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英文版海外傳播座談...

2020-12-11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12月23日電 近日,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兩書的英文版相繼出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主辦的英文版海外傳播座談會在京召開。此次座談會圍繞兩書英文版海外傳播,以講好中國的宗教學故事、傳播好中國的宗教學聲音為切入點,就如何增強中國圖書的海外傳播力度,提高中國圖書國際影響力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總編輯魏長寶在致辭中講到,「理解中國」是新時代中國的宏大敘事,要理解中國文化,就必須理解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理解中國宗教。《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和《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是幫助中國讀者乃至世界讀者理解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全面了解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成果的一扇窗口、一把鑰匙,有助於消除國際社會對中國宗教的偏見及對中國宗教政策的誤解,對加強當代中外文化交流、學術溝通、精神理解等都有著非常獨特的意義。如何利用更多有效平臺和資源,最大程度地發揮兩本書獨特的學術和文化價值,真正發揮其世界影響力,讓更多的國際學者和讀者理解中國人的宗教信仰,了解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共同分享中國智慧、中國經驗,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不斷思考的問題,也是社科社下一步繼續努力的方向。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宗教學會會長卓新平為兩本書的作者/主編,他講到,《中國人的宗教信仰》一書是對中國人從古到今的思想、信仰的傳統做了一個梳理,對中國厚德載物、海納百川的文化進行了充分地說明。《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一書則展示了當代中國對於宗教的理解,反映了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與時俱進的特色與成果。卓新平說,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需要有開放型的態勢,這兩本書的「走出去」一方面反映了當代中國學術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國宗教信仰自由以及學術研討的開明性、開放性,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標誌著中國的宗教研究同其他學科一樣,正從以往的邊緣的地位走向世界學術舞臺的中心,非常有意義。

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文化走出去效果評估中心執行主任何明星認為,應大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編輯人才,做到中國學術出版的三個「跨」,即圖書出版跨語種、圖書市場跨國別、人才隊伍跨國際。此外,結合近些年來中國文化「走出去」效果評估和海外館藏發布研究等前沿性研究,針對海外傳播效果,何明星還提出要堅持「大眾化」和「專業化」並舉,撬動國際大眾市場和學術專業化市場。

其他出席的專家、學者也結合個人學術領域和工作實際,從不同角度談了對於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切身體會,對如何進一步增強中國「走出去」圖書海外傳播影響力提出了建議。

英文版《中國人的宗教信仰》書名為Religious Faith of the Chinese,由Springer Nature出版,是其」China Insights」書系的組成部分。

《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英文書名為Contemporary Religious Studies in China, 即將由Paths International Ltd. 出版。

施普林格自然集團中國區圖書項目總監李琰提到這類書籍為西方讀者提供了關於中國宗教研究的宏觀上和微觀上的信息,紙質版為按需出版,電子版的下載閱讀量也「比較高」。她還分享了國際合作出版學術書籍的心得和經驗。

來源:中國日報

相關焦點

  • 再談高校宗教信仰問題與宗教學教育
    世界宗教的發展也表現為多元複雜的特點,宗教存在的形式多樣化,傳統宗教欣欣向榮,新興派別層出不窮,某些邪教派別對社會造成了深重的危害。「繁榮」、「多元」、「複雜」的宗教狀況,影響了我國宗教生態的變遷,也使得我國高校的信仰形勢變得非常複雜。高校信仰者的人數、信仰程度、對宗教的認識、信仰的方式、信仰群體的活動等等,呈現出複雜的態勢。
  • 西方宗教學與中國當代學術發展——卓新平
    宗教學在中國社會科學中乃一門年輕而重要的學科,它從一個重要側面代表著中國當代學術發展,並以其跨學科的特點而溝通了人文社會科學中的眾多學科及相關領域,導致其交融互滲和整體聯繫。在這種意義上,我國宗教學還起到了溝通和跨越東西方的作用,使西方宗教學能夠服務於中國當代學術的構建和發展,形成一種中西合璧的學術體系和研究方法。
  • 卓新平在「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宗教學研究」上的講話
    1979年中國宗教學學會的創立在中國當代宗教學發展上具有裡程碑意義,三十年來,學會引導、參與並見證了中國宗教學的迅速發展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國宗教學學會的首任會長任繼愈先生,任先生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在當代中國宗教學的發展上有篳路藍縷之功。
  • 「當代中國宗教研究精選叢書」英文版出版
    新華社芬蘭圖爾庫6月28日電(記者李驥志 張璇)中國民族出版社與荷蘭博睿出版社28日共同舉行「當代中國宗教研究精選叢書」部分書籍的英文版發行儀式。這套叢書是由國內出版社精心組織策劃,為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首次向國外推出的綜合性宗教研究成果。
  • 社科評論|深入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理論研究
    同時,也要深入探討宗教的消極因素及其根源,教育廣大信教群眾理性對待信仰,摒棄其糟粕,跟上時代步伐,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第二,要深入研究中外宗教本土化和宗教變革的歷史經驗。
  • 第三屆中國宗教學高峰論壇關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宗教學
    9月29日至9月30日,由中國宗教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山大學哲學系聯合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宗教學高峰論壇在廣州中山大學舉辦。本屆論壇的主題是「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宗教學」,旨在探討當前中國宗教學的發展態勢,更好地把握學科建設。來自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的4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這次論壇研討。
  • 中國社會科學論壇(2019 · 宗教學): 「宗教學研究的傳承與創新...
    在這70年來,學術界前輩、時賢、學者們以強烈的家國情懷、學者的使命、責任和擔當,以求真務實的嚴謹治學精神,聚焦宗教學學科的傳承和發展,加強國際學術交流,致力於推動中國宗教學的研究。她對對中國宗教學的學科發展史作了簡要的回顧和總結。
  • 第二屆中國宗教學高峰論壇在四川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編輯部、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青城山道教協會、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室承辦的「第二屆中國宗教學高峰論壇」在四川大學舉行。本次會議是繼2016年9月17日在山東大學舉辦的以「提高宗教學的學科地位,推動中國宗教學發展」為主題的首屆中國宗教學高峰論壇之後,又一次宗教學的高峰論壇。
  • 卓新平:發展中國特色的宗教學
    對此,我們首先必須回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原典進行認真、系統的研習,弄清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之所言;其次是要分析研究這些經典作家談論宗教時的背景,明白他們為何言;然後則是對其基本原理和方法加以提煉,將之運用到當代中國實踐之中。因而,我們須關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中國化,由此亦可體悟我們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之精神蘊涵和現實意義。
  • 中國人有宗教嗎?
    在費城時,胡適曾參加「中國基督教學生聯合會」的集會,還「當場保證」日後要研究基督教,也因為一時興起,想要做基督徒,但「後來又在相同的情緒下,我又反悔了。直至今日我仍然是個未經感化的異端。」對佛教、道教罵也好,對基督教友好些也罷,自己不信仰宗教,偏偏要做宗教的學問,說到底,胡適始終對知識探索抱有濃厚興趣。無論研究《聖經》,還是《六祖壇經》,他都只是文字考據式地研究。
  • 牟鍾鑑:中國宗教學30年(上、下篇)
    中國宗教學30年(下篇)①宗教學原理和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研究以呂大吉主編的《宗教學通論》(1989年)和他獨撰的《宗教學通論新編》(1993年)為標誌,中國人創建了自己的宗教學理論體系,其特點是把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與西方宗教學成果及中國國情結合起來,提出宗教
  • 當前中國信仰整體狀況:宗教不彰巫術盛行
    2009年12月,《中國日報》用專訪和專題報導的方式,表達了對於宗教事務特別是基督教現象未來發展方向的探索。《南方周末》2009年末專題「天賜十年」列出10個十年來沒想到的社會變化,其中一個就是「沒想到信基督的人多了」。與大眾和媒體的關注相比,宗教學研究卻面臨著發展的瓶頸。
  • 中國民族報《宗教周刊》盤點2009年度十大宗教學觀點
    佛教在線訊 2009年12月29日,中國民族報《宗教周刊》理論版,發表《盤點2009年度十大宗教學觀點》,原文如下:中國宗教學的當代發展是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重大成就之一,它從開創到成熟,從敏感意義上的「險學」到蓬勃發展的「顯學」,形成了許多研究熱點和發展熱潮。2009年,《宗教周刊》理論版追蹤學術前沿,推介前沿學說,關注宗教熱點討論。
  • 李向平談當代中國的民間信仰
    封面李向平像(黃桅 繪)改革開放以來,正式的宗教活動逐漸復甦,民間信仰也日漸活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但我們對它的認識並不充分。華東師範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近年來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民間信仰研究》,從信仰社會學視角與田野調查出發,對當代中國的宗教和信仰問題有持續的研究。
  • 2009年十大宗教學觀點
    中國宗教學的當代發展是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重大成就之一,它從開創到成熟,從敏感意義上的「險學」到蓬勃發展的「顯學」,形成了許多研究熱點和發展熱潮。他們努力實踐,實現從「異化」的基督教「在中國」轉向「同化的」「中國的」基督教,從而真正使基督教不再是讓中國人陌生、卻步的「洋教」,讓融入中國社會文化的基督教給中國人帶來「本土」性的親切感和親近感。當然,這一努力尚未徹底成功,我們仍然是任重道遠。
  • 宗教學研究投稿指南
    其餘代表性成果還有《中國道教思想史綱》《中國道教思想史》(四卷本)《佛教心理學》《中國宗教思想通論》《道教文學史》《道教美學思想史研究》《道教醫學》《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論:道派、歷史、文獻與思想綜合研究》《文化傳播與儀式象徵——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宗教與道教祭祀儀式比較研究》《重玄之道開啟眾妙之門:道教哲學論稿》《<淨明忠孝全書>研究:以宋、元社會為背景的考察》《相國寺——在唐宋帝國的神聖與凡俗之間
  • 聚焦「當代東南亞的宗教與政治」,第九屆東南亞宗教研究高端論壇在昆明舉行
    此屆論壇以「當代東南亞的宗教與政治」為主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市宗教局、雲南大學、雲南師範大學、雲南省社會科學院、華僑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暨南大學、汕頭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天津社會科學院等機構的6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雲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黨委書記張永宏教授、雲南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馬居裡教授分別主持了開幕式與閉幕式。
  • 文化|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宗教信仰?
    經常聽到外國人說到中國人的文化時,說中國人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他們說錯了嗎?其實客觀地講,並沒有錯。從世界歷史上來看,200多個國家,絕大部分都有屬於自己的宗教信仰:以色列有猶太教;印度有印度教;歐洲還有基督教;另外,阿拉伯世界也有屬於伊斯蘭教的信仰。唯獨中國,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竟然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信仰。
  • 「宗教」概念的確立與「中國宗教」基本研究範式的形成
    ——要之,就中國文化傳統,至少是中國「精英」文化傳統而言,並不認為信仰「神」,是社會生活不可缺的部分,而恰恰相反,儒釋道三教從來都不缺乏對民眾盲信神靈現象的省思和批判。兼之,晚清以來的中國,一直面臨西方殖民主義的侵略與衝擊,在士大夫和民眾當中,「華夷之辨」的心態,一直若隱若現。因此,伴隨西方侵略而同時大舉傳播的基督宗教,在相當多的知識分子中和民眾中,並未留下很好的印象。
  • 「中國宗教研究方法的新視野」工作坊在復旦大學舉辦
    近幾十年來,隨著宗教研究各項議題的全面展開,學術界對中國宗教學的理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宗教研究範式的構建工作也日顯迫切。在此學科建設的內在要求之下,如何做到既能用整體的眼光看待包括儒、道、佛以及民間信仰在內的中國宗教傳統,又找到適合各自研究對象的具體方法,並且能認真地回答社會各界提出的信仰和宗教問題,是擺在中國宗教學者面前的重大問題。為此,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與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聯合發起系列研討,共同反思和推進中國宗教研究的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