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船見證「海絲」文化流播
泉州網12月23日訊(記者 陳智勇 通訊員 楊繼泉)「送王船儀式被中國和馬來西亞兩國的相關社區視為共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馬文化交流交往的一個文化紐帶,更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與交融的生動例證。」昨日,「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舉行,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鄭筱筠研究員在開幕式上如是說。
研討 專家學者在泉暢談送王船民俗
17日晚,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項目,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該項目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牽頭組織,福建省文旅廳協調推進落實申報工作,申報文本包括福建泉州、廈門、漳州三地的多個代表性小區及群體。
此次「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國宗教學會、中國宗教學會宗教人類學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民俗學會、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泉州師範學院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及泉州市區民間信仰研究會協辦,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泉州富美宮董事會承辦。吸引了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民族大學、上海音樂學院、廈門大學、華僑大學、泉州師院等高校及泉州、福州、漳州、廈門等地博物館、研究協會和宮廟的50餘名專家學者及各界人士參加盛會,暢談送王船民俗活動保護和傳承工作。
此次學術研討會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國宗教學會參與主辦的第四屆民間信仰研究高端論壇。
源流 送王船是王爺信仰的核心儀式
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隨著海上貿易的廣泛開展,逐步從我國閩南地區傳播到東南亞地區。
「送王船是閩臺地區和東南亞華人社區王爺信仰的核心儀式,傳遞著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理念,為推動多元社會和諧穩定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鄭筱筠說,送王船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不僅承載著海外華人鄉情,更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傳承。現在充分挖掘王爺信仰、送王船儀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是當代新經濟帶和文化帶的一個新的增長點和新舉措,對於推進全球海洋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福建省民族與宗教事務廳民族與宗教研究所所長楊文法表示,「送王船」申遺成功,體現了王爺信俗及相關儀式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泉州富美宮董事會董事長陳淑賢回顧了富美宮自明清以來的發展歷史,以及王爺信仰從閩臺傳播到南洋的歷史過程,並對三十多年來眾多專家學者對富美宮的學術支持表示了衷心感謝。
本質 送王船文化背後有美好祝福
開幕式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王爺信俗的跨境傳播、王爺信俗的功能與特徵、王爺信俗的田野研究以及泉州富美宮的王爺信俗傳承等,分享研究成果。同時,舉行了「王爺信俗與海洋遺產保護」圓桌討論會。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汪毅夫先生,闡述了古人對「疫鬼」的認知、情感和動作,對「疫鬼」態度的古今變化,以及王爺信俗由閩入臺的歷史過程,並著重指出「順了它的演進的歷史去解釋」(顧頡剛語),我們對王爺信俗及其送王船儀式方能有更好的了解和理解。
「王爺信仰是閩臺民間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王爺神多、王爺廟多,信眾多、信仰活動多,影響大,體現了閩臺民間信仰獨有的魅力。」福建師範大學林國平教授說。
泉州師範學院吳幼雄教授從「驅瘟」與「和瘟」之對立統一關係出發,分析比較了儒、釋、道三家對二者的認知差異,即儒家對「瘟神」是「不戒而殺,謂之虐」,釋家的態度是超度「疫鬼」幽魂,道家(和民間信仰)方面則演化為贈送彩船模型以示祝福,並指出三者之間的差異體現了今日閩南文化裡「送王船」文化的本質。
啟示 泉州多項目可申報人類「非遺」名錄
泉州作為全國「非遺」大市,現擁有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505個,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4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5個,是全國唯一擁有聯合國三大類「非遺」項目的城市。
「民俗類『非遺』項目是泉州『非遺』的重要組成部分,入選市級以上『非遺』名錄的有58項,『送王船』是其中典範,傳遞著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其承載的觀察氣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識和航海技術,是人們長期海上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此次成功入選人類『非遺』名錄,為保護好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新機遇。」泉州市文旅局局長陳惠平說,多年來,泉州市堅持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理念,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區保護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持續推動「非遺」進校園、「走出去」,率先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擴大泉州「非遺」的影響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員、《中國宗教報告》主編陳進國主持了此次研討會的開、閉幕式。他認為,泉州「非遺」項目別具特色,還有多個可以申報人類「非遺」名錄,有些項目可以考慮聯合申報,例如,可以推動南安詩山、安溪金谷的郭聖王信俗與新加坡等地的聯合申報;還有永春岵山的清水祖師故裡、安溪蓬萊的清水巖與海外的清水祖師信俗聯合申報。
新聞連結
120年前帳本見證送王船悠久歷史
23日,與會代表還將前往泉州富美宮所在的歷史文化街區參觀考察。泉州富美宮擁有悠久的「送王船」歷史傳統,該宮始建於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數百年間分靈遍及閩南、臺灣及東南亞,其中僅臺灣就多達2000餘處,被閩臺民間尊稱為「王爺總廟」。
值得一提的是泉州富美宮內還存有清道光辛巳年(1821年)立的《重建鰲旋富美境武聖殿蕭王府行宮》碑,該碑充分說明了富美宮的悠久歷史和規格。
前段時間,在清末泉州城南一家「新協豐」的帳本文獻上發現了光緒二十五年(1899)八月初三「捐富美送船彩」的記錄。這比日本人前島信次所記錄的1903年漂至苗慄縣的泉州富美宮王船還要早。這些史實都充分證明了泉州送王船儀式的年代久遠及其遺產本真性。
此前,山東大學特聘教授、中國民俗學會會長葉濤曾在北京參與此次「送王船」申遺文本的審定,在葉濤教授看來,深入的學術研究和扎紮實實的成果展現,是泉州、廈門、漳州三地多處的送王船儀式入選非遺名錄的關鍵。(陳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