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五店市閩南民間信仰「大觀園」

2021-01-09 晉江新聞網

  5月11日上午,一場提線木偶表演在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莊氏家廟大門前舉行。當日,來自泉州地區蘇黃彭柴曹羋(莊)六姓的300多位族人,共在莊氏家廟慶祝先祖陸終公的誕辰。

  僅隔一日,5月13日,五店市傳統街區又是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原來,是位於街區祖佛主公的觀音送往南海進香後返程回來……

  魅力文都 印象五店市

  「東亞文化之都泉州有著『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千餘年來,各種民間信仰相互融合是一大特色。」晉江市五店市傳統街區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斌說,五店市傳統街區堪稱為閩南民間信仰「大觀園」,街區內包括有石鼓廟、祖佛主公、蔡氏家廟、莊氏家廟等十餘個宗教文化活躍的場所,既供奉著觀音菩薩、土地公、城隍爺城隍夫人等民間信仰「大咖」,也有順正王、陳金李夫人、二夫人媽、虎帥爺等地方保護神,如今不少民間信仰延伸的民俗還在街區裡保留和傳承著。

  那麼,閩南民間信仰及其習俗是如何產生的呢?據《晉江市志》記載,古代科技文化落後,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所造成的迷惑,使人們產生了泛神崇拜。加上歷史上各種宗教傳入晉江,相融演化,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具有濃鬱地方特色信仰崇拜民俗。

  千百年來,晉江民間泛神崇拜(即雜神崇拜)普遍又突出,人們以為宇宙萬物均有神明或鬼魅在主宰。諸如天有天公,海有龍王,地有土地,山神河鬼,花仙樹怪,甚至尿壺、馬桶也附有「鈴鎯公」和「棲棲媽」等。

  都裡鄉間,除各界分建都祀廟,各宗族建宗祠外,一個小小的村落甚至出現多座「擋境佛」、「角落神」、「土地公」等赫然的神觀佛廟。居民宅室,同樣也奉祀厝主、灶君、床母,以及關帝、菩薩、土地等,各種行業祀奉著形形色色的神明。

  閩南民間信仰,還隨著閩南人的足跡廣泛播遷移植到臺灣、香港、澳門和東亞、東南亞等地,成為海內外閩南人共同的精神家園。如,五店市的順正府大王公,其分香分布各地,遠至菲律賓,中國臺灣、香港等地,共百餘處。每年農曆九月初五是其誕辰日,從九月初一到初五,各地香客組成浩浩蕩蕩的儀仗隊,擎著當地旗號,一路敲鑼打鼓,抬著順正府大王公的分廟神像前來進香謁祖,信眾們覺得把祖廟的爐火帶回當地,分爐才會興旺!

  除此之外,閩南民間祭祀祖先也非常盛行,民間的祭祖活動有廟祭、墓祭、歲祭、生辰忌日祭,歲祭中有清明祭、端午祭、中元祭、冬至祭、除夕祭,宗族春秋還要舉行隆重「二祭」。如今,街區內的莊氏、蔡氏家廟就還保留著祭祀祖先的習俗。

  吳斌說,五店市裡目前保存著的各種民間信仰,體現著閩南地區海納百川的宗教特色,街區在建設過程中,把所有需要遷請他處的各類神佛統一安排在莊金土宅,供民眾進行民俗活動。今後,他們也將進一步保護、推動這些宗教民俗活動,讓閩南獨特的民間信仰成為街區一個精彩的文化符號,成為凝聚海內外晉江人的精神橋梁。

  順正王黃志

  信仰起源:順正王黃志的信仰始源於宋代,至今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結緣五店市:黃志祖籍廣東潮陽,生於宋孝宗丙午年(1186年),後隨父母遷居晉江。黃志十六歲時還是天生啞疾,父母為其到處求醫無果。忽然有一天,全家在田間耕耘勞作,一直以來啞口不言的黃志,望見青陽蔡次傅告假回故裡的隊伍,突其狂呼「蔡大人來啦!蔡大人來啦!」因此結識蔡次傅,並被收為書童。後來,黃志好學不倦,知天文識地理,德才超群,並坐化於石鼓廟,民眾塑為立身、雕木為神,青陽蔡氏俗稱「本宮公」。

  相傳,黃志成了神仙之後,每每都在民族危難之時顯應,助國救民,數建奇功,多次受朝廷敇封。其最後一次,是在明崇禎四年(1631年),蔡侃巡撫雲貴、建昌、四川時,黃志的英靈顯化助剿盜賊,功勳卓著,被敇封為順正大王。

  誕辰習俗: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五為順正王黃志的聖誕,民間俗稱為其「王公生」。近年來,王公生日之期,從農曆七月十八開始,各地信眾到五店市請戲敬獻,各種大戲可以連演100多場。有五店市的原住民說,除了「坐殿」的順正王外,街區內還有一尊順正王是「出鑾」的,當地有黑白喜事時,主人會邀請去鎮宅。

  另還有年兜守歲、酬謝順正王,祈順正王半年等相關習俗。

  信仰傳播:順正王信仰歷代香火旺盛,分香分布各地,遠至菲律賓,中國臺灣、香港等地,共百餘處。

網友評論: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

如果你對網站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到交流平臺反饋    【我要提建議】

相關焦點

  • 閩南文化日 晉江五店市閩南古戲、老手工藝、影視大咖看不停
    這裡是晉江五店市。五店市聯合中國電影家協會共同舉辦「電影名家走進五店市」活動,在晉江市市長劉文儒的帶領下,眾多影視大咖,以及來自中國電影協會、全國各地影視劇作家、導演30餘人領略了晉江五店市的建築民俗風情之美,更為五店市未來在電影方面的發展打開了思路。
  • 晉江五店市有哪些特色傳統美食?閩南風味吃透透(圖)
    五店市老晉江美食街  大唐酒旗招風,美食飄香盛況在晉江五店市重現,古樸的閩南古厝,各種閩南古早味美食一字排開,你可以邊看閩南古戲,邊享最醇正的泉州味道。自從打造老晉江美食街的消息一出,眾多草根美食家頻頻來「踢館」搶灘。
  • 閩南記憶:九龍江疍民的民間信仰
    因此,涉及疍民的民間信仰,五花八門,為數眾多。就全國範圍而言,疍民的民間信仰的主要有蛇(龍)、媽祖、龍母、玄武、海龍王等五種。九龍江疍民的民間信仰,與其它地方大抵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特色,譬如王爺信仰與水仙王信仰。在兩廣擁有大量信眾的龍母,九龍江一帶似乎就不曾聽說。
  • 閩南人,拜拜成風,佛教、道教自然不缺,民間信仰才是主流
    說到民間信仰,閩南可謂豐富多彩,以種類和數量論,閩南都可以稱得上是全國各民系中的佼佼者,閩南人常將信仰活動稱為「拜拜」,也就是祭拜、祭祀之意,而其拜拜的對象來源廣泛,從中國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傳說神靈到地方名士、鄉野術士和生靈,無所不包。
  • 閩南民間信仰隨大陸移民傳入臺灣,是水土不服呢?還是發揚光大
    民間宗教信仰在世界範圍來說,已經成為人類必須的一種通俗活動。祖國寶島臺灣,有近八成的民眾擁有宗教信仰,逾五成民眾經常參加各類型的宗教儀式與慶典。那到底臺灣的民間宗教信仰,緣何而來呢?又如何在臺灣得到發展和發揚呢?臺灣民間信仰廟宇眾多,所奉祀的神祇繁雜,大體上可分為全國性神祇和地方性神祗兩大類型。
  • 閩南古老儀式承載精神信仰
    原標題:閩南古老儀式承載精神信仰 閩南人作為漢族的一個民系,入閩後以村落聚居,奠定家族根基又通過群體性的跨海遷徙,形成以家族發祥地為文化符號的血緣和親情紐帶。祭祖是閩南人表達對祖先和祖籍地雙重敬意的重要活動。 閩南民間祭祖活動不但十分普遍,而且相當頻繁,形式也多種多樣。祭祖不但增強了家族的團結,客觀上也推動了閩南地區的經濟開發,促進了社會和諧發展。
  • 石鼓廟順正府大王公誕辰 "閩南旅遊新地標"民俗展演盛況空前
    民間籠吹來助興  閩南網10月11日訊 來晉江五店市感受原生態的閩南宗教文化活動,是極長見識的事。您瞧,農曆九月初五,位於五店市傳統街區內的石鼓廟順正府大王公誕辰活動,上演的就是原汁原味的閩南民間民俗。  你可以看看那成千上萬香客的香火煙燭映紅天的盛景,還可以聆聽閩南民間籠吹彈奏的閩南傳統曲牌;草臺上,《情天義海》、《狀元打更》等百餘場閩南古戲更是連軸轉,讓你大飽戲癮!
  • ...花式」報導——閩南日報社全媒體傾力打造農博會·花博會報導...
    在本次農博會·花博會報導中,閩南日報社全媒體傾力打造農博會·花博會報導盛宴。活動期間,閩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編輯進駐現場,利用文、圖、音視頻等各種傳播方式,在所屬的《閩南日報》、漳州新聞網網站、閩南日報微信號、漳州新聞網微信號、閩南雲報APP、漳州新聞網微博等媒體平臺進行全媒體報導,還利用新華社現場雲直播平臺、人民號、頭條號、百家號等,共同對展會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宣傳,實現了報導全程化、參與全員化、傳播全手段、影響更廣泛的效果,成為本屆農博會·花博會宣傳的一大亮點。
  • 2019海峽兩岸民間信仰文化論壇:聚焦池王爺信仰文化
    首屆2019海峽兩岸民間信仰文化論壇暨池王爺信仰文化兩岸學術研討會27日在廈門舉辦。 楊伏山 攝中新網廈門10月27日電 (記者 楊伏山)27日,首屆2019海峽兩岸民間信仰文化論壇暨池王爺信仰文化兩岸學術研討會在廈門舉辦,來自兩岸的專家學者從兩岸民間信仰五大方面展開專題深入研討。
  • 福建泉州十八景之一,被譽為閩南建築大觀園,紅磚古厝的傑出代表
    閩南建築的傑出代表,除了土樓,另一個就數那些獨具特色的紅磚古厝了。紅磚古厝又叫「皇宮起」,是福建四大民居形式之一,自五代以來,閩地的先民們將獨具閩南特色的建造技藝發揚光大,留下了眾多古厝遺蹟。泉州作為古厝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至今保留著眾多聞名全國的古厝群,而位於泉州南安的蔡氏古民居,更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 神明信仰:兩岸王爺信仰源流
    [記者黃德展 石獅蚶江報導]王爺信仰是臺灣影響很大的民間信仰,特別是在臺灣南部特別盛行,俗語有:「南王爺、中媽祖」說法,還有「三月瘋媽祖、四月王爺生」諺語。根據1981年調查,臺灣的王爺廟,共有753座,廟宇數量均全臺之冠,從中可以看到王爺信仰在臺灣的巨大影響。
  • 兩岸青年共研閩南文化:「真正有兩岸一家親的感覺」
    中新網漳州7月7日電(龔雯)「這邊很貼近臺灣文化,精神文化、民俗信仰的一些風格都和臺灣相近。」來自臺灣師範大學的研究生王阿勉經過此次閩南文化研習營活動,感受頗深。  7日,由閩南師範大學主辦的海峽兩岸青年閩南文化研習營在福建廈門落幕,活動為期7天,兩岸青年共同研習閩南文化,尋找到文化的認同感。臺灣青年實地參觀閩南師範大學福建僑鄉文化館。
  • 閩臺地區瘟神與王爺信仰
    歡迎收聽海峽之聲閩南話廣播《海峽文化講堂》節目,我是冬冬。  配樂廣告:王爺信仰是臺灣影響很大的民間信仰,特別是在臺灣南部特別盛行,俗語有:「南王爺、中媽祖」說法,還有「三月瘋媽祖、四月王爺生」諺語。據1981年調查,臺灣的王爺廟,共有753座,廟宇數量均全臺之冠。
  • 三分鐘快速了解「閩南王爺信仰」
    (一)代天巡狩與巡按制度王爺信仰最大的法力來自「代天巡狩」,名曰代替玉帝巡視四方、獎善罰惡。其現實源頭在於明代被發揚光大的巡按制度。明代政府為了節制省級官員的權力,由中央派出監察御史對省級單位進行監督、查核,並直接向中央匯報,故而代天巡狩有過府吃府、過縣吃縣的說法,但卻沒有過省吃省之說,因為監察御史便是以省為稽核單位。
  • 記閩南一次王爺信仰的祭祀活動
    我目睹的一場流行於閩臺地區的王爺信仰,在閩南東石、白沙的祭祀活動;農曆三月十八日(公曆4月13日),是閩南晉江東石鎮特有的六姓王爺誕辰之日。是日閩南各地的香客陸續湧進東石鎮白沙村。  白沙村隔海對面,就是國姓爺-鄭成功的故鄉福建南安石井鎮。傳說清軍為統一臺灣,派施琅大將軍率軍與鄭成功的部隊在此大戰,死傷不計其數。
  • 年味十足的濰坊 曉曉進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
    今天就跟著曉曉一起去領略一下濰坊十足的年味兒吧~今天帶大家來到的是位於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的濰坊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總佔地面積160000平方米,設有數十個景點和展廳。成人票價60元一人,兒童和學生還有優惠。
  • 多彩的閩南文化:鬥陣來學閩南語
    閩南文化係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區的人(主要是閩南人)共同創造並一代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地區性文化。閩南地區從西晉末年開始開發,在隨後的幾百年間,中原文化、百越文化、異國文化在這裡相互滲透、融合,孕育了包容多元文化的閩南文化。
  • 2020年全國臺聯繫統處級幹部暨優秀中青年臺胞培訓班在閩南師大開班
    9月20日上午,2020年全國臺聯繫統處級幹部暨優秀中青年臺胞培訓班在閩南師範大學開班。  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臺聯黨組書記、會長黃志賢出席開班式並講話:全國臺聯與閩南師大共建「全國臺聯幹部暨優秀中青年臺胞教育培訓基地」,是全國臺聯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推進臺聯全系統幹部和優秀中青年臺胞「加強思想淬鍊、政治歷練、實踐鍛鍊、專業訓練」的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工程;是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對臺工作重要論述、指示批示精神的具體行動;是貫徹「兩岸一家親」
  • 閩南民間賦予雞多種含義 雞湯顯主人誠意禮數
    其實,自古以來世人對雞就「偏愛有加」,人們在雞身上賦予了文、武、勇、仁、信「五德」,而在閩南民間信仰中,雞更是被當作吉祥的象徵,遇到敬天公、辦婚禮、「裝甌」等大事,都少不了雞。那麼,在閩南民俗中,雞到底有哪些美好寓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