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非遺代表作」新丁送王船:來自海上絲綢之路的集體活動

2020-12-22 文旅中國

2020年進入最後一個月,福建省廈門市的民眾迎來了三四年一度的大活動——送王船。廈門市同安區呂厝社區、思明區沙坡尾社區、湖裡區鍾宅畲族社區等地,迎王船、王爺巡境、送王船等儀式和舞獅、高甲戲、車鼓弄等文化節目接連登場,讓這個冬日充滿節日氣氛,眾多外地遊客也趕到廈門一探究竟。

就在活動舉辦期間,喜訊傳來——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經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我國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聯合申報成功的第一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

送王船:「做好事」和「好兄弟」

提及送王船,在閩南一帶無人不知。送王船是沿海漁港、漁村古已有之的傳統民俗,於15世紀至17世紀在閩南地區形成,隨著「下南洋」移民和海上貿易逐漸傳播到東南亞地區。在閩南,送王船每三四年在秋季東北季風起時舉行;在馬六甲,送王船多在農曆閏年在旱季擇吉日舉行。其儀式、活動歷時數日,或長達數月。

熱鬧的活動背後不乏辛酸和悲憫的心緒,也顯示出對生活的嚮往和期待。在送王船的各項儀式中,最常聽到的是「做好事」和「好兄弟」。

面對風雲詭譎、變幻莫測的大海,靠海而生的濱海民眾逐漸形成了植根於共同崇祀「代天巡狩王爺」的民間信俗。「王爺」是當地民眾對這位神靈的俗稱。民眾認為,王爺受上天委派,定期赴人間各地巡察,拯疾扶危、御災攘患、賞善懲惡。人們通過送王船的儀式來表達感恩和期望,希望王爺能夠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漁發利市。這是「做好事」。

大海哺育著漁民,但同時也成為很多人悲慘的魂歸之處。人們將海上罹難者的亡魂尊稱為「好兄弟」,希望其魂魄能夠隨王船而去。舉行儀式時,人們在海邊、灘地迎請王爺至宮廟或祠堂,用供品祭祀王爺;豎起燈篙召喚「好兄弟」,度「好兄弟」。人們請王爺登上事先精心製備的王船(木質或紙質的船模),民眾以各種藝陣開道,簇擁著王爺巡察社區四境,一路召請「好兄弟」登上王船,隨王爺一同出海遠行。

送王船,怎麼送?

選主會

「選主會」就是選出送王船的主祭。社區宮廟、宗祠理事會在儀式活動中發揮著策劃、組織和管理的作用;理事們通過擲筊來確定主會、頭家或爐主,他們分別擔任主祭和陪祭。在馬六甲,還要選出一位王船主任,負責組織巡境送王活動。

豎燈篙

「豎燈篙」標誌著送王船儀式的正式開始,人們豎起燈篙,召喚「好兄弟」。

造王船

「造王船」即工匠按照傳統工序精心製作木質或紙質的王船船模。王船是王爺巡境的座駕,其製作過程有一套特定的儀式,主要環節有安龍骨、安龍目、請帆、立桅、進水。

「迎王」時,人們在海邊迎來新一任的「代天巡狩王爺」。此時的王爺尚不具法相。人們用轎子將「看不見的」王爺迎請至宮廟或祠堂供奉起來,在廟裡「置府」;隨後將紙紮的王爺請進府中,由師公開眼後,這尊紙紮的王爺就具備了神性。

祀王

前來「祀王」的人們向王爺獻禮表示崇敬並祈求庇佑。

普度

家家戶戶都送來供品款待「好兄弟」,使他們得以「普度」。

巡境送王

「巡境送王」是整個儀式的高潮。在閩南,民眾以各種藝陣開道,簇擁著王爺巡察社區四境,一路召請「好兄弟」登上王船。王爺巡境時,社區民眾自發維護秩序、保障安全,並免費提供各種餐飲,招待分爐代表和其他參與者。老嫗執新掃把在前頭淨道,年輕男性抬王船和王爺輦,參加牌匾、旗輦等儀仗隊,中青年婦女參加車鼓弄等陣頭表演,孩子則扮成戲裝人物參加巡遊,相關社區其他成員虔誠跟香。

富含文化對話資源的集體活動

各地的儀式活動既有共性,也有地方特徵。在馬六甲,勇全殿組織的「王舡大遊行」以花車巡遊為當地特色,為召請「好兄弟」上船,整個王船巡境路線上設有15個停留的站點。民間文藝團體應邀參與巡遊和場地的藝陣表演。在閩南,有高甲戲、歌仔戲、車鼓弄、大鼓涼傘舞、宋江陣、拍胸舞、舞龍舞獅隊、鑼鼓班等班社。在馬六甲,有花車、木偶戲、舞龍舞獅隊、鑼鼓班、踩高蹺等班社。

觀送王船整體流程不難發現,無論在中國還是在馬來西亞,這都是一項離開集體便無法開展的民俗活動。

「在送王船活動中,費用都是人們自願捐獻的。每次送王船,都能體現出鐘山村的凝聚力。」廈門鐘山社區代表陳福圓說,以前海難多發,通過送王船這項集體行動緩解了災難給民眾帶來的心理震蕩,不僅可以重建社區聯繫,還能給居民提供精神慰藉。

如今,送王船早已不再是一項簡單的民俗活動,還成為聯繫社區民眾、推動社區和諧發展、豐富不同社區進行對話合作的重要文化載體,被賦予了更多時代內涵和價值。

送王船對新時代社區建設有重要的意義。送王船提倡「做好事」的精神內核弘揚正氣,傳播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一定程度上起到規範社區成員行為方式的作用。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石奕龍認為,送王船延續幾百年,喚起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在多元文化共同發展的當下,尤其是在移民社區,送王船所體現出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追求和諧的理念,為建設團結友愛、社會安定、生態文明的包容性社會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

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有了文化合作範本

廈門市非遺保護中心專家組組長陳耕認為,中馬聯合申遺,構建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民心相通的文化平臺,呈現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價值的時代之光。

作為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送王船燭照了中國與馬來西亞人民長期的友好互動,體現了「海上絲綢之路」在長期的人類活動中發揮著推動文化對話和文明交流互鑑的積極作用。

中國廈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基於送王船的交流十分熱絡。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與馬來西亞僑生(峇峇娘惹)公會結為友好協會,2016年至2018年先後7次組織相關宮廟、宗祠的代表實地參加對方的送王船儀式活動。

馬來西亞勇全殿是馬來西亞送王船的保護傳承單位,保存了馬來西亞送王船完整資料。近年來,勇全殿10餘次赴中國交流,參加廈門、漳州等地的送王船儀式。2017年至2018年,勇全殿先後與廈門市呂厝華藏庵和漳州舊橋進發宮籤訂友好宮廟協議。

馬六甲州對中國事務特使、勇全殿名譽顧問顏天祿說:「送王船民俗已成為閩籍華人最具特色及代表性的傳統民俗活動之一。如今的送王船,不僅滿載海外華人鄉愁,也是國際民間交流的紐帶,是馬中兩國寶貴的文化資源。」

2019年1月9日,「中馬送王船協同保護工作組」成立。在兩國政府非物質文化遺產主管部門的支持下,由工作組牽頭制定《送王船聯合保護行動計劃(2021—2026年)》,以協同兩國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開展該遺產項目的聯合保護工作。兩國聯合開展了資源普查、數位化建檔、跨學科研究等工作,並建立協調機制,以工作組為協調機構,確保兩國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的廣泛參與,此外,在共同提高公眾保護意識、媒體宣傳、建立多元化籌資渠道和支持方式等方面,中馬兩國也採取了諸多行動,為聯合申遺、「海上絲綢之路」國家和地區文化旅遊交流合作樹立了典範。

「送王船在異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被各個族群所認同,這一播衍過程說明『海上絲綢之路』民心相通是歷史事實,也說明古代中國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自信。這次申遺成功充分表明,構建民心相通的文化平臺是成就『一帶一路』建設願景的重要基礎。在此基礎上加以總結,將有助於開拓更多『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民心相通的文化平臺。」陳耕說,「這次中馬聯合申遺成功,使送王船在世界的『可見度』大大增加了。這為廈門和馬六甲兩個旅遊城市提供了旅遊文創的寶貴資源。廈門和馬六甲正分別建設王船博物館,組織力量開發文創產品。」

:送王船的聯合申遺之路

#

2015年7月

時任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陳耕與勇全殿文書蘇汶財等相關人士充分討論,雙方萌生聯合申報的意向,並形成定期聯繫協作工作機制。

#

2016年2月

廈門呂厝等3個社區和華藏庵等4個宮廟負責人前往馬六甲怡力社區勇全殿、僑生公會、福建會館等地考察,形成聯合申報共識。

#

2016年10月14日

廈門13個宮廟負責人30多人在廈門召開了座談會,發動民間積極參與申報工作。其後3年,兩國相關社區、群體和傳承人與實踐者代表參與民間交流和互訪活動,先後計300人次。

#

2017年3月

馬六甲16個宮廟和廈門14個宮廟籤訂中馬聯合申報倡議書。

#

2019年1月至2月

中方和馬方分別著手開始準備申報材料撰寫工作。

#

2019年2月至3月

中馬兩國非遺專家共同合成並完善了聯合申報材料。與此同時,通過電話、電子郵件、微信工作群和多次面對面工作會(廈門)等方式,就申報材料的編制和保護措施的制定反覆徵詢了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及專家學者的意見,最終形成定稿。

#

2020年12月

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責編:陳曉悅

相關焦點

  • 「送王船」:人與海的約定 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合作範本
    正當福建省廈門市迎來三四年一度的重大活動「送王船」時,喜訊傳來: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經評審通過,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廈門活動現場的社區居民歡欣鼓舞。
  • 第二屆海上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在泉州開幕
    中國網海峽頻道11月23日訊(周曉磊 劉媛)23日,第四屆海上絲綢之路藝術節重要活動之一的「海上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在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開幕。現場來自11個國家的17個非遺項目和大師,國內27個省近60個非遺項目和非遺傳承人會聚一堂,共同展示、交流。
  • 林宏宇:「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戰略意義透析
    原標題:「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戰略意義透析   習近平主席2013年10月在印尼國會演講時提出要構建面向21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這個提法在2014年3月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得到進一步印證,他強調指出「我國要抓緊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 文化周刊| 千年古邑舉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詩歌臨高峰會」
    詩歌峰會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吸引了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澳大利亞、韓國、義大利、捷克、丹麥、智利、越南、阿根廷等十餘個國家的詩人與嘉賓近百人齊聚臨高,圍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當代海洋詩歌」這一主題探討全球化語境下的新時代詩歌的發展,以及當代海洋詩歌的獨特魅力和重要價值。
  • 活化傳承非遺增強文化自信
    日前,中國和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中國第一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聯合申遺成功的項目。
  • 讓文化傳播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友好使者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之一, 29日,珠海迎來一場「海絲」盛會——「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傳播暨中國(廣東)企業走出去論壇在珠海開幕。論壇充分展示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階段性成果,積極向世界傳遞「絲路精神」,吸引了全球近百家主流媒體的高度關注。受廣東省委書記李希、省長馬興瑞委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慎海雄出席並在論壇上致辭。
  • 「太極拳」「送王船」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 山東半島與古代北方海上絲綢之路
    山東半島居民移民朝鮮、日本,有力地推動了兩地社會進步,日本學者認為日本社會從繩文時代(原始社會)進入彌生時代(奴隸社會),是與大量來自中國的移民分不開的。徐福作為中國移民的代表性人物,其遺蹟、遺存也被中日韓三國人民長期保存,並經常舉行紀念活動。
  • 以「偶」會友——第四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側記
    11月23日,福建泉州,來自俄羅斯的木偶表演藝術家葉夫根尼索洛維耶夫和尤利婭裡克特在表演木偶節目。新華網 肖和勇 攝新華網福州11月24日電(劉默涵 肖和勇)在觀眾熱情的掌聲中,來自俄羅斯Teatrol劇院的木偶表演藝術家葉夫根尼索洛維耶夫和尤利婭裡克特在第六屆中國泉州國際木偶節開幕式上,完成了他們的中國首秀。23日啟動的第六屆中國泉州國際木偶節,是「第四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的核心配套活動。
  • 深圳赤灣曾是海上絲綢之路重埠 打造新絲路還有多遠?
    原標題:深圳赤灣曾是海上絲綢之路重埠 打造新絲路還有多遠? 絲路新航  深圳打造新海上絲綢之路樞紐城市  時鐘回撥千年,那是中國東南沿海一段絲綢般的時光。千餘年來,東海和南海上千帆疊影,沿途城內市聲如沸,「海上絲綢之路」成為古老中國連接歐亞的「大動脈」。  鬥轉星移,曾經輝煌的「海上絲綢之路」沉寂下來,一條條亙穿東海、南海的古航線,猶如一場場沉睡的舊夢。  如今,舊夢重醒,輝煌即將再現。  步入新世紀,沉寂千年的古絲路,再度為世人矚目。
  • 中國瑞寶與海上絲綢之路產業聯盟發起儀式在京舉行
    2017年5月26日上午10:30,由中國瑞寶國際合作有限公司和海上絲綢之路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全體發起人的「一帶一路海上絲綢之路產業聯盟」發起儀式,在北京四季酒店隆重舉行。、一帶一路國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亞太數字金融有限公司、中國(浙江)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能源投資開發有限公司、中國(舟山)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亞洲石油指數有限公司、絲綢之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聯合資本投融資有限公司、中國國際工程諮詢總公司、舟山世紀太平洋化工有限責任公司、一帶一路油氣貿易集團有限公司、中外運長江油運公司、海上絲綢之路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江山集團有限公司、一帶一路組織體系委員會
  • 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品牌博覽會 異域商品聚寶泉州
    「文都」大唐西市展示區 昨日,首屆中國(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品牌博覽會在南安拉開帷幕,來自31個國家和地區的386家企業參展,上千展位雲集國內外品牌。中國貿促會副會長張偉,國家質檢總局原副局長、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理事長劉平均,福建省政協副主席張燮飛,市領導鄭新聰、陳海基、楊俊峰、陳榮洲、李冀平,以及來自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歐美、非洲、中東、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使節、顧問、企業家和產業協會負責人出席開館式和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品牌發展論壇暨品牌權威評價平臺發布會。
  • 42項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項目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兩個項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5屆常會上,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從單槍匹馬到抱團作戰酒業集體申請「世界非遺」
    21世紀經濟報導 文靜 成都報導伴隨著國務院機構改革,一份由酒界全國人大代表聯合提出的《關於中國白酒釀造技藝列入國家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議案》將擺在新組建的文化和旅遊部負責人案頭上。「今年『兩會』,和非遺保護相關的議案、提案總體比往年增加了。」3月26日,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有關人士在電話裡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說,「世界非遺」的準確名稱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下稱代表作名錄),相關意見都會得到批示回復。
  • 探尋海上絲綢之路文化
    通訊員 黎國偉 供    12月8日上午,百名兩岸青年參加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探尋之旅交流活動,在雷州市清端園陳璸故居舉行閉營儀式,圓滿落幕。    據了解,12月4日至8日,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以「走到一起來,夢想更精彩」為主題,設計了九條特色精品線路,其中第七線路是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探尋之旅。
  • 廣州非遺傳承人集體「觸網」,直播展示購物都來啦……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從啟動儀式上獲悉,廣州將在6月份舉辦近百場非遺宣傳展示系列活動。其中,首度舉辦的「廣州非遺購物節」標誌著廣州非遺傳承人群正式集體「觸網」。儀式上發布了全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包括《我哋廣式——通草畫廣州一日展》和《懸壺濟世——廣州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主題展覽》2場主場展覽;《我哋廣式——廣州非遺購物節》20場主題直播活動和多場線上線下預熱、宣傳、促銷活動;以及46場由全市各區組織的非遺宣傳展示活動等。
  • 世界級非遺!深藏於閩南的「送王船」 是怎樣一種盛況?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 世界級非遺「閩南送王船」是怎樣一種盛況?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 皮影戲入選非遺代表作名錄
    皮影戲入選非遺代表作名錄 發表時間:2011-11-29   來源:中國文化報 我國履約工作受教科文組織充分肯定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六屆會議11月22日至29日在印度尼西亞峇里島召開,會議主要評審了包括中國在內的5個締約國提交的履約報告,38個申報2011年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
  • 世界級非遺!深藏於閩南的「送王船」,是怎樣一種盛況?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