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船」:人與海的約定 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合作範本

2020-12-25 中國經濟網

正當福建省廈門市迎來三四年一度的重大活動「送王船」時,喜訊傳來: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經評審通過,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廈門活動現場的社區居民歡欣鼓舞。

古之傳統:「送王船」背後有祝福也有敬畏

「送王船」最早於15世紀至17世紀在中國閩南地區形成,隨著「下南洋」移民和海上貿易逐漸傳播到東南亞地區。在閩南,「送王船」活動大多每三四年在秋季東北季風起時舉行;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多在農曆閏年於旱季擇吉日舉行,儀式活動歷時數日,或長達數月。閩南地區的漢族(包括疍民,即「水上人家」)和畲族,以及馬六甲州的華人、峇峇娘惹人、印裔馬來人等,都是這一活動的實踐者。在集中傳承的廈門市和馬六甲市,「送王船」更是當地信眾等廣大民眾最盛大的活動之一。

面對風雲詭譎、變幻莫測的大海,靠海而生的濱海社區民眾相信通過「做好事」便能夠得到上天的護佑。「送王船」便是植根於濱海社區共同崇祀「代天巡狩王爺」的民間信俗。信眾認為,王爺受上天委派定期赴人間各地巡查,拯疾扶危、御災捍患,而海上罹難者的亡魂(尊稱為「好兄弟」)四處漂泊,無所歸依。因而,人們定期舉行迎王、送王儀式,迎請王爺巡狩社區四境,帶走「好兄弟」。

屆時,人們在海邊、灘地迎請王爺至宮廟或祠堂,用供品祭祀王爺;豎起燈篙召喚「好兄弟」,普度他們。送王時,人們請王爺登上事先精心製備的王船(木質或紙質的船模),民眾以各種藝陣開道,簇擁著王爺巡查社區四境,一路召請「好兄弟」登上王船,隨王爺一同出海遠行,繼續代天巡狩的使命,濟黎民百姓,保四方平安。因此,該項目被當地社區民眾稱為「做好事」。

從文化多樣性和創造力的角度看,「送王船」承載著相關社區有關自然和宇宙知識,如觀察氣象、潮汐、洋流、風候、牽星圖等海洋知識和航海技術,也是海上捕撈、養殖和海上貿易等生產生活實踐的結晶,還融合體現了傳統手工藝、表演藝術、口頭傳統等文化表現形式的當代傳承。

活態傳承:送王船如何傳承至今

「送王船」在歲月洗禮中能夠賡續至今,三方面的傳承不可或缺:

儀式活動組織經驗與儀軌傳統知識在宮廟或宗祠理事會換屆過程中實現新老成員的代際傳承。主會、頭家、爐主和王船主任等將司職經驗傳授給繼任者。

相關實物製作技藝主要通過師徒和家族傳承。其中,木作王船製作的工序及相關儀式由師徒相傳;紙紮技藝(神偶、王船扎制等)和彩繪技藝由家族傳承。

藝陣表演以師徒傳藝和藝術院校的專業教育為主,如高甲戲、歌仔戲等。

遺產項目的知識與實踐通過相關社區舉辦周期性的儀式活動,由廣大社區民眾世代相傳。其中,相關的傳統知識和民間智慧通過長者的口傳心授代代相傳,並在社區內部和社區之間的互動、交流中,潛移默化為個人的知識養成。如王爺信俗、海洋自然知識和海洋生產生活經驗,以及先輩「下南洋」的傳說、故事、民謠及諺語等口頭傳統,成為社區民眾共同傳承的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知識和技藝。

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進發宮疍民文化保護中心理事陳文濱表示,在眾多有著「送王船」傳統的地區,漳州九龍江獨具特色——廟宇完全以船為主體,「送王船」整個流程完全在水上完成。這與當地船民世代傳承的生活方式高度契合。早年間,船民在水上謀生,水上吃、水上住,逢節慶或大事便紛紛駕船泊到公廟周圍。如今,船民上岸,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公廟仍是精神寄託,但宮廟凝結著水上生活智慧和文化習俗。正是由於這種深刻的文化印記,廟宇才能在快速的城鄉一體化進程中保存下來,「送王船」才得到一代代守護,得以活態傳承。

進入21世紀,中國和馬來西亞兩國為「送王船」的傳承與傳播做出諸多努力。在中國,2011年以來,相關社區和群體自覺保護該遺產項目的文化環境和實踐場所,周期性地開展「送王船」活動。2012年,13個宮廟和宗祠聯合成立「送王船」聯誼會,陸續開展交流與合作,舉辦專題研討會,設立傳習中心和社區展示廳,改善了該遺產項目的實踐環境。在馬來西亞,2012年以來,馬六甲勇全殿和清華宮先後舉辦王舡儀式;勇全殿召開國際學術會議,創建臉書帳號,印發明信片及紀念郵票;籌建王舡博物館,號召峇峇娘惹民眾提供歷史資料,積極開展資料建檔,籌建「送王船」儀式的固定場地。

時代內涵:「送王船」是移動又穩固的精神社區

「送王船」這一遺產項目的持續性實踐,喚起了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共同記憶,貫穿著人們對生與死的理解,承載著相關社區有關自然和宇宙知識的積累,成為人們有關海上風險和災難的持續性反思,其所蘊含的敬畏自然、慎終追遠、化怨為和的理念,更是關係到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代際責任。

如今,「送王船」早已不再是一項簡單的民俗活動,而成為連接社區民眾、推動社區和諧發展、豐富不同社區間對話合作的重要文化載體,被賦予了更多時代意義和價值。

「『送王船』早已超越空間意義上的社區,成為一個移動而又穩固的精神社區。此次申遺成功,大大提升了『送王船』的文化能見度,加深了在地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了文化自信,推動營造了積極主動展示文化的氛圍。」陳文濱說,「更值得期待的是,申遺成功後,『送王船』連結的社區範圍會進一步擴大,隨著我國與馬來西亞社區更加多元、密切的交流,『送王船』及其精神價值更為世界所認可。」

福建省泉州市泉郡富美宮董事長陳淑賢認為,富美宮傳統的「送王船」活動是社區居民、泉州人重要的節俗活動,承載著當地百姓祈求平安健康、風調雨順的美好祝願,同時也寄託著海內外華人華僑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送王船』活動得到當地人的支持,其中包括財力、物力以及人力等,一場『送王船』活動是當地百姓和官方群策群力的結果。」

「申遺成功有助於『送王船』活動更好地傳承。希望我們能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實踐。對傳統的生活圖景加以還原,便能吸引更多遊客體驗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及其精神。」 陳淑賢說。

廈門鐘山社區代表陳福圓表示,在海難多發的時代,「送王船」通過集體行動緩解了災難給社區民眾造成的心理震蕩,不僅可以重建社區聯繫,還能給居民提供精神慰藉。而今,「送王船」對於新時代社區建設、文化傳承與發展更有新的意義,它提倡「做好事」的精神內核弘揚正氣,傳播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一定程度上起到規範和引導社區成員行為的作用。在特定的文化空間中舉行集體儀式活動,更對促進社區文化認同、增進社會和睦起到積極作用。在多元文化共同發展的當下,尤其在移民社區,「送王船」體現出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追求和諧的理念,不僅加強了人與海洋之間的可持續聯繫,更為建設團結友愛、社會安定、生態文明的包容性社會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

廈門市思明區沙坡尾社區居民委員會主任許長忠認為,「送王船」作為聯合申報範本,體現了海上絲綢之路民心相通,以及海洋文化的影響力和包容、拼搏的精神,必將加深我國和其他國家的友好聯繫。「思明廈港沙坡尾作為廈門海洋文化的原點,有著豐富的海洋元素和文化基礎。我們將繼續做好『送王船』的發掘、保護和提升,通過社區共同的文化認知,傳承和引導社區居民弘揚海洋精神,進一步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質,團結包容,共同奮鬥,把沙坡尾社區打造成國內外海洋文化交流的平臺,並通過更加密切的文化交流,融入海洋經濟發展大局。」許長忠說。

馬來西亞2020年送王舡主任拿督顏泳和說:「隨著『送王船』申遺成功,馬六甲的5間王爺兄弟公廟將成立送王舡公廟聯誼會,肩負起保護傳承這項非遺項目的責任,聯誼會成員包括馬六甲清華宮、清侯宮、華德宮、玉華宮及勇全殿代表。未來,我們將號召更多在峇株巴轄、吉蘭丹、古晉等地的宮廟舉辦送王舡活動。」

燭照文明: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合作的生動範本

作為共享的非遺項目,「送王船」儀式實踐燭照了中馬兩國人民長期的友好互動,也展現出不同文明間相互交流、和諧共生的文化圖景,體現了海上絲綢之路在長期的人類活動中,一直發揮著推動各國文化間對話和文明交流互鑑的積極作用。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副會長、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蕭放認為,「送王船」在中國和馬來西亞有著廣泛而深厚的實踐根基,是兩國共同的文化信仰,寄託著兩國人民對海上生活的美好嚮往和平安祈願。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送王船」不僅是中馬兩國重要的精神紐帶,也是東南亞文化共享的載體。

廈門的閩臺「送王船」和馬來西亞馬六甲的「送王船」,分別在2011年、2012年入選各自國家的文化遺產項目,馬六甲和廈門等地「送王船」文化交流十分熱絡。2015年以來,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與馬來西亞僑生(峇峇娘惹)公會結為友好協會,推動社區層面的持續性互動和合作。其中,2016年至2018年,雙方先後7次組織相關宮廟、宗祠的代表參加對方的「送王船」活動,交流傳承經驗,共商保護大計。

馬來西亞勇全殿是馬來西亞「送王船」的保護傳承單位,保存了馬來西亞「送王船」的完整資料。近年來,勇全殿10餘次赴中國進行交流,參加廈門、漳州等地的「送王船」。2017年至2018年,勇全殿先後與廈門市呂厝華藏庵和漳州舊橋進發宮籤訂友好宮廟協議,進一步增進了雙方傳承這一遺產項目的共識,並為當地民間人文交流和增強公眾非遺保護意識搭建了平臺。

2019年1月9日,在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和馬來西亞僑生(峇峇娘惹)公會的共同倡議下,「中馬送王船協同保護工作組」成立。在兩國政府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主管部門的支持下,由該工作組牽頭制定《送王船聯合保護行動計劃(2021—2026年)》,以協同兩國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開展這一遺產項目的聯合保護工作。兩國聯合開展了資源普查、數位化建檔、跨學科研究等工作,並建立協調機制,以工作組為協調機構,確保兩國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廣泛參與。此外,在共同增強公眾保護意識、媒體宣傳、建立多元化籌資渠道和支持方式等方面,中馬兩國也採取了諸多行動。

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葉細緻認為,中馬兩國的共同努力寓於其中,意義深遠。小小「送王船」,搭建起了交流合作大平臺。其一,「送王船」申遺順應民心。申遺成功對於進一步促進民心相通、維繫共同情感作用顯著。以此為基礎,創造國際對話空間,帶動海上絲綢之路沿線交流合作前景可期。其二,兩國聯合申報的模式,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度評價,稱「該項目被列入名錄,將成為各國人民對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承擔跨境保護責任的範例」 。這對於國際社會在非遺領域的交流合作具有示範意義。這種模式在未來的推廣,將是中國對於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貢獻。其三,「送王船」講求的「做好事」「做好人」,蘊含著寬廣胸懷和開放探索的精神,蘊含著嚮往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通過申遺,中國智慧走向世界,而以申遺為契機,區域間的國際合作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見度將得到進一步提升,進而產生更廣泛和深遠的影響。

申遺成功後,更多新作為

「中馬送王船協同保護工作組」制定的《送王船聯合保護行動計劃(2021—2026年)》,以協同兩國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開展該遺產項目的聯合保護工作,主要包括:

聯合開展對兩國「送王船」的內容、象徵、意義等的調查,全面記錄該遺產項目的存續狀況,搭建信息共享和經驗交流平臺。

定期開展學術工作坊、研討會等學術研究活動,推進儀式實踐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方法論研究。

利用既有的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文化館等機構,開設「送王船」專題展覽並組織巡迴展出;發展參與式體驗項目,提升公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重要性的認識。

弘揚與該遺產項目相關的海洋文化知識與技藝,推廣優秀保護實踐,促進社區、群體之間的經驗交流;鼓勵製作廣播電視節目、專題紀錄片和數字知識產品。

結合自願投工投勞、捐資捐物的傳統運作模式,建立多元化的籌資渠道和支持方式,讓多元行動方為促進該遺產項目的傳承、傳播發揮作用。

建立協調機制,定期評估該遺產項目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後面臨的潛在風險,制定應對方案,將共同行動和各項保護措施落實到位。

(記者 宋佳烜 王彬)

來源:中國文化報

相關焦點

  • 「人類非遺代表作」新丁送王船:來自海上絲綢之路的集體活動
    就在活動舉辦期間,喜訊傳來——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經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我國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聯合申報成功的第一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
  • 送王船申遺成功!廈門人歡呼吧~
    「送王船」由中馬兩國聯合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具體由廈門市和馬六甲州為主共同承辦。這是我國第一次與「海絲」沿線國家聯合申報成功的典型案例,體現了人類普遍的共同價值,成為實現人類持久和平的對話資源。(「送王船」相關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送王船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在泉州舉行
    送王船見證「海絲」文化流播泉州網12月23日訊(記者 陳智勇 通訊員 楊繼泉)「送王船儀式被中國和馬來西亞兩國的相關社區視為共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馬文化交流交往的一個文化紐帶,更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與交融的生動例證。」
  • 燒船敬海狂歡 感受廈門的海洋文化
    黃愛星說,理事會有6人,其中1個主會為擲筊最多者,是總負責。  今年卜選十月初四豎燈篙。燈篙是用竹子架起二十多米高的燈杆,頂端用鐵絲紮成葫蘆狀,貼上大大的「福」字,用彩燈包圍。這被看作王船醮典開始的標誌,直到「送王船」儀式結束後的第12天才會取下。燈杆上貼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添丁進財」等字樣。
  • 「太極拳」「送王船」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 讓文化傳播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友好使者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之一, 29日,珠海迎來一場「海絲」盛會——「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傳播暨中國(廣東)企業走出去論壇在珠海開幕。論壇充分展示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階段性成果,積極向世界傳遞「絲路精神」,吸引了全球近百家主流媒體的高度關注。受廣東省委書記李希、省長馬興瑞委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慎海雄出席並在論壇上致辭。
  • 漳州開發區「送王船」,申遺成功!
    漳州開發區「送王船」,申遺成功! 「送王船」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漳州開發區石坑保泉宮民俗文化傳習中心就是這項非遺的傳習點之一
  • 廈門同安呂厝舉辦第152屆「送王船」文化節
    日前,中國和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中國第一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聯合申遺成功的項目。
  • 送王船申遺成功!送王船指的是什麼?怎麼由來的?
    1.自15至17世紀形成以來,隨著下南洋和海上貿易,逐步從我國閩南地區傳播到東南亞地區。送王船傳遞著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理念,為推動包容性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其承載的觀察氣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識和航海技術,是人們長期海上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
  • 人民司法| 「刺桐杯」海上絲綢之路與司法合作徵文評選結果揭曉
    關注「刺桐杯」海上絲綢之路與司法合作徵文評選結果揭曉《人民司法》雜誌社與福建省泉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聯合舉辦的「刺桐杯」海上絲綢之路與司法合作徵文活動,經過評委認真評議,結果現已揭曉。——以「海絲核心區」跨域訴訟服務流程規範為視角福建省德化縣人民法院 陳公照 黃衍青福建省晉江市人民法院 王燕軍21世紀「海絲路」沿線國家國際商事糾紛多元化爭議解決機制的理論分析與實踐探索 南京海事法院 孔玲玲 趙偉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民商事判決承認和執行中推定互惠原則的選擇與制度構建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 專題學術研討會在泉州召開
    12月21日至23日,「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員陳進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中國宗教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鄭筱筠,福建省民族與宗教事務廳民族與宗教研究所所長楊文法,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陳惠平,泉州富美宮董事會董事長陳淑賢等50餘名專家學者及各界人士出席活動
  • 廖榕光在「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上宣讀論文
    原標題:「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在泉州舉行,廖榕光在會上宣讀論文「送王船儀式被中國和馬來西亞兩國的相關社區視為共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馬文化交流交往的一個文化紐帶,更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與交融的生動例證
  • 世界級非遺「閩南送王船」是怎樣一種盛況?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 深藏於閩南的「送王船」,是怎樣一種盛況?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 深藏於閩南的「送王船」 是怎樣一種盛況?
    深藏於閩南的「送王船」,是怎樣一種盛況?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 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承千年絲路文化,奏響海上絲綢之路...
    (東博社記者/黃利霞)2000多年前,一條以中國徐聞港、合浦港等港口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貿易網絡。海上絲綢之路作為古代中國與東南亞、西亞、北非,乃至歐洲之間文化貿易往來的海上航線,成為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
  • 2019「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鄞州」創意設計大賽徵集
    鄞州,歷史上是寧波州治所在地,是寧波的核心區域,同樣也是寧波「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參與者和見證者,是寧波「海絲精神」的傳承者和發揚者。2018年12月,鄞州區更是被中國民協授予全國首個「中國海絲文化之鄉」稱號。
  • 探尋海上絲綢之路文化
    通訊員 黎國偉 供    12月8日上午,百名兩岸青年參加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探尋之旅交流活動,在雷州市清端園陳璸故居舉行閉營儀式,圓滿落幕。    據了解,12月4日至8日,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以「走到一起來,夢想更精彩」為主題,設計了九條特色精品線路,其中第七線路是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探尋之旅。
  • 國內首列手繪卡通專列亮相 展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元素
    國內首列手繪卡通專列亮相 展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元素 2015-05-20 16:29:17林波 攝  中新網寧波5月20日電(見習記者 林波)5月20日,寧波軌道交通推出以寧波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為主元素的「海絲文明」號專列,不少市民提前嘗鮮體驗。據悉,「海絲文明」號專列將於5月21日在寧波軌道交通1號線一期正式上線運營,這是寧波軌道交通響應「一帶一路」戰略而推出的重要舉措,也是國內首列手繪卡通專列。
  • 新加坡作家張露《絲路江心鏡》:重述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
    近1200年前,一艘載有陶瓷、金銀等珍貴貨物的阿拉伯船從廣州港啟航,裝載著經由東南亞運往印度及北非的六萬七千件貨物,在蘇門答臘島附近不幸沉沒;直至1998年,被稱為「黑石號」的沉船從印尼爪哇海域被打撈,海上絲綢之路的存在因此得到了強有力的支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