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
祭祀起源於商朝,分為祭拜祖先和祭拜鬼神兩種。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人們懷念先祖,祈求後代興旺發達的祭祀活動。由於「慎終追遠」和「百善孝為先」的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根植,所以人們通常認為祖先雖然死了,靈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禍、賜福與子孫,祭祖活動也通常是家族中最為嚴肅莊重的活動,同一家族的人在除夕身著盛裝,帶著提前準備好的鞭炮,紙錢,美酒佳餚等進行祭拜。
不同地區雖然祭祖內容大體相同,但在形式上卻有很多的差異。例如南方的宗族一般都會建有本宗族的祠堂,在春節祭祀時本家各支系的主要男性成員齊集家廟,事先已將應用的供器擦洗乾淨、供品預備齊全,把各代先人的神主(牌位)和畫像(俗稱影像)按輩份順序擺掛。隨後在族長主持下,所有人按輩份高低,分批向各位祖先上香行禮。例如在廣東東莞正月初一,大多數人家先在曆書上擇一個吉利的時辰,舉行祭祖典禮,祭品是茶、酒、白飯、攢盒、生果、如龍(年糕)、祿堆和齋菜。祭祖程序:焚香、點燭、燒元寶、放串炮,全家人依輩分、年齡的秩序拜祖先。中上人家的祭祖,都是燈火長明,香菸不絕。
而在北方,祭祀主要是到家族裡的人聚集到自家的墳塋或墓碑前,放鞭炮,燒紙錢,算是孝敬祖先們過年期間的「零花錢」,例如在豫東地區初一早餐以後,全家大小都要祭祖,照輩分長次,先男後女,對著祖宗神位或墳墓,一一磕頭跪拜。有時還會在先祖的墓碑前叮囑一番,希望先人能夠在另一個世界安寧。
近年來興起了一種全新的祭祖方式——網上祭祖,就是利用網絡進行祭祖活動,網絡祭祖是對現實祭祀的一種補充。各類祭祖網站上用戶可以自主創建祭念館和網上陵墓,可以直接用滑鼠點擊和拖拉「供品」和「祭品」,模擬完成動作逼真的獻花、點燭、燒香、獻祭品等傳統祭奠活動;也可以敲擊鍵盤發表留言、追憶文章以表達對逝者的思念。
其實無論是傳統或是新興的祭祖方式,都是人們感念先祖的情感表達。重視祭祀祖先,是中國古代禮儀的顯著特點。這是因為古人認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會教化功能,有助於培養社會成員的品德,加強社會成員之間的團結,維護宗法社會的穩定。從祭祀人文初祖黃帝到祭祀家族的祖先,無不體現了炎黃子孫的血脈相連,無不體現了血濃於水的親情眷戀。
祭神
在中國傳統習俗中,過春節時祭神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因為民族、地理環境等的影響,民眾的信仰、祭祀活動各有不同。不管是祭自然神、天地神,還是祭灶神、財神等,都體現了中國人祈求美好生活的殷切願望。下文將介紹兩種各具特色的祭神風俗。
酥油花
幸饒彌沃如來佛祖在創建了雍仲本教後,一改殺生祭神為用酥油花和朵瑪作為祭祀的貢品。每逢農曆正月十五,藝僧們將精心製作的酥油花在青海省西寧市的塔爾寺內展出,並舉辦一年一度的塔爾寺盛會,不僅是當地人,許多遊客都慕名前往。酥油花是由糌粑和酥油捏成的。雖名為「花」,但酥油花的題材種類豐富,藝術形式多樣,多以佛祖神仙、花鳥魚蟲等組成各種立體畫面,展現完整的佛教、歷史故事
祭神文疏
文疏又稱「表文」,起源於道教法會活動,內容多是關於祈福、超度。後來,在一些拜天、祭神等民間祭祀儀式中,也有使用祭神文疏的風俗習慣。
現今,山東沂蒙山區的某些村落仍然保留著這個習慣。每年,在某些特殊的節日或祭宅神、土地神等的祭祀儀式中,除了其他貢品,必不可少的就是「祭神文疏」。祭神文疏一般由村裡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在黃裱紙上書寫,向神明說明整個祭神儀式的來龍去脈。在當地有「無疏不成祭」的習慣,可見「祭神文疏」在祭神儀式中的重要性。 祭神文疏在整個祭神儀式中,起到的是溝通人神的媒介作用。無論是哪種「祭神文疏」,都強調保佑平安、祈求福澤的美好心願。
介紹完了一些地方祭神習俗,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春節期間需要祭拜的「各路大神」。
灶王爺
祭灶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令菩薩」或「灶君司令」,泉人一般稱「灶君公」。傳說他是負責管理各家灶火的,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 又稱為小年。民諺曰:「二十三,祭灶官。」舊俗農曆臘月二十三為祭祀灶神的日子。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門神
門神是農曆新年貼於門上的一種畫類。 作為道教和中國民間共同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人們都將其神像貼於門上,用以驅邪闢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國民間最受人們歡迎的保護神之一。道教因襲這種信仰,將門神納入神系,加以祀奉。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對聯、門神,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裡裡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闢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門神系道教因襲中國民俗所奉的司門之神。中國民間信奉門神,由來已久。《禮記·祭法》云:王為群姓立七祀,諸侯為國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適士立二祀,皆有「門」、「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可見自先秦以來,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門神 。
祭祀對於華夏子民來說不僅是集體的文化習俗活動更是連接民族記憶的紐帶,緬懷先賢,敬畏天地自然,能夠讓我們從哪裡來,更將往何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