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滄這個被納入國家級的民俗裡
藏著3個很忙的「王爺」
在大家看來
他們仨一直忙著風調雨順
每三年
他們還會被全社區的人
抬著「巡遊」一番
這個民俗就是
海滄區嵩嶼街道鐘山社區的送王船
它可是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哦
500年歷史的國家級「非遺」
「送王船」又稱「燒王船」、「放王船」、「做好事」,是流行於閩臺沿海漁港漁村的一種祈福禳災習俗,大約形成於明朝末年,至今已有近500年歷史。
鐘山社區的「送王船」,送的是「代天巡狩」的王爺,是代替皇帝巡遊四方、賞善罰惡、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保護神。「送王船」這一民間習俗,已於
2011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自古以來,鐘山社區逢寅、巳、申、亥年,也就是每三年一度,由後埔、中社、四芽、上厝尾輪流坐任,操辦「送王船」廟會活動,
主要是為了祭拜當地信仰的三尊王爺,分別為朱王爺、池王爺和李王爺。水美宮和福仁宮是社區內供奉「代天巡狩」王爺的重要宮廟。
村民通過擲筊,在固定的農曆月份確定某一天舉行送王船儀式,製造一艘王船,或是用杉木製成,或是紙制,把王爺請上王船,載上柴、米、油、鹽以至各項生活用品等實物,在海邊焚燒。
送王船儀式依序包括立杆升旗、安棧、安龍眼、立桅、進水、請帆、王船出棧、遊境、安位、化吉等。船的桅杆是最後倒下,聽說倒下後指向的方向會平安富順。
「送王船」是信眾們對於王爺信仰的堅定,更是他們為四方百姓祈福所做的善心善行。
為更好地推動送王船的保護和傳承,水美宮理事會經過精心的籌備,
成立了送王船民俗文化傳習中心。
送王船傳承者 呂元淵(上一屆水美宮理事會會長):
我可以說是參加過水美宮送王船活動最完整的人了,改革開放後,第一次恢復送王船的活動,在王船後面有艘小船,可以讓一個小孩上去坐,當時那個小孩就是我。長大後我也當過採蓮、採蓮頭、副會長,直至會長,算是王船經歷百分百的人了。
幾百年來村民總是信奉王爺,所以我以飲水思源的心態,想為王爺多做一些事,發自內心地想當會長。
社區居民 蔡朝枝:
在鐘山,大家都敬重王爺,王爺相當於是大家信仰的中心。我2016年的時候被選為採蓮頭(註:送王船繞行時一旁有守護船的護行者,採蓮頭是這群人的領導),無論是在訓練、準備採蓮的物品、初一十五的祭祀及照顧採蓮者......能自己付出的,我都不會向宮裡申請經費,這是我能力所及的地方,也是我對王爺的奉獻跟付出。
同時,海滄區在充分利用原有調查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整理、傳承送王船這一民俗文化,於2009年出版《海滄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第一輯》、2010年出版《海滄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第二輯》。叢書中詳細記載了鐘山村「送王船習俗」的歷史沿革、儀式內容、全部過程、配套活動等。
海滄十分重視對「閩臺送王船習俗」相關音像、圖片和實物等資料的搜集,建立專門的展覽室予以歸檔、陳列、展示和保護。
鐘山社區位於海滄半島中部,直面廈門西海域,與鼓浪嶼遙遙相對。戶籍人口約2200人,外來人口6000餘人。
整個社區共分為4個角落:後埔、中社、四芽和上厝尾。「送王船」的發揚地——水美宮就坐落於此。
至今無人能解的奇字
鐘山社區蔡姓佔總人口80%以上,現存蔡氏家廟一座,為鐘山蔡氏祭拜祖先之所。
在海滄的眾多宗祠中,蔡氏宗祠獨具特色,首先是宗祠正門門額上的奇字,至今無人能解。
這四個類似篆書字體的文字,是從清代宗祠修建時遺留至今的原物,據說是當年家廟修建時適逢高人來過此地留下的墨寶。
蔡氏家廟堪稱美輪美奐,前庭橫梁以魚龍爭遊為圖案,特別是梁下的兩個雀替,是龍頭魚身,寓意魚躍龍門,也就是希望蔡氏子孫能夠有魚龍爭遊的精神,才能得到魚躍龍門的機會。家廟屋頂上的剪粘也獨具特色,除了有金龍安脊,還配以牌樓的戲劇人物,騎馬橫槍,栩栩如生。
家廟之內,天井中心有一道「蝦姑心」,這可不是一般家廟才有的殊榮,據說鐘山蔡氏與清代三朝元老宰相漳浦的蔡新家族有親,當年皇帝尊敬元老在蔡氏祭祖時特派太子前來參禮,由於太子極其顯貴,族人不敢怠慢,在參禮時族人按昭穆分列左右,太子尊貴行走蝦姑心,所以留下這一遺蹟。
蔡氏家廟的大門對聯也頗含深意,聯雲「鐘聲餘韻起舞著鞭儲素志,山勢遺形蜿蜒伏脈毓英才」,一看就知道是大家手筆,聯的冠頭標出了「鐘山」,也就是蔡氏族人的聚居地,但聯中巧妙地勾勒出了鐘山蔡氏的人文個性。
充滿仙氣的石峰巖寺
人們口中常說的「洞中方七日,世上幾千年」,就在鐘山社區的石峰巖寺。據志書記載,明代末年有古德二公始建梵宮於此,經年香火鼎盛,信徒眾多。
寺周奇石嶙峋,如心石、龜形石、隱聖洞、映水洞等諸勝。傳說在很久之前,隱聖洞有兩位神仙下棋。山下一位窮書生進山砍柴,來到洞中,便把扁擔插在洞外石縫裡,然後默默在旁觀棋。不知不覺間天色已晚,書生出洞取扁擔,扁擔早已腐朽。書生只好草率拾些柴草下山回家。不料,到了村裡卻找不到家。一問,方知家人都已成了古人。原來仙界一日,人間已過百年。正如傳言所說,「洞中方七日,世上幾千年」。
寺院全木結構,古樸莊嚴,盡顯建築工巧之美。景觀、建築、雕塑的精心打造,讓石峰巖寺成為融匯世界佛教文化的大觀園。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海滄臺商投資區設立30周年。海滄區融媒體中心隆重推出「最閩南」海滄村(居)文化系列報導,介紹海滄區10個富有閩南文化特色的村居,請及時關注哦!
來源:今日海滄
(餘健平 熊東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