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重要性

2021-02-25 琳瓏閣工藝珠寶

  信仰,會使一個人充滿智慧、理智、動力,使自己得到升華,是長久的信賴與依靠。信仰,是心靈的支撐和人生的方向。信仰不一定是宗教,也可以是一種信念,一種穩定的價值觀、人生觀。每個人都需要信仰,沒有信仰的人,容易空虛、迷茫;有信仰的人,懂得如何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世界。

信仰對一個人的重要性(聖嚴法師)

  信仰是自己對生命的體驗。有些事情,如果缺少信仰,怎麼也無法解答;有了信仰之後,至少有一部分問題能獲得解決;由此再繼續深入,就可以漸漸體會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但是,一般人講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通常是指對他人付出、對社會關懷,至於是否有一個永恆的生命存在,不見得在他的關心之列。

  永恆的生命究竟是什麼?是文化、歷史嗎?這隻對了一半。人類的文化、歷史會隨著時間生滅,甚至地球也有毀滅的一天,到時侯誰也不知道孔夫子、釋迦牟尼佛究竟是何人。

  地球會毀滅,人類的文化、歷史會消逝,但生命是永恆的。為什麼說生命是永恆的?因為除了文化、歷史的生命之外,尚有我們自己個人的精神生命存在,也有人稱為「靈」的生命。從佛教的角度來講,精神的生命就是「福」、「慧」兩種功德。「福」是為眾生奉獻、造福;「慧」是般若、無我的智慧,這兩者的生命都是永恆的,不僅僅存在於一生一世,也不受限於歷史文化之中,而是生生世世延續下去。

  佛教將修行證得福慧圓滿的人,稱為「解脫者」。解脫者最後到哪裡去了呢?解脫者的存在,是時間和空間無法限制的,不一定在我們這個世界重複出現,他隨時隨地可在任何一處的時空出現,那叫做「功德身」,也叫「智慧身」。這是佛教對於永恒生命的信仰。

  對人而言,具備這樣的信仰是很重要的,否則,生命徒然只在世間來來去去,最後到哪裡去?人的價值又在哪裡?地球、宇宙也有毀滅之日,人的價值是否因此而消失?若從信仰的角度來看,永恆的精神生命是存在的。

信仰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濟群法師)

  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有許多人沒有宗教信仰,也不曾意識到信仰對於人生的作用。尤其在中國社會,許多人對宗教都缺乏正面認識。在這樣的前提下,信仰需求或者被扼殺在搖籃中,或者轉化為其他需求。至於那些終日為衣食奔忙或沉溺聲色的人,從未思考過人生大事,自然也覺得信仰是可有可無的。

  但信仰所關注的是人生大事,包括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包括對人生價值和生命自我的認識,也包括心靈的關懷及煩惱的解脫。這些都是人類永恆的問題,不會因為我們的忽略而不再存在。事實上,但凡有思想的人都可能碰到。一旦涉及這些問題而沒有宗教信仰作為支撐的話,人生往往會陷入迷茫之中。

  人們在年輕時往往會有許多理想和追求,當他們將全部精力投入其中時,或許還意識不到信仰的意義。隨著人生閱歷的豐富,對世俗生活的虛幻才會有深切體會。尤其是到「老來歲月增作減」的時候,名利地位也好,家庭事業也好,與即將到來的死亡相比,似乎都顯得不再重要。所以,人們在晚年更需要信仰的支撐,這也是信徒中老年人居多的主要原因。也因此有人認為,信仰只是老來的安慰,年輕時關注信仰還為時過早。

  就佛教來說,既有出世的層面,也有入世的層面,絕非消極避世。它所關注的不僅是生死大事,也包括對現實人生的改善。佛陀在《善生經》中,就對世人如何處理家庭關係、如何看待財富等問題作了非常具體的開示。如果我們年輕時就依教奉行,會少走很多彎路。反之,若一生為欲望奔忙操勞,且不論結果如何,難免沾染許多不良習氣,老來想要改變也往往力不從心。同時,對信仰的實踐也需在年富力強時進行。歷代祖師大德多是在年輕時便開始修道,佛陀更是在三十五歲便已覺悟。同樣是接受教育,在年輕時開始更好,還是到晚年開始更好呢?

  信仰是尋找一種終生的依賴,這種依賴將貫穿我們整個人生。每個人都有自己尋找信仰的契機,但這只是出發點,關鍵是在此基礎上引發正確的信仰。從佛教的角度來說,如果只是因為遭遇挫折而尋求心靈安慰或精神寄託,並不是佛教所提倡的發心,很難引發健康的信仰,對我們探索真理也不會有切實的幫助。

  不可否認,苦難和挫折也是引發信仰的因素。因為人生有種種苦難,我們才會生起離苦得樂的願望。生命是脆弱的,佛陀當年也正是有感於世間生老病死的痛苦才發心求道。所以,信仰並非逃避現實的手段,而是改善人生、探索真理的動力。

信仰對一個人的重要性(宗性法師)

  風箏正因為有一根線可以依憑,才確保自身能夠在廣袤的天空自由安全的飛翔。同樣,如果人確立了正確的信仰,它就會讓你生活在安全中。為什麼?任何一個信仰體系,絕對會對人不好的行為作出規範,對好的東西進行宣揚。這就是佛法講的止惡修善。

  任何一個信仰他都不會教你幹壞事,因此他就對你的言行,有一定的約束和規範,而這個規範和約束,恰恰就是你的護身符,恰恰就是你的鎧甲。這個道理就像法律一樣,法律條款是針對全社會的人規定的,對於一個不違反任何法律規定的人,這個規定有沒有用?沒用!你不會受到制裁,也就是給你安全。如果法律規定不能幹的,你偏要幹,那它就會制裁你。所以,你的人生確立一個信仰後,你就會生活在安全之中,人生就不會迷失方向。

  像大海裡的船一樣,有指南針就有方向感,他會知道目的地在哪裡,他要停泊的港灣在哪裡,他就不會在大海裡打轉轉。很安全的同時他會活得很充實,為什麼?他一旦選擇了這個信仰,就會為這個信仰去做應該做的。他除了平常的生活外,還會為了信仰而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和道德境界,他就不會覺得無所事事,他就會很充實。與此同時,一旦確立了信仰,他會嚴格的要求自己,這個信仰規定我們人應該怎麼樣。他一旦要幹壞事,就會想:不行,我是有信仰的人,我要對我的信仰負責任。他馬上就會給自己一個警戒和約束。

相關焦點

  • 薦書 | 寫給每個人的信仰指南:麥格拉思《信仰與信經》
    》,作者用短短五章的篇幅向我們展現一幅基督教信仰的「全景」,非常精彩。這本書通俗易懂,適合不同生命階段的基督徒以及追尋信仰的慕道者;內容豐富,有足夠的探討空間,是小組、讀書會、慕道班、成人主日學等群體討論的極佳材料。單擊文中圖片即可購買這本《信仰與信經》,了解更多麥格拉思作品,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連結。「基督徒相信什麼?他們為何相信?這信仰給他們帶來什麼改變?
  • 交易的成功,源於無比堅定的信仰,做個有信仰的交易者
    文 | 卓越老師今天跟大家聊聊關於信仰這個話題,可能聽起來有點大,有點虛,有興趣的可以聽下。其實我們給大家分享的這些品種,都是參考我們這個理念規則來的,雖然很簡單,但是我們對它有信仰。不管市場如何的波動,不管市場上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只要出現符合我們規則的機會,我們就可以去輕倉參與,我們只要控制好風險,其它一切都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 《信仰與信經》:寫給每個人的信仰指南 | 麥格拉思「人人叢書」第一本
    這本書通俗易懂,適合不同生命階段的基督徒以及追尋信仰的慕道者;內容豐富,有足夠的探討空間,是小組、讀書會、慕道班、成人主日學等群體討論的極佳材料。單擊文中圖片即可購買這本《信仰與信經》,了解更多麥格拉思作品,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連結。「基督徒相信什麼?他們為何相信?這信仰給他們帶來什麼改變?
  • 青島大學商學院2020年入黨積極分子培訓(四)| 「信仰點亮夢想,青年...
    信仰的力量:堅守與傳承李老師講述老一輩革命家的故事和新中國建設者的故事,深入闡述了信仰堅守的重要性。李老師指出,時至今日,信仰仍需要傳承,青年應當擔當時代責任,砥礪奮鬥,將堅定的信仰轉化為切實的行動力,練就過硬本領。李老師強調,信仰也可以平凡而偉大。
  • 民俗|信仰的傳承(下)
    在科技和都市化高速發展的今天,仍有許多人堅守著信仰,堅守著文明的傳統,對於儀式的堅守與秉持,無論順逆,無問西東。攝影/靳松今天,我們就一起去古老而神秘的內蒙古,去看看,這片高原上的人們,關於信仰的堅守與傳承。祭祀在人類文明誕生開始,祭祀便應運而生。源遠流長的蒙古族的祭祀源於古代薩滿教的圖騰崇拜和對大自然的敬畏心理。
  • 從成長背景看信仰經歷
    著有《轉化生命的友誼》、《幸福真諦》、《心靈渴望》、《師徒之道》、《喜樂放逐者》等,編輯有「信仰與靈修經典」系列。今天,我們基督徒的生活正面臨極端的個人主義。我們需要從實際的環境裡看個人的信仰歷程,認識到神對我們的呼召乃是一生之久的呼召,這包括了一生一世的侍奉,因此是需要有異象及忍耐的。
  • 培植偶得 l 信仰是教育的靈魂
    我願我們都努力,努力做到那以教育為信仰的人!」 這些不同尋常之見都在說: 教育需要信仰,教師應成為有教育信仰的人。 什麼是信仰呢? 一個人對客觀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是價值觀。 信仰不但是道德行為的動力,也是人生路上的「指向燈」。信仰是人生最根本、最重要的價值源泉,是人生最神聖、最崇高的意義追求,是人生最認真、最徹底的生命抉擇。
  • 從「約壹一1-4」談信仰認識
    作者在其年老的時候,把其對信仰的認識和體驗告訴當時的信徒,讓當時的信徒認識這份信仰,持守這份信仰。願藉著約一1:1-4這段經文來認識我們的信仰,以期在現在的時代更好地堅定、持守信仰。1:1a論到從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在這小節經文中,作者提到「從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起初」跟約翰福音的「太初」在希臘文意思相同。
  • 信仰不是宗教,那麼信仰是什麼?
    雪漠:不要把信仰掛在嘴上◎聽眾:您講到信仰,我就想請教三個問題:第一,您覺得,在這個缺乏信仰的年代,我們應該建立一種怎樣的信仰?第二,當我們建立了自己的信仰時,身邊的人可能會不理解我們,甚至跟我們的信仰相衝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放棄自己的信仰,還是為了信仰傷害身邊的人?
  • 到底什麼是信仰?信仰分為幾種形態?
    信仰帶有主觀和情感體驗色彩,特別體現在宗教信仰上,極致甚至會喪失理智。信仰的概念心靈產物信仰是心靈的主觀產物,宗教或政黨起了催化劑的作用。沒有宗教和政黨,人同樣可以擁有信仰。信仰是個人的意識行為,靠集體建立起來的信仰難以長久,靠集體的信念建立起來的信仰會隨著某個宗教、政黨、組織的解體而煙消雲散。信仰的內容五花八門,千奇百怪。天人合一信仰、上帝信仰、佛信仰、科學信仰、對權利、地位、金錢、聲譽、美色等的痴迷和崇拜也是信仰,「及時行樂」、「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得過且過」等也是信仰。信仰是一種靈魂式的愛、關愛,它是人類的一種情緒。
  • 《伊洛納》魔法師信仰什麼 魔法師信仰詳解
    導 讀 伊洛納是一款Roguelike角色扮演遊戲,遊戲中的角色可以信仰神明,那麼魔法師職業信仰什麼呢?
  • 楊慶堃 | 民間信仰的公眾性
    因而,來自不同階層的人們可以在共同立場上,接受同樣的民間信仰。無論是什麼樣的公共宗教儀式場合,也無論是舉行廟會、求雨或是慶祝某一公眾的節日,宗教都起到了共同信仰象徵的作用。在宗教的引導下,人們打破了平日各自不同的生活界限,完全投入到社區活動中。作為宗教功能的一種,每一地區主要寺廟的多神信仰屬性的發展可能就是為了適應社區整合的要求。
  • 《天道》信仰是什麼?有信仰的人和無信仰的人差別大嗎?
    在天道這部電視劇中,芮小丹信仰天國的女兒,丁元英信仰理性,一顆向道之心,一顆執著天道本身的智慧。就連歐陽雪、肖亞文也有自己信仰。唯一區別是,王廟村的信仰是「迷信」,信基督、信牧師,信皇恩和王權,但是這樣都讓他們心安了,所以信仰不論是什麼,有比沒有好,這是觀念中的牢。
  • 論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
    大女兒今天讀七年級,顯然她在學校受到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認識到愛國主義的重要性。我小兒子還在讀一年級,自然無法像我們一樣領悟透徹,但令人欣喜的是,這兩天他竟然獨自哼唱《我和我的祖國》,令我很欣慰。 愛國主義是一個人必備的高尚情操,也是一個人人生信仰。具備了愛國主義,可以豐富一個人的精神境界。愛國主義教育對個人來說,能夠幫助個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個人的人生充滿了意義。
  • 神明信仰:兩岸王爺信仰源流
    [記者黃德展 石獅蚶江報導]王爺信仰是臺灣影響很大的民間信仰,特別是在臺灣南部特別盛行,俗語有:「南王爺、中媽祖」說法,還有「三月瘋媽祖、四月王爺生」諺語。根據1981年調查,臺灣的王爺廟,共有753座,廟宇數量均全臺之冠,從中可以看到王爺信仰在臺灣的巨大影響。
  • 信仰與新教育
    這裡所說的相信,其實就是信仰。孔子說:「食色性也」。什麼是「性」呢?《中庸》詮釋說:「天命是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大意是,天所賦予人的東西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依照道來修養自身就是教化。人經教化而有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信仰。倘若沒有精神信仰,唯有飲食男女,則人與動物無異。信仰是什麼?有一個簡單的公式:信仰=理性+情感。
  • 長江日報:訴權得彰是信仰法治的第一步
    在依法治國的語境下,我們常常辨析法律的信仰與信仰的法律,反覆重申司法權威的重要性,可一旦連信任都不在,權威和信仰就更是縹緲無力。下大力氣解決「立案難」問題,其實是看到了維護公民訴權,於司法而言的基礎性作用。 作為與「執行難」、「申訴難」並列的法院「三難」之一,「立案難」是一個老問題。
  • 關於信仰
    (《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馬克思主義社會觀分析》,孫全勝,2019)據 2014 年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大學生中信仰基督教的人數比例遠遠高於普通群眾的比例,全國大學本專科在校生約 2500 萬人,信仰基督教的比例達到 7% 左右,絕對數量在 175 萬人以上。
  • 中國人不信仰宗教,中國人追求的是道!
    你冷靜思考就會發現,國人這種行為,他更像和宗教裡面的「神」做某些交易,而不是真正地去信仰宗教。這也是中國人為什麼不能像西方人那樣,對宗教那麼虔誠的緣故吧。功利性思想教人什麼東西是有用的,有什麼功效,然後這個東西如何被我所用,如何的利於我。然而帶有功利性思想的中國人就沒有信仰了嗎?錯!中國人追求的是比宗教還要高的信仰,這個信仰就是道!
  • 重拾信仰
    讀完此書,耳畔縈繞迴蕩的是四個字:重拾信仰。如果包容是一種智慧的話,這種智慧恰恰源於信仰。在這個浮躁、熱鬧的消費時代,終於有越來越多的人,甚至包括一位重量級的媒體大亨,開始靜下心來認真討論心靈問題和信仰問題,這真正佐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和社會文明的進步。兩人的對話從柏林圍牆的倒塌開始,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