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民間信仰」泉州的天公信仰

2020-12-23 wumingdong

在中國民間信仰中,天公,又稱天帝、玉皇大帝、玉皇上帝、昊天上帝、玉皇、玉帝,是至高無上的神祇,號稱昊天金闕至尊玉皇上帝,總管三界十方,是神鬼世界真正的皇帝。 我國敬天、畏天的思想由來已久。據傳上古唐堯時敬制鹹池之舞,帝舜興五禮以敬享上帝;商湯伐桀,周武王伐商,都要昭告於上天;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蒼天信仰有所淡薄。春秋戰國以前,對「天公」的崇拜是屬於樸素的自然崇拜。東漢以後,佛教傳入我國。佛教宣揚因果報應六道輪迴,天公賞善罰惡的思想成為人們共有的信念。到了唐宋時期,道教發展很快,將原來廣泛流傳的敬天畏天思想發展為具體的偶像崇拜,並尊稱為玉皇。 天公信仰歷史悠久,信仰面廣,從朝廷到平民百姓、從城市到農村、從老人到小孩普遍存在,其宮廟遍布全國各地。

天公信仰在泉州尤為普遍,泉州東街元妙觀,又稱天公觀,奉祀玉皇。泉州人家家戶戶都掛「天公燈」,上面書「祈求平安」和一個「心」字,表示一心誠敬,乞求玉帝賜福於民。正月初九為「天公誕」,泉州玄妙觀「最熱鬧,初八、初九、初十三日,觀之董事即在觀中懸燈結彩,早晚奏樂演戲。清晨迄暮,男女老幼,持瓣香、陳八珍叩拜階前者相接。晚於觀門外仿燔柴而祭意,斫柏木六、七寸長,造塔形,投於火尖處焚之,光灼霄漢。」 泉州還有「做天香」的習俗。「做天香」是規模較大的社會性祭天盛典,一般在重大天災,如水災、火災、瘟疫及其他大災之後;或風雨不調;或五穀豐登年景。「做天香」的目的是因為公眾有罪衍,上天以災禍示警,人們要謝罪;豐年則謝神,或至誠祈求,禱告天公賜福。祭天盛典一般由郡城鋪境或村社舉辦,由道土主持,時間三、五天不等。

關於泉州城「做天香」盛典,《溫陵舊事》載:泉城各鋪境於正月間分別擇日舉行朝拜天公、祈年降福的賽會。事先由地方推舉有錢有名望的士紳主持,鳩金請期,設醮迎神。屆時,富裕人家自報出錢妝閣,僱人或扮成神像,或扮作傳說中人物,坐立於高座或軟棚上頭,由四至八人拾著遊行,常有數十臺。又以閭裡自報扮成騎士、軍校、蒼頭、旗手,舉著戈鋌矛戟、龍頭鉤鐮等武器;高招旗、五方旗、帥旗、三軍司令旗各色旗幟,每有百餘人。更雜以馬上吹、步吹、五音、銅鼓等樂隊;抬出境內的大小神像,浩浩蕩蕩地巡遊街境。至夜,又以鑼鼓呼人家門首點燈,到二更時,不論大小人家各執長柄方燈一盞,上書「風調雨順,祈保平安」等字上街遊行,其中又間以鐘鼓及香架數百具,火炬以千百計,長街望如同星河。

泉州民俗,凡結婚、生子、壽慶皆要拜天公,感謝天公,興辦「謝天」盛典,攜帶祭品往天公觀「燒天金」。平常過年,在本宅「祈年拜天」燒天金,祈求上天賜福。

相關焦點

  • 泉州全市各宗教場所停止開放 「佛國」顯冷清因為有「信仰」
    泉州網2月3日訊(記者 廖培煌 通訊員 吳觀宇 向知燕)往年的農曆正月初九「天公生」,泉州民間都要「敬天公」,大大小小的宮觀廟宇香火鼎盛、熱鬧非凡。昨日又是正月初九,但全市靜謐祥和,多數村莊取消了「敬天公」儀式,人們更多的是在家裡祈願。
  • 泉州民間拜神明農曆日期一覽
    泉州民間有哪些神佛信仰 農曆敬附諸聖誕辰日期一覽今日泉州網2月15日訊 古城泉州被稱為世界宗教博物館,佛、道、儒等宗教和民間信仰在此兼容並包,遍布城鄉的宮廟中出現各種神明同時奉祀的奇特現象。因為拜神明少不了廟宇和神龕,在泉州但凡有人祭拜的神明都會有一座寺廟或一間殿堂,比如泉州天后宮、關帝廟、鳳山寺,等等。
  • 閩南民間信仰隨大陸移民傳入臺灣,是水土不服呢?還是發揚光大
    民間宗教信仰在世界範圍來說,已經成為人類必須的一種通俗活動。祖國寶島臺灣,有近八成的民眾擁有宗教信仰,逾五成民眾經常參加各類型的宗教儀式與慶典。那到底臺灣的民間宗教信仰,緣何而來呢?又如何在臺灣得到發展和發揚呢?臺灣民間信仰廟宇眾多,所奉祀的神祇繁雜,大體上可分為全國性神祇和地方性神祗兩大類型。
  • 專題報導:五店市閩南民間信仰「大觀園」
    當日,來自泉州地區蘇黃彭柴曹羋(莊)六姓的300多位族人,共在莊氏家廟慶祝先祖陸終公的誕辰。  僅隔一日,5月13日,五店市傳統街區又是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原來,是位於街區祖佛主公的觀音送往南海進香後返程回來……  魅力文都 印象五店市  「東亞文化之都泉州有著『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千餘年來,各種民間信仰相互融合是一大特色。」
  • 神明信仰:兩岸王爺信仰源流
    [記者黃德展 石獅蚶江報導]王爺信仰是臺灣影響很大的民間信仰,特別是在臺灣南部特別盛行,俗語有:「南王爺、中媽祖」說法,還有「三月瘋媽祖、四月王爺生」諺語。根據1981年調查,臺灣的王爺廟,共有753座,廟宇數量均全臺之冠,從中可以看到王爺信仰在臺灣的巨大影響。
  • 泉州古老民間舞蹈——火鼎公火鼎婆
    而閩南地區的「火鼎公火鼎婆」正是源自對於「火」和「火神」的崇拜,是對「火神」崇敬而衍化為一種獨特的民間舞蹈。 油炸秦檜說  表演油炸秦檜的故事衍化而來。 城隍「火鼎踩路」說  據近些年調查,「火鼎公火鼎婆」舞蹈系源於泉州民俗中的城隍、王爺等神出巡時,抬火鼎「踩路」的民間習俗。
  • 媽祖聖德,兩岸傳馨——泉州天后宮:下
    重修泉州天后宮碑記     明清時期,大量閩南人民移居臺灣,把泉州的媽祖信仰也帶到了臺灣,並在那裡建廟奉祀,使媽祖成為臺灣地區最主要的民間神祗我覺得從感情方面交流特別是民間交流從感情方面出發是非常好的。」多年來參與接待臺灣來訪團體的黃澤民主任動情地向我們傾露了與臺灣同胞交流交往的直接感受。   記者參訪泉州天后宮的前一天,適逢臺灣鹿耳門天后宮組團前來,泉州天后宮管委會主任許曉暉因忙於接待,忙得不可開交,但許主任還是樂此不疲。
  • 普渡,泉州最不可缺的「非遺」| 卓越兄
    我的外婆家在泉州城東邊的霞淮,她家的普渡日是農曆七月十七。「下個月還有一次」「為什麼?水普嗎?」「定普!」「好久沒體會普渡的氣氛了吧?我也是昨天才體會了下,六七年都沒過了。」表弟在與我聊天時這麼說。一段記載說,泉州地區規模最大當推石獅龜湖大普,即把龜湖的13個村落分屬12個生肖(其中後安和侖後合屬猴),12年各輪流普渡一次,互相宴請,民間有「聞名龜湖大普渡」之俗諺。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在泉州舉行
    此次「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國宗教學會、中國宗教學會宗教人類學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民俗學會、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泉州師範學院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及泉州市區民間信仰研究會協辦,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泉州富美宮董事會承辦。
  • 泉州火鼎公婆:抬著油鍋過街表演(圖片)
    泉州火鼎公婆歷史由來   「火鼎公火鼎婆」這一民間舞蹈形式產生於何年代,至今難以確考。泉州火鼎公婆貧家「妝人」說  據泉州鯉城區江南鄉上村村民間老藝人楊式英介紹,該舞系始於清末。因其表演獨特,氣氛熱烈而風趣,遂廣為流傳,形成閩南地區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形式。「火神」崇拜說  人類對「火神」之崇拜,可溯源於傳說中燧人氏鑽木取火之時。自古以來,人們一直對「火」有著一種強烈的崇敬之意。而閩南地區的「火鼎公火鼎婆」正是源自對於「火」和「火神」的崇拜,是對「火神」崇敬而衍化為一種獨特的民間舞蹈。
  • 閩臺地區瘟神與王爺信仰
    配樂廣告:王爺信仰是臺灣影響很大的民間信仰,特別是在臺灣南部特別盛行,俗語有:「南王爺、中媽祖」說法,還有「三月瘋媽祖、四月王爺生」諺語。據1981年調查,臺灣的王爺廟,共有753座,廟宇數量均全臺之冠。
  • 2019池王爺信仰兩岸學術研討會 | 臺灣池學文:池王爺信仰與中華家訓家風之研究
    這也是閩臺兩地近千民間信仰的神靈誕生的一個必然發展過程,不僅符合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情況,也符合池浴德家族的發展軌跡。為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關於「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重要指示,與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池氏委員會積極推動「傳承池王爺信仰、弘揚傳統文化、共圓復興大夢」,強調兩岸兩個相同 ; 宗教信仰相同和風俗習慣相同,深化閩臺民間信仰的對接,感謝池津光會長提供寶貴的研究信息,相信通過此次學者專家的交流,充分闡述池王爺信仰的精神和文化教育意涵,在兩岸文化交流上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義。
  • 泉州中元節普渡習俗
    泉州民間鬼魂崇拜的習俗中,比較典型的當為敬祭亡魂的「渡」,它是揉合農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節和佛教盂蘭盆會而形成的民俗節日。在泉州有句俗語是「七月半祭祖」,這其實是人們對逝去先輩們的一種祭奠和表達哀思。每到中元節這一天,也有的在農曆七月選一天,人們以雞鴨魚肉、糖餅水果,甚至全豬(閩南語俗稱神豬)等供品祭祀先人,在門前路邊燒紙錢放爆竹普渡孤魂。
  • 泉州,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
    一千多年來,這條古街區猶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鏈,將泉州唐宋以來眾多絢麗多彩的文物勝跡和古街古民居以及附於其間的名賢逸事、民間傳說一一貫穿起來。每月的農曆二十六是開元寺最熱鬧的時候,這一天是開元寺的勤佛日,上萬人會在這天奔赴開元寺禮佛,隨之衍生的廟會也是滿滿人,如果你是第一次來泉州,千萬不要錯過。當「勤佛」結束後,可以到大雄寶殿東側,吃一碗免費齋面,這場從凌晨開始的信仰狂歡,最能將你我拉到地道的泉州生活中。
  • 東亞文化之都,泉州一個宗教的聖地
    「此地古稱佛國,滿街皆是聖人」這是宋代先聖朱熹,對泉州宗教的評價。說到閩南的傳統文化,不能不提的就是泉州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泉州在宋元時期就是中國世界級的通商港口,世界各地商客往來絡繹不絕,甚至許多人都在泉州定居。形成了泉州宗教信仰的豐富性,現今被稱為「世界宗教博物館」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婆羅門教、基督教、摩尼教、拜物教、猶太教等諸多宗教信仰。
  • 臺灣一媽祖廟分靈到泉州 450餘臺灣信眾巡境進香
    中新網泉州12月14日電 (孫虹陳健)位於臺灣雲林縣的麥寮拱範宮開展媽祖文化之旅,14日,來自臺灣的450多名信眾抵達福建泉州天后宮,並舉行盛大的繞境進香和古禮祭拜儀式。   下午14時許,在喧鬧的鑼鼓聲中,進香團帶著從臺灣帶來的傳統祭拜媽祖用具,由泉州府文廟廣場出發,鳴鑼開道,沿著塗門街、中山南路、天后路一路踩街抵達泉州天后宮,完成謁祖進香心願。   大鼓吹、舞龍隊、鑼鼓隊以及大搖人等傳統「陣頭」為繞境儀式增色不少。兩岸信眾或隨行護駕,或沿路祭拜,共同祈禱風調雨順,幸福安康。喜慶熱鬧的場面吸引不少泉州市民夾道觀看。
  • 順水而興的文興三王府 - 科教文衛 - 東南網泉州頻道
    這是一艘來自泉州府文興境文興宮(今北石文興宮)的「王爺船」,船內無人,只有神像,皆威儀莊嚴,且為軟身布雕成。艙中備有案桌、牲畜及信件、船牌、甲牌。「舟至則神靈備」,從此,王爺信仰在臺流傳開來。據1983年的臺灣寺廟調查顯示,當時臺灣主祀王爺的寺廟已有689座,佔全臺寺廟的九分之一,以臺南縣114座為最多。光陰荏苒,日月如梭。
  • 周日隨我去天公觀看熱鬧
    過年拜天公,泉州人篤信不疑,天公會給大家帶來福祉。泉州是一個多元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地方,眾多信仰參雜在一起並不突兀,信仰佛教,開元寺、承天寺、崇福寺這三大寺廟一年到頭香火旺盛;而道教的通淮關嶽廟更是泉州人的保護神,出門的、回家的、路過的,凡到泉州就任的,無不到關嶽廟去請安;元妙觀呢,也就是泉州人俗稱的天公觀,那是神聖的地方,參拜天公,也就是玉皇大帝,得更衣沐浴,盛裝厚禮,由當家的舉香,
  • 泉州有個鎮海宮,民間籌資300萬修建,供奉的英雄很少見
    泉州是閩南佛都,宗教文化繽紛多彩,這裡有中國最多的廟宇,供奉著最為琳琅滿目的神人。在泉州洛江一個鎮海宮裡,我就又認識到了一位英雄,平日裡絕對見不到他,恐怕也只有在泉州,一個寬容開放的城市,才會供奉著不同的英雄。這個鎮海宮,位於大名鼎鼎的洛陽橋西端,兩者相距不遠。
  • 李向平談當代中國的民間信仰
    在他看來,當下社會城鎮化加速,民間信仰及其信仰方式呈現了很大的變化。民間信仰與正統宗教是如何區分的?有些正統宗教在起源上也是民間信仰,為什麼後來有的演變成了正統宗教,有的沒有?李向平:民間信仰與正統宗教的區分,古已有之而當代沿襲。中國歷史上區別為正祀和淫祀,當代則是合法與不合法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