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分鐘快速了解「閩南王爺信仰」
當船隻在海上遇到惡劣天氣和暗流時,他們除了以經驗控制海舶航行外,往往會採取祭祀海神的方式讓自己心安,其方式大體上是以盛具裝滿祭品投入海中,而其盛具往往以舟為型。在南洋沿海地區,當地土著也常以彩舟裝飾食物,或者盛裝禮物,該舉也被視為隆重禮儀。
-
閩臺地區瘟神與王爺信仰
歡迎收聽海峽之聲閩南話廣播《海峽文化講堂》節目,我是冬冬。 配樂廣告:王爺信仰是臺灣影響很大的民間信仰,特別是在臺灣南部特別盛行,俗語有:「南王爺、中媽祖」說法,還有「三月瘋媽祖、四月王爺生」諺語。據1981年調查,臺灣的王爺廟,共有753座,廟宇數量均全臺之冠。
-
根在海這邊:王爺信仰,兩岸遺產——閩臺同俗送王船
,與送王船相配套的迎王民俗活動在廈門的同安呂厝舉行,來自兩岸的上百個宮廟的萬名信眾匯聚在廈門一同感受海洋文化內涵的歷史民俗,來自兩岸的王爺廟的陣頭紛紛亮相,臺北、金門、澎湖等地的近百名臺灣鄉親也身著盛裝紀念著四年一次的送王船.
-
神明信仰:兩岸王爺信仰源流
[記者黃德展 石獅蚶江報導]王爺信仰是臺灣影響很大的民間信仰,特別是在臺灣南部特別盛行,俗語有:「南王爺、中媽祖」說法,還有「三月瘋媽祖、四月王爺生」諺語。根據1981年調查,臺灣的王爺廟,共有753座,廟宇數量均全臺之冠,從中可以看到王爺信仰在臺灣的巨大影響。
-
閩南人,拜拜成風,佛教、道教自然不缺,民間信仰才是主流
說到民間信仰,閩南可謂豐富多彩,以種類和數量論,閩南都可以稱得上是全國各民系中的佼佼者,閩南人常將信仰活動稱為「拜拜」,也就是祭拜、祭祀之意,而其拜拜的對象來源廣泛,從中國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傳說神靈到地方名士、鄉野術士和生靈,無所不包。
-
2019池王爺信仰兩岸學術研討會 | 臺灣池學文:池王爺信仰與中華家訓家風之研究
津光會長結合民間信仰誕生的原由、形成過程進行了深入的比對研究,得出結論:「捨身救萬民」的「池王爺」就是明代廈門進士池浴德!在明萬曆年間閩南8.0級大地震和漳州瘟疫期間,池浴德帶領池氏族人拯救災民、撫恤難民,「捨身救萬民」,故而從「普通人」升華到「聖人」,然後「神格化」,形成了今天萬民景仰的「池王爺」。
-
閩南沿海最火爆的民俗活動,經歷過的都無比震撼!
說起閩南地區的民俗信仰,莫過於代天巡狩王爺信仰了!沒錯,閩臺兩岸最多的廟宇當屬王爺廟宇。廈門海滄鐘山2019送王船王爺信仰最重要的是做「王礁」,也就是王爺信仰中最隆重的「送王船」。送王船是閩南地區最古老的傳統民俗活動,流行於閩南、臺灣沿海地區。
-
專題報導:五店市閩南民間信仰「大觀園」
晉江市五店市傳統街區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斌說,五店市傳統街區堪稱為閩南民間信仰「大觀園」,街區內包括有石鼓廟、祖佛主公、蔡氏家廟、莊氏家廟等十餘個宗教文化活躍的場所,既供奉著觀音菩薩、土地公、城隍爺城隍夫人等民間信仰「大咖」,也有順正王、陳金李夫人、二夫人媽、虎帥爺等地方保護神,如今不少民間信仰延伸的民俗還在街區裡保留和傳承著。 那麼,閩南民間信仰及其習俗是如何產生的呢?
-
閩南古老儀式承載精神信仰
原標題:閩南古老儀式承載精神信仰 圖為安海型厝顏氏祖厝前,同宗男女老少在準備祭祀祖先的金銀帛。 祭祖 祭祖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閩南人作為漢族的一個民系,入閩後以村落聚居,奠定家族根基又通過群體性的跨海遷徙,形成以家族發祥地為文化符號的血緣和親情紐帶。祭祖是閩南人表達對祖先和祖籍地雙重敬意的重要活動。 閩南民間祭祖活動不但十分普遍,而且相當頻繁,形式也多種多樣。祭祖不但增強了家族的團結,客觀上也推動了閩南地區的經濟開發,促進了社會和諧發展。
-
「灶王爺」是什麼來歷?為什麼還要祭祀?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每家每戶至少都要有一個灶臺,由於改革開放交通的便利人們也都喜歡到外地去打工,這就導致有一種現象是某些人不喜歡做飯或者不會做飯,而不在住房內設立灶臺的位置,這也就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只知道過年的時候給親戚朋友拜年,而不拜「灶王爺」,那為什麼要祭祀灶王爺呢?
-
池王爺信仰:2017元威殿「池王爺信仰」入選福建省「非遺」項目
池王爺信仰習俗已成功申報一項國家級、一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池王爺傳承將進一步得到政府資金的扶持和光大…… 池王爺在閩臺兩地香火一直鼎盛, 每年農曆6月18日,
-
閩南記憶:九龍江疍民的民間信仰
因此,涉及疍民的民間信仰,五花八門,為數眾多。就全國範圍而言,疍民的民間信仰的主要有蛇(龍)、媽祖、龍母、玄武、海龍王等五種。九龍江疍民的民間信仰,與其它地方大抵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特色,譬如王爺信仰與水仙王信仰。在兩廣擁有大量信眾的龍母,九龍江一帶似乎就不曾聽說。
-
「小年」教你如何正確祭祀「灶王爺」,來年財源滾滾來!
民間祭祀灶王爺圖祭祀「灶王爺」是自古以來悠久的傳統祭祀「灶王爺」又叫「祭財神」是中華文化數千年的久遠傳統,從上古流傳下來而我們口中所說的財神又分為「文財神」和「武財神」,而有一種說法「灶王爺」就是「文財神」民間祭祀「灶王爺」的方式很有趣,據史料記載唐、宋兩代的祭祀灶神的風俗非常近似,而且大部分習俗流傳到今天,當時誦經、備酒果祭祀,準備灶馬來送灶神,還點亮「灶燈」等方法繁多。
-
廈門海滄這三位「王爺」很忙!
自古以來,鐘山社區逢寅、巳、申、亥年,也就是每三年一度,由後埔、中社、四芽、上厝尾輪流坐任,操辦「送王船」廟會活動, 主要是為了祭拜當地信仰的三尊王爺,分別為朱王爺、池王爺和李王爺。水美宮和福仁宮是社區內供奉「代天巡狩」王爺的重要宮廟。
-
翔安池王爺宮申請「非遺」 擬建池王大道和廣場
「池王爺文化」作為閩南、臺灣和海外重要信仰之一。因其歷史原因,作為祖廟的馬巷池王爺宮在交通和場地上都存在嚴重限制,也成為池王文化發展的一個瓶頸。記者昨日獲悉,翔安區即將對池王爺宮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將拓寬形成一條寬約八米的池王大道,以及建一座集文化廣場、停車場和辦公場所為一體的「池王文化展示廳」,並申請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使之成為繼全國三大祭典之後的又一重要祭祀典禮。 據專家介紹,馬巷池王爺宮位於馬巷街,建築面積107平方米。處於馬巷街中心,廟口就是僅七米寬街道,三面緊挨民房,距離最寬之處不超過1.5米。
-
海峽兩岸媒體行走進沙坡尾 感受最「潮」閩南文化
日廈門訊(本網記者 文潔)滲透著年代感的閩南文化如果一定要給它一個潮流的表達場所,那只能是在廈門沙坡尾。24日下午,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福建站的記者們走進沙坡尾,聽潮流時尚的閩南文化故事。沙坡尾的迷人之處在於它保留著原汁原味的漁港文化,尤其是獨特的民間信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閩臺「送王船」便是其中之一。王船祭是中國閩南沿海民間於16世紀-17世紀創造的撫慰、祭祀歷史上不幸葬身海洋者的大型儀式,並隨閩南人的海上貿易與遷徙,於17世紀-20世紀傳播至臺灣,乃至東南亞等地。
-
閩臺地區的「蘇王爺」信仰文化:被誤認為瘟神的海上保護神
有清一代,閩臺地區迎來了大發展,大量福建鄉民移入臺灣,這些背井離鄉的先民,不僅帶著全部家當細軟、先進的生產技術、對未來生活的希望,同時,他們也帶去了鄉土信仰。閩地的鄉土信仰,很快在臺灣變成了「王爺」信仰,這種民間信仰通常以「送瘟神」及「王船祭祀」等最為民眾所知。
-
臘月廿三是祭祀「灶王爺」的節日,說說他的來歷和習俗
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即將到來,處處充滿濃濃的年味;又逢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小年夜,是傳統的祭祀「灶王爺」升天告白的節日。那麼讓我們說說:「灶王爺」的來歷和習俗。」民以食為天,毎戶人家都要炒菜做飯。
-
閩南民間信仰隨大陸移民傳入臺灣,是水土不服呢?還是發揚光大
民間宗教信仰在世界範圍來說,已經成為人類必須的一種通俗活動。祖國寶島臺灣,有近八成的民眾擁有宗教信仰,逾五成民眾經常參加各類型的宗教儀式與慶典。那到底臺灣的民間宗教信仰,緣何而來呢?又如何在臺灣得到發展和發揚呢?臺灣民間信仰廟宇眾多,所奉祀的神祇繁雜,大體上可分為全國性神祇和地方性神祗兩大類型。
-
祭祀文化學問大
祭祀起源於商朝,分為祭拜祖先和祭拜鬼神兩種。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人們懷念先祖,祈求後代興旺發達的祭祀活動。因為民族、地理環境等的影響,民眾的信仰、祭祀活動各有不同。不管是祭自然神、天地神,還是祭灶神、財神等,都體現了中國人祈求美好生活的殷切願望。下文將介紹兩種各具特色的祭神風俗。 酥油花 幸饒彌沃如來佛祖在創建了雍仲本教後,一改殺生祭神為用酥油花和朵瑪作為祭祀的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