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華泰
臘月,天寒地凍,然而人們的心情似乎熱氣騰騰。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即將到來,處處充滿濃濃的年味;又逢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小年夜,是傳統的祭祀「灶王爺」升天告白的節日。那麼讓我們說說:「灶王爺」的來歷和習俗。」
民以食為天,毎戶人家都要炒菜做飯。「灶王爺」全銜是「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俗稱「灶君」,或稱「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東廚煙主」、「護宅天尊」或「灶王」,北方稱他為「灶王爺」,鸞門尊奉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廚房之神。受玉皇大帝派遣管理人間飯菜製作和三百六十天所做的善惡之事的記錄。
據東晉葛洪《抱樸子內篇的微旨》稱:「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所以百姓都請求「灶王爺」多在玉帝面前多美言幾句,以保全家平安健康。
為了討好「灶王爺」就設法買來好吃的水果、「祭灶果「、雞肉、豬肉和美酒,供灶王爺吃喝。其中的「祭灶果」有紅、綠球、芝蔴腳骨糖、豆酥糖、油果等;「祭灶果」的特點是甜與黏,百姓的目的是要黏住「灶王爺」的口,好替戶主多說好話。
玉皇大帝也不是隨便聽信「灶王爺」一神之言,還另外派遣兩神隨「灶王爺左右,到人間考察這戶人家是做善事還是作惡事。兩神,一捧「善罐」、一捧「惡罐」,隨時將那戶人家的行為記錄保存於罐中,年終時總計之後再向玉皇大帝報告。最終作出對這戶人家的獎勵或懲罰的決定。
據說最早祭祀「灶王爺」供品繁多,其目的是討好「灶王爺」唯恐他匯報不當帶來不祥之禍。
一次「灶王爺」去向玉帝匯報說:「酒仙李太白浪費糧食,專門用糧食搭酒釀熬酒,每天喝得醉醺醺。玉帝就隨「灶王爺」下凡查看實情。
見詩聖李太白,果然酒醉倒地而腄,後問他的弟子才知道,李太白作詩前必要喝酒,才能寫出好詩佳句讓人賞析。玉帝認為詩聖有此雅興也是情有可原。隨之自已也把美酒喝了起來,驀然感覺此酒香醇無比,忖度「灶王爺」分管每戶人家的灶間大權,也許有可能念酒喝的壞習慣;就定下規矩以後一律以茶代酒。
李太白醉酒才能寫出好詩句。
自此在江南一帶,供請「灶王爺」有四樣東西:一杯白開水、二支蠟燭、三支香、四樣素菜。
說到「灶王爺」,宋朝詩人範成大有一首叫《祭灶祀》的詩,而把中國民間灶神的習俗刻畫得合情入理、淋漓盡致,在老百姓眼裡,灶王爺並不是純粹的鐵面無私,也不是專打小報告的卑鄙小人,而是一位通情達理、圓滑世故、稍加賄賂就替人消災免禍的好好先生,很迎合普通群眾的世態。詩句如下:「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武強年畫《灶神》,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祭祀「灶王爺」有男人祭拜,女人不祭灶的習俗。
在江南一帶一般稱「灶王爺」為「灶君菩薩」;其實按照宗教規律屬於道教的。佛教的果位是佛、菩薩、羅漢、比丘等。道教的是天尊、大帝、帝君、天師、神君、真人、金仙、散人等。「灶王爺」屬於神,北方人的稱謂是正確的。然而中國的文化精粹是「儒、道、釋(佛教),早已屬一家,不必去分屬於哪一宗?
現如今祭灶簡單化了,傳統的節日是文化的一種供承。在超市隨處都可以買到「祭灶果」,一杯白開水、二支蠟燭、三支香、再擺上一盆「祭灶果」就可祭祀「灶王爺」。然而這種食物多糖,老年人不宜適合食用,而年輕人尤其是小孩卻是喜愛的食物,吃著五顏六色傳統美食,隨之而來的是陣陣飄香的年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