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他們選定交通的話題是:耶穌是真實存在,也是真實復活過的。具體內容我也記得不清楚了,因為我不相信曾有人復活過,當時我還以為我也要說,想了半天才想到一句:我們不應該奔著清明節的死而活,還有更精彩的活法。既不反駁他們的觀點,也不失去我的立場。最後當然我不是基督教徒,所以也不用發言。在場的還有一位是一位上了年紀的老奶奶,她帶來了她的女兒,可能是我的錯覺,我覺得她女兒來是因為擔心老奶奶入了邪教,我看見她眼中並不對基督教徒進行的事情感興趣。
即將離開的時候,主持人給了我三本書,分別是林獻羔的《靈音小叢書之三十四——福音》、張鬱嵐的《認識真理》、《聖經》。他們相信主的存在,相信如今的生活是主替他們受刑換來的,相信對聖靈的禱告能被上帝聽到,上帝會幫助他們。他們是正常人,大部分受過高等教育,很難從外表分辨。
回來之後我想認真讀一下這三本書,但是一旦持著懷疑的觀點去看,總是覺得很荒謬,我甚至在懷疑我是不是近代那個高聲質疑法拉第的人:電有什麼用呢?
為此我查了一些文獻(當然不能否認,存在我所能看的都是別人想給我看的這樣的情況)。
我國現有信教民眾已佔人口比例達到10.1%,其中少數民族信教人數佔的比例更大。我國56個民族中,全民信教的就有22個。宗教信仰問題的社會根源主要是因為不確定的社會現實、滯後的社會意識形態,而大學生信教原因主要是在幻想中實現人的社會本質、西方價值倫理的衝擊。(《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馬克思主義社會觀分析》,孫全勝,2019)
據 2014 年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大學生中信仰基督教的人數比例遠遠高於普通群眾的比例,全國大學本專科在校生約 2500 萬人,信仰基督教的比例達到 7% 左右,絕對數量在 175 萬人以上。(《大學生基督徒信仰現狀、皈依原因及其對策探究——基於廣東財經大學的抽樣調查》,曾志輝,吳韻,2020)
本次調查中,96.5%的大學生不信仰基督教。在不信仰宗教的原因選擇上,27.6%的大學生明確表示「信唯物主義」,5. 3%的大學生「感覺宗教與社會主流思想相悖」,而3. 5%的大學生則明確表示「信仰其他宗教」。有32. 6%的大學生表示不信仰是因為「說不清」,這樣的選擇顯示了部分大學生的信仰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有隱性發展為宗教信仰的可能性。31. 1%的大學生認為「感覺宗教的東西是虛無縹緲,與自己無關」,所以不信仰。通過對本次調查中的大學生基督教信仰狀況和政治面貌交叉分析,發現調查對象中有129名大學生是正式黨員或者預備黨員,其中有個別黨員表達了有信仰的傾向。這顯然違背了《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的「黨員不準搞封建迷信,不準信仰宗教,不準參與邪教,不準縱容和支持宗教極端勢力、民族分裂勢力、暴力恐怖勢力及其活動」的規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也明確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在學校進行宗教活動。」(《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基督教信仰現狀調查研究——以S省8所高校為樣本》,向專,班惠英,2020)
那我國對信仰的態度是什麼呢?
習近平指出,在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旗幟下,同宗教界結成統一戰線,是我們黨處理宗教問題的鮮明特色和政治優勢。共產黨員要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無神論者,嚴守黨章規定,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宗旨,絕不能在宗教中尋找自己的價值和信念。宗教團體是黨和政府團結、聯繫宗教界人士和廣大信教群眾的橋梁和紐帶,要為他們開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尊重和發揮他們在宗教內部事務中的作用,努力建設政治上可信、作風上民主、工作上高效的高素質領導班子。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要最大限度把廣大信教和不信教群眾團結起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要引導信教群眾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維護祖國統一,維護中華民族大團結,服從服務於國家最高利益和中華民族整體利益;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文化,努力把宗教教義同中華文化相融合;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自覺接受國家依法管理;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說到底,我到底在信仰什麼呢?
有人說,我在信仰「祖宗」。
我們信仰「祖宗」依據主要是認同炎黃子孫、傳承的力量、不斷的發展。(《為何說中國人的信仰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信仰?》,百家號-歷史真相,2019)
我更認同的是:我信仰
默化於心的儒教信仰。體現在,1、尊重知識、重視教育,2、勤勞與艱苦奮鬥,3、處事執中,4、有強烈的家庭責任感、看重親緣紐帶,5、有以「智仁勇」為核心的自我要求,6、有「治平」的抱負,7、士大夫治國,8、推崇規則、秩序、穩定,9、大一統,10、天人感應與人本主義。自上古至於今,以上十條所代表的儒家道統早已深深刻印在中國人心中,這就是中國人的儒教信仰。儒教信仰根植於我們內心,是我們道德、觀念的來源,決定了我們政權、社會、家庭的結構。
釋道。佛教信仰和道教信仰,其信仰者的數量佔總人口的比例不大,但其「宗教特徵」相對於儒教來說更明顯。佛教追求智慧與覺悟,道教追求自由與解脫。
而廣義來說,中國人不服神鬼、不畏山川、不拜天命,相信天地之間人為最大、相信人類可以控制一切,崇尚人的主觀能動性,這便是中國人最最根本的信仰。(《淺談中國人的信仰》,知乎-三九先生,2018)
那麼最後,信仰不同就不能一起愉快地玩耍了嗎?
互助奔向同一個大目標,我覺得是能夠做到的,但是兩個人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總會產生互相同化的趨勢,倘若雙方信仰都十分堅定,我覺得可能不行。
熵增原理就是孤立熱力學系統的熵不減少,總是增大或者不變。早在1943年,在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的多次演講中,薛丁格就指出了熵增過程也必然體現在生命體系之中,其於1944年出版的著作《生命是什麼》中更是將其列為其基本觀點,即「生命是非平衡系統並以負熵為生。」人體是一個巨大的化學反應庫,生命的代謝過程建立在生物化學反應的基礎上。從某種角度來講,生命的意義就在於具有抵抗自身熵增的能力,即具有熵減的能力。在人體的生命化學活動中,自發和非自發過程同時存在,相互依存,因為熵增的必然性,生命體不斷地由有序走回無序,最終不可逆地走向老化死亡。(百度百科,詞條-熵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