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談宗教與科學

2021-02-07 商務印書館學術中心

▲ 愛因斯坦

人類所思所做的一切都關係到滿足深切的需要和減輕苦痛。想要理解精神活動及其發展,就要時常記住這一點。情感和渴望是人類一切努力和創造背後的動力,無論呈現在我們眼前的這些努力和創造顯得有多麼高貴。那麼,將人引到最廣義的宗教思想和信仰的情感和需求是什麼呢?只要稍作思考,便不難明白,使宗教思想和宗教經驗得以產生的乃是各種各樣的情感。在原始人那裡,喚起宗教觀念的主要是恐懼——對飢餓、野獸、疾病和死亡的恐懼。因為在人類生存的這一階段,對因果關係的認識通常還不夠深入,人們就在頭腦中創造出一些與自己多少有些相似的虛幻之物,那些令人恐懼的事情都來自它們的意志和行為。於是人們便努力求得那些虛幻之物的恩寵,按照代代相傳的傳統,通過一些行動和祭獻,以討好它們,或者使之對人有好感。在這個意義上,我所談的是恐懼宗教。這種宗教雖然不是由人創造出來的,但由於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祭司階層,它就具有相當的穩定性;祭司階層把自己確立為人民和他們所懼怕的鬼神之間的中間人,並且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一種霸權。在很多情況下,那些靠別的因素而獲得地位的首領、統治者或特權階層,為了鞏固其世俗權力,會把這種權利同祭司的職能結合起來;或者,政治上的統治者會與祭司階層為了各自的利益而進行合作。

▲ 恆河邊祈禱的婆羅門

社會衝動是形成宗教的另一個源泉。無論是家中的父母還是更大人類共同體的領袖都不免會死和犯錯。渴望得到引導、愛和支持,促使人形成了社會或道德意義上的上帝觀。這是一個天意的上帝,掌管著保護、處置、獎懲等權力;他按照信仰者目光所及的範圍來愛護和撫育部族或人類的生命,甚至是生命本身;他是生者在悲痛和願望得不到滿足時的安慰者,也是死者靈魂的保護者。這便是社會或道德意義上的上帝觀。

猶太經典極好地說明了從恐懼宗教到道德宗教的發展,這種發展在《新約》中得到繼續。一切文明民族,尤其是東方民族的宗教,主要是道德宗教。從恐懼宗教發展到道德宗教是民族生活的一大進步。但我們必須防止一種偏見,以為原始宗教完全以恐懼為基礎,而文明民族的宗教純粹以道德為基礎。事實上,一切宗教都是以上兩種宗教的混合,其區別在於:社會生活水平越高,道德宗教就越佔主導。

所有這些類型的宗教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它們的上帝觀念都有擬人化特徵。一般來說,只有具有非凡天才的個人和品質極高的集體才能大大超越這一層次。但屬於所有這些宗教的還有第三個宗教經驗階段,儘管很少能夠見到它的純粹形式:我把它稱為「宇宙宗教感情」。要向完全沒有這種情感的人闡明它是什麼,那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因為沒有什麼擬人化的上帝觀念能與之對應。

個人感覺到人的欲望和目標都屬徒然,而大自然和思維世界卻顯示出令人驚異的崇高秩序。他覺得個人的生活猶如監獄,想把宇宙當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來體驗。宇宙宗教感情的開端早已有之,比如在大衛的《詩篇》和猶太教的某些先知那裡。在佛教中,這種情感要素還要強烈得多,我們尤其可以從叔本華的美妙著作中讀到。

一切時代的宗教天才皆因這種宗教情感而卓著,它既無教條,也無以人的形象而構想的上帝,因此不可能有哪個教會會把核心教義建立在它的基礎上。因此,恰恰在每個時代的離經叛道者當中,我們可以找到充滿這種最高宗教感情的人。在很多情況下,他們都被其同時代人視為無神論者,有時也被看作聖人。由是觀之,像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阿西西的方濟各(Francis of Assisi)和斯賓諾莎(Spinoza)這樣的人彼此都極為近似。

▲ 阿西西的方濟各

如果宇宙宗教感情給不出關於上帝的明確觀念,也提不出什麼神學,它又如何能得到傳承呢?在我看來,藝術與科學最重要的功能便是喚醒某些人身上的這種感情,並使之生生不息。

由此可見,我們對科學與宗教關係的看法與通常的看法大不相同。如果從歷史角度來看問題,人們總是傾向於認為科學與宗教勢不兩立、無法調和,其理由顯而易見。凡徹底相信因果律發揮著普遍作用的人,對於那種認為神來幹預事件進程的想法是一刻也不能容忍的——當然前提是,他對因果性假說是非常認真的。他用不著恐懼的宗教,也用不著社會或道德的宗教。一個有賞罰的上帝是他所無法設想的,理由很簡單:一個人的行為是由外在和內在的必然性決定的,因此在上帝眼裡,他不必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正如一個無生命物體不必對自己的運動負責一樣。有人因此指責科學損害道德,但這種指責是不公正的。一個人的倫理行為可以不需要宗教基礎,但應當有效地建立在同情心、教育、社會聯繫和社會需求上。如果一個人僅僅因為害怕死後受罰和希望死後得到獎賞才去約束自己,那就不好了。

由此不難理解,為什麼教會總要與科學作對,並且迫害獻身科學的人。另一方面,我認為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學研究最有力和最高尚的動機。只有認識到理論科學的開創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甚至是獻身,才能領會這樣一種感情的力量,只有憑藉這種力量才能做出那種遠離現實生活的工作。為了揭示天體力學的原理,克卜勒和牛頓不知默默工作了多少個年頭,他們對宇宙合理性的信念該是多麼真摯,理解它的願望又該是多麼熱切!而宇宙合理性只不過是顯示在這世界上的理性的一點微弱反映罷了。那些主要從實際結果來認識科學研究的人很難正確理解下面一些人的精神狀態:他們遭到世人的懷疑,卻為志同道合者指明了道路。這種人雖然不多,但世界各地和各個時代都有。只有終生致力於類似目的的人才能深切體會到,究竟是什麼在激勵這些人並且賦予他們以力量,使其無論經歷多少挫折都能矢志不渝。給人以這種力量的正是宇宙宗教感情。有一個當代人說的不錯:在我們這個唯物主義時代,只有嚴肅的科學工作者才是深信宗教的人。

【本文選自《我的世界觀》】

《我的世界觀》

[美]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著

張卜天 譯

商務印書館2018年8月出版

內容簡介:

愛因斯坦的科學思想宏偉深邃、令人敬畏,但正如他自稱「實在是一個孤獨的過客」,他的內心世界卻少有人理解。這本小書講述了愛因斯坦關於人生、科學、宗教等問題的見解,帶我們近距離了解這位科學偉人那同樣宏偉深邃的內心,揭示愛因斯坦是如何既對人類整體懷有深切的同情,卻又始終保持適度的疏離;既對宇宙充滿敬畏,卻又堅持自由的反叛精神。

往期精彩回顧

新書速遞 | 走進愛因斯坦的世界觀


商務印書館學術中心下設哲社、文史、政法和經管四個編輯室及威科項目組,主要承擔文史哲及社會科學領域學術著作的編輯出版工作。出版物包括以《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中華當代學術輯要》、「大師文集」等為代表的多種學術譯介和學術原創著作。



相關焦點

  • 宗教與科學——愛因斯坦談佛教
    雖然佛經只是無邊佛法的一部分,愛因斯坦已從佛經中看到了佛法超科學的端倪。     「我知道很多人,會無法接受,因為這方面的信息接觸得太少了。多接觸一些現在最前衛的科學發現,你就會慢慢明白,人類對宇宙、對地球和對人體是多少的無知。人體對現在的科學家來說,還是一個迷!永遠的迷。」——愛因斯坦    「當科學家登上一座高山後,卻發現神學家早就坐在那裡了!」
  • 宗教與科學:愛因斯坦談佛教.....
    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而且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她的觀點,這就是佛教。(《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我不能設想真正的科學家會沒有這樣深摯的信仰。這情況可以用這樣一個形象來比喻:科學沒有宗教就象瘸子,宗教沒有科學就象瞎子。(《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空間、時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 愛因斯坦
  • 牛頓都持有神論,科學盡頭是神學?愛因斯坦:宗教是愚昧的化身!
    不少談及神學的文章開頭都會涉及一句話,「愛因斯坦說過:科學的盡頭是神學!」聽起來似乎煞有其事,並引來許許多多的熱議。但是愛因斯坦真的說過這句話嗎?事實上如果你在搜尋引擎搜索一下就會發現沒有任何的資料可以證明愛因斯坦說過這句話。
  • 愛因斯坦宗教觀析評
    有的說:愛因斯坦也認為,科學離不開信仰,這種信仰是不依賴於實證的,它無須以實證為根據;有的說:愛因斯坦已經走到科技認識的最頂點了,再往下研究發現宗教講的完全是真的;有的甚至說:愛因斯坦傾向於贊同傳心術,不否認神秘事物與科學有一定的相容性。這樣,就使我們不得不格外重視愛因斯坦的宗教信仰問題。
  • 愛因斯坦談佛教
    科學是人類對佛學的驗證「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而且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她的觀點,這就是佛教。」(《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我不能設想真正的科學家會沒有這樣深摯的信仰。這情況可以用這樣一個形象來比喻:科學沒有宗教就象瘸子,宗教沒有科學就象瞎子。」(《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空間、時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
  • 宗教殊途同歸?為什麼牛頓、愛因斯坦晚年都轉去研究神學?
    宗教殊途同歸?為什麼牛頓、愛因斯坦晚年都轉去研究神學?在人類探索宇宙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物理學的進步,作為物理學界的兩大巨頭,牛頓和愛因斯坦!他們兩人帶領了人類走向新的時代,對人類科學的進步是居功至偉的。
  • 愛因斯坦的信仰是宗教嗎?
    如果把人類觀念類認知當作真理,那真理就根本沒有標準了,因為很多不同的觀念認知相互不相容,如不同宗教、不同哲學觀念之間不相容。為了解釋概念上的混亂,就有了「相對真理」,如果這樣,經驗認知是有適用範圍的可以理解,那觀念類認知是各自有各自的真理。
  • 愛因斯坦晚年沒有研究神學!他本人實錘:宗教只是愚昧的化身
    而到了晚年,牛頓在科學領域並未有多大建樹。如果同時代的人好奇的問一句:既然牛頓晚年沒有什麼科學成就,那他都在幹什麼呢?大家當然就覺得牛頓在研究神學唄。其實他的一生都在幹這事。文藝復興之後,上帝在人們的心中不再是唯一重要的事了,人們更在注重世俗生活,但宗教氣氛依舊濃厚。
  • 闢謠:很多科學家晚年都會信仰宗教?愛因斯坦和牛頓晚年都信神?
    比如他們都認為哥白尼和伽利略都由於科學研究而受到教廷的迫害,所以他們理所當然都是相信科學不相信上帝的。但實際上他倆都是虔誠的信徒,甚至那個被燒死的所謂科學殉道者布魯諾,實際上也是宗教徒,他只是弄了一個奇怪的教派被判為了異端,被異端裁判所判了火刑。有研究分析認為布魯諾並非因宣傳日心說被燒的,而是因宣傳他的奇怪教派被燒的,只不過剛好日心說被用來支持他的教義。
  • 從宇宙智慧和認知原理談宗教、哲學、科學之間的關係
    另外,我在《從愛因斯坦夢斷大統一理論談人類認知原理》一文中也列出了人類認知原理:1、人類認知包括經驗和觀念兩個大類2、很多種認知是經驗和觀念的綜合,是使用「思維工具」進行綜合3、對人類生產生活起實際作用的是經驗認知
  • 愛因斯坦的神秘手稿中沒有任何公式,為何被科學「當作寶貝」?
    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科幻宇宙,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是愛因斯坦的神秘手稿中沒有任何公式,為何被科學「當作寶貝」。大家也都知道愛因斯坦的手稿當中,大部分都是在講述一些高級的學術問題,但是在他去世以後,也曾和宗教人士討論過相關問題,在科學界於是讓很多科學家和宗教之間產生了許多的聯繫,比如說就連牛頓進入老年時期還沉迷於「鍊金術」當中,他對上帝的說法也是一直堅信不疑。因此這讓很多人感到不解,難道科學家和宗教有著不解之緣嗎?那麼究竟是誰主導著我們的世界?還是我要繼續堅持科學呢?
  • 「宗教」與「科學」
    既有可能導致宗教勢力對科學行為的禁錮和迫害,又有可能誘發科學成果對宗教信仰的顛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為工具來追求信仰的話,就會在追求的動力和方法上與科學相聯繫。這種聯繫。既有可能促成科學的發生,又有可能促進科學的發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們常常只注意到宗教與科學之間相互衝突的一面,忽視了二者之問彼此聯繫的一面。
  • 對宗教與科學的思考
    習大大似乎把宗教與科學看成是對立的(但願我的理解是錯誤的)。習大大講宗教問題時說:要加強對青少年的科學世界觀宣傳教育,引導他們相信科學、學習科學、傳播科學,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習大大為何如此強調科學問題?因為,在馬列主義或者我黨的一貫理論裡,科學和宗教是對立的。
  • 科學和宗教、偽科學的區別
    原標題:科學和宗教、偽科學的區別   我們首先要說清楚科學是什麼,特別是科學有三個要素,然後馬上就會明白科學和宗教、偽科學的區別了。比如愛因斯坦對牛頓力學和牛頓引力理論質疑的結果是發現了牛頓力學和牛頓引力理論只有在低速(相對於光速)和弱引力場(空間扭曲可以忽略)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否則就需要使用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   「獨立」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指的是科學研究所發現的規律「獨立」於研究者以及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另外一方面指的是科學研究者必須具有獨立的思想,科學研究工作也是獨立進行的。
  • 愛因斯坦:佛教,科學的終極歸宿!
    愛因斯坦說:「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而且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她的觀點
  • 科學的背後隱藏了什麼,為何牛頓愛因斯坦,晚年研究神學?
    相信許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科學的盡頭是神學。乍一聽這句話好像確實挺有道理的,因為這世界上有許多問題是科學解釋不了的,但是這些科學解釋不了的問題神學卻能輕而易舉地解釋。更何況有傳言稱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大科學家,在晚年的時候也拋去了科學的唯物主義觀,變成了唯心主義者,甚至還去研究起了虛無縹緲的神學。
  • 愛因斯坦眼中的佛教
    愛因斯坦如果有任何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愛因斯坦佛教是與科學共依存的宗教。——愛因斯坦空間、時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愛因斯坦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瘸子,沒有宗教的科學是瞎子。——愛因斯坦人生最後的領域,只能在宗教中才能找到答案。——愛因斯坦未來的宗教將是一種宇宙宗教。
  • 科學和宗教不能混為一談
    潘院士直言這種表述,對科學和宗教的關係的解釋是完全錯誤的。他說,曾當面聽楊振寧先生講過「科學往前進一步,宗教往後退一步,科學再進一步,神學又往回退一步」,而科學與宗教「屬於不同範疇」,比如你不能用佛學來計算氫原子能譜。因此他認為「別老是把量子力學跟其他的問題聯繫在一起」。科學和宗教關係撲朔迷離?可在當今社會上,科學與宗教總會被人們聯繫在一起。
  • 科學與宗教是完全對立的存在嗎?
    科學使人類的生產力大幅提高,從而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也讓人的思維方式產生了巨大改變。那科學最終會走向何處呢?有人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牛頓、愛因斯坦等偉大的科學家晚年都投入了神學」。這種說法可能是基督徒為了傳教做的宣傳,也沒必要證其真偽,但科學的終極目標仍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 科學盡頭是神學?為何愛因斯坦、牛頓這樣最偉大科學家都信有神?
    自古以來,有神論與無神論一直都是人們討論不休的話題,有人說:人類由於認知的局限性導致了宗教的產生、神的產生,人們喜歡用神來解釋未知事物,去打破恐懼,也有人說:科學發展到最頂峰就意味著有神論的滅亡,科學會解釋所有現象,打破所有神的存在,這個話題被人們爭論了幾百年也沒有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