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有一個歷史文化名城泉州,我去那旅遊的時候,真的是大開眼界。在小小的泉州,佛教的開元寺、道教的玄妙觀、儒教的孔廟,還有基督教堂、天主教堂、清真寺、關帝廟、天后宮等等,各種宗教建築至今保存完好,就像一個宗教博物館!可以說,泉州在宋朝和元朝的重要性,跟今天的上海差不多。當年,船來人往,熱鬧非凡,佛教徒、道教徒,還有基督徒、穆斯林,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共同生活在這個城裡,和諧相處,其樂融融。
在信仰結構中,儒、道、佛三家,總體來看也是各安其位、和平共處。放到全世界來看,這其實是個挺獨特的現象。
為什麼會這樣呢?
三家合流
要解開這個秘密,首先我要告訴你的,是中西方宗教的一個區別:總體來說,西方的主要宗教是一神教,中國宗教是多神教。
西方的主要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大都屬於一神教。這幾個宗教都認為,只有自己的神是唯一的真神。
相反地,中國人的信仰世界是一個多神共治的世界,儒家的孔子、佛教的觀音、道教的太上老君, 彼此之間可以相安無事,可以放在一個寺廟裡面一起祭祀。在中國人看來,各路神仙並不衝突,他們共同主宰著這個世界。
你看,中國人的信仰是一整套互補的結構。這個結構,就是在儒、道、佛三家合流中形成的。它們之間既競爭,又相互融合,在宗教上可以說是聯合執政!
在民間,儒、道、佛三家為了吸引信眾,互相借鑑,它們的面目越來越相像,彼此之間的界限也變得越來越模糊。比如,你經常看到的關帝廟,這個關公手裡拿的是儒家的經典《春秋》,同時又是佛教的守護神,也是道教的神仙。關帝這個神身上就同時具有儒、道、佛三家的元素。
為什麼中國的宗教跟西方發展的方向不一樣,能夠三家合流呢?
這就要提到中國宗教研究的權威學者楊慶堃教授的一個著名觀點了,他說,中西宗教的性質不一樣,西方的宗教是制度性宗教,而中國的宗教呢,是分散性宗教。
什麼叫制度性宗教?最典型的就是基督教。基督教從成為羅馬國教開始,它跟世俗生活之間就有明確的界限。國王管人間的世俗事務,教會管個人的靈魂信仰。宗教有獨立的信仰觀念、宗教儀式和組織結構,和一般社會中的家庭、社團和政治權利等等涇渭分明。
但中國正好相反,是一種分散性宗教。意思說,宗教就是世俗生活的一部分,和人們的生活網絡糾纏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宗教以一種分散性的形態,深刻地鑲嵌在社會和政治的結構當中。你想想,祖宗崇拜不是跟家族制度相關嗎?每個行業不是都有自己膜拜的保護神嗎?比如木匠都膜拜魯班、做生意的都供奉關公。
即使是佛教和道教,雖然也有正式的宗教組織,但也不像西方的教會那樣獨立,佛教和道教和國家權力糾纏不清。皇帝可以介入宗教事務,為各種寺廟欽定級別高低。宗族和民間信仰也是通過朝廷的恩準,讓膜拜祖先或者神靈符合國家意識形態,跟國家權力攀上關係。難怪,香港著名的學者柯大衛教授有一個洞見:中國人對國家的認同,是對祖宗和神靈磕頭磕出來的!
神人互惠
你想想,中國的神仙是不是管的事特別多、特別細。你周圍可能也有朋友,逢年過節會去廟裡燒香拜佛,求各路菩薩天神,保佑家人平安、升官發財。這些願望,是不是都特別實在?假如他們的願望實現了,他們就會覺得神顯靈了,這就得去還願,感謝神的庇護。
如果沒有實現呢,說明這家的神不靈,那就換一個廟唄。我告訴你一個民國期間的真實故事。大學者胡適,家裡有一個僕人本來是信佛教的,胡適有一天突然發現他改去教堂了,就問怎麼回事。僕人回答說:先生,大家都說現在耶穌比觀音更靈驗,我就改信基督了!
你現在明白了吧,中國人信神的態度,不是信不信,而是靈不靈。也就是說,中國的宗教不是「信」的宗教,而是「報」的宗教。雖然道教中也有「報」,但是這個觀念能夠深入人心,主要是佛教的作用。
「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因果報應。一個人的存在,就是一連串的因果造成的。你死後究竟是往生極樂,還是下地獄,要看你在現世裡面究竟是為善呢還是作惡,這就叫「善惡到頭應有報」。
「報」還有第二層意思,就是回報。人和神的關係,是互利互惠的。人需要神的庇護,神也需要人的供奉。在這種關係裡,神為了得到信眾的承認,甚至還要相互競爭,表現自己最有神力。這是不是和基督教的上帝很不一樣?
另一方面,人們也會更願意供奉那些更靈驗的神,為他們修更大的造像、更多的廟宇。一個神如果口碑好,就會進入良性循環,一直保持活力,在文化中綿延,比如到今天依然香火旺盛的觀音菩薩。但是,一個神如果辦不好事,口碑不好了,可能就會香火越來越差,最後會從文化中消失。
在中國老百姓看來,祭祀神,神就會回報你。這就是給人希望啊。在一切都不確定的亂世裡面,人靠什麼活下去?就是希望。儒家給百姓希望嗎?孔廟裡面的聖人個個都好嚴肅,不會承諾你什麼,所以平民百姓不會去拜孔廟。但是,只要你虔誠地供奉菩薩和神仙,他們就會讓你心想事成。這就是希望,哪怕是虛幻的,也是百姓的生活永遠不能缺少的。
這種信神的方式,基督徒就絕對接受不了。在他們看來,誰能最終得到救贖?一定是對上帝絕對虔誠的信徒啊。《聖經》裡面的約伯,就是一個對上帝最虔誠的人。上帝派魔鬼來考驗約伯的忠誠,讓他傾家蕩產、死去活來,但約伯對上帝的信仰,始終沒有動搖。在基督教看來,真正的信徒絕對不是因為神人互惠才信仰上帝,因信稱義,你有信仰,你才得救成為義人。
而中國宗教呢,重要的不是你信什麼,而是你怎麼信。信什麼是對象問題,怎麼信呢,是方式問題。方式對了,對象就不重要了。這個對的方式,就是祭祀。
儒家的宗教作用最重要的體現就在祭祀。佛道兩教以及後來出現的各種千奇百怪的民間信仰,雖然各自崇拜的神靈不同,教義也千差萬別,但是它們的祭祀方式都是同構的,沒有本質差異。
至於你是否真的信神,哦,那真的不重要,孔子不是說「祭神如神在」嘛!只要你以敬畏的態度行禮如儀了,神仿佛就在那裡,會保佑你了!
你想,所謂儒、道、佛三家合流,合流在哪裡?就是同構的祭祀方式嘛。你去逛孔廟、佛教或者道教的廟,雖然供奉的神不一樣,但是感覺都差不多,跟進入教堂的感覺肯定不一樣。中國的宗教場所,經常充滿了煙火氣。越是香火旺的地方,越是紅塵滾滾!
中國的儒、道、佛為什麼最終能夠實現三教合流?假如三家像西方一神教那樣在乎誰的神是真神的話,很可能打得頭破血流。中國人的信仰,講究神人互惠,所以也就更重視的儀式,只要信的方式對頭了,就OK了!
經過上千年儒道佛三家的互相融合,中國宗教最終在祭祀方式上實現了統一,雖然各自祭祀的神不一樣,但在信仰的方式上合流了。這就是中國人和西方人的信仰差別,這和中國宗教有分散性和實用性這兩個特點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