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文化學問大

2020-12-17 騰訊網

  祭祖

  祭祀起源於商朝,分為祭拜祖先和祭拜鬼神兩種。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人們懷念先祖,祈求後代興旺發達的祭祀活動。由於「慎終追遠」和「百善孝為先」的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根植,所以人們通常認為祖先雖然死了,靈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禍、賜福與子孫,祭祖活動也通常是家族中最為嚴肅莊重的活動,同一家族的人在除夕身著盛裝,帶著提前準備好的鞭炮,紙錢,美酒佳餚等進行祭拜。

  不同地區雖然祭祖內容大體相同,但在形式上卻有很多的差異。例如南方的宗族一般都會建有本宗族的祠堂,在春節祭祀時本家各支系的主要男性成員齊集家廟,事先已將應用的供器擦洗乾淨、供品預備齊全,把各代先人的神主(牌位)和畫像(俗稱影像)按輩份順序擺掛。隨後在族長主持下,所有人按輩份高低,分批向各位祖先上香行禮。例如在廣東東莞正月初一,大多數人家先在曆書上擇一個吉利的時辰,舉行祭祖典禮,祭品是茶、酒、白飯、攢盒、生果、如龍(年糕)、祿堆和齋菜。祭祖程序:焚香、點燭、燒元寶、放串炮,全家人依輩分、年齡的秩序拜祖先。中上人家的祭祖,都是燈火長明,香菸不絕。

  而在北方,祭祀主要是到家族裡的人聚集到自家的墳塋或墓碑前,放鞭炮,燒紙錢,算是孝敬祖先們過年期間的「零花錢」,例如在豫東地區初一早餐以後,全家大小都要祭祖,照輩分長次,先男後女,對著祖宗神位或墳墓,一一磕頭跪拜。有時還會在先祖的墓碑前叮囑一番,希望先人能夠在另一個世界安寧。

  近年來興起了一種全新的祭祖方式——網上祭祖,就是利用網絡進行祭祖活動,網絡祭祖是對現實祭祀的一種補充。各類祭祖網站上用戶可以自主創建祭念館和網上陵墓,可以直接用滑鼠點擊和拖拉「供品」和「祭品」,模擬完成動作逼真的獻花、點燭、燒香、獻祭品等傳統祭奠活動;也可以敲擊鍵盤發表留言、追憶文章以表達對逝者的思念。

  其實無論是傳統或是新興的祭祖方式,都是人們感念先祖的情感表達。重視祭祀祖先,是中國古代禮儀的顯著特點。這是因為古人認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會教化功能,有助於培養社會成員的品德,加強社會成員之間的團結,維護宗法社會的穩定。從祭祀人文初祖黃帝到祭祀家族的祖先,無不體現了炎黃子孫的血脈相連,無不體現了血濃於水的親情眷戀。

  祭神

  在中國傳統習俗中,過春節時祭神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因為民族、地理環境等的影響,民眾的信仰、祭祀活動各有不同。不管是祭自然神、天地神,還是祭灶神、財神等,都體現了中國人祈求美好生活的殷切願望。下文將介紹兩種各具特色的祭神風俗。

  酥油花

  幸饒彌沃如來佛祖在創建了雍仲本教後,一改殺生祭神為用酥油花和朵瑪作為祭祀的貢品。每逢農曆正月十五,藝僧們將精心製作的酥油花在青海省西寧市的塔爾寺內展出,並舉辦一年一度的塔爾寺盛會,不僅是當地人,許多遊客都慕名前往。酥油花是由糌粑和酥油捏成的。雖名為「花」,但酥油花的題材種類豐富,藝術形式多樣,多以佛祖神仙、花鳥魚蟲等組成各種立體畫面,展現完整的佛教、歷史故事

  祭神文疏

  文疏又稱「表文」,起源於道教法會活動,內容多是關於祈福、超度。後來,在一些拜天、祭神等民間祭祀儀式中,也有使用祭神文疏的風俗習慣。

  現今,山東沂蒙山區的某些村落仍然保留著這個習慣。每年,在某些特殊的節日或祭宅神、土地神等的祭祀儀式中,除了其他貢品,必不可少的就是「祭神文疏」。祭神文疏一般由村裡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在黃裱紙上書寫,向神明說明整個祭神儀式的來龍去脈。在當地有「無疏不成祭」的習慣,可見「祭神文疏」在祭神儀式中的重要性。 祭神文疏在整個祭神儀式中,起到的是溝通人神的媒介作用。無論是哪種「祭神文疏」,都強調保佑平安、祈求福澤的美好心願。

  介紹完了一些地方祭神習俗,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春節期間需要祭拜的「各路大神」。

  灶王爺

  祭灶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令菩薩」或「灶君司令」,泉人一般稱「灶君公」。傳說他是負責管理各家灶火的,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 又稱為小年。民諺曰:「二十三,祭灶官。」舊俗農曆臘月二十三為祭祀灶神的日子。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門神

  門神是農曆新年貼於門上的一種畫類。 作為道教和中國民間共同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人們都將其神像貼於門上,用以驅邪闢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國民間最受人們歡迎的保護神之一。道教因襲這種信仰,將門神納入神系,加以祀奉。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對聯、門神,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裡裡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闢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門神系道教因襲中國民俗所奉的司門之神。中國民間信奉門神,由來已久。《禮記·祭法》云:王為群姓立七祀,諸侯為國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適士立二祀,皆有「門」、「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可見自先秦以來,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門神 。

  祭祀對於華夏子民來說不僅是集體的文化習俗活動更是連接民族記憶的紐帶,緬懷先賢,敬畏天地自然,能夠讓我們從哪裡來,更將往何處去……

相關焦點

  • 清明鮮花祭祀講究買單數 專家認為祭祀文化無傷大雅
    4月2日,記者在武漢龍泉山孝恩園、石門峰等墓區採訪時發現,不少賣祭祀用品的攤主會向買家提醒,祭祀用品最好是各人買各人的不要代買,鮮花祭祀最好買單數。  龍泉山孝恩園工作人員茅俊介紹,這些祭祀講究跟中國千百年形成祭祀文化有關。一大家族的人一起去掃墓,當然應該各人買各人的。逝者已矣孝心可鑑,也是為了體現自己對先人的一片孝心,孝心不可以被替代。
  • 中國祭祀文化:敬天地,崇鬼神
    祭祀,中國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認為「禮有五經,莫重於祭」,祭祀是敬天地,不忘先祖的重要表現。中國傳統祭祀大致分為三類,即祭天神、祭地衹、祭人鬼。古代祭祀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和規範的各項禮儀。祭祀,從本質上來看,是討好神靈,祈求福報的行為。
  • 除了三月三的拜祖大典,河南還有哪些祭祀文化?
    春分已過,下面就是傳統的中國的祭祀文化清明。但是,夾在這兩個節氣中間的還有一個三月三,也就是民間的上巳節。曾經的上巳節,是流觴曲水,河邊洗濯,男女相識的節日,算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開封的翰園春節祭祖大廟會,在年初的時候,就已經不再舉辦了。這既是一個祭祖大典,又是一個廟會。它將祭祀、娛樂及市場交易融合一體,是中國民間最為傳統的一種大集會。
  • 祭祀:中國節氣文化的核心(下)
    其實,節氣祭祀中並非每一項都鄭重其事,每一次都鄭重其事。中國節氣祭祀,國人們也並非一絲不苟,一板一眼,一本正經,其間蘊藏著中國人的天地觀,也包容著中國人的大智慧小心思。二十四節氣中的祭祀,主體內涵是嚴肅的,但也不乏生動活潑,特別是民間,越見活潑生動。總體看來,我們踐行的祭祀,是有意味的民族形式。換言之,不同的節氣祭祀,洋溢著不同的趣味和意味。這裡,略舉幾例地方性的祭祀活動。
  • 通訊:探尋彝族畢摩文化 親歷千年祭祀儀式
    通訊:探尋彝族畢摩文化 親歷千年祭祀儀式 >   中新社四川涼山8月11日電 題:探尋彝族畢摩文化 親歷千年祭祀儀式  作者 鄒輝 劉冰  涼山州美姑縣享有「畢摩文化之鄉」美譽,在涼山州建州60周年前夕,中新社記者走進這片美麗而神奇的土地,探尋彝族畢摩文化,親歷千年祭祀儀式。
  • 傳統節日文化:關於祭祀祭祖的文化,原來有這麼深的文化
    說起祭祀祭祖,是我國古老的傳統文化,祭祀是中國傳統信仰活動中最為重要的部分,而祭祖又是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祭祖的基礎是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和中國的社會結構以及人情系統關係密切,祭祖之禮在所有祭祀活動中最為繁雜,中類也多。
  • 中元節:那些關於祭祀亡故親人的傳說、忌諱、文化和意義!
    祭祀祭拜亡故親人,一般分兩種情況進行,新亡故的,俗稱新亡,一般在七月十三就祭祀,規模也比較大,各種仿真物件和亡人的生前物品,需要燒很久。記得小些時候,字遊君老家還有一種習俗,進入農曆七月,有新亡人的,就開始設靈壇,早晚燒紙敬香供祭品,直到七月十三。
  • 中國傳統祭祀文化:祖先就要供奉起來,供案成了寄託「工具」
    供案作為一種因祭祀禮儀而生的傳統家具,其造型與功能的變遷與社會生活、祭祀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即使如今供案的禮儀功能不斷淡化為裝飾功能,其與祭祀文化之間的淵源仍值得我們去探究。几案中的供案,主要滿足禮敬祖先牌位或神靈塑像的供奉儀式需要,可以說是地位最超然的中式家具,因為在傳統文化中,神聖、莊重和嚴肅的祭祀禮儀是必須滿懷虔誠、敬重的心態去對待的信仰儀式。
  • 無錫吳文化節開幕 海內外吳氏宗親祭祀泰伯(圖)
    新華網江蘇頻道南京4月10日電(王珏玢 張鴻)第七屆無錫吳文化節10日拉開帷幕,來自五大洲23個國家、國內25個省市及港澳臺地區的2000餘位泰伯後裔聚集泰伯故裡無錫鴻山,共同祭祀這位吳文化鼻祖。   祭祀泰伯典禮上的樂舞將表演和祭拜相結合,呈現吳地獨有的文化底蘊。
  • 歷史冷知識:商代的祭祀文化,遠比你想像的還要恐怖
    上一篇我們從制度、經濟、文化等方面介紹商朝;我們知道商朝人對於鬼神文化非常熱衷,認為世間萬物都有神靈的指引,從而大興祭祀和佔卜之道。正因為祭祀和佔卜在商朝人生活中所佔比重很大,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有關商朝人的祭祀習俗。
  • 傳承農耕文化 發揚北大荒精神 香坊農場舉行「神農」炎帝祭祀儀式
    &nbsp&nbsp&nbsp&nbsp東北網6月9日訊(韓秀麗 王宜豐 記者 平靜 許兼暢 田彥飛) 9日上午,北大荒現代農業園內文化搭臺、旅遊唱戲,在園區神農廣場上,舉行了一場盛大的「神農」炎帝祭祀儀式。
  • 日本妖怪歷史文化之神明——「饗之祭祀」
    今天開始會陸續更新日本妖怪歷史文化的最後一個模塊——神明今天是第一篇,咱們來說一說日本傳統祭祀中的「饗食祭」。在日本石川縣能登鳳至地區的農村,每年舊曆十一月五日的這一天,當地的人們會將田神迎進家中祭祀。這就是「饗之祭」。這一天的早上,每戶的主人會將米袋放在壁龕或神龕下,豎起楊桐,這就是田神休息的地方。
  • 墨西哥出土大型骷髏塔 古祭祀文化再添疑點
    考古學家在墨西哥城出土大型骷髏塔,原以為有助揭開墨西哥古文明祭祀文化之謎,沒想到隨著發掘深入卻浮現出更多疑點。  自2015年以來,考古學家在墨西哥城阿茲臺克大神廟附近的圓柱體建築中發現650多個呈塔狀擺放的骷髏頭骨和數千骨骸,其中大多與石灰巖融為一體。  這些骷髏頭骨和骨骸可能是傳說已久的大型骨頭塔的組成部分。
  • 文化賦能,傳承匠心 五糧液第二十四屆酒聖祭祀大典隆重舉行
    12月17日,由五糧液集團主辦的第二十四屆酒聖祭祀大典在中國酒都宜賓隆重舉行。本次祭祀大典以「祭工匠精神」「祭歷代傳人」「祭釀酒歷史」為核心,表達五糧液對天地萬物的敬畏和對酒聖先賢的尊崇,展現出五糧液對傳統釀造技藝的極致追求和千年匠心的傳承,以及對世人健康與和平喜樂的祈福。
  • 帶你領略春秋戰國時期祭祀文化
    現在我帶著大家來了解一下戰國時期的祭祀文化。祭祀的對象《禮記·禮運》稱:「夫禮,必本於天,觳於地,列於鬼神。」因為祭祀是人類對於未知世界的一種敬畏心理而產生的,因此古代的祭祀幾乎囊括了世間萬物,中國古代宇宙觀天、地、人三要素極為重要。《荀子·禮論》也說:「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在《中國歷代祭禮》一書將祭祀對象分成:天界神靈、地界神靈和人界神靈。
  • 臺北上演客家文化嘉年華 馬英九出席義民祭祀大典
    臺北上演客家文化嘉年華 馬英九出席義民祭祀大典 2014-10-26 19:33:44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社臺北10月26日電 (記者 朱曉穎 陳立宇)26日,在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內
  • 潮汕民俗「拜老爺」,學問實在太大了
    我認為:潮汕地區的「拜老爺」現象不能簡單等同於「迷信」,尤其在農村逐漸現代化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反思「迷信」和「信仰」在人們生活中的影響和作用,充分挖掘其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楊少曼在《潮汕地區「拜老爺」文化現象之我見》提到:「潮汕人民對「老爺」的崇拜並未形成堅定的宗教信仰,崇拜但不完全迷信,更多的只是一種民間風俗而已。
  • 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后土祭祀文化儀式成功舉辦
    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后土祭祀文化儀式現場黃河新聞網運城訊(記者杜雅森)「時維九月,歷屬秋分。晨曦靄靄、大河湯湯。潦水盡、冠疫絕、大河清、五穀豐,炎黃子孫、華夏兒女,敬備鮮花時果、五穀三牲,共聚脽上,同祭后土……」9月22日,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后土祭祀文化儀式在萬榮縣后土祠舉行,伏祈民安康、國富強、四海安、天下同。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后土祭祀文化儀式現場恭讀祭文「我是中國農民,愛黨愛國,誠信守法,勤勞節儉,崇文重教,樂善好施。
  • 禁止售賣冥紙冥幣等傳統祭祀用品?是封建迷信還是消除傳統文化?
    喪葬文化距今有數千年的歷史,已經成為了中華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隨著改革開放,我們國家很多優秀傳統文化在經濟浪潮的衝擊,成為了歷史。這些消失的優秀傳統文化無疑給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造成了承重的打擊。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國內對於西方的節日的重視程度甚至超過了國內傳統節日,並且傳統文化節日的氣氛越來越淡,已經找不到兒時的味道。
  • 2011中國吳文化節開幕 祭祀泰伯典禮成最大亮點
    昨天(4月10日),由中國文聯、國家文物局、江蘇省委宣傳部、無錫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11中國(無錫)吳文化節在無錫開幕。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懷西宣布吳文化節開幕,省領導張豔、曹衛星、陳寶田等出席開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