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信仰

2021-02-20 七知

那天他們選定交通的話題是:耶穌是真實存在,也是真實復活過的。具體內容我也記得不清楚了,因為我不相信曾有人復活過,當時我還以為我也要說,想了半天才想到一句:我們不應該奔著清明節的死而活,還有更精彩的活法。既不反駁他們的觀點,也不失去我的立場。最後當然我不是基督教徒,所以也不用發言。在場的還有一位是一位上了年紀的老奶奶,她帶來了她的女兒,可能是我的錯覺,我覺得她女兒來是因為擔心老奶奶入了邪教,我看見她眼中並不對基督教徒進行的事情感興趣。

即將離開的時候,主持人給了我三本書,分別是林獻羔的《靈音小叢書之三十四——福音》、張鬱嵐的《認識真理》、《聖經》。他們相信主的存在,相信如今的生活是主替他們受刑換來的,相信對聖靈的禱告能被上帝聽到,上帝會幫助他們。他們是正常人,大部分受過高等教育,很難從外表分辨。

回來之後我想認真讀一下這三本書,但是一旦持著懷疑的觀點去看,總是覺得很荒謬,我甚至在懷疑我是不是近代那個高聲質疑法拉第的人:電有什麼用呢?

為此我查了一些文獻(當然不能否認,存在我所能看的都是別人想給我看的這樣的情況)。

我國現有信教民眾已佔人口比例達到10.1%,其中少數民族信教人數佔的比例更大。我國56個民族中,全民信教的就有22個。宗教信仰問題的社會根源主要是因為不確定的社會現實、滯後的社會意識形態,而大學生信教原因主要是在幻想中實現人的社會本質、西方價值倫理的衝擊。(《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馬克思主義社會觀分析》,孫全勝,2019)

據 2014 年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大學生中信仰基督教的人數比例遠遠高於普通群眾的比例,全國大學本專科在校生約 2500 萬人,信仰基督教的比例達到 7% 左右,絕對數量在 175 萬人以上。(《大學生基督徒信仰現狀、皈依原因及其對策探究——基於廣東財經大學的抽樣調查》,曾志輝,吳韻,2020)

本次調查中,96.5%的大學生不信仰基督教。在不信仰宗教的原因選擇上,27.6%的大學生明確表示「信唯物主義」,5. 3%的大學生「感覺宗教與社會主流思想相悖」,而3. 5%的大學生則明確表示「信仰其他宗教」。有32. 6%的大學生表示不信仰是因為「說不清」,這樣的選擇顯示了部分大學生的信仰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有隱性發展為宗教信仰的可能性。31. 1%的大學生認為「感覺宗教的東西是虛無縹緲,與自己無關」,所以不信仰。通過對本次調查中的大學生基督教信仰狀況和政治面貌交叉分析,發現調查對象中有129名大學生是正式黨員或者預備黨員,其中有個別黨員表達了有信仰的傾向。這顯然違背了《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的「黨員不準搞封建迷信,不準信仰宗教,不準參與邪教,不準縱容和支持宗教極端勢力、民族分裂勢力、暴力恐怖勢力及其活動」的規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也明確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在學校進行宗教活動。」(《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基督教信仰現狀調查研究——以S省8所高校為樣本》,向專,班惠英,2020)

那我國對信仰的態度是什麼呢?

習近平指出,在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旗幟下,同宗教界結成統一戰線,是我們黨處理宗教問題的鮮明特色和政治優勢。共產黨員要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無神論者,嚴守黨章規定,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宗旨,絕不能在宗教中尋找自己的價值和信念。宗教團體是黨和政府團結、聯繫宗教界人士和廣大信教群眾的橋梁和紐帶,要為他們開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尊重和發揮他們在宗教內部事務中的作用,努力建設政治上可信、作風上民主、工作上高效的高素質領導班子。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要最大限度把廣大信教和不信教群眾團結起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要引導信教群眾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維護祖國統一,維護中華民族大團結,服從服務於國家最高利益和中華民族整體利益;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文化,努力把宗教教義同中華文化相融合;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自覺接受國家依法管理;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說到底,我到底在信仰什麼呢?

有人說,我在信仰「祖宗」。

我們信仰「祖宗」依據主要是認同炎黃子孫、傳承的力量、不斷的發展。(《為何說中國人的信仰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信仰?》,百家號-歷史真相,2019)

我更認同的是:我信仰

默化於心的儒教信仰。體現在,1、尊重知識、重視教育,2、勤勞與艱苦奮鬥,3、處事執中,4、有強烈的家庭責任感、看重親緣紐帶,5、有以「智仁勇」為核心的自我要求,6、有「治平」的抱負,7、士大夫治國,8、推崇規則、秩序、穩定,9、大一統,10、天人感應與人本主義。自上古至於今,以上十條所代表的儒家道統早已深深刻印在中國人心中,這就是中國人的儒教信仰。儒教信仰根植於我們內心,是我們道德、觀念的來源,決定了我們政權、社會、家庭的結構。

釋道。佛教信仰和道教信仰,其信仰者的數量佔總人口的比例不大,但其「宗教特徵」相對於儒教來說更明顯。佛教追求智慧與覺悟,道教追求自由與解脫。

      而廣義來說,中國人不服神鬼、不畏山川、不拜天命,相信天地之間人為最大、相信人類可以控制一切,崇尚人的主觀能動性,這便是中國人最最根本的信仰。(《淺談中國人的信仰》,知乎-三九先生,2018)

那麼最後,信仰不同就不能一起愉快地玩耍了嗎?

互助奔向同一個大目標,我覺得是能夠做到的,但是兩個人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總會產生互相同化的趨勢,倘若雙方信仰都十分堅定,我覺得可能不行。

熵增原理就是孤立熱力學系統的熵不減少,總是增大或者不變。早在1943年,在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的多次演講中,薛丁格就指出了熵增過程也必然體現在生命體系之中,其於1944年出版的著作《生命是什麼》中更是將其列為其基本觀點,即「生命是非平衡系統並以負熵為生。」人體是一個巨大的化學反應庫,生命的代謝過程建立在生物化學反應的基礎上。從某種角度來講,生命的意義就在於具有抵抗自身熵增的能力,即具有熵減的能力。在人體的生命化學活動中,自發和非自發過程同時存在,相互依存,因為熵增的必然性,生命體不斷地由有序走回無序,最終不可逆地走向老化死亡。(百度百科,詞條-熵增)

相關焦點

  • 克裡希那穆提的10句經典語錄:關於信仰,關於死亡,關於上帝
    克裡希那穆提的10句經典語錄:關於信仰,關於死亡,關於上帝。一、當一個人迷惑、焦慮的時候,他才會去相信,因為信仰給他帶來一種幸福、安全的感覺。也就是說,信仰並不是「當下實相」,而一個覺察到「當下實相」的人是不需要信仰,也不會「相信」的。二、信仰基於權威,不論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的,因為權威會給予他身體上或是心理上的安全感。一個擁有安全的人,不論是內心的安全還是外部環境的安全,他都不會找到真實。只有那些不確定且既不接受也不否定的人才能找到真理。
  • 到底什麼是信仰?信仰分為幾種形態?
    信仰是個人的意識行為,靠集體建立起來的信仰難以長久,靠集體的信念建立起來的信仰會隨著某個宗教、政黨、組織的解體而煙消雲散。信仰的內容五花八門,千奇百怪。天人合一信仰、上帝信仰、佛信仰、科學信仰、對權利、地位、金錢、聲譽、美色等的痴迷和崇拜也是信仰,「及時行樂」、「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得過且過」等也是信仰。信仰是一種靈魂式的愛、關愛,它是人類的一種情緒。
  • 學術講座 | 知識、信仰與世界圖景:中古時代東西方關於極光的歷史書寫
    知識、信仰與世界圖景:中古時代東西方關於極光的歷史書寫【時間】
  • 何新:關於自己宗教信仰問題的幾點呈清
    許多人往往以為何新是馬克思主義者,是共產主義者,相信無神論和信仰科學教。其實我在90年代與西方記者交談時就說過——我研究馬克思主義,認為馬克思理論的某些社會分析工具和經濟分析方法至今有效,但我並非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信仰者。
  • 重拾信仰《觀音山》
    看到這個題目,聰明的觀眾們,應該已經明白了,故事講述的就是關於三個社會青年和中年寡婦重拾信仰的故事。女主角是一個大美女演的。她過生日的時候,依舊有三個人沒有忘記她的生日,其中一位就是這部影片的導演李玉。
  • 悲劇英雄與信仰騎士
    《創世記》中關於亞伯拉罕的記載對於神學生來說是耳熟能詳的,但作者以此故事作為對象,在緒言中描繪了四種不同的猜測和結果,每一種都令人觸目驚心。而另一個人物形象則是信仰騎士,作者清楚地表明他從未見過這樣的人,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想像來塑造「他」—信仰騎士是一個柔和的存在,他的一舉一動都使人感到完美、舒適,他的每一個思想都閃爍著被世人理解且敬仰的光輝,他對後人在信仰上的影響也是積極陽光的,總之,信仰騎士的存在不會讓世人對他及他的信仰對象產生詬病。亞伯拉罕雖然被人敬仰稱讚,但是他獻以撒的行為使得他既不是悲劇英雄也不是信仰騎士。
  • 信仰「上帝」與信仰「現實」的社會歷史行為動力學
    歷史上,很多人認為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而西方人信仰基督教。我前一段時間說過,其實中國人從古到今,就信仰「現實」。西方人信仰基督教和我們信仰「現實」這兩種信仰,對人們的行為方式的影響是不一樣的。信仰「現實」的人,其行為特點就是能「隨機應變」。
  • 什麼是信仰?
    對今天的基督徒來說,有信仰是什麼意思?許多基督徒把信仰理解為一種思維活動。如果不在希伯來根源背景下學習妥拉,是很容易有這樣的誤解的。
  • 「泉州民間信仰」泉州的天公信仰
    在中國民間信仰中,天公,又稱天帝、玉皇大帝、玉皇上帝、昊天上帝、玉皇、玉帝,是至高無上的神祇,號稱昊天金闕至尊玉皇上帝,總管三界十方,是神鬼世界真正的皇帝。 我國敬天、畏天的思想由來已久。據傳上古唐堯時敬制鹹池之舞,帝舜興五禮以敬享上帝;商湯伐桀,周武王伐商,都要昭告於上天;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蒼天信仰有所淡薄。春秋戰國以前,對「天公」的崇拜是屬於樸素的自然崇拜。東漢以後,佛教傳入我國。佛教宣揚因果報應六道輪迴,天公賞善罰惡的思想成為人們共有的信念。到了唐宋時期,道教發展很快,將原來廣泛流傳的敬天畏天思想發展為具體的偶像崇拜,並尊稱為玉皇。
  • 信仰的真正意義
    他這時說的「信仰」是指信教。說到信仰,很多人馬上想到信教,其實這是誤解。信仰不只是信教,信教只是信仰的一小部分內容。什麼是信仰呢?信,指信任;仰,是仰望,崇拜。信仰,是指人對某種政治主張、理念,宗教,以及對某個人的信奉、敬仰和崇拜,並且把它或他們當作自己行為的準則或榜樣,去約束自己,或者強令自己用行動效仿之。
  • 唐崇榮牧師關於信仰的問題解答集錦(二)
    唐崇榮牧師關於信仰的問題解答集錦(二) 11、請問上帝是不是因人的行為而施行報應?
  • 交易的成功,源於無比堅定的信仰,做個有信仰的交易者
    文 | 卓越老師今天跟大家聊聊關於信仰這個話題,可能聽起來有點大,有點虛,有興趣的可以聽下。其實我們給大家分享的這些品種,都是參考我們這個理念規則來的,雖然很簡單,但是我們對它有信仰。不管市場如何的波動,不管市場上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只要出現符合我們規則的機會,我們就可以去輕倉參與,我們只要控制好風險,其它一切都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 信仰不是宗教,那麼信仰是什麼?
    雪漠:不要把信仰掛在嘴上◎聽眾:您講到信仰,我就想請教三個問題:第一,您覺得,在這個缺乏信仰的年代,我們應該建立一種怎樣的信仰?第二,當我們建立了自己的信仰時,身邊的人可能會不理解我們,甚至跟我們的信仰相衝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放棄自己的信仰,還是為了信仰傷害身邊的人?
  • 淺談自己對「信仰」的理解
    關於「信仰」這個話題,我想從昨天的我們知道,基督教徒信「耶穌」,這是一種宗教信仰,所以今天小編也想說說「信仰」這話題,談談自己對「信仰」的一些簡單的理解。對!只是「淺談」,不「深究」!————來自《現代漢語詞典》信仰的本質是相信其正確,甚至寧願相信其正確,不在於其是否真實。所以,信仰無所謂真假,有信仰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因為堅持這種信仰使自己有所追求、有所寄託。信仰是對人生意義的一種假定。
  • 我在福來雞失去了信仰
    為了成為最好的基督教護教者,我學到了很多關於支持和反對基督教的論據,並且對那些在我成長過程中對我影響最大的辯護者肯·漢姆(Ken Ham)的作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他就神創論的科學正當性與比爾·奈(Bill Nye)展開辯論時,我法學院正念到一半,組織了一場辯論觀賽派對,點了披薩,召集我的福音派同事一起為漢姆加油。所以,想像一下,看著我兒時的偶像在我眼前被如此尷尬地毀掉,那是多麼的毀滅性。
  • 《伊洛納》魔法師信仰什麼 魔法師信仰詳解
    導 讀 伊洛納是一款Roguelike角色扮演遊戲,遊戲中的角色可以信仰神明,那麼魔法師職業信仰什麼呢?
  • 《天道》信仰是什麼?有信仰的人和無信仰的人差別大嗎?
    在天道這部電視劇中,芮小丹信仰天國的女兒,丁元英信仰理性,一顆向道之心,一顆執著天道本身的智慧。就連歐陽雪、肖亞文也有自己信仰。唯一區別是,王廟村的信仰是「迷信」,信基督、信牧師,信皇恩和王權,但是這樣都讓他們心安了,所以信仰不論是什麼,有比沒有好,這是觀念中的牢。
  • 神明信仰:兩岸王爺信仰源流
    [記者黃德展 石獅蚶江報導]王爺信仰是臺灣影響很大的民間信仰,特別是在臺灣南部特別盛行,俗語有:「南王爺、中媽祖」說法,還有「三月瘋媽祖、四月王爺生」諺語。根據1981年調查,臺灣的王爺廟,共有753座,廟宇數量均全臺之冠,從中可以看到王爺信仰在臺灣的巨大影響。
  • 信仰與新教育
    這裡所說的相信,其實就是信仰。孔子說:「食色性也」。什麼是「性」呢?《中庸》詮釋說:「天命是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大意是,天所賦予人的東西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依照道來修養自身就是教化。人經教化而有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信仰。倘若沒有精神信仰,唯有飲食男女,則人與動物無異。信仰是什麼?有一個簡單的公式:信仰=理性+情感。
  • 信仰的重要性
    信仰不一定是宗教,也可以是一種信念,一種穩定的價值觀、人生觀。每個人都需要信仰,沒有信仰的人,容易空虛、迷茫;有信仰的人,懂得如何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世界。信仰對一個人的重要性(聖嚴法師)  信仰是自己對生命的體驗。有些事情,如果缺少信仰,怎麼也無法解答;有了信仰之後,至少有一部分問題能獲得解決;由此再繼續深入,就可以漸漸體會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