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從古至今世界上存在著許多種宗教,但現代意義上「宗教」即「religion」這個概念是17、18世紀基督教神學辯論的產物,也是西方社會對異文化日益了解的結果。 至於「世界宗教」以及由對它的科學研究而形成的「比較宗教學」則出現的更晚,是19世紀實證主義哲學指導下的產物。本文將梳理現代意義上「宗教」(Religion)與「世界宗教」的概念是如何產生,並探究二者之間的關係。
近代之前的「Religion」概念
「宗教」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religio」,其含義是多解的。它最初是指一種「宗教性」即「它對我來說是必須執行的」,否則會褻瀆神聖。 它既可以是一種外在的強制力量,亦可是主觀的內在情感。同樣的儀式性的禮儀也被稱為「religiones」 ,它指一種對神聖的崇拜形式,其對象指向神。
在羅馬時代,這個詞並沒有特別多得被使用。基督教出現後,在基督教的文典中「religio」開始頻繁使用,儘管他們稱自己為「教會」(ecclesia)或願意使用「信仰」(fides)這一概念。在公元4世紀之前,「religio」的頻繁使用暗示羅馬宗教的多元性,而基督教與諸多宗教一樣處於邊緣地位。當它在4世紀成為羅馬的國教之後「religio」一詞也幾乎在文典中消失。
奧古斯丁可能是中世紀討論「religio」最多的神學家,他曾著述「De Vera Religione」(論真宗教),這裡的「religione」同樣不是指涉任何具體的宗教,「真宗教」是人與神的愛真實相遇,個人對最高級的善即神的追求。我們自然認為他的「真宗教」就是基督教,但是這裡不涉及宗教制度性的層面。
三大一神教
中世紀人們長期使用「信仰」一詞,直到16世紀宗教改革家們又重新將「religio」拿了出來。茨溫利區分真正的「religio」和虛妄的「religio」,真正的「religio」是人與神之間的關係,而虛妄的「religio」則是對教皇和教會體制的過度神聖化。 加爾文則將「基督宗教」(Christian religion)一詞拿了出來,「基督宗教」並非指諸多宗教之一,而是對基督「虔敬」的含義。
宗教概念的形成
在17世紀之前歐洲人都沒有「宗教」的概念,在他們那裡只有「信仰」,真正的信仰或者虛假的信仰,其他宗教則被歸為「異教」、「偶像崇拜」是虛假的「信仰」,不是能與「基督信仰」平起平坐的「宗教」。歐洲人長期將世界各地的人分為四類——基督徒、猶太人、穆斯林和其他人。 這既是以信仰為中心的劃分,也是一個極為粗糙的分類體系。
17世紀後,歐洲人視野中的世界逐漸擴大,他們發現一個充滿宗教與神話的東方世界,原有粗糙的分類體系不足以支撐新的發現。面對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東方,一種現代西方-古老東方二元論的思維被歐洲人建立起來。從而形成啟示宗教-自然宗教對立的觀念。啟蒙思想家認為人類曾共有純樸的「自然宗教」 。護教學家在這基礎上發展出啟示宗教,並堅稱啟示宗教優於自然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同為三大一神教又是啟示宗教,因而它們在18世紀獲得了合法性地位,較其他東方宗教優越。
「東方聖書」
正是18世紀神學家在確立基督教優越論的過程中,「宗教」的概念產生。但除上述論點外,筆者認為「宗教」概念的出現與世俗化進程有關。當近代民族國家建立之後,在宏觀層面上,宗教由對社會生活無所不在的影響退縮至一個相對獨立的領域內。只有宗教相對獨立後,才能將包含信仰與制度的宗教區別於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宗教」概念才會產生。
《南方公園》(South Park)中各種各樣的宗教
「世界宗教」的確立
自然科學的發展終於將它的理論方法擴散到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19世紀上半葉孔德創立實證主義哲學,認為對現實的認識需要依靠科學與觀察才能獲得。歐洲人將現代西方社會劃分為政治學、經濟學和社會學三個研究領域。而針對非西方社會則出現了人類學和東方學兩個學科。 一個相對於歐洲的「他者」觀念建立起來。研究西方社會的三個學科是西方社會世俗化之後的產物,而古老的東方與部落社會依然被宗教所籠罩,所以宗教成為人類學和東方學研究的重要主題。
19世紀中葉進化論的提出對社會科學影響巨大。按照進化論的理論,社會由低到高分為多個層級。早期研究宗教的人類學家泰勒、弗雷澤等都在探究宗教的起源問題,並建立起從原始宗教到現代宗教由低級到高級的體系。
在實證主義哲學與進化論的影響下,馬克斯•繆勒建立起了一套新的世界宗教分類體系。他從語言學出發,將歐亞大陸的語言分為雅利安語言、閃米特語言和圖蘭語言。它們依次對應一個宗教體系,即由雅利安家族發展出來的婆羅門教、佛教、瑣羅亞斯德教;閃米特家族發展而來的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以及受圖蘭語體系影響的儒教和道教,八大世界主要宗教的劃分形成。 他建立了「比較宗教學」學科,認為必須通過不同宗教之間的對話與比較才能真正了解宗教。後來的宗教學研究也就分為了宗教史學和比較宗教學兩大領域。
馬克斯·繆勒(Friedrich Max Müller)
作者子銘認為是個美男子
繆勒領導編撰的《東方聖書》將東方的宗教經典翻譯成英文,50卷書涵蓋包括耆那教、伊斯蘭教在內的7種東方宗教。它不僅是19世紀東方學和宗教研究的重要遺產,而且界定了世界的主要宗教。
1893年為紀念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400周年,芝加哥世博會上一群美國社會人士召集召開萬國宗教大會,《東方聖書》中的7個宗教加上基督教、猶太教和神道教十大世界宗教的宗教人士濟濟一堂,展示自己的教義,實現宗教間的交流。宗教多元主義的研究氛圍建立起來,世界宗教研究形成了一個學術領域。
世界宗教
結論與反思
從信仰到宗教再到世界宗教的形成,是一個以西方為中心視閾不斷向外擴張的過程。世界宗教概念形成於科學實證主義和進化論影響下比較宗教學的建立之後。對於這一概念還有諸問題需要澄清,如何界定世界宗教與地方性宗教,是按照信仰人口數量進行分類,抑或按照分布範圍進行劃分?世界宗教是否具有普世性,即民族性宗教是否是和世界宗教是相對立的概念?如果上述問題不能澄清,世界宗教就缺少準確的界定,如新興的巴哈伊教甚至虛擬宗教飛天意面神教能否被納入進來就成為疑問。
新興宗教飛天拉麵神教
參考資料
[1]包爾丹,宗教的七種理論[M],陶飛亞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
[2]彭牧.Religion與宗教:分析範疇與本土概念[J].世界宗教文化,2010,05
[3]威爾弗雷德•史密斯.宗教的意義與終結[M].董江陽譯.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6
[4]Tomoko Masuzawa, The Invention of World Religions[M],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5
千萬不要抄襲用於自己的
論文、課程作業或考試內容
你的老師可能也關注了這個公眾號
相關閱讀
知悉混子談04 | 究竟什麼是「深描」?(王子銘)
知悉混子談06 | 《禮物》對涂爾幹理論的繼承與超越(王子銘)
書單 | 宗教社會學入門(王子銘)
打賞作者
王子銘:
「求打賞
求女朋友」
投稿郵箱socizo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