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池氏文化精粹輯要(2019年10月31日收錄)
池氏網推薦語:
習近平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民間信仰文化維繫著中華民族強烈的祖根情懷,成為中華民族子孫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
仰望星空,洞穿中華5000年文明史,遍覽歷朝歷代帝王將相,能被封神者,著實不多;封神後,受萬民景仰,一直活在人民心中,千餘年來香火供奉不斷,更是稀少;擁有2900餘年歷史的池氏大家族,就出了這樣一位「神靈」——池府千歲:池王爺。習近平:「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通過池王爺的視頻及圖文介紹,我們能夠充分「領略春秋大義、追尋聖賢足跡、感知家國情懷」。池王爺在閩臺兩地香火一直鼎盛,每年農曆6月18日,為聖誕千秋。兩岸民眾舉辦各類活動祭拜,祈求平安幸福。閩臺兩岸民眾共同的民間信仰成為中華文化血脈相連的重要基因,具有鮮明的民族品格和民族意識,也是中華文化的載體。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強烈的現實意義。據不完全調查,海峽兩岸和海外有池王爺信仰的分爐2000多處。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池氏委員會從2017年成立後,就一直把「池王爺」信仰進行了大量研究,並廣泛邀請專家學者進行論證。特別是津光會長多次到訪廈門馬巷,對廈門島池浴德兄弟及池浴德、池顯京、池顯方父子三人的歷史進行實地考察和深入研究。津光會長結合民間信仰誕生的原由、形成過程進行了深入的比對研究,得出結論:「捨身救萬民」的「池王爺」就是明代廈門進士池浴德!在明萬曆年間閩南8.0級大地震和漳州瘟疫期間,池浴德帶領池氏族人拯救災民、撫恤難民,「捨身救萬民」,故而從「普通人」升華到「聖人」,然後「神格化」,形成了今天萬民景仰的「池王爺」。這也是閩臺兩地近千民間信仰的神靈誕生的一個必然發展過程,不僅符合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情況,也符合池浴德家族的發展軌跡。大會現場
2019池王爺信仰兩岸學術研討會
臺灣池學文:池王爺信仰與中華家訓家風之研究
大會主席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學者專家、各位宗親先進、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早上好。
首先感謝主辦方邀請參與「2019池王爺信仰兩岸學術研討會」宗親交流活動。
為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關於「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重要指示,與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池氏委員會積極推動「傳承池王爺信仰、弘揚傳統文化、共圓復興大夢」,強調兩岸兩個相同 ; 宗教信仰相同和風俗習慣相同,深化閩臺民間信仰的對接,感謝池津光會長提供寶貴的研究信息,相信通過此次學者專家的交流,充分闡述池王爺信仰的精神和文化教育意涵,在兩岸文化交流上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義。在此請容許末學發表淺見,敬請各方領導先進不吝指教,並祝研討會成功。
本論文以「池王爺信仰與中華家訓家風之研究」為題,進行相關文獻的研究,歸納和探討。
池王爺的信仰與中華家訓及家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本文首先對池王爺生平和歷史淵源進行考察,並擇定「池府開基祖廟元威殿廟史」為本文考證依據,參考」池王爺的原型辨析」,解釋其重要而深遠的文化意涵。
再就筆者23年對 (家訓文學) 《弟子規》教學實務和體驗,闡明《弟子規》對於現代社會之家庭和學校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在弘揚傳統文化的道路上,若能應用中華家訓文學教材《圖解弟子規與品德生活》做好啟蒙教育,將有助於產生更多池王爺的泛愛義行。
最後得出研究結論:池王爺信仰文化無非是對於池王爺生前義行的尊崇,其所表現的就是根源於中華文化「為百姓捨生取義」的泛愛精神,對於兩岸中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起了典範作用,有助於兩岸民間在共同的信仰上促成心靈的契合,共圓復興大夢。
本論文以「池王爺信仰與中華家訓家風之研究」為題,在於對池氏偉人——池王爺保民義行的崇拜和藉由搜集、閱讀文獻資料的過程中,進一步研究池王爺信仰的文化意涵與中華家訓家風的關係及意義,並就池王爺精神在兩岸民間信仰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和影響作一番探討。臺灣學者吳明勳、洪瑩發所著「王爺信仰與儀式」一書指出 : 在民間信仰裡奉祀池府千歲最常見的就是「威靈王池府千歲-池然」和五府千歲中的「池府千歲-池夢彪,陳留人,」惟據」池府開基祖廟元威殿」廟史記載池王爺乃明代武進士及第,南京人,姓池名然,字逢春,又名德誠。又據池津光《池王爺原型辨析初探》一文指出 : 「近年來,我們遍查明代史料和南京以及福建各地池氏族譜,均無 」池然」此人。提出「中國人視凡生前有功於民者,亡靈升天必為神」的邏輯,辨析出「池王爺尊神肯定是當地人為造就的」的研究結果。那麼,究竟是依據哪家池氏先祖事跡編造的池王爺呢? 經查明代閩南地區史料,閩南地區唯有池裕德家族稱得上名門望族,因此本文就從池王爺與池裕德家族的關聯性著手研究探討。作者依據池然的姓名,生平和事跡,再對照元威殿的建廟史和池、蔡兩家的姻親關係,找出池王爺和池揚家族人有許多的「巧合」,給於有趣的對照辨析。自此,池王爺的原型傳說就是池裕德的神格化身,自有一番可信度。簡述如下,分享先進學者。池王爺身前的高尚道德和捨生保民的事跡,符合中國人對生前有功於民者,亡靈升天必為神的理念,而獲當地民眾的感念建廟祭祀。 一、依據池王爺、池然與池裕德家族人姓名的巧合處予以辨析 : 池王爺、池然之名」然」與池裕德的父親池揚的」揚」在方言語音上相同,而池然字」逢春」與池揚字」春臺」,都有一」春」字,有紀念先人死而復生之意 。再者就是池然又名」德誠」,與池裕德名義都有一個」德」字,用以誇獎人的。以上姓名等等巧合是暗喻池王爺、池然和池揚家族有一定的關聯性。 池王爺、池然是明萬曆三年(1575年),武中進士,南京人。池裕德是明嘉四十年(1565年),是軍人家庭出身的進士,曾經也在南京供職。1.池王爺和池裕德都是同一時代人物。
2.兩人都和南京有地緣關係。
3.都可能是武進士(和軍職有關)。
三、關於元威殿廟史有關池王爺、池然事跡記載的考據 : 池王爺、池然,明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武進士及第。生前為人耿直,居官清正,常懷治國安民、濟困扶危之志。在任漳州府道臺(職務相當於督糧督河)時,於赴任途中為阻止天使播放瘟藥荼害生靈,自行舍己之身,設計智取瘟藥自服而死。對照池裕德,1565-1579年仕宦期間,勤政愛民,清廉公正。辭官後37年間常施捨鄉裡,並收埋無主屍骸。並於天災時,舉家之力施藥救濟,平息瘟疫,救饑民數萬人。1.池然和池裕德生前都是居官清正、勤政愛民的父母官。
2.兩人的事跡都與平息瘟疫有關 : 池裕德施藥,平息瘟疫,操勞過度而死;池然則以捨生方式自服溫藥而讓村民免於瘟疫之苦。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 建於馬巷五穀市榕樹下,1622年遷建於現址五甲街(距離五穀市榕樹下約一公裡左右)。池裕德在辭官後的37年(1579-1616)間,因1607年泉州地區發生嚴重的天災人禍,池裕德舉家族之力施藥救濟,平息瘟疫,救饑民數萬人有功,後因操勞過度於1616年過世,百姓感念其恩德而為他建生祠。1.池王宮興建日期史載可考於明萬曆年間,即1573-1620年間(日期不可考)。2.有關池王宮是池裕德生祠的辨析理由在於池裕德生前的恩德。老百姓感念他的恩德,為他建」生祠」,人們稱他為」池府菩薩」。此時的元威殿(又稱池王宮)人們稱為」池府王爺」池然。那麼池然和池裕德似乎有許多的相似性。遷建於現址的元威殿一帶是蔡姓聚居地,原是不許外姓人遷入的,何況是建外姓人的廟,那為何池裕德女婿蔡憲臣於池裕德1616年過世後,為紀念嶽父池裕德,將百姓為池裕德於1607年後所建的生祠(原池王宮)於1622年遷建於現址? 合理解釋是池裕德是蔡憲臣的嶽父,有姻親關係,由蔡姓人家管理。查「元威」乃元始之威,暗喻池裕德的父親池揚教子有功。對於池王爺身份的考據因年代久遠而為傳說臆測,但是其事跡和舍己救蒼生的泛愛精神是一致的。池王爺信仰是黎民百姓對池王神生前高尚的道德情操、捨生救萬民的義行之尊敬和崇拜,系對有德者的崇拜。在當前社會處於轉型的過程中,人們道德沉淪,人性物化,池王爺信仰文化當可以淨化人心,啟迪性靈,而池王爺的信仰文化又和中華家訓、家教和家風的形塑有關,故我認為:必須大力弘揚優秀的家訓文化,來倡導忠孝節義的愛國道德觀和立身修德為人處事的價值觀。池王爺舍己救蒼生的義行在於「愛人」,是中華文化「仁愛」之核心價值。池王爺信仰亦即對中華文化的「泛愛」精神的傳承。臺灣的廟史,記載著地方同名同宗村的開發史、群體的經驗和認同將兩岸的民間信仰文化密切結合。池王爺崇拜在兩岸已成為地方的守護神,具有安撫民心、禳災除厄的宗教功能,是臺灣民間王爺信仰的一大特色,已成為兩岸宗教與民俗文化交流的精神紐帶;在現代生活的文化和教育上,更突顯出全民要注重生態保護、環境衛生,避免瘟疫、傳染病流傳的積極意義。本章第一節著眼於對生前有功於民的死後神,所應抱持的一種崇德感恩之文化。第二節中,筆者更要嚴正指出:當今個人功利主義下的低俗文化所造成的愛國道德觀和社會價值觀之偏差,建議以《弟子規》「凡是人皆須愛」的泛愛精神與高尚人格教育,共同營造我中華文化仁愛的核心價值,在共同的信仰上促成心靈的契合,共圓復興大夢。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的歷練所產生的中華文化,自然形成一種獨特且具有「仁愛」的思維和生活形式。中國古人對於生前有功於民者,常為其立廟祭祀予以表彰。池王爺信仰文化無非是對於池王爺生前義行的尊崇,其所表現的就是根源於中華文化「為百姓捨生取義」的泛愛精神。第二節 營造中華文化仁愛的核心價值在於力行《弟子規》中華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流,成為當今民族自信、文化信仰的重要依據。《弟子規》取自《論語.學而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提到「廣施愛心,親近仁人志士」。只有人人盡孝,繼而才能發展出對他人的「仁愛寬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處處能為別人想,將心比心!其志何等高尚,這是中華文化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不幸的是,當我們回顧90後的今天,由於環境的巨變改變了人的文化思維,社會充滿「向錢看」的價值觀,過去傳統美德家道、家風的傳承沒有了,祖先留下來的家訓、族規也拋之腦後,所表現出來的認知就是沒有榮譽感和羞恥心,對時間、金錢和感情的自我管理不好,導致離婚率高升,不作為,造成嚴重的家庭和社會問題。由於特別重視物質的取得,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而對於公共事務極度冷漠,孩子處在幸福裡卻完全沒有感覺。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正迫切地需要重新提出,我們要響應習近平抓緊品德教育、從根做起的偉大號召。「池王爺信仰」的主要思想淵源,是以中華民俗文化為基礎,受到中華文化的家訓、家風的薰陶下所形成的一種善良風氣。民俗文化亦稱「大眾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池王爺信仰是在普通人民群眾的生活過程中,受到中華文化的家訓、家風的薰陶下所形成的一種善良風氣。中國自古以農立國,一般知識家庭皆提倡耕讀文化,忠孝傳家。家族編寫家譜,並以族規、家訓來教導子弟和作為後世子孫遵循的做人處事之方。孔子第75代孫孔仲溫祥智妻子、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雷僑雲論《弟子規》的兒童文學教育理念,認為《弟子規》屬於〈家訓文學〉,擁有永恆不移之價值,說明中華民族一貫重視家庭教育的傳統觀念,更展現了我國幾千年歷史文明的風貌,以及她所以聞名的途徑。《弟子規》既屬家訓,強調的是力行功夫,明示學童於日常生活中所應當嚴守並實踐力行的規矩、規則、規範。筆者《圖解弟子規與品德生活》的自編教材針對生活認知的多元呈現和正確引導,其內涵實為於今日多元教育實質所需求。現代社會,價值觀多元化,人人以個人主義行功利之追求,不想受約束,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古之士大夫人家子弟,從小就要接受蒙正教育,養成良好品德,並遵從祖(族)訓,有良好的家風。家訓教化助推了優秀家風的營造和傳承,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化,而優秀家風的培育離不開家訓文化的滋養。孔子第75代孫孔仲溫祥智妻子、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雷僑雲描述 :今人池學文先生,他創辦「正春書院」、從事著百年樹人的《弟子規》教學,乃念及雙親。以教育提示子女的宏恩大德,惟深恐無以回報,乃願以「終身義工」立願,完全投入聖教傳播工作,以上報宏恩。此為池氏家風是也。
習近平亦多次就家風建設作出重要指示,要「挖掘和整理家訓、家書文化,用優良的家風家教培育青少年」。回望歷史,家風家訓既有代代相傳的不變基因,又有順時應勢的創新發展,在文化傳承、社會建設、國家進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雷僑雲教授以池學文先生為例,將《弟子規》列為中國兒童文學中的「家訓文學」,是有其一定的意義與價值的。《弟子規》講的是生命和生活之學,用以培養蒙童良好的生活習慣。《弟子規》對於學習活動認為人應以道德修養、品格完善為主修課目,有用的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則為次修課程。學習《弟子規》就是要學以致用,在兒童的生活認知中給於正確的引導和體驗,並且堅持不懈的實踐。教師除應用心去研讀《弟子規》,感悟傳統文化的精義,研究教育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和兒童的心靈進行真誠的溝通,才能達到教化的目的。中華民族素來以「有家教、有教養」而著稱於世,《弟子規》做為家庭教育的「家訓」是極具價值的。作者整理出四個學習面向——孝親、尊師、愛己、愛人——作為家庭教育孩子的準則。《弟子規》教育在於從生活認知中教育學生認識自己和生命來源。從教育的角度找到「感恩」、「謙卑」和「成長」的三個真諦。當孩子明白生命所源,從而認識自己,給了自己在《弟子規》的學習上了最關鍵的一課。孩子們留下純真的眼淚,懂得愛護自己的身體,進而體會到對他人的身體的尊重。本文對池王爺信仰文化的研究進行辨析,論述家訓、家風對兩岸池王爺信仰文化的形成和所起的作用,以及對兩岸民間交流的意義;後以《弟子規品德生活》今釋與啟示,做為池王爺信仰崇德文化的最佳詮釋,提供池氏族人參考。並願兩岸一家親,在共同在池王爺文化信仰上,以包容和知恩的情感,達到心靈契合的境界。一、根據筆者的研究探討與匯整,做出以下六項研究結論與成果價值,分述如下 :池王爺的捨生保民的大愛義行,深受儒家泛愛文化的影響,在人與自己;
人與人;
人與環境 ;
人與自然;
人與宇宙
的各種關係上,做出了高尚的道德實踐,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儒家文化和生命教育的意涵。池王爺的高尚道德和捨生保民的精神與中華(族譜)文化息息相關。由於家訓、族規都載於族譜裡,用以治家教子、倡導忠孝的愛國道德觀、立身修德的為人教育觀、處世交友之道和讀書治學的方法等,家訓對個人的修養、齊家治家等起了重要作用。(三) 池王爺信仰傳承著中華文化舍己救蒼生的泛愛精神其思想淵源就是中華文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泛愛眾生」的體現,需要以《弟子規》「凡是人皆須愛」的泛愛精神與高尚人格,共同營造我中華文化仁愛的核心價值,形成中國人的文化底蘊。隨著閩南、粵東移民渡過臺灣海峽東來,於臺灣落地生根,池王爺在臺灣各地已成為地方的守護神,具有安撫民心、禳災除厄的宗教功能。臺灣民間信仰仍奉祀原有中國民間信仰的神明,是表現出兩岸中國人充滿包容、知恩的情感。在於提醒國民注意生態保護、環境衛生,避免瘟疫、傳染病流傳。響應習近平抓緊品德教育、從根做起的偉大號召,讓每一家族和睦,社會安定,國家強盛,實現中國夢。《弟子規》的內涵和精神,徵引自《論語》、《童蒙須知》、《孟子》、《禮記》、《孝經》等儒家經句,確立了《弟子規》與孔孟儒家的緊密關係。筆者23年的教學闡明《弟子規》於現代迫切而緊要的教育價值和意義上,亦在於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響應習近平「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重要指示,抓緊品德教育,從根做起。在推廣池王爺信仰文化和中華家訓教育的同時,建議以《弟子規》師資培育為首要,次則採用適當的《圖解弟子規與品德生活》等教材,以現代化的教學,傳授傳統聖賢智慧。《弟子規》自清代李毓秀撰著成教材之後,即為後代私塾所選,用以教導子弟。由於《弟子規》取材自《論語學而6》和朱子的《童蒙須知》,是入聖賢之門的蒙學教材,講的是生命和生活之學,用以培養蒙童良好的生活習慣。故吾自1997年創辦「正春書院」,成立「弟子規人文藝術小區學校」,自編《圖解弟子規與品德生活》五篇,屬於家訓教材範疇。我關注小區教育,將之作為品格啟蒙教育教材,以「把孩子帶起來」的心願,從事著百年樹人的《圖解弟子規與品德生活》教學,至今已23年。本章第一至三節分別探討《弟子規》對學習活動的定位引導,《弟子規》品德生活教育對當今家庭教育的借鏡和對生命教育的啟示。中國自古以農立國,一般知識家庭皆提倡耕讀文化,忠孝傳家。家族編寫家譜,並以族規、家訓來教導子弟和作為後世子孫遵循的做人處事之方。《弟子規》亦屬於家訓文學,孔子第75代孫孔仲溫祥智妻子、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雷僑雲論《弟子規》的兒童文學教育理念認為《弟子規》屬於〈家訓文學〉,擁有永恆不移之價值,說明中華民族一貫重視家庭教育的傳統觀念,更展現了我國幾千年歷史文明的風貌,以及她所以聞名的途徑。《弟子規》既屬家訓,強調的是力行功夫,明示學童於日常生活中所應當嚴守並實踐力行的規矩、規則、規範。自清代中葉以後,一般私塾多採用《弟子規》來教導子弟,所以流行最廣,影響極大,得到人們的推崇。筆者《圖解弟子規與品德生活》的自編教材針對生活認知的多元呈現和正確引導,其內涵實為於今日多元教育實質所需求。如何落實《弟子規》家訓教育,以建立良好家風,是重建家庭教育的重要課題。家訓的落實和傳承自可形成好家風。傳統家訓文化是一種以儒家文化為基本內核的倫理型文化,在歷史上發揮過重要的作用。然而現代社會,價值觀多元化,人人以個人主義 行功利之追求,不想受約束,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對一個家庭來說,孩子是否能成才,直接關係到一個家庭的家教。沒有家教的孩子,行住坐臥沒有一定的規矩,站無站相,坐無坐相,喜惡行事,不高興扔東西,爆粗口,大小聲,目無尊長。古之士大夫人家子弟,從小就要接受蒙正教育,養成良好品德,並遵從祖(族)訓。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年幼之時,母以苦味的蓮子給食,矣其學有所成之時再給以去心之蓮子食之,足以啟發人生「先苦後甘的道理」,後來朱熹在修訂學生行為規範時,特別強調道理的生活化。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化,而優秀家風的培育離不開家訓文化的滋養。被朱元璋譽為「江南第一家」的浦江鄭氏家族,以其家訓《鄭氏規範》治家教子,告誡子孫「倘有出仕者,當早夜切切以報國為務,撫恤下民」。在這種家風影響下,該家族宋元明三朝出仕做官者達173人,無一人因貪贓枉法被處置。家訓文化作為我國傳統倫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教育內容還是教化方式,都有諸多值得我們深入挖掘、吸納借鑑的價值。以下引述孔子第75代孫孔仲溫祥智妻子、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雷僑雲的描述 : 「今人池學文先生,他創辦「正春書院」、成立「弟子規人文藝術小區學校」,是以《圖解弟子規與品德生活》教材為主,關注小區教育,並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以「把孩子帶起來」的心願,從事著百年樹人的《弟子規》教學。除名「學文」之外,池氏的族規、家教、庭訓,皆以《弟子規》為中心思想,其《弟子規人文藝術學校.前言》,是如此載錄的:池醫師在傳統家教中成長,自幼承受庭訓,以「自律嚴,品學兼優」成為自小學以來老師們對他的評語。可貴的是他的父親正春公給他賜名「學」文,是跟隨在「正」字的輩分之後,父輩為人以正,期望兒子能夠「多學習」,進而延伸釋義為「要力行」。醫師初不以為意。及長,涉及《弟子規》教學推廣,猛然發現弟子規總敘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始,至「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全文,竟與《池氏祖規十條》同,特考其族規載之再現,藉以時時警惕後進,並印證池醫師先父執輩三人傳承祖訓;在臺數十載兄弟和睦,均依「孝悌以肅家風」兄弟睦,孝在中的族規經營大家庭。池醫師每每念及雙親的深謀遠慮(雙親未曾接受正統教育),以教育提示子女的宏恩大德,惟深恐無以回報,乃願以「終身義工」立願,完全投入聖教傳播工作,以上報宏恩。此為池氏家風是也。」習近平多次就家風建設作出重要指示,要「挖掘和整理家訓、家書文化,用優良的家風家教培育青少年」。回望歷史,家風家訓既有代代相傳的不變基因,又有順時應勢的創新發展,在文化傳承、社會建設、國家進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雷僑雲教授以池學文先生為例,將《弟子規》 列為中國兒童文學中的「家訓文學」,是有其一定的意義與價值的。換言之,《弟子規》除了可以做為小區學校的教科書教材,同時也是家庭教育中的家教教材。《弟子規》對於學習活動在「總敘」裡就有明確的定位和次序引導,「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認為人應以道德修養、品格完善為主修課目,有用的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則為次修課程。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學校教育強調知識的學習,孩子必須面臨各種大小考試,忽略了生活與倫理道德的教育,使得孩子學習了各種有益的學問和才藝後,若缺少品德修養就會產生知識的傲慢,而執著於自己的錯誤知見,任憑自己的意思一昧去做,就如《弟子規》所說的 :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不知做人處事的道理。《弟子規》的學習方法,是許多父母甚至教師未必了解的。學習《弟子規》就是要學以致用,在兒童的生活認知中給於正確的引導和體驗,並且堅持不懈的實踐。由於《弟子規》是生命和生活的學問,教師除應用心去研讀《弟子規》,感悟傳統文化的精義,研究教育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和兒童的心靈進行真誠的溝通,才能達到教化的目的。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孕育出優秀的下一代。中華民族素來以「有家教、有教養」而著稱於世,不僅有數千年傳承不棄的重視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而且在歷史的長河中已成為一種傳統家訓文化。《弟子規》作為家庭教育的「家訓」是極具價值的。陳美卿、李毓秀在「弟子規思想及其教育蘊義之研究」一文說 : 「在當代傳統文化日趨衰微的環境氛圍裡,其精神切合生活實際,其見解精微深刻,不僅對於兒童富有啟迪作用,對於成年人也具備相當的啟示作用。」孔子第75代孫孔仲溫祥智妻子、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雷僑雲在其「《弟子規》〈家訓文學〉擁有永恆不移之價值」一文指出 : 「儒家的孺子,當從「為人子」、「為人弟」開始學起…;儒家的施教者,一心期盼秉性善良的弟子們,接受此一文化教養,成就自己成為能夠參天地、化育萬物的「人才」,並以此立身行道、揚名聲、顯父母孝道精神,完成儒家的文學教育理念,讓自己擁有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而這一切真善美的擁有,可以從《弟子規》做起的。本文作者23年的《弟子規》品德教學,體悟到《弟子規》的教學不但是學校教育,同時也是家庭親子教育的好題材,它同時是生命教育,讓孩子從生命的誕生中,認識自己的生命真諦 ; 感恩、謙卑、日日成長。從而提醒自己一生應從孝之始至孝之終,善盡「為人子」的意義。筆者願藉由《弟子規》的長期教學,整理出四個學習面向,作為家庭教育孩子的準則。從過去貧窮的年代走上經濟條件逐漸寬裕的時代,父母對於能滿足下一代物質享受的要求是一種希望和自我要求,於是孩子要什麼就有什麼 ; 孩子處在父母溺愛的幸福裡卻沒有感覺,這是教育的警訊。俗話說 : 「家財萬貫,不如一技在身」,有智慧的父母應當教育孩子知所先後,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善良的品行,應該是愛而不溺,塑造子女健全的人格。《弟子規》開宗明義 : 「父母呼,應勿緩 ; 父母命,行勿懶 ; 父母教,須敬聽 ; 父母責,須順承」,闡述父母對孩子的慈愛在於「關心」、「期盼」、「引導」和「愛」,給孩子一條正確的道路,亦同時要求為人子女當知父母之用心,故而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聽話」兩字,要體悟到對父母不時的「頂嘴」,猶如以箭刺向父母之心臟一樣的痛苦。禮者理也,維繫社會和諧家庭和睦的兩大支柱就是「孝親」和「尊師」,兩者精神皆在於禮。在臺灣各大中小學亦曾經依據《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將「禮義廉恥」作為共同校訓,可見禮的重要性。《弟子規 》教學強調對尊長的禮在於「長者先、幼者後」,與長輩一起當心中存有長輩,一切就自然有理了。每個人的生命均來自父母,當自我完善保護直到終命之時。《孝經》開宗明義說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弟子規》也說 : 「身有傷,貽親憂」,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愛自己,首先要從「珍惜光陰」做起,再在服裝儀容,生活作息,言行舉止應對上不斷修正自己,令自己成為有氣質、有教養之人。《弟子規》依據中國文化的仁愛思想,在學習順序上明白指出一由孝親開始,次依尊師,愛己守誠有信,如此達到更高境界時,就能做到對大眾的泛愛關懷。生命教育的主題範圍,包含孝悌,敬長,誠信和人道關懷。弟子規教育在於從生活認知中教育學生認識自己和生命來源,期許學生尊重生命,鼓勵學生愛惜生命,引導學生欣賞生命。本人對《弟子規》的長期研究和教學中,體悟到《弟子規》生命之學的奧妙,我教育學生如何從母胎圖片中認識生命,從教育的角度找到「感恩」、「謙卑」和「成長」的三個真諦。當孩子明白生命所源,從而認識自己,給了自己在《弟子規》的學習上了最關鍵的一課。孩子們留下純真的眼淚,懂得愛護自己的身體,進而體會到對他人的身體的尊重。《弟子規》的教學誠然對生命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1.池氏名人:得道成仙的「池王爺」;
2.文化:感天動地,閩臺兩地萬民景仰的「池王爺」;
3.池氏文化:池王爺系列視頻;
4.「拜王爺、守仁義」——池氏委員會池津光會長一行到廈門翔安馬巷元威殿拜謁池王爺
5.池王爺神奇!祂是發財神,是漁民的發財神,「祥芝」信眾真有福氣
6.「拜王爺、習傳承」——福建池氏委津光會長率福建各地宗親代表到池王爺祖廟祭拜池王爺
7.王爺駕到 · 奉祀最廣池王爺
8.池氏文化:25分鐘池王爺信仰文化介紹
9.農曆6月16日,浙江臺籍企業家赴閩,到馬巷池府開基祖廟恭賀池王爺聖誕千秋
10.池氏族人必看 | 紀錄片:池王爺
11.池王爺信仰②:【總制總巡王】馬巷元威殿開基池府祖王
12.池王爺信仰③:2017元威殿「池王爺信仰」入選福建省「非遺」項目
13.池王爺信仰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送王船
14.池王爺信仰⑤:農曆6月18日,池氏後裔池雲成等赴馬巷祭拜池王爺,恭祝池王爺聖誕千秋!
池學文先生簡要介紹
兩岸中華文化生活共榮圈倡議人
投資籌建中華百姓文化生態博物館發起人
致力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傳承與推廣23年
臺灣正春書院專注於儒學弟子規師訓和一線教學20年。培訓種子教師300名,教學23000名學生,每人教學2年。並自編教材,獨創弟子規五步統整圖像教學法,用圖像記憶的潛力開發,通過臂喻,說故事,唱歌,勞作,生命課程等啟發想像力的課程引導教學,用心,有願,有感覺的生活體驗教學,讓弟子規聖賢智慧成為孩子們生活的習慣,成為人生的一部分。
精彩課堂
文化交流
積極參與兩岸尋根謁祖公益活動
「尋根問祖、探源祖地以及對原鄉的牽掛思念,是臺灣人念念不忘的傳承。」臺灣中華文化生活學會執行長池學文如是說,「尋根續緣交流加強維繫了兩岸宗族同胞的親情,體現兩岸血緣一家親的宗族文化,增強了臺灣民眾對兩岸血緣關係的認知。」
精彩由您續寫:
請關注「池氏網公眾號」:ID:chiszqw
微信熱線:hackchi(北京);263656393(成都)
郵箱:hackchi@qq.com;263656393@qq.com
池氏網公益法律援助律師:池春燕WX:xuyuanchiw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