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上午,一場提線木偶表演在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莊氏家廟大門前舉行。當日,來自泉州地區蘇黃彭柴曹羋(莊)六姓的300多位族人,共在莊氏家廟慶祝先祖陸終公的誕辰。
僅隔一日,5月13日,五店市傳統街區又是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原來,是位於街區祖佛主公的觀音送往南海進香後返程回來……
魅力文都 印象五店市
「東亞文化之都泉州有著『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千餘年來,各種民間信仰相互融合是一大特色。」晉江市五店市傳統街區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斌說,五店市傳統街區堪稱為閩南民間信仰「大觀園」,街區內包括有石鼓廟、祖佛主公、蔡氏家廟、莊氏家廟等十餘個宗教文化活躍的場所,既供奉著觀音菩薩、土地公、城隍爺城隍夫人等民間信仰「大咖」,也有順正王、陳金李夫人、二夫人媽、虎帥爺等地方保護神,如今不少民間信仰延伸的民俗還在街區裡保留和傳承著。
那麼,閩南民間信仰及其習俗是如何產生的呢?據《晉江市志》記載,古代科技文化落後,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所造成的迷惑,使人們產生了泛神崇拜。加上歷史上各種宗教傳入晉江,相融演化,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具有濃鬱地方特色信仰崇拜民俗。
千百年來,晉江民間泛神崇拜(即雜神崇拜)普遍又突出,人們以為宇宙萬物均有神明或鬼魅在主宰。諸如天有天公,海有龍王,地有土地,山神河鬼,花仙樹怪,甚至尿壺、馬桶也附有「鈴鎯公」和「棲棲媽」等。
都裡鄉間,除各界分建都祀廟,各宗族建宗祠外,一個小小的村落甚至出現多座「擋境佛」、「角落神」、「土地公」等赫然的神觀佛廟。居民宅室,同樣也奉祀厝主、灶君、床母,以及關帝、菩薩、土地等,各種行業祀奉著形形色色的神明。
閩南民間信仰,還隨著閩南人的足跡廣泛播遷移植到臺灣、香港、澳門和東亞、東南亞等地,成為海內外閩南人共同的精神家園。如,五店市的順正府大王公,其分香分布各地,遠至菲律賓,中國臺灣、香港等地,共百餘處。每年農曆九月初五是其誕辰日,從九月初一到初五,各地香客組成浩浩蕩蕩的儀仗隊,擎著當地旗號,一路敲鑼打鼓,抬著順正府大王公的分廟神像前來進香謁祖,信眾們覺得把祖廟的爐火帶回當地,分爐才會興旺!
除此之外,閩南民間祭祀祖先也非常盛行,民間的祭祖活動有廟祭、墓祭、歲祭、生辰忌日祭,歲祭中有清明祭、端午祭、中元祭、冬至祭、除夕祭,宗族春秋還要舉行隆重「二祭」。如今,街區內的莊氏、蔡氏家廟就還保留著祭祀祖先的習俗。
吳斌說,五店市裡目前保存著的各種民間信仰,體現著閩南地區海納百川的宗教特色,街區在建設過程中,把所有需要遷請他處的各類神佛統一安排在莊金土宅,供民眾進行民俗活動。今後,他們也將進一步保護、推動這些宗教民俗活動,讓閩南獨特的民間信仰成為街區一個精彩的文化符號,成為凝聚海內外晉江人的精神橋梁。
順正王黃志
信仰起源:順正王黃志的信仰始源於宋代,至今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結緣五店市:黃志祖籍廣東潮陽,生於宋孝宗丙午年(1186年),後隨父母遷居晉江。黃志十六歲時還是天生啞疾,父母為其到處求醫無果。忽然有一天,全家在田間耕耘勞作,一直以來啞口不言的黃志,望見青陽蔡次傅告假回故裡的隊伍,突其狂呼「蔡大人來啦!蔡大人來啦!」因此結識蔡次傅,並被收為書童。後來,黃志好學不倦,知天文識地理,德才超群,並坐化於石鼓廟,民眾塑為立身、雕木為神,青陽蔡氏俗稱「本宮公」。
相傳,黃志成了神仙之後,每每都在民族危難之時顯應,助國救民,數建奇功,多次受朝廷敇封。其最後一次,是在明崇禎四年(1631年),蔡侃巡撫雲貴、建昌、四川時,黃志的英靈顯化助剿盜賊,功勳卓著,被敇封為順正大王。
誕辰習俗: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五為順正王黃志的聖誕,民間俗稱為其「王公生」。近年來,王公生日之期,從農曆七月十八開始,各地信眾到五店市請戲敬獻,各種大戲可以連演100多場。有五店市的原住民說,除了「坐殿」的順正王外,街區內還有一尊順正王是「出鑾」的,當地有黑白喜事時,主人會邀請去鎮宅。
另還有年兜守歲、酬謝順正王,祈順正王半年等相關習俗。
信仰傳播:順正王信仰歷代香火旺盛,分香分布各地,遠至菲律賓,中國臺灣、香港等地,共百餘處。
網友評論: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
如果你對網站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到交流平臺反饋 【我要提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