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在泉州舉行

2020-12-24 泉州網

送王船見證「海絲」文化流播

泉州網12月23日訊(記者 陳智勇 通訊員 楊繼泉)「送王船儀式被中國和馬來西亞兩國的相關社區視為共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馬文化交流交往的一個文化紐帶,更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與交融的生動例證。」昨日,「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舉行,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鄭筱筠研究員在開幕式上如是說。

研討 專家學者在泉暢談送王船民俗

17日晚,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項目,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該項目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牽頭組織,福建省文旅廳協調推進落實申報工作,申報文本包括福建泉州、廈門、漳州三地的多個代表性小區及群體。

此次「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國宗教學會、中國宗教學會宗教人類學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民俗學會、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泉州師範學院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及泉州市區民間信仰研究會協辦,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泉州富美宮董事會承辦。吸引了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民族大學、上海音樂學院、廈門大學、華僑大學、泉州師院等高校及泉州、福州、漳州、廈門等地博物館、研究協會和宮廟的50餘名專家學者及各界人士參加盛會,暢談送王船民俗活動保護和傳承工作。

此次學術研討會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國宗教學會參與主辦的第四屆民間信仰研究高端論壇。

源流 送王船是王爺信仰的核心儀式

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隨著海上貿易的廣泛開展,逐步從我國閩南地區傳播到東南亞地區。

「送王船是閩臺地區和東南亞華人社區王爺信仰的核心儀式,傳遞著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理念,為推動多元社會和諧穩定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鄭筱筠說,送王船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不僅承載著海外華人鄉情,更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傳承。現在充分挖掘王爺信仰、送王船儀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是當代新經濟帶和文化帶的一個新的增長點和新舉措,對於推進全球海洋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福建省民族與宗教事務廳民族與宗教研究所所長楊文法表示,「送王船」申遺成功,體現了王爺信俗及相關儀式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泉州富美宮董事會董事長陳淑賢回顧了富美宮自明清以來的發展歷史,以及王爺信仰從閩臺傳播到南洋的歷史過程,並對三十多年來眾多專家學者對富美宮的學術支持表示了衷心感謝。

本質 送王船文化背後有美好祝福

開幕式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王爺信俗的跨境傳播、王爺信俗的功能與特徵、王爺信俗的田野研究以及泉州富美宮的王爺信俗傳承等,分享研究成果。同時,舉行了「王爺信俗與海洋遺產保護」圓桌討論會。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汪毅夫先生,闡述了古人對「疫鬼」的認知、情感和動作,對「疫鬼」態度的古今變化,以及王爺信俗由閩入臺的歷史過程,並著重指出「順了它的演進的歷史去解釋」(顧頡剛語),我們對王爺信俗及其送王船儀式方能有更好的了解和理解。

「王爺信仰是閩臺民間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王爺神多、王爺廟多,信眾多、信仰活動多,影響大,體現了閩臺民間信仰獨有的魅力。」福建師範大學林國平教授說。

泉州師範學院吳幼雄教授從「驅瘟」與「和瘟」之對立統一關係出發,分析比較了儒、釋、道三家對二者的認知差異,即儒家對「瘟神」是「不戒而殺,謂之虐」,釋家的態度是超度「疫鬼」幽魂,道家(和民間信仰)方面則演化為贈送彩船模型以示祝福,並指出三者之間的差異體現了今日閩南文化裡「送王船」文化的本質。

啟示 泉州多項目可申報人類「非遺」名錄

泉州作為全國「非遺」大市,現擁有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505個,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4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5個,是全國唯一擁有聯合國三大類「非遺」項目的城市。

「民俗類『非遺』項目是泉州『非遺』的重要組成部分,入選市級以上『非遺』名錄的有58項,『送王船』是其中典範,傳遞著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其承載的觀察氣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識和航海技術,是人們長期海上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此次成功入選人類『非遺』名錄,為保護好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新機遇。」泉州市文旅局局長陳惠平說,多年來,泉州市堅持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理念,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區保護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持續推動「非遺」進校園、「走出去」,率先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擴大泉州「非遺」的影響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員、《中國宗教報告》主編陳進國主持了此次研討會的開、閉幕式。他認為,泉州「非遺」項目別具特色,還有多個可以申報人類「非遺」名錄,有些項目可以考慮聯合申報,例如,可以推動南安詩山、安溪金谷的郭聖王信俗與新加坡等地的聯合申報;還有永春岵山的清水祖師故裡、安溪蓬萊的清水巖與海外的清水祖師信俗聯合申報。

新聞連結

120年前帳本見證送王船悠久歷史

23日,與會代表還將前往泉州富美宮所在的歷史文化街區參觀考察。泉州富美宮擁有悠久的「送王船」歷史傳統,該宮始建於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數百年間分靈遍及閩南、臺灣及東南亞,其中僅臺灣就多達2000餘處,被閩臺民間尊稱為「王爺總廟」。

值得一提的是泉州富美宮內還存有清道光辛巳年(1821年)立的《重建鰲旋富美境武聖殿蕭王府行宮》碑,該碑充分說明了富美宮的悠久歷史和規格。

前段時間,在清末泉州城南一家「新協豐」的帳本文獻上發現了光緒二十五年(1899)八月初三「捐富美送船彩」的記錄。這比日本人前島信次所記錄的1903年漂至苗慄縣的泉州富美宮王船還要早。這些史實都充分證明了泉州送王船儀式的年代久遠及其遺產本真性。

此前,山東大學特聘教授、中國民俗學會會長葉濤曾在北京參與此次「送王船」申遺文本的審定,在葉濤教授看來,深入的學術研究和扎紮實實的成果展現,是泉州、廈門、漳州三地多處的送王船儀式入選非遺名錄的關鍵。(陳智勇)

相關焦點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 專題學術研討會在泉州召開
    12月21日至23日,「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員陳進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中國宗教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鄭筱筠,福建省民族與宗教事務廳民族與宗教研究所所長楊文法,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陳惠平,泉州富美宮董事會董事長陳淑賢等50餘名專家學者及各界人士出席活動
  • 廖榕光在「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上宣讀論文
    原標題:「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在泉州舉行,廖榕光在會上宣讀論文「送王船儀式被中國和馬來西亞兩國的相關社區視為共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馬文化交流交往的一個文化紐帶,更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與交融的生動例證
  • 「送王船」申遺成功 該民俗活動在泉流傳久遠
    「送王船」申遺成功,該民俗活動在泉流傳久遠——閩臺 「王爺總館」 在泉州泉州網12月19日訊 (記者 陳智勇)由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於17日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閩臺「王爺總館」 在泉州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由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於17日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我市為共同申報單位。「送王船」民俗活動在泉流傳久遠,其中泉郡富美宮被譽為閩臺「王爺總館」。
  • 「送王船」:人與海的約定 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合作範本
    正當福建省廈門市迎來三四年一度的重大活動「送王船」時,喜訊傳來: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經評審通過,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廈門活動現場的社區居民歡欣鼓舞。
  • 「太極拳」「送王船」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 「送王船」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漳州三個申遺點...
    來源:臺海網漳州開發區「送王船」場面 許小燕 供圖臺海網12月19日訊 據漳州新聞網報導 12月17日,我國和馬來西亞聯合提名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項目(以下簡稱「送王船
  • 池王爺信仰:國家級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送王船
    池王爺信仰習俗已成功申報一項國家級、一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池王爺傳承將進一步得到政府資金的扶持和光大…… 池王爺在閩臺兩地香火一直鼎盛,每年農曆6月18日,為聖誕千秋。兩岸民眾舉辦各類活動祭拜,祈求平安幸福。
  • 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宣傳活動在廈舉行
    新華網 劉默涵 攝  新華網廈門12月22日電(劉默涵)22日,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宣傳活動暨閩南海洋歷史文化論壇在廈門同安舉行。活動旨在對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經驗進行總結,對申遺後閩南海洋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進行探討,以進一步推動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聯合申報和保護文化遺產,攜手共建面向海洋、面向未來的文化共同體。  2020年12月17日,中國和馬來西亞提名的「送王船」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根在海這邊:王爺信仰,兩岸遺產——閩臺同俗送王船
    石埠村的"王船"  2013年農曆的十二月中旬,臺胞祖地漳州龍海市港尾鎮石埠村舉行盛大的節慶大典——老爺公"王醮"即祭王船、送王船儀式2012年在廈門同安呂厝舉行的首屆閩臺送王船文化節. 首屆閩臺送王船文化節   閩臺送王船民俗活動,於2011年6月被國務院正式分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2年12月9日,閩臺送王船舉行兩岸同祭
  • 世界級非遺「閩南送王船」是怎樣一種盛況?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 深藏於閩南的「送王船」,是怎樣一種盛況?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 深藏於閩南的「送王船」 是怎樣一種盛況?
    深藏於閩南的「送王船」,是怎樣一種盛況?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 送王船申遺成功!送王船指的是什麼?怎麼由來的?
    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中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是閩南人表達對海洋的敬畏和感恩而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擁有600多年的歷史,通過一系列祭祀儀式以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送王船傳遞著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理念,為推動包容性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其承載的觀察氣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識和航海技術,是人們長期海上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送王船被中馬兩國的相關社區視為共同遺產,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與交融的生動例證。
  • 福建廈門同安第152屆「送王船」文化節舉行
    人民網廈門12月23日電(林盈)12月22日上午,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西柯鎮華藏庵舉行了「送王船」「踩街」儀式,吸引八方民眾共襄盛會。熱鬧的慶祝儀式開啟了第152屆同安區呂厝「送王船」文化節。當日上午10時許,拍胸舞、車鼓弄、大鼓涼傘、蜈蚣閣、歌仔戲、宋江陣等民間傳統藝術表演隊伍「打頭陣」,為「王船」巡境開道。由數十名青壯信眾推動的「王船」,從華藏庵出發,開始 「踩街」儀式。次日凌晨4時,「王船」在呂厝完成「化吉」儀式。
  • 廈門同安呂厝舉辦第152屆「送王船」文化節
    夏海濱 攝22日,在廈門市同安區呂厝社區,一場非物質文化遺產盛宴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民眾競相趕往觀看。當天,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暨閩南海洋歷史文化論壇在廈門同安開幕,同時,第152屆同安區呂厝「送王船」文化節也精彩上演。
  • 馬六甲州對華特使:送王船共同「申遺」加深馬中兩國文化交流
    中新社馬六甲12月18日電 (記者 陳悅)中國和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於北京時間17日晚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馬六甲州對中國事務特使顏天祿對中新社記者表示,此次共同「申遺」堪稱一大創舉,有助於進一步加深馬中兩國文化交流。
  • 漳州開發區「送王船」,申遺成功!
    漳州開發區「送王船」,申遺成功! 「送王船」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漳州開發區石坑保泉宮民俗文化傳習中心就是這項非遺的傳習點之一
  • 燒船敬海狂歡 感受廈門的海洋文化
    她說,這也是第一次看到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的閩臺送王船,「來廈20年,終於見了一回,真是太震撼了!」  神秘的象徵 各個儀式時辰都很講究  不過,為了感受廈門的海洋文化,孫女士和同伴久經等待。「兩周前,我們就從朋友口中得知送王船活動,可是,具體幾點開始,誰也不知道。」
  • 「太極拳、送王船」申遺成功,它們的英文怎麼說?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5屆常會於12月14日至19日在線上召開。本屆常會共評審57個國家申報的5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兩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