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諸神同祀 - 海峽之聲網-

2020-12-18 海峽之聲網

    福建的移民,不但給臺灣帶去勞動力、生產技術和文化藝術,也帶去宗教信仰。移民動身之前,面對波濤洶湧的臺灣海峽,為祈求一帆風順,便隨身攜帶祖籍地的神像或香火,並在入臺後供奉於居屋或公厝,早晚膜拜,祈求神佑。到了開墾成功,形成村社,便建造廟宇,再塑金身,以謝神恩。臺灣民間供奉的各種神靈,絕大部分由福建傳入,他們的祖廟都在福建。

  位於福建泉州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二樓的綜合主題館,通過「諸神同祀」展館,分佛教信仰、道教信仰和民間信仰等三個單元,展示了兩岸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的傳承淵源,揭示閩臺人民的信仰同流。在這一部分,展覽了大量閩臺人民共祀的神像,配以從福建分靈的臺灣宗教寺廟及閩南祖廟的圖片加以比較,展示兩地民眾共奉神明,同尊一爐香。

  佛教信仰方面,可謂是閩臺同宗。明末清初,福建人大量入臺,佛教信仰在臺灣廣泛傳播。鄭成功、鄭經父子統治臺灣時期,臺灣開始修建佛教寺院,並延請福建僧人入臺擔任住持,弘揚佛法。臺灣佛教直接淵源於福建,傳承福建佛教的衣缽。臺灣僧人視福建禪宗叢林為聖地,紛紛渡海赴福建名剎受戒。

  1947年,泉州承天寺高僧廣欽老和尚東渡臺灣弘揚佛法,先後創建多處知名道場,並在臺北清源山修建一寺院,同樣取名為承天寺。廣欽老和尚於1986年2月13日圓寂,其肉身被民眾塑成金身,永久保存。老和尚幼時未受教育不識字,未留下任何著作,卻以自身實修工夫,度眾無數,在近代高僧中實數異數。其後門人將其生平事跡與口頭開示編輯成冊,故有《廣欽老和尚開示法語錄》傳世。

  閩臺緣博物館工作人員呂行介紹說,展櫃展出的三尊明代彩繪木雕佛像是從泉州開元寺大佛基座底下發現的,是國家二級文物。

  觀世音菩薩是臺灣民間祀拜最多的神靈,全臺供奉觀音的寺廟有400多座,其中以龍山寺最具代表性。晉江安海龍山寺,始建於隋(618年),寺中主祀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明朝末年,龍山寺香火隨泉州移民傳入臺灣。

  呂行介紹說,如今在臺灣的彰化鹿港、臺北的艋胛、淡水以及臺南等泉州籍移民眾多之地,都建有龍山寺,皆以安海龍山寺為祖廟。

  閩臺二地的佛教俗神中,香火較盛者當數清水祖師和三平祖師,二尊神靈皆由高僧神化而成。清水祖師:俗姓陳,名普足,福建永春人,生於北宋,幼年出家,他在民間的影響主要有兩項:一是熱心慈善事業,一生勸造橋梁數十處;二是以祈雨「獲應」而聞名,百姓認為其「道行精嚴,法術高深」,能感動天地,因而去世後被奉為神明,稱清水祖師。明末清初,清水祖師信仰隨安溪移民傳入臺灣。全臺以清水祖師為主神的寺院近百座,許多是直接從安溪清水巖分香、分靈去的,信徒皆以安溪清水巖為祖廟。

  定光古佛,又稱定光佛,定公佛,北宋武平縣南安巖之高僧,俗姓鄭,法名自嚴(934-1015),福建同安人。民間傳說他神通廣大,能除蛟伏虎,祈雨求暘(yáng,晴天),並為民疏通航道,代民請命,圓寂後被民眾奉為神靈。清代閩西客家人移居臺灣時,將定光佛信仰傳播臺灣。

  明朝末期,隨著福建百姓移居臺灣,除了佛教信仰,道教也由漳州、泉州移民傳入臺灣。臺灣道教傳承了福建道教的傳統,多屬正一(又稱「正乙」)派南派道教。閩臺民間稱道士為「司公」(又稱「師公」),閩臺道教的齋醮(jiào)儀式、法器、法服及抄本等相同。閩臺道教除奉祀元始天尊、玉皇上帝、太上老君、真武大帝等神祗之外,還奉祀閩臺特有的俗神法主公。

  民間信仰有別於佛教、道教等正規宗教,它沒有系統的宗教理論,沒有嚴格的教規和嚴密的宗教組織。它兼收並蓄,信仰蕪雜。臺灣民間崇拜的眾多神靈,也絕大部分源於福建。

  媽祖,又稱天妃、天后、天上聖母,原名林默(960-987),北宋福建莆田湄洲島人。據傳,她神通廣大,能預知人禍福,並能出沒風浪,救助遇難船隻。媽祖去世後被民眾奉為救苦救難的海上保護神,建廟奉祀。明末以來,福建百姓遷居臺灣,首先必須漂渡臺灣海峽,許多移民奉持著媽祖神像上路,祈禱神明的保佑。平安抵達臺灣的移民便在聚居地建祠祀拜,媽祖信仰就這樣隨福建移民傳入臺灣,成為臺灣最廣泛的民間信仰。臺灣各地的媽祖因分靈不同,其稱呼也不同,從湄洲分靈的稱「湄洲媽」,從泉州分靈的稱為「溫陵媽」,從同安分靈的稱為「銀同媽」。全臺灣的媽祖廟都共認湄洲媽祖廟為祖廟,每逢媽祖誕辰之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臺灣信眾組成進香團到莆田湄洲島謁(yè)祖朝聖。

  閩臺緣博物館工作人員呂行介紹說,古代莆田湄洲是歸泉州府所管轄,所以當時的官拜媽祖廟就建在泉州府城,而泉州天后宮也因此成為世界上規格最高的媽祖廟,我們看到的「溫陵媽」是戴著皇冠的。

  福建客家民眾移居臺灣時,除了將定光佛信仰傳播到臺灣,也帶去了三山國王信仰。三山國王,原是廣東揭陽縣明山、獨山、巾山三山之神,福建、廣東客家民系普遍信仰。相傳,隋朝時,三位天神降落巾山,自稱兄弟,乃奉玉帝之命,來鎮守明山、獨山和巾山。從此便被當地民眾供奉於巾山腳下。潮州移民進入臺灣時,將三山國王信仰傳入臺灣。據統計,全臺灣以三山國王為主神的廟宇有170座左右。

  福建的信仰非常多,福建民眾傳播到臺灣的民間信仰,其中臨水夫人也是非常閩臺兩地重要的民間信仰。臨水夫人,俗姓陳,名靖姑(767-790),唐代福州下渡人,嫁至古田縣臨水鄉。時福州大旱,靖姑脫胎祈雨,不幸身亡,臨終發誓死後做保產之神,以扶胎救產。鄉民於是建廟祭祀,尊為臨水夫人。清代,臨水夫人信仰傳入臺灣,以其為保胎助產之神,婦女祭拜她尤其多。閩臺兩地都是以古田臨水宮為祖廟。在臺灣當地,臨水夫人時常與媽祖合祀,所以在臺少見單獨的臨水夫人廟。

  臨水夫人是保胎之神,而王爺則是閩臺民間對驅瘟神靈的俗稱,又稱千歲、大人、王公。閩臺稱王爺一般都冠以姓氏,稱某府王爺或某府千歲,常見的有趙、康、溫、馬、肖、朱、邢、李、池、吳等百餘姓。開發之初的臺灣,被稱為煙瘴之地,疫癘時作,故臺灣的王爺崇拜極為普遍,全臺有800餘座王爺廟,這些廟宇的建築與雕塑保持著泉州、漳州等地王爺廟的建築風格。

  閩臺緣博物館工作人員呂行介紹說,王爺信仰還跟閩臺兩地獨有的「燒王船」的習俗密切相關。

  呂行介紹說,因為當時福建各地都有人遷徙到臺灣去,所以人們會把各地的信仰帶到臺灣,象青山王、土地神、保生大帝、開漳聖王、廣澤尊王、關帝、城隍神等。

  青山王,又稱青山公、靈安尊王,原名張悃,五代時期閩王的部將,曾率兵駐紮泉州惠安青山一帶,抵禦海寇有功,去世後百姓立廟祭祀,俗稱青山宮,為閩臺青山王祖廟。惠安百姓移居臺灣時,將青山王信仰帶進臺島,建造了一座座青山王廟,如臺中縣沙鹿鎮青山宮等。

  土地神,或稱土地公、土地爺、福德正神,其神像都是衣冠束帶,豐頤白須,一副福壽像。在閩臺民間,村村有土地廟,家家供土地神。臺灣與閩南一樣,流行著「田頭田尾土地公」的俗語。

  保生大帝,又稱吳真人、大道公,姓吳名夲(tao)(979-1036),北宋福建同安白礁(今屬龍海市)人。生前行醫,醫術高明,醫德高尚。卒後被當地百姓奉為醫神,立廟祀拜。明朝末年,保生大帝信仰隨福建移民跨海入臺。奉保生大帝的廟宇通常被稱為「慈濟宮」。福建最有名的兩座分別是青礁慈濟宮(位於今廈門海滄臺商投資區青礁岐山東鳴嶺,保生大帝煉丹成神之處)和白礁慈濟宮(位於今龍海市角美鎮白礁村,保生大帝誕生地),前者俗稱為東宮,後者俗稱為西宮。臺灣保生大帝廟宇大多數從白礁的慈濟宮分香,以此二宮為祖廟。保生大帝與媽祖、臨水夫人,是閩臺民間信奉的三大主神之一。

  開漳聖王,原名陳元光(657-711),即唐朝開設漳州的首任刺史,字延炬,號龍湖,又稱「陳聖王」、「威惠聖王」、「聖王公」。清代,開漳聖王信仰隨漳州移民傳入臺灣。現臺灣有100多所廟宇奉祀開漳聖王,其中淡水惠濟宮、桃園景福宮、臺北內碧湖山巖頂的開漳聖王廟和臺中市北屯四張犁的開漳聖王廟,都香火旺盛,信徒眾多。

  廣澤尊王,又稱郭聖王,俗稱聖王公,姓郭,名忠福(923-938),福建南安詩山人。本為五代時一個牧童,一出生就與眾不同,以孝聞名。十六歲時,牽牛登山,坐在古藤上而去世,鄉人建廟祭祀他,稱郭山廟,又號將軍廟,後加封為廣澤尊王。清初,廣澤尊王信仰隨泉州移民傳入臺灣,臺灣廣澤尊王廟均以南安詩山的鳳山寺為祖廟。

  關帝爺,又稱關聖帝君、關公、關老爺等,即三國時蜀國名將關羽(公元160年-公元219),因其忠、義、勇而受後人崇拜。關帝在閩臺是職掌人間事務最多的一位神靈,既是戰神,又是商界守護神(財神),還是醫藥神。臺灣的關帝信仰是明末清初從福建傳入的。臺灣主祀關帝的廟宇據統計有192所。泉州通淮關帝廟及東山銅陵關帝廟與臺灣關帝廟結緣最深。

  城隍神是我國民間信仰中的城市守護神,大凡在各行政中心,如省城、府城、縣城,官府都建造城隍廟。臺灣最早的城隍廟——臺南城隍廟,是清初鄭成功復臺後修建的。乾隆以來,臺灣城隍廟漸多,部分是由移民集資興建。許多廟宇的城隍神是從安溪、同安、晉江永寧的城隍廟分靈。

 

相關焦點

  • 泉州一個國家博物館,是首個閩臺關係博物館,不可錯過的文化之旅
    在福建泉州,就有這樣一座專門介紹閩台歷史的博物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坐落於泉州市的西湖之畔,位於清源山下,是反映祖國大陸(福建)與寶島臺灣歷史關係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自2006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後以來,先後被中宣部授予「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團中央授予「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國家文物局授予「國家一級博物館」等稱號。
  • 根在海這邊:王爺信仰,兩岸遺產——閩臺同俗送王船
    臺灣海基會前董事長江丙坤不久前送來題詞"世澤流長"   漳州龍海市港尾鎮石埠村是著名的臺胞祖籍地,全村多數是姓江,前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前不久還特別為村裡的江氏祖厝送來了親筆題寫的匾額"世澤流長".農曆十二月十一是石埠村四年一次的做"王醮"慶典,也就是送王船儀式,送王船閩臺同俗
  • 海西時評:「海峽號」首航臺中 閩臺間最短的距離
    海西時評:「海峽號」首航臺中 閩臺間最短的距離 2011年12月02日 10:21:0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閩臺間的距離本來就很近。歷史上平潭與臺灣之間存在一條東西走向橫亙於海峽之間的海底隆起地帶,是大陸華南古人類進入臺灣的最早通道。如今,古「陸橋」已不見,而直航從平潭至臺灣只需兩個半小時,兩岸間又有了一條便捷的海上走廊。  「海峽號」進一步拉近了兩岸的距離。
  • 閩臺地區瘟神與王爺信仰
    (出《海峽文化講堂》欄目曲)  聽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聽海峽之聲閩南話廣播《海峽文化講堂》節目,我是冬冬。  主持人:聽眾朋友,你現在收聽的是海峽之聲閩南話廣播《海峽文化講堂》節目。《海峽文化講堂》是一檔25分鐘專家講座節目,收聽頻率是中波783千赫,短波6115千赫,廈門及金門地區還可以通過調頻979收聽。  聽眾朋友您也可以通過網絡來進行收聽。
  • 海峽論壇一路見證閩臺合作 抖開惠臺「大禮包」
    自2009年以來,海峽論壇已舉辦4屆。即將於本周末舉行的第五屆海峽論壇,照例將出臺新的惠臺措施。作為論壇主辦地福建,更是著力先行先試,率先突破,促進閩臺交流合作向更廣範圍、更大規模、更高層次邁進。農業合作漸入佳境第二屆論壇後,多名臺灣專才被聘閩臺農業合作領域事業單位任職;第三屆論壇上,閩臺百餘對鄉鎮籤訂了117項交流合作協議,建立兩岸特色鄉鎮深入交流與合作機制。
  • 福建「兩會」:深度融合閩臺教育交流與合作
    福建「兩會」:深度融合閩臺教育交流與合作 2020年01月15日 10:09:00來源:海峽之聲 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話題引起代表們熱議,代表紛紛表示,閩臺教育要進行有深度、有品質、有質量地融合發展。  福建在兩岸交流過程當中一直扮演先行先試的領頭羊角色。2011年,大陸6個省市的高校和臺灣高校有學位交流,福建就是其中之一。福建省又率先出臺《福建省招收臺灣學生若干規定》和《福建省促進閩臺職業教育合作條例》,從政策層面為閩臺教育交流合作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 第十一屆閩臺陳靖姑民俗文化旅遊節福州啟動
    記者劉可耕 攝   中新網福州2月9日電 (記者 劉可耕)9日,中國南方「小年」,第十一屆閩臺陳靖姑民俗文化節在福州倉山陳靖姑故居啟動,來自陳靖姑信俗宮廟的代表和民眾共同見證了這場文化盛事。福州陳靖姑故居前,不少書法家參與現場書寫春聯,贈與現場市民,送上節日的祝福。
  • 省閩臺交流團臺南拜謁媽祖 蘇樹林贊特產好呷
    參加第五屆海峽兩岸(泉州)農產品採購會,蘇樹林豎起大拇指贊臺南水果真好  「最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水要流動,人要走動,這樣就會加深血肉之情,增加合作機會。」對一些人擔心的「挖牆腳」,蘇樹林說,雖然閩臺合作應該是雙向的,但福建的原則是不能傷害臺灣鄉親的利益。   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海都網駐臺記者 關永輝) 28日,福建省閩臺合作交流團展開訪臺最後一天的行程,首站到鹿耳門聖母廟拜謁媽祖。福建省省長蘇樹林率交流團一行向媽祖恭敬上香,敬獻花籃、水果,祈願兩岸和平、人民幸福。
  • [海峽午報]臺灣:閩臺少兒好聲音臺北華山快閃
    [海峽午報]臺灣:閩臺少兒好聲音臺北華山快閃 臺灣:閩臺少兒好聲音臺北華山快閃。
  • (聚焦海峽論壇)新政為閩臺融合釋放哪些紅利
    (聚焦海峽論壇)新政為閩臺融合釋放哪些紅利 2015-06-16 18:26:14  為期一周的第七屆海峽論壇16日繼續在福建舉行。本屆海峽論壇上,福建公布了一系列促進閩臺交流合作的政策。  從前述中醫藥交流政策可見,經福建省食品藥品監管局批准進口的臺灣中藥材,在福建口岸通過登記備案後可銷往大陸各地,將助推臺灣中藥材登陸開疆拓土。臺灣中華兩岸醫療健康發展協會理事長廖國棟表示,兩岸中醫藥業界應抓住機遇,優勢互補,加強創新合作。
  • 臺灣藝術大學教授王慶臺:閩臺古蹟藝術同根同源
    中新社臺北1月19日電  記者 陳國明 曾嘉  30年來孜孜不倦致力於中華古蹟藝術研究的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主任王慶臺教授,幾天前到了與臺灣一水之隔的福州、廈門、惠安等地與同行對中華古蹟藝術修護進行了有益的交流切磋,心得多多。今天他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閩臺古蹟藝術同根同源,切磋的目的是為了共同把中華古蹟藝術發揚光大。
  • 閩臺金融合作突破前行
    (臺海觀瀾)閩臺金融合作突破前行  中新社福州1月9日電 (閆旭)3家臺灣地區企業,近日進入海峽股權交易中心「臺資板」展示。  由兩岸業界發起成立於福建的海峽股權交易中心2013年開業以來,立足閩臺金融先行先試,助推福建建設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  來自福建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的統計數據顯示,從2018年12月迎來首批臺資企業掛牌到2019年底,海峽股權交易中心「臺資板」已實現展示臺資企業403家,掛牌臺資企業6家,累計幫助臺資企業融資21.34億元(人民幣,下同)。
  • 閩臺同「乞龜」 普度求平安
    閩臺同「乞龜」 普度求平安 2015-09-01 17:51:54餘丹 攝   中新網漳州9月1日電 (餘丹)「摸龜賺錢一大堆,摸龜健康又長壽,摸龜會讀書……」1日,農曆七月十九,在福建漳州平和縣山格鎮慈惠宮,一年一度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閩臺乞龜民俗」活動如期舉行,孩子們在大人的指引下輕輕地撫摸「靈龜」背,祈求福氣安康。
  • 閩臺航班或將加密 閩臺航線票價也將更親民
    閩臺航班或將加密閩臺航線票價也將更親民,航空公司推出300元以下的特價機票東南網8月6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楊陽) 「下一步,閩臺之間的航班有望進一步加密。」多家航空公司表示,臺灣本月起開放赴臺個人遊一年多次籤,再加上泉州將於本月底開放赴臺個人遊,閩臺之間的航線有望再度加密,票價也將更親民。記者了解到,從8月1日起,臺灣開放大陸遊客赴臺個人遊一年多次籤。一年多次籤是指過去一年內曾赴臺個人遊兩次的大陸遊客,可辦理逐次加籤或一年內多次籤入臺。
  • 《根在海這邊》第八集:慈濟保生,兩岸共祀——白礁慈濟宮
    白礁慈濟宮內供奉「保生大帝」,也叫吳真人,俗稱「大道公」,是閩臺最有影響的民間信仰之一。    保生大帝是位宋代民間名醫,叫吳夲,白礁村人,生於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三月十五日。    白礁慈濟宮正中大門上邊,高懸「慈濟祖宮」橫匾,筆勢雄渾有力,為我國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的神韻之作。值得一提是前殿門廊的六根蟠龍石柱,這是清嘉慶二十一年重修時臺灣同胞獻置。
  • 廈門4月份登高踏青的好去處,海滄青礁慈濟祖宮,閩臺慈濟第一宮
    青礁慈濟祖宮始建於南宋,內奉北宋著名的民間醫生吳夲,是廈門重要的歷史文化古蹟,其信徒遍及東南亞和閩臺地區,因此也被譽為「閩臺慈濟第一宮」。在景區的大門,可以看到一座高大碑坊,兩邊寫著「慈濟東宮、聖山福地」。過碑坊後正前方是一條長長的石階直達山頂,山頂有高近20米的保生大帝立像。青礁慈濟宮內保存大量珍貴的石雕、木雕、彩繪藝術品,體現了閩南匠師精湛的工藝水平。
  • 海峽論壇參展族譜之郭氏族譜
    海峽論壇參展族譜之郭氏族譜2009-05-14 14:47     來源:福建省臺辦     編輯:楊笑郭(杭川大湖)太原郡郭氏景輝公譜11上杭族譜館FJSH134龍巖郭(麥園)郭氏文應公家譜:不分卷11上杭族譜館FJSH135閩臺館
  • 第九屆海峽百姓論壇在福建龍巖舉行
    圖為福建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省海外聯誼會會長雷春美在第九屆海峽論壇·海峽百姓論壇開幕式上致辭。 張金川 攝中新網龍巖6月19日電 (記者 張金川)以「兩岸同根,閩臺一家」為主題的第九屆海峽論壇·海峽百姓論壇19日在福建龍巖舉行,兩岸近80個姓氏的宗親代表1000多人歡聚一堂,再續「兩岸一家親」情誼。
  • 福建再推高鐵遊 「閩臺」「海絲」之旅成主題線路
    福建再推高鐵遊 「閩臺」「海絲」之旅成主題線路 2015-12-15 11:19:38福建將再推「高鐵遊」,「慢活歡樂閩臺之旅」、「漫享藍色海絲之旅」成為其中亮點。  贛瑞龍鐵路為贛龍鐵路複線,全長273公裡,西連贛州地區,與京九鐵路銜接;東接龍巖地區,與龍廈、漳龍鐵路接軌。贛瑞龍鐵路開通後,贛南地區前往廈門、漳州、福州等地將更加便捷。贛州至廈門縮短至3.5小時,至福州縮短至5個小時左右。
  • 第十屆海峽論壇觀察:兩岸鄉親再續緣 海峽盛會又一春
    一場兩岸職工技能交流會,讓閩臺兩代手工藝人成了忘年交。  在海峽婦女論壇上,數百名兩岸女大學生及婦女代表相約鷺島,騎車會友,踐行綠色低碳的生活理念;20對兩岸綠色社區(村)、家庭和巾幗環保志願者組織結對籤約,引導兩岸婦女和家庭共建美好家園。  兩岸基層治理論壇是首次增設的分論壇之一,也是全國政協首次參與主辦的海峽論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