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進入最後一個月,福建省廈門市的民眾迎來了三四年一度的大活動——送王船。廈門市同安區呂厝社區、思明區沙坡尾社區、湖裡區鍾宅畲族社區等地,迎王船、王爺巡境、送王船等儀式和舞獅、高甲戲、車鼓弄等文化節目接連登場,讓這個冬日充滿節日氣氛,眾多外地遊客也趕到廈門一探究竟。
就在活動舉辦期間,喜訊傳來——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經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我國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聯合申報成功的第一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
送王船:「做好事」和「好兄弟」
提及送王船,在閩南一帶無人不知。送王船是沿海漁港、漁村古已有之的傳統民俗,於15世紀至17世紀在閩南地區形成,隨著「下南洋」移民和海上貿易逐漸傳播到東南亞地區。在閩南,送王船每三四年在秋季東北季風起時舉行;在馬六甲,送王船多在農曆閏年在旱季擇吉日舉行。其儀式、活動歷時數日,或長達數月。
熱鬧的活動背後不乏辛酸和悲憫的心緒,也顯示出對生活的嚮往和期待。在送王船的各項儀式中,最常聽到的是「做好事」和「好兄弟」。
面對風雲詭譎、變幻莫測的大海,靠海而生的濱海民眾逐漸形成了植根於共同崇祀「代天巡狩王爺」的民間信俗。「王爺」是當地民眾對這位神靈的俗稱。民眾認為,王爺受上天委派,定期赴人間各地巡察,拯疾扶危、御災攘患、賞善懲惡。人們通過送王船的儀式來表達感恩和期望,希望王爺能夠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漁發利市。這是「做好事」。
大海哺育著漁民,但同時也成為很多人悲慘的魂歸之處。人們將海上罹難者的亡魂尊稱為「好兄弟」,希望其魂魄能夠隨王船而去。舉行儀式時,人們在海邊、灘地迎請王爺至宮廟或祠堂,用供品祭祀王爺;豎起燈篙召喚「好兄弟」,度「好兄弟」。人們請王爺登上事先精心製備的王船(木質或紙質的船模),民眾以各種藝陣開道,簇擁著王爺巡察社區四境,一路召請「好兄弟」登上王船,隨王爺一同出海遠行。
送王船,怎麼送?
選主會
「選主會」就是選出送王船的主祭。社區宮廟、宗祠理事會在儀式活動中發揮著策劃、組織和管理的作用;理事們通過擲筊來確定主會、頭家或爐主,他們分別擔任主祭和陪祭。在馬六甲,還要選出一位王船主任,負責組織巡境送王活動。
豎燈篙
「豎燈篙」標誌著送王船儀式的正式開始,人們豎起燈篙,召喚「好兄弟」。
造王船
「造王船」即工匠按照傳統工序精心製作木質或紙質的王船船模。王船是王爺巡境的座駕,其製作過程有一套特定的儀式,主要環節有安龍骨、安龍目、請帆、立桅、進水。
迎王
「迎王」時,人們在海邊迎來新一任的「代天巡狩王爺」。此時的王爺尚不具法相。人們用轎子將「看不見的」王爺迎請至宮廟或祠堂供奉起來,在廟裡「置府」;隨後將紙紮的王爺請進府中,由師公開眼後,這尊紙紮的王爺就具備了神性。
祀王
前來「祀王」的人們向王爺獻禮表示崇敬並祈求庇佑。
普度
家家戶戶都送來供品款待「好兄弟」,使他們得以「普度」。
巡境送王
「巡境送王」是整個儀式的高潮。在閩南,民眾以各種藝陣開道,簇擁著王爺巡察社區四境,一路召請「好兄弟」登上王船。王爺巡境時,社區民眾自發維護秩序、保障安全,並免費提供各種餐飲,招待分爐代表和其他參與者。老嫗執新掃把在前頭淨道,年輕男性抬王船和王爺輦,參加牌匾、旗輦等儀仗隊,中青年婦女參加車鼓弄等陣頭表演,孩子則扮成戲裝人物參加巡遊,相關社區其他成員虔誠跟香。
富含文化對話資源的集體活動
各地的儀式活動既有共性,也有地方特徵。在馬六甲,勇全殿組織的「王舡大遊行」以花車巡遊為當地特色,為召請「好兄弟」上船,整個王船巡境路線上設有15個停留的站點。民間文藝團體應邀參與巡遊和場地的藝陣表演。在閩南,有高甲戲、歌仔戲、車鼓弄、大鼓涼傘舞、宋江陣、拍胸舞、舞龍舞獅隊、鑼鼓班等班社。在馬六甲,有花車、木偶戲、舞龍舞獅隊、鑼鼓班、踩高蹺等班社。
觀送王船整體流程不難發現,無論在中國還是在馬來西亞,這都是一項離開集體便無法開展的民俗活動。
「在送王船活動中,費用都是人們自願捐獻的。每次送王船,都能體現出鐘山村的凝聚力。」廈門鐘山社區代表陳福圓說,以前海難多發,通過送王船這項集體行動緩解了災難給民眾帶來的心理震蕩,不僅可以重建社區聯繫,還能給居民提供精神慰藉。
如今,送王船早已不再是一項簡單的民俗活動,還成為聯繫社區民眾、推動社區和諧發展、豐富不同社區進行對話合作的重要文化載體,被賦予了更多時代內涵和價值。
送王船對新時代社區建設有重要的意義。送王船提倡「做好事」的精神內核弘揚正氣,傳播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一定程度上起到規範社區成員行為方式的作用。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石奕龍認為,送王船延續幾百年,喚起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在多元文化共同發展的當下,尤其是在移民社區,送王船所體現出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追求和諧的理念,為建設團結友愛、社會安定、生態文明的包容性社會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
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有了文化合作範本
廈門市非遺保護中心專家組組長陳耕認為,中馬聯合申遺,構建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民心相通的文化平臺,呈現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價值的時代之光。
作為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送王船燭照了中國與馬來西亞人民長期的友好互動,體現了「海上絲綢之路」在長期的人類活動中發揮著推動文化對話和文明交流互鑑的積極作用。
中國廈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基於送王船的交流十分熱絡。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與馬來西亞僑生(峇峇娘惹)公會結為友好協會,2016年至2018年先後7次組織相關宮廟、宗祠的代表實地參加對方的送王船儀式活動。
馬來西亞勇全殿是馬來西亞送王船的保護傳承單位,保存了馬來西亞送王船完整資料。近年來,勇全殿10餘次赴中國交流,參加廈門、漳州等地的送王船儀式。2017年至2018年,勇全殿先後與廈門市呂厝華藏庵和漳州舊橋進發宮籤訂友好宮廟協議。
馬六甲州對中國事務特使、勇全殿名譽顧問顏天祿說:「送王船民俗已成為閩籍華人最具特色及代表性的傳統民俗活動之一。如今的送王船,不僅滿載海外華人鄉愁,也是國際民間交流的紐帶,是馬中兩國寶貴的文化資源。」
2019年1月9日,「中馬送王船協同保護工作組」成立。在兩國政府非物質文化遺產主管部門的支持下,由工作組牽頭制定《送王船聯合保護行動計劃(2021—2026年)》,以協同兩國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開展該遺產項目的聯合保護工作。兩國聯合開展了資源普查、數位化建檔、跨學科研究等工作,並建立協調機制,以工作組為協調機構,確保兩國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的廣泛參與,此外,在共同提高公眾保護意識、媒體宣傳、建立多元化籌資渠道和支持方式等方面,中馬兩國也採取了諸多行動,為聯合申遺、「海上絲綢之路」國家和地區文化旅遊交流合作樹立了典範。
「送王船在異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被各個族群所認同,這一播衍過程說明『海上絲綢之路』民心相通是歷史事實,也說明古代中國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自信。這次申遺成功充分表明,構建民心相通的文化平臺是成就『一帶一路』建設願景的重要基礎。在此基礎上加以總結,將有助於開拓更多『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民心相通的文化平臺。」陳耕說,「這次中馬聯合申遺成功,使送王船在世界的『可見度』大大增加了。這為廈門和馬六甲兩個旅遊城市提供了旅遊文創的寶貴資源。廈門和馬六甲正分別建設王船博物館,組織力量開發文創產品。」
附:送王船的聯合申遺之路
#
2015年7月
時任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陳耕與勇全殿文書蘇汶財等相關人士充分討論,雙方萌生聯合申報的意向,並形成定期聯繫協作工作機制。
#
2016年2月
廈門呂厝等3個社區和華藏庵等4個宮廟負責人前往馬六甲怡力社區勇全殿、僑生公會、福建會館等地考察,形成聯合申報共識。
#
2016年10月14日
廈門13個宮廟負責人30多人在廈門召開了座談會,發動民間積極參與申報工作。其後3年,兩國相關社區、群體和傳承人與實踐者代表參與民間交流和互訪活動,先後計300人次。
#
2017年3月
馬六甲16個宮廟和廈門14個宮廟籤訂中馬聯合申報倡議書。
#
2019年1月至2月
中方和馬方分別著手開始準備申報材料撰寫工作。
#
2019年2月至3月
中馬兩國非遺專家共同合成並完善了聯合申報材料。與此同時,通過電話、電子郵件、微信工作群和多次面對面工作會(廈門)等方式,就申報材料的編制和保護措施的制定反覆徵詢了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及專家學者的意見,最終形成定稿。
#
2020年12月
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責編:陳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