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易經》這本書告訴你,我們信的是這個

2020-12-23 紅衣記史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

很久之前就有西方人就和中國人說,你們沒有信仰。你如果說有,他會問你信仰哪個教?你如果說你不信教,那他就得理了:「你看,我就說你們中國人沒有信仰嘛。」

那麼中國人有沒有信仰呢?

當然有!華夏五千年文明傳承,如果國人沒有信仰,何談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但中國人信仰的主力並不是宗教,宗教在中國的發展緩慢,始終沒有形成主流思潮;中國人真正信仰的,是蒼天。

蒼天是什麼?其實就是自然規律。

古代傳說中, 華夏民族先祖伏羲氏是中華文明的創始者,樂曲,文字,甚至是八個卦象正是由他創立的。伏羲氏在山上,看著日出日落,白天黑夜,循環往復,他認為應該在無形中有一股力量推動著日月星辰的輪轉,但是他並沒有認為這是「神」的力量,而是上天的運行規律。

從此,伏羲奠定了中國人的信仰特點——不信神靈,信蒼天!

對於此事,伏羲有感而發,他拿出了一根樹枝,與地平線齊平,第一次,人類開始用符號來表達思想,此所謂伏羲「一畫開天」。

從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奠定了華夏五千年來的樸素唯物思想。

後來,周文王繼承發展了伏羲氏的八卦圖,又將八卦演化為八八六十四卦,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周易。

《周易》之道,講的是天、地、人的智慧。天道剛健、地道寬厚、人道中庸。滲透進每一個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裡。 可以說,中國古代先秦諸子百家思想,一直到現在的儒家思想,其根源,也就是在從不同角度解讀周易罷了。

乾道剛健

乾卦講的是上天之道、上天之德。天道的根本,就是不假外物、剛健不屈。《易經》裡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的精髓,在於告訴後人如何效法天道,勇往直前、自強不息。

這就是中國人和西方人思維典型的不同之處,西方人信仰基督教,而《聖經》中傳達出的思想就是「信我者,得永生;不信我者,下地獄」。而中國人認為,信別人不如信自己,只有自立自強,才能得到好生活。

《了凡四訓》裡講:「命自我立,福自己求。」意思是,假如上天不肯賜福給我,我就自己尋求幸福。俗話說得好:「天助自助者。」只要腳步足夠堅定,結果自然是「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坤道寬厚

坤卦是乾卦的另外一面,象徵大地的寬厚包容。《周易》裡講:「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又講:「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因此,有德行的君子,就應該寬厚,大度,能容天下之事。子曰:「 剛毅木訥,近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中國人受《易經》陰陽思維的影響,從不相信「永恆」這樣的說法,在中國人心裡,「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中國人相信,人的出身是天註定的,但福氣從來不是註定的。而是要靠自己去積累、修來的。因此中國人講究「寬以待人,心存正念」。守持正道,才能無往不利,不僅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還可以造福後代子孫。

人道中庸

中庸之道,就在於不偏不倚。子曰:「過猶不及。」曾國藩在家訓中提到,子弟應以進德、修業二事並行。就是對內效法地道,敦品厚德、立身立命;對外則需遵循天道,自強自立、懂得變通。

所以說,中國人的信仰,六個字就概括了:「盡人事,聽天命」。我們對蒼天有敬畏心,但是我們知道:「天助自助者」。我們也不相信什麼救世主,我們只相信「幸福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命運也掌控在自己手裡。」這些都是《易經》傳遞給我們的道理。

閱盡萬卷書,不如讀懂一本《易經》。

《易經》號稱「群經之首」,是華夏文明的源泉,正是不同思想家對《易經》從不同角度進行解讀,才成就了先秦「百家爭鳴」的盛世圖景。

中國文化處處可見《易經》的影子,比方說乾坤、「否極泰來」,「頤養天年」,「厚德載物」,「周而復始」,這些都是從《易經》的爻辭、卦辭中轉換而來。

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他就從《易經》陰陽學說裡,研究出了「二進位」;

中國科學家通過研究伏羲八卦圖,以《易經》為基礎,完成了拉普拉斯一愛因斯坦的統一場論。提出的嶄新的科學系列理論。

楊振寧、李政道從《易經》的陰陽消長的原理中得到啟發,提出了原子能態二組的奇偶性雖是不滅的,但不是不變的,而且存在著盛衰消長的變化,這一重大發現使他二人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

所以,認為《易經》只是一本算命佔卜的書的人,你們的見解真的是太淺薄了。

對於普通人來說,《易經》其實是一部涵養福報的古籍,裡面暗藏著更為高深的智慧。

64卦對應64個人生決策心法,道明了婚戀、家庭、教育、職場的基本發展規律。

人生一世,若想真正想明白「活著為了什麼」?就該好好讀一讀《易經》,去感悟中華民族先人留下的大智慧,或許會讓你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經常聽到周圍看易經的朋友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云云。

所以大家要讀,還是建議去讀帶有白話文譯文版的《易經》,最好還帶有配圖和故事,這樣圖文並茂更便於理解。

目前小編看的這本就是帶有白話文翻譯的圖解版易經,名叫《圖解易經》。它採用圖文解讀的方式,一一解讀了《易經》中的每一句話,將其深奧無比的智慧,以最淺顯易懂的方式展現在讀者面前,讓大家可以一探《易經》的古老智慧。

國學大師南懷瑾也曾說:千萬別晚上讀《易經》,不然一下就天亮了,足見其智慧的廣博;《周易》是中國本源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所謂「開卷有益」,希望大家能從《易經》中吸取人生智慧。成就不凡人生!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得正版書籍了:

相關焦點

  • 中國人沒「宗教信仰」?《易經》這本書告訴你,這才是我們的信仰
    ——《周易》西方人一直在質疑中國人沒有信仰。你如果說有,他會問你信仰哪個教?你如果說你不信教,那他就更理直氣壯:「你看,我就說你們中國人沒有信仰嘛。」在西方人看來,只有宗教,或者說只有基督教才是信仰,不信宗教就等於沒信仰。那中國人究竟有沒有信仰呢?
  • 文化|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宗教信仰?
    經常聽到外國人說到中國人的文化時,說中國人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他們說錯了嗎?其實客觀地講,並沒有錯。從世界歷史上來看,200多個國家,絕大部分都有屬於自己的宗教信仰:以色列有猶太教;印度有印度教;歐洲還有基督教;另外,阿拉伯世界也有屬於伊斯蘭教的信仰。唯獨中國,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竟然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信仰。
  • 中國人沒有信仰嗎?為何說大部分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
    前段時間和友人聊到中國人的信仰時說到,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民族。你看不論是佛堂還是道觀,都會看到一個功德箱,燒的香也有高香和普通香的區別;而來拜佛或者拜道的人心理都是想的,你保佑我,家人平安,發大財等等。其實這裡可以看到,中國人並不是沒有信仰,而是把佛啊道啊看成是有大能力的「人」,通過向「他」賄賂從而幫助自己做到「自己達不到的能力之事」。
  • 中國人不信仰宗教,中國人追求的是道!
    如果信了神後,他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掉,有的時候,有些人他還會罵這個神,說「神」辜負了他的信任。然而如果問題被解決掉,國人就開始感謝這個「神」,對「神」做出某些回報性的行為後,中國人就會覺得,「咱們」已經兩不相欠了,然後再一次互不打擾。你冷靜思考就會發現,國人這種行為,他更像和宗教裡面的「神」做某些交易,而不是真正地去信仰宗教。這也是中國人為什麼不能像西方人那樣,對宗教那麼虔誠的緣故吧。
  • 中國人無普遍的宗教信仰,為什麼?
    這是個很大的命題,了解起來有點難度,跨度也有點大。中國人是有信仰的,但無普遍的宗教信仰。看到這句話,讀者們可能亦會有不同的看法了!為了更好地知道為什麼,我們先來了解一些關鍵詞。相信大家通過這些關鍵詞的了解,大體也就明白了為什麼我巍巍中華與西方、中東在宗教信仰上的發展差異如此之大了。也許你會更為是一個炎黃子孫而感到驕傲!一、信仰信仰一詞最早出現於佛教唐譯《華嚴經》。
  • 易中天談宗教和信仰
    以下內容根據易中天在中國科技大學演講整理:中國人有沒有宗教信仰?我的結論是沒有。為了證明這個結論,我們講邏輯講證據,我們是不是真的沒有宗教沒信仰呢?我們必須給宗教和信仰下一個定義。什麼叫宗教?宗教就是以信仰為中心的一整套價值體系和行為規範,以及生活方式。宗教的核心是信仰。什麼是信仰?
  • 中國的五大宗教「五教同光」,看透中國人的信仰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和諧發展,多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近年來,中國五大宗教的提出, 得到中國宗教界的普遍認同。「發揮優勢,共建中國和諧宗教;五教同光,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已經稱為中國宗教界的共識。「五教同光」在主管宗教工作的國家宗教局和地方各級民宗管理部門「關於開展創建『和諧寺觀教堂』活動的意見中普遍地被提到,由此可見,中國五大宗教已經被中央及地方普遍認同。那麼這個宗教都包括哪些呢?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伊斯蘭教。
  • 靈則信、信則靈,功利主義就是我們的信仰特色
    反觀中國傳統宗教文化,當中也有很多迥異於西方宗教文化之處,而被西方人說得最多的一個話題,可能要數許多西方人認為中國人的信仰帶有很大的功利性,所謂靈則信,信則靈,與西方基督宗教「虔敬」的傳統不同。 的確,中國人有句老話,叫做「無事不登三寶殿」,心有所求,才到廟中求神拜佛,等心中的願望實現了,便再去「還願」。
  • 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
    而宗教在我們的文化中卻有截然不同的意思,我們的宗教當中沒有神的影子。宗,即為根本和主旨,教即教化,我們所謂的宗教是什麼呢?就是對人進行根本性、宗旨性的教化和規勸,我們的宗教觀是以人為本的,不像世界上的神教主張以神為本,人要最終去侍奉一個人格化的神,中國則人從來不曾有過這個概念。為什麼世界上有那麼多人信仰神教?
  •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英文版海外傳播座談...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和《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是幫助中國讀者乃至世界讀者理解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全面了解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成果的一扇窗口、一把鑰匙,有助於消除國際社會對中國宗教的偏見及對中國宗教政策的誤解,對加強當代中外文化交流、學術溝通、精神理解等都有著非常獨特的意義。
  • 中國人有宗教嗎?
    這是「劉愚說書」的第 036 篇書評全文約 4500 字,認真閱讀需要 6 分鐘胡適曾論斷說:「中國是個沒有宗教的國家,中國人是個不迷信宗教的民族。」對佛教、道教罵也好,對基督教友好些也罷,自己不信仰宗教,偏偏要做宗教的學問,說到底,胡適始終對知識探索抱有濃厚興趣。無論研究《聖經》,還是《六祖壇經》,他都只是文字考據式地研究。就此而言,在胡適眼裡,中國人並非沒有宗教,只是中國人的宗教(道教,以及外來的佛教)都不如基督教。這大抵和他認為西方文明更先進有關聯。
  • 中國人沒信仰?錯,那是因為你不了解真正的中國人
    常常聽到身邊一些人說:「哎,中國這個國家好可怕,居然都沒有一個共同的信仰。」如果是一個外國人,我可以原諒你的無知。但往往說這些話的卻是我們自己中國人,那我只能說,你不但無知,而且還很無良。也就是說,宗教信仰只屬於信仰中的一小部分。有的人信仰科學,有的人信仰文化,有的人信仰金錢,有的人信仰權利,有的人信仰英雄,有的人信仰自己……你難道說他們沒有信仰嗎?所以,別再把信仰簡單的理解為宗教信仰了。中國這個古老而又龐大的國度,在世界上存在了幾千年。多少年來,對中國垂涎三尺、虎視眈眈的人不在少數。
  • 中國人真的沒有信仰嗎?趙汀陽:中國人的信仰是歷史而非宗教
    長期以來,外國人一直以為中國人沒有信仰?其實中國人的信仰是歷史而非宗教歷史被視為中國精神世界的根本。人們通過有限的歷史去回應精神世界的無限性問題。歷史究竟是如何回應的?以歷史為本是一種創新的思想格局,長久以來,宗教是世界各地文明的重要標誌。宗教文明下,困惑的人喜歡求助神靈而非將死之人。在此背景下,遵從以歷史為本需要巨大的勇氣,人要從自身出發,站在自身角度而非神靈角度思考和回應問題,嚴格意義上講這就是人文主義。由此看來,以有限存在去應對無窮的歷史精神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創新過程。那麼,人們為什麼敢於用歷史去回應時間?
  • 高志:中國人的信仰,從孝道中來
    不管是統治者,還是平民百姓,都逃脫不了這兩條繩子的束縛。宗教信仰這條繩子,它規範人們的精神層面。而法律這條繩子,它規範人們世俗層面。對於中國來說,什麼可以指導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是文明?是法律?是宗教……其實,是我們的母親。
  • 中國宗教:不講信不信、只問靈不靈
    在信仰結構中,儒、道、佛三家,總體來看也是各安其位、和平共處。放到全世界來看,這其實是個挺獨特的現象。為什麼會這樣呢?三家合流要解開這個秘密,首先我要告訴你的,是中西方宗教的一個區別:總體來說,西方的主要宗教是一神教,中國宗教是多神教。
  • 如何擁有易經思維?曾仕強:需讀懂這簡單的三句話,戳中國人特性
    再說,中國人那麼多,我們根本就是無所依賴,想來想去,發現還是靠自己最實在。《易經》一開始就告訴我們,要靠自己,不要寄希望於人家的幫助。所以孔子才講,「不怨天不尤人」。意思是說,怨天尤人沒有用,根本跟天和人沒有關係。第二句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 讀《宗教社會學》有感——宗教信仰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關鍵詞:《宗教社會學》 宗教信仰  人類社會  宗教意義 前言本人由於讀了馬克斯·韋伯的著作《宗教社會學》這本書有感而發。《宗教社會學》的作者馬克斯·韋伯是十八世紀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政治學家、經濟學家、哲學家,現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的思想家。被譽為「組織理論之父」,與卡爾·馬克思、愛米爾·涂爾幹被並稱為現代社會學家的三大奠基人。作者在這本書中詳細地論述了宗教在人類社會中產生巨大的影響。
  • 【現代宗教問題】信仰與迷信
    「人言為信」這個「信」字,原是「人」字與「言」字拼合而成的。人的言語應當是信實的;我們也需要信人家的言語。科學是憑著科學家的直接經驗而認識真理的,是需要有著充份的理由而才能下結語的。假如他要一切推根究原的自己去經驗,要教師提供一切的證據,他不但沒有資格,簡直沒有工夫。他要快快學習,他要穩妥學習,他必須信別人的話。我們任何人,在日常生話中,需要信人家的話。我們坐電車,詢問某站到某站的價格時,需要信售票員的話。我們閱看報紙,需要信那報紙中所講史太林、杜魯門,是確有其人的。
  • 正常的宗教信仰應該是與人無害的,信或不信,互信尊重就是了
    正常的宗教信仰應該是與人無害的,信或不信,互信尊重就是了無神論者是怎麼看待宗教信仰的呢?我不信上帝,不信真主,不信佛祖,但對於那些新的人,可以理解。與之相處,求同存異而已。我不想去理解她們為什麼要信,更從來不辯解我為什麼不信。我認為,正常的信仰應該是與人無害的,信或不信,互信尊重就是了。如果自己信,就要強迫他人也信,不信就是異端,此種就是邪道了。我覺得榮格談神話的一句,可以拿來參考一下。大意就是當一個人在講述神話的時候,他不是一個人在說話,而是千萬個人在說話(指千百年來傳唱神話的人),正是因為神話,人類度過黑暗的童年時代。
  • 淺談宗教信仰
    昨天探討了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就不能不說宗教信仰。首先,回顧一下昨天分享的觀點,便於新接觸的朋友理解。人是肉體與精神的結合體。這個精神,醫學上稱之為「經絡」,「經絡」的複雜運轉,即為心理活動。保證心理健康的方法,就是提高生命能量,活出精、氣、神。說到提高生命的能量,也不得不提宗教信仰。凡是存在的,就有其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