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峽文化講堂》欄目曲)
聽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聽海峽之聲閩南話廣播《海峽文化講堂》節目,我是冬冬。
配樂廣告:王爺信仰是臺灣影響很大的民間信仰,特別是在臺灣南部特別盛行,俗語有:「南王爺、中媽祖」說法,還有「三月瘋媽祖、四月王爺生」諺語。據1981年調查,臺灣的王爺廟,共有753座,廟宇數量均全臺之冠。
王爺信仰在臺灣迅速傳播是在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後,隨著漢人的增多,各種神廟包括瘟神廟被相繼建立。清朝統一臺灣後,王爺信仰隨著移民開發臺灣的足跡向臺中臺北、臺東方向傳播。
那麼,臺灣的王爺信仰的起源地又是在哪裡?臺灣的王爺信仰和閩南的「送王船」習俗有什麼關係?
《海峽文化講堂》邀請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教授、福建省五緣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林國平,推出十集廣播專題節目《閩臺神緣》,今天播出第五集《閩臺地區瘟神與王爺信仰》。
2010年11月11日至16日我應邀參加在臺南成大會館召開「神明信仰與超度文化」兩岸學術論壇,會議之餘,我和溫州大學的林亦修教授到南鯤鯓代天府考察,碰巧遇到南鯤鯓廟正在舉行隆重的祭典,祈求鹽業生產順利興旺和四境平安。那天,來祭拜的信眾人山人海,地方政府還組織各種商品促銷和推介活動。我們在那裡呆了一整天,留下深刻的影響。
南鯤鯓代天府位於臺南市北門區鯤江裡,為全臺規模最大的廟宇建築之一,供奉的主神是五府千歲。所謂「五府千歲」就是王爺信仰。相傳在明朝末年,有一隻王船漂流至北門南鯤鯓沙汕附近,船上供奉著李、池、吳、朱、範五府王爺和中軍府神像,當地漁民認為五府千歲與這裡有緣,就建草寮供奉。傳說五府千歲非常靈驗,清朝初年當地信徒倡議建廟,於1662年(康熙元年)落成,稱為「南鯤鯓廟」,又呼為「開基廟」。後來,南鯤鯓沙汕被海水淹沒,居民就在北門地區槺榔山建廟,規模不斷擴大,不但成為臺灣最大的廟宇建築之一,而且還被奉為臺灣王爺的總廟。
王爺信仰是臺灣影響很大的民間信仰,特別是在臺灣南部特別盛行,與臺灣中部的媽祖信仰並稱,俗語有:「南王爺、中媽祖」說法,還有「三月瘋媽祖、四月王爺生」諺語。據1981年調查,臺灣的王爺廟,共有753座,廟宇數量居全臺之冠,從中可以看到王爺信仰在臺灣的巨大影響。
在古代,「王爺」又稱「千歲」的主要職能是「代天巡狩、燮理陰陽」,就是王爺代表天帝巡察人間善惡,並為百姓驅除一切瘟疫與邪惡,傳說他們帶有尚方寶劍,可以先斬後奏,所以臺灣供奉王爺之廟最多名稱為「代天府」,王爺出巡則亦稱為「代天巡狩」。過去的百姓,都把王爺看做是瘟神,而加以崇拜,一般三年舉行一次大型的祭典,遇到瘟疫流行,往往要請出王爺神像巡遊,驅趕瘟鬼,並舉行送王船儀式等。
臺灣的「王爺」多冠以姓氏,常見的有趙、康、溫、馬、蕭、朱、邢、李、池、吳、範、姚、金、吉、玉、嶽、魏、雷、郭、伍、羅、白、紀、張、許、蔡、沈、餘、潘、陳、包、薛、劉、黃、林、楊、徐、田、盧、譚、封、何、葉、方、高、鄭、狄、章、耿、王、楚、魯、齊、越、龍、殷、莫、姜、鍾、韓、沐、虞、蘇、宋、駱、韋、歐、沈、廉、侯、周、萬、萍、瓊等一百餘姓王爺。王爺廟供奉三尊王爺塑像的通常稱「三王府」,供奉四尊王爺塑像的稱「四王府」,供奉五尊王爺塑像的稱「五王府」。
在臺灣,為什麼這麼多人信仰瘟神王爺?這個問題說來話就長了。
在古代,「瘟」又稱「瘟疫」、「癘疫」等,用今天的醫學術語來說就是急性傳染病之總稱,包括鼠疫、霍亂、瘧疾等病症。古人認為,瘟疫流行,是瘟神、疫鬼作祟的結果。王充在《論衡》中記載了疫鬼的傳說,說顓頊氏有三個兒子,死去後變成疫鬼,一人居江水,是為瘧鬼;一人居若水,是為魍魎鬼;一人居宮室及陰暗骯髒的地方,專門驚嚇小孩。早在西周時期,百姓就對疫鬼產生極大的恐懼,經常要舉行「大儺」儀式,驅逐疫鬼,所以瘟神信仰由來已久。
臺灣開發較遲,這裡氣候溫暖潮溼,瘟疫經常流傳,一向被視為瘴癘之區。明清時期,閩人大批移民臺灣,由於水土不服,瘟疫大作,病者十之八九,死者甚多。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僅在臺灣半年時間,便染上熱疾,不治身亡。其駐守雞籠山的將士,在康熙二十一年三月的瘟疫流行中,死者過半。直至清代後期和民國時期,臺灣的瘟疫仍時常發生,有關方志記載的大瘟疫尚有二十多次,死亡人數以萬計,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高雄地區鼠疫,死亡人數就有3673人。在這樣特殊的環境下,臺灣民眾談瘟色變,只能聽天由命,希望神祗庇佑,逢兇化吉,瘟神信仰便在臺灣迅速發展。
臺灣的王爺信仰可以追溯到荷據臺灣時期,據《諸羅縣誌》記載:荷蘭殖民者有一次在海上夜遇隨風漂流的王爺船,懷疑是賊船,便開炮轟擊,但見此船飄忽不定,左右躲閃,怎麼也打不中。待天明,才看清楚滿船皆是神像,眾人害怕極了,沒過幾天,患瘟疫死亡的超過半數。
王爺信仰在臺灣迅速傳播是在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後,隨著漢人的增多,各種神廟包括瘟神廟被相繼建立。
康熙二十二年,清朝統一臺灣後,王爺信仰隨著移民開發臺灣的足跡向臺中臺北、臺東方向傳播,至乾隆末年,臺灣省共建有大小王爺廟近百座。乾隆之後,王爺信仰長盛不衰,影響越來越大,成為臺灣影響最大的民間信仰之一。據民國七年統計,臺灣省共有王爺廟453座,其中臺北21座,宜蘭3座,桃園3座,新竹34座,臺中97座,南投9座,嘉義120座,臺南103座,澎湖44座。民國七年以後,臺灣的王爺廟的數量劇增,至民國二十三年,臺灣有王爺廟550座,1960年增至730座,1981年又增加到753座,廟宇數量均全臺之冠。
在臺灣,王爺不僅為漢族同胞所崇奉,甚至山地同胞也崇拜王爺。北投有個地方舊稱「蕃仔厝」,從前居住的都是平埔族的分支――凱達格蘭族的潘姓山胞,他們信奉的守護神是「蕃仔王爺」。相傳二百年前,有一平埔族同胞在海邊撿到一尊神像,帶回家中奉祀,由於十分靈驗,所以香火延續至今。另一說則謂此王爺是福建漳浦五甲尾池府王爺的分身,當地居民奉其為防疫醫病的神明。
主持人:聽眾朋友,你現在收聽的是海峽之聲閩南話廣播《海峽文化講堂》節目。《海峽文化講堂》是一檔25分鐘專家講座節目,收聽頻率是中波783千赫,短波6115千赫,廈門及金門地區還可以通過調頻979收聽。
聽眾朋友您也可以通過網絡來進行收聽。登錄海峽之聲廣播電臺網站:www.vos.com.cn,在網站首頁的右上角有一個小小的「在線廣播」面板,你直接點擊「783閩南話廣播」這個欄目就可以在線收聽了。
主持人:聽眾朋友,閩南的許多王爺廟都有定時送「王爺船」的習俗,泉州南門的富美宮被稱為閩臺王爺的總廟,在富美宮的不遠處,過去有一處專門製作王爺船的工廠,王爺船相當堅固,不容易被海浪打破,據傳,在歷史上從泉州富美宮送走的王爺船就有近百艘。臺灣的很多王爺廟就是通過閩南「送王船」習俗,從福建分靈到臺灣。
下面繼續來聽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教授、福建省五緣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林國平的介紹。
臺灣瘟神的職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而變化,臺灣著名學者劉枝萬先生在《臺灣之瘟神信仰》一文中認為民間信仰中的「瘟神」主要有著六個階段的演化過程:
第一階段:瘟神的原始形態是死於瘟疫之厲鬼,因此在此階段之「瘟神」是散瘟殃民之「厲鬼」。
第二階段:瘟神取締疫鬼、除暴安良之神,即邪惡疫鬼受封或被祭祀後,變為瘟部正神,故其行瘟對象勢必有所選擇,不得任意作祟殃民。人民對「瘟神」之觀念,漸由「疫鬼本身」之原始形態蛻變為「疫鬼之管理者」,而賦與「代天巡狩」之瘟王銜稱,俾到處稽查、戢止疫厲。
第三階段:保護航海平安之海神功能,從而變成漁村之守護神,遂為祈求漁獲增多之對象。
第四階段:瘟神成為「醫神」。蓋由驅瘟逐疫之功能,再進一步,為適應人民之需求,便是醫治病患,順理成章。
第五階段:瘟神成為「保境安民之神」。因瘟神有著代天巡狩,司掌驅瘟之功能,迨莊社奠定基礎,被奉為一莊或數莊之守護神。
第六階段:瘟神成為「萬能之神」。質言之,即由保境安民之神再進一步,而成為「土地神」(保境安民之神雖亦有一種土地神之性格,但其立場不甚堅強)。人民對其需求,無所不至,目的在於「禳災植福」,即視為賜與一般幸福,俾能安居樂業之福神。而其項目繁多,五穀豐登,均傳靈驗。
那麼,臺灣的王爺信仰的起源地又是在哪裡?
我們以前說過,閩臺神緣的主要形式除了分靈、分香之外,還有漂流。就是在端午節前後,福建一些宮廟為了驅逐瘟疫,將神像安放在與真船一樣的「王爺船」上,舉行儀式後,讓它在海上隨風漂流,有的「王爺船」隨風漂流到臺灣,即誠惶誠恐地為其立廟,加以頂禮膜拜。如臺灣臺中縣大安港和安宮,便是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四月二十二日清晨,因一艘長二丈二尺的王爺船停靠於此而建造的。剛才談到的南鯤鯓民眾在海邊看到的擱淺的王爺船和山胞拾到神像,就是從福建漂流去的。
閩南的許多王爺廟都有定時送「王爺船」的習俗,泉州南門的富美宮被稱為閩臺王爺的總廟,在富美宮的不遠處,過去有一處專門製作王爺船的工廠,王爺船相當堅固,不容易被海浪打破,據傳,在歷史上從泉州富美宮送走的王爺船就有近百艘,嘉義縣東石港先天宮內,至今仍保存著一艘民國十四年從富美宮放出的王爺船。又如高雄市旗津區天鳳宮的吳王爺來自晉江潘徑鄉,鳳山市北辰宮的巫王爺來自莆田南天宮,臺南縣將軍鄉保濟宮的池王爺、福安宮的吳王爺分別來自晉江大崙村和泉州錫坑村,臺南縣歸仁鄉永豐代天府的池王爺來自同安的馬巷,嘉義縣東石鄉連天宮的何王爺來自晉江的白石堡,雲林縣麥寮鄉鎮西宮的蕭王爺來自晉江磁灶富美村,雲林縣水裡港福順宮的朱、李、池三王爺來自漳浦南門外京仔社,嘉義縣太保鄉玉賢宮的黃、吳、李三王爺來自平和縣古坑社,等等。總之,臺灣所奉祀的王爺神大多來自閩南。
自古以來,臺灣的王爺信徒認定王爺的根在閩南,不畏艱難險阻,以能到閩南祖廟進香謁祖為幸事。1988年以來,臺灣各地先後到泉州富美宮進香謁祖的宮廟就有雲林縣的聚寶宮、集安宮、聚保宮、泰安宮,新竹縣南密裡富美宮、塹港富美宮、東隆宮、鎮安宮三王府,嘉義縣東石港先天宮、北門口先天宮、樸子鎮鎮安宮、嶺兜武聖殿,臺中市大安港和安宮、梧棲富美宮、聖明壇、文興宮、聚善宮,彰化縣白沙坑富美宮,苗慄縣吉興宮、後龍港合興宮七王府,臺南縣金唐殿,高雄市先天宮,臺北縣三重市靈聖宮、新莊丹鳳擎天府、板橋妙雲宮、北巡宮、興安宮、代天府、慈德宮,新莊鎮安壇、樹林鎮五府王爺千歲宮等等數十座。1991年10月,高雄市數十名蕭太傅信徒特意乘小船跨越海峽直達富美宮進香,其誠可嘉!
配樂廣告:土地公在臺灣也被稱為福德正神。雖然是諸神中最低級的小神,土地公在海峽的民間卻有非常大的影響力,是海峽兩岸廟宇最多、信仰最廣、影響最大的神靈之一。
關於土地公有什麼樣的傳說故事?為什麼土地公神階雖然很低,在閩臺民間卻有那麼大的影響力?閩臺土地公信仰和人類生存的根本土地、和人們的衣食住行有什麼樣的關係?
海峽文化講堂》邀請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教授、福建省五緣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林國平,推出十集廣播專題節目《閩臺神緣》,下期節目將播出第六集《海峽兩岸信仰最廣的神靈土地公》。
主持人:好了,聽眾朋友,今天的《海峽文化講堂》節目就為您安排到這裡。主持冬冬代表責任編輯德展、監製進德在福建福州感謝您的收聽,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