重要側面代表著中國當代學術發展,並以其跨學科的特點而溝通了人文社會科學中的眾多學科及相關領域,導致其交融互滲和整體聯繫。在這種意義上,我國宗教學還起到了溝通和跨越東西方的作用,使西方宗教學能夠服務於中國當代學術的構建和發展,形成一種中西合璧的學術體系和研究方法。因此,宗教學在中國的興起,既是中國當代學術發展的重要標誌之一,亦是對中國學術體系、構建和學術知識積累的重大貢獻。中國的宗教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正受到中國當代學術界和知識界的支持和重視,也為世界學術界所矚目。

宗教學是為了認識宗教、理解宗教和解釋宗教而展開的多層次、全方位探討。在此,西方宗教學經過百年摸索而為這種認知和解釋提供了一些理論框架及研究方法,包括哲學、現象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等範式和體系,它綜合、結合各種學科之長而達到一種「科際整合」,形成一門對宗教展開理性、客觀描述及分析,對其分支研究特有方法加以系統梳理和總結的獨立學科。它以信仰中立、客觀研究而與傳統上以信仰為前提的神學研究本質有別,為現代人文學術發展增添了一道新的景觀。中國宗教學在其基本範式、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上乃與西方宗教學相吻合,有著共性和相同之處。而中國宗教學的特點,則是將這種範式及方法與中國文化實際相結合,進而發掘、體現出中國社會文化特色和中國思想學術傳承。在此,中國宗教學的特色乃體現在兩個方面的結合:與西方宗教學體系及範疇相結合,與中國社會文化和學術傳統相結合。

除了其基本體系和學術框架的構建之外,中國的宗教學在當代社會之現實研究和基礎研究上均可大有作為。在現實研究上,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宗教與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各方面極為密切而複雜的聯繫,看到宗教問題對整個世界所產生的深刻影響。這裡,宗教學的研究範圍會涉及到國際政治、民族關係、經濟發展、社會轉型、法治建設、國家安全、世界和平等重要內容,因而與政治學、外交學、民族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等研究有著直接關聯。在這一方面,我國宗教學的研究應體現其廣泛性、敏銳性和現實性,善於捕捉和發現與國計民生、世界局勢密切聯繫的宗教問題,找準焦點、抓住熱點、弄清難點,體現宗教學的重要現實意義及作用。為此,我們宗教學者應以立足國情、立足當代、面向世界、面向現實的積極姿態來分析、研究宗教問題的來龍去脈和宗教發展的最新動向及影響,為我們的現實戰略決策提供信息資源和理論依據,為國泰民安、世界和平做出貢獻。在基礎研究上,我們則應該認識到宗教學研究乃全面觸及人的精神世界、精神生活、精神象徵、精神依託和精神動力等領域,是人類精神奧秘、人類文明之魂的探究。我國宗教學在這種基礎之探中則應體現其深度、其睿智、及其嚴謹,此乃「謀心」之學,是對人之「心路歷程」的艱辛探討。在此,我們宗教學者則應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實事求是、堅持真理,敢於闖入人的精神世界,不怕觸及敏感問題。對於前人的經典論述和理論見解,則不僅僅是「跟著說」,而更應該根據現實發展來「接著說」,體現我們的理論創新和學術進步。我們應該看到,弄清宗教與精神、宗教與理性、宗教與科學、宗教與人生、宗教與文化、宗教與社會的關係,了解人的超然追求和終極關懷,破解人的心靈奧秘和深蘊心理,乃是宗教學所擔負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研究和理論研究的重要使命。這裡,宗教學的探究亦有超越其「純學術」的意義,其研究和訓練也旨在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系統培養和有機結合,使人們得以體悟和洞觀人之精神世界的精微與複雜,把握人類信仰現象及其特徵,從而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獲得健康向上的情操和理想,以防止精神生活的偏差或失誤。毋庸諱言,宗教學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一樣,也能起社會教化和精神指導作用。

宗教學因在其廣度和深度上觸及一些現實社會和思想認知問題,故有其敏感性和複雜性。作為一門現實學問,其學術立意和學術規範會受到其現實存在的影響,宗教學因此應重視其與現實生活和時代發展的關聯,其相關表述應注意其「度」和分寸。但作為一門科學探討,宗教學也有其學科發展自身的規律性、其學科構建的系統性、及其學術表述的內在邏輯性。在此,則應體現科學探討無禁區,學術研究「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精神及原則,正視宗教學亦存有其不受外因或外界之限的獨立、自由之「軌跡」,承認宗教學作為一門獨立學術而自有的內在規律和邏輯進路,保障宗教學的正常、健康發展。這種對學術發展的寬容和包容,將促進我國學術繁榮,使在我國改革開放過程中應運而生的宗教學能夠成長壯大,有位、有為。實際上,宗教學的現實研究與基礎研究亦是相輔相成、密切關聯的。對現實重大宗教問題的研究,只有建基於宗教學的這種基礎性、理論性系統研究之上,才能夠真正做到洞若觀火、準確把握。

在當前社會轉型、「全球化」浪潮席捲世界的現實存在中,宗教問題顯得愈亦突出和重要,我國的宗教學研究亦任重道遠,其學術發展乃歷史使然、時代必要,值得有一批有志學者投身其中。中國的宗教學作為中國當代學術進程中的一門新興學科,有必要兩條腿走路,持開放之勢,即在借鑑中提高,在學習中發展。中國宗教學研究者因而應抓住機遇、基於國情,既不排斥、亦不囿於西方宗教學體系及方法,在中國特色的摸索中,在中國學術的構建中,使我國的宗教學研究能與時俱進、獲得真正的突破與創新。

作者:卓新平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卓新平:發展中國特色的宗教學
    在此基礎上,當下我們的主要任務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以及我們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適應當代形勢發展的宗教工作理論體系。這也是我們今天建設中國宗教學學科體系所必須思考和構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將為我們建設中國宗教學提供指導思想和研究方法,這一理論的中國特色就體現在我們黨關於積極引導中國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基本方針。
  • 卓新平在「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宗教學研究」上的講話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宗教學研究」                                                 ——紀念中國宗教學會成立三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致辭卓新平尊敬的各位領導1979年中國宗教學學會的創立在中國當代宗教學發展上具有裡程碑意義,三十年來,學會引導、參與並見證了中國宗教學的迅速發展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國宗教學學會的首任會長任繼愈先生,任先生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在當代中國宗教學的發展上有篳路藍縷之功。
  •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英文版海外傳播座談...
    中國日報12月23日電 近日,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兩書的英文版相繼出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主辦的英文版海外傳播座談會在京召開。《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和《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是幫助中國讀者乃至世界讀者理解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全面了解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成果的一扇窗口、一把鑰匙,有助於消除國際社會對中國宗教的偏見及對中國宗教政策的誤解,對加強當代中外文化交流、學術溝通、精神理解等都有著非常獨特的意義。
  • 中國社會科學論壇(2019 · 宗教學): 「宗教學研究的傳承與創新...
    在這70年來,學術界前輩、時賢、學者們以強烈的家國情懷、學者的使命、責任和擔當,以求真務實的嚴謹治學精神,聚焦宗教學學科的傳承和發展,加強國際學術交流,致力於推動中國宗教學的研究。她對對中國宗教學的學科發展史作了簡要的回顧和總結。
  • 第三屆中國宗教學高峰論壇關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宗教學
    9月29日至9月30日,由中國宗教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山大學哲學系聯合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宗教學高峰論壇在廣州中山大學舉辦。本屆論壇的主題是「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宗教學」,旨在探討當前中國宗教學的發展態勢,更好地把握學科建設。來自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的4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這次論壇研討。
  • 首屆全國宗教學博士後論壇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後管理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承辦的首屆全國宗教學博士後論壇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出席論壇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卓新平所長指出,新材料的發現對於宗教歷史的研究意義重大,可以糾正過去很多不一定正確的認識。卓新平所長進而圍繞如何鑑別和使用材料等問題對博士後進行了耐心而細緻地指導。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卓新平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卓新平簡介(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卓新平教授,出生於1955年,湖南籍,土家族。現任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中國宗教學會會長,太湖世界文化論壇副主席,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曾任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研究會副主席。
  • 第二屆中國宗教學高峰論壇在四川舉行
    本次會議是繼2016年9月17日在山東大學舉辦的以「提高宗教學的學科地位,推動中國宗教學發展」為主題的首屆中國宗教學高峰論壇之後,又一次宗教學的高峰論壇。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卓新平認為,對於人類宗教文化和中華宗教文化的評價與定位,是我國當前沒有解決或沒有很好解決的一大問題。對此,應從全球文明史和思想史的視野,來重新審視和客觀評價中國宗教文化傳統,並以發展變動的眼光看待文化的發展和創新,進一步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括中國宗教文化進行正確闡釋。
  • 牟鍾鑑:中國宗教學30年(上、下篇)
    卓新平的《宗教理解》(1999年)和張志剛主編的《宗教研究指要》(2005年)都從世界文化的視野介紹外國宗教學的成就,並與中國宗教文化連接起來,推動了宗教學的發展。羅竹風主編,阮仁澤、肖志恬為副主編的《中國社會主義時期的宗教問題》(1987年)闡釋了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協調的問題。
  • 宗教學的意義與潛力——張志剛
    1982年,北京大學哲學系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合作,創辦了中國大學史上的第一個宗教學專業;1995年,北京大學又創建了中國高校的第一個宗教學系,該系採取一種新的辦學模式,與學統深厚、享譽海內外的哲學系聯體運作,以求協力發展。值此90周年系慶,「開拓宗教學的意義」應在北大哲學系的史冊上留下一筆。宗教學有什麼意義呢?或者說,為什麼要重視宗教學研究呢?請讀者先過目下列統計數字。
  • 卓新平:疫情引發的精神之思
    疫情會影響人們的精神思想,從而促進社會的變革和發展。2020年6月2日,著名學者卓新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宗教學會會長)做客《擘雅講談》,以「疫情引發的精神之思」為主題,回溯了歷史上疫情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並針對當前疫情引發的社會巨變,從傳統文化、哲學、信仰等層面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思考。
  • 中國社會科學論壇(2011·宗教學)——宗教與當代中國社會研討會召開
    會場佛教在線北京訊 2011年12月7日至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論壇(2011·宗教學)——宗教與當代中國社會」專題研討在北京湖南大廈舉行。論壇於12月8日上午開幕,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研究員、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卓新平研究員分別向大會致辭。李楊副院長在致辭中指出:「此次論壇是中國社會科學論壇系列中首次專門研討宗教學術的論壇,有著獨特的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重視同國內外學術界同仁及一切關心宗教研究事業的人士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建立良好的交流、合作關係。
  • 首屆華人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將在華僑大學召開
    這是近年來專門以華人宗教為主題的較大規模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引起學界高度關注。 與會專家來自法國、美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以及中國大陸、臺灣、香港等十個國家與地區。     2014年6月5日,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中國宗教學會會長,華僑大學名譽教授卓新平做客「華大講堂」第44講,解讀宗教信仰與文化戰略。 全國人大常委、中國宗教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卓新平學部委員,受邀蒞會指導。
  • 民族宗教學學科建設研討會在山西大同市召開
    佛教在線山西訊 2009年4月24日上午,由中央民族大學當代重大民族宗教問題研究中心、山西大同市委統戰部聯合主辦的民族宗教學學科建設研討會在浩海國際酒店召開。山西省委統戰部副巡視員李雲平,市委常委、統戰部長姚生平,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馬文喜出席研討會。
  • 【學科前沿】西方政治學在中國:近30年來學術翻譯的發展與評析
    「中國最早開設政治學課程的是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第一本政治學教材是一位德國教授講演錄的翻譯本」①。此後,政治學在現代中國逐漸發展。中國學術界對西方政治學學術著作和相關研究成果的關注、引進和翻譯出版工作,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30-40年代。
  • 宗教學研究投稿指南
    本所現有中國道教、中國佛教、宗教學理論、西南少數民族宗教、基督教五個專業方向,以道教史研究、道教思想史研究為主要特色。截至2015年,全所共承擔各級科研項目230餘項,公開出版學術著作近230部(含合著),發表學術論文近2000篇,有60多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和部、省級優秀科研成果獎100餘次。
  •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哲學」學科,連續3年排名中國高校第1!
    學院特色1、中國頂尖,學術重鎮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前身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成立於1956年,國家文科基礎學科(哲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教育部「211」工程重點基地、「985專業介紹1、哲學專業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適應全球化與當代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培養學生中西兼修,研習經典,關注前沿,成為德才兼備、具良好專業素養和敏銳思維、開闊視野的哲學專業人才與普適性人才。
  • 01-專業點評:哲學、宗教學、邏輯學、倫理學
    哲學類專業是以培養邏輯思維為核心的學科,很多人不懂的話會感覺很「虛」。
  • 再談高校宗教信仰問題與宗教學教育
    世界宗教的發展也表現為多元複雜的特點,宗教存在的形式多樣化,傳統宗教欣欣向榮,新興派別層出不窮,某些邪教派別對社會造成了深重的危害。「繁榮」、「多元」、「複雜」的宗教狀況,影響了我國宗教生態的變遷,也使得我國高校的信仰形勢變得非常複雜。高校信仰者的人數、信仰程度、對宗教的認識、信仰的方式、信仰群體的活動等等,呈現出複雜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