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農耕文化 發揚北大荒精神 香坊農場舉行「神農」炎帝祭祀儀式

2020-12-17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東北網6月9日訊(韓秀麗 王宜豐 記者 平靜 許兼暢 田彥飛) 9日上午,北大荒現代農業園內文化搭臺、旅遊唱戲,在園區神農廣場上,舉行了一場盛大的「神農」炎帝祭祀儀式。

&nbsp&nbsp&nbsp&nbsp進獻貢品。東北網記者 田彥飛 攝

&nbsp&nbsp&nbsp&nbsp神農文化節現場。東北網實習記者 許兼暢 攝

&nbsp&nbsp&nbsp&nbsp據悉,農曆四月廿六日為傳說中「神農」炎帝的誕辰,9日北大荒現代農業園內舉辦的第九屆神農文化節,旨在向市民遊客傳播北大荒精神,傳遞華夏文化起源,同時還舉辦了中華好姓氏文化祈福大會。祭祀大典在鑼鼓聲與舞獅表演中拉開帷幕,鳴鐘擊鼓、詠文頌祖、聖火焚帛書、共拜始祖……來賓和遊客們帶著敬畏之心尋根問祖、進香祈福。

&nbsp&nbsp&nbsp&nbsp市民焚香祭祀炎帝。東北網實習記者 許兼暢 攝

&nbsp&nbsp&nbsp&nbsp據香坊實驗農場黨委書記房益民介紹,北大荒文化是具有中國特色、多元文化特徵和現代化大農業特質的先進文化。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北大荒人,在幾代人艱苦奮鬥、開拓創新的實踐中,創造出的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反映北大荒人精神氣質、集中北大荒人共同理想、規範北大荒人思想行為的精神家園。而神農文化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其精神內涵可以概括為開拓創新的艱苦創業精神、為民造福的無私奉獻精神、堅韌不拔的自強不息精神。

&nbsp&nbsp&nbsp&nbsp宣讀祭文。東北網記者 田彥飛 攝

&nbsp&nbsp&nbsp&nbsp儀式現場。東北網實習記者 許兼暢 攝

&nbsp&nbsp&nbsp&nbsp房益民介紹說,香坊農場北大荒現代農業園已經連續9年舉辦神農節祭祀慶典活動,自先秦以來流傳至今的24節氣依舊是現今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結晶。這些經驗即使在科技發展已產生深遠影響的今天,對北大荒人從事農業種植依然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相關焦點

  • 香坊實驗農場第十屆北大荒神農文化節啟幕
    2019年5月30日(己亥年四月廿六日)是傳說中「神農」炎帝的誕辰日。上午9時,香坊實驗農場在北大荒現代農業園神農廣場舉行了第十屆北大荒神農文化節。向市民遊客傳播北大荒精神,傳遞華夏文化的起源,升騰心中對祖先庇護的感恩,傳承炎黃子孫生生不息的力量!
  • 中華炎帝神農文化創新創意大賽落幕 共徵集作品5286件
    湖南臺辦提供中新網長沙12月19日電 (付敬懿)以「崇敬中華始祖,弘揚炎帝文化」為主題的中華炎帝神農文化創新創意大賽19日舉行頒獎典禮,大賽歷時近六個月,面向全球華人共徵集到LOGO類、IP形象傳播設計類、產品設計類文化創意作品5286件,最終評選出金獎、銀獎、銅獎及優勝獎共34名。祭典Logo類最佳設計獎頒獎。
  • 北大荒農墾集團香坊實驗農場有限公司黨委和公司正式掛牌
    12月3日上午,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香坊實驗農場有限公司黨委和公司揭牌儀式舉行,標誌著綏化、哈爾濱管理局改革試點邁出了實質性步伐。農墾總局黨委書記王兆力出席揭牌儀式並講話。   農墾總局黨委副書記、局長、北大荒集團董事長王有國宣讀了《中共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委員會、黑龍江省農墾總局關於將綏化、哈爾濱管理局所屬農(牧)場整合重組組建北大荒農墾集團子公司的決定》,農墾總局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劉君宣讀了《中共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委員會關於設立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子公司黨委的通知》,農墾總局黨委副書記徐學陽主持揭牌儀式。
  • 甲午年海峽兩岸神農炎帝文化交流活動呈現四個特點
    活動由湖南神農炎帝研究會、臺灣中華神農大帝協進會聯合主辦,石玉珍會長、陳福財理事長共同出席,陸臺雙方主辦單位均為民間組織,沒有邀請黨和國家領導人甚至在職省部級領導出席活動。湖南省臺辦全程指導,株洲市臺辦、炎陵縣政府具體承辦,炎陵縣炎帝文化研究會、炎帝陵管理局、臺灣炎帝神農文史學會、東莞臺商育苗教育基金會共同協辦。在整個活動過程中,露臺面、唱主角的始終是上述「兩會」。
  • 略述炎帝神農的歷史功績及炎帝神農文化特徵
    幾千年來,關於炎帝的傳說和歷史記載十分豐富,從中我們既可以了解到炎帝神農的歷史功績,也能抽象地概括炎帝神農文化的一些特徵。本文就炎帝神農的歷史功績與炎帝神農文化中的女性特徵和易學因素,談談個人的認識。一、炎帝神農氏的功德傳說    在傳說中,炎帝神農氏是有大功於中華民族的。
  • 中華炎帝神農文化創新創意大賽頒獎典禮暨成果展長沙舉行
    三湘都市報12月19日訊(記者 吳岱霞 )19日上午,由湖南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株洲市人民政府主辦,湖南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承辦的中華炎帝神農文化創新創意大賽頒獎典禮暨成果展在湖南長沙舉行。本次大賽以「崇敬中華始祖 弘揚炎帝文化」為主題,面向全球開展文化創意作品徵集,旨在增進全球華人同祖同宗的民族認同,推動炎帝神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大賽自2020年6月正式啟動以來,共收到參賽作品5286件,其中臺灣同胞參賽作品1358件,佔比25.69%,賽事規模和影響力達到一流水平。
  • 中華炎帝神農文化創新創意大賽複評結果出爐
    近日,由湖南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株洲市人民政府主辦,湖南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株洲炎陵縣炎帝陵管理局承辦的中華炎帝神農文化創新創意大賽徵集作品複評工作順利完成。本屆大賽堅持「中華共始祖、同胞一家親」的正確價值導向,圍繞炎帝神農文化精神內核,突出炎陵文旅要素,薈萃行業精英,以設計創新助力本土品牌發展,串聯產業鏈條,強調落地性和可轉化,既是落實省委省政府加快文創體系建設部署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的新平臺。
  • 神農炎帝,紡織技術推動者
    隨著炎帝創立的農耕文化的發展,播種五穀成為部族的主要食物來源,人類的繁衍也使得獸皮衣數量嚴重不足,衣物發展發展到了以植物纖維為主要對象的階段。這個階段也分為兩個階段,即:無紡織階段和紡織階段。起初的植物纖維製衣是使用樹皮的,人們將成塊的樹皮從樹上剝離,經過拍打、浸泡、曬乾等工序,使之變得平滑、柔軟,然後縫成一塊可以遮羞的樹皮布。
  • 試說炎帝文化與黃帝文化的區別與聯繫
    狹義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意識形態。有時又專指教育、科學、文化、藝術、衛生、體育等方面的知識與設施。」第二種用法,是泛指一般知識,包括語文知識。如「學文化」即學習文字及求取一般知識。又如對個人而言的「文化水平」,指一個人的語文和知識程度。
  • 山西一景區是華夏農業文明發源地,神農傳說集中於此,是炎帝故裡
    炎帝神農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在華夏五千年的文明歷程中,有太多讚頌炎帝的神話傳說了,比如神農嘗百草,教民眾播種五穀,療民疾矢等等,如果說黃帝奠定了華夏民族大一統的局面,那炎帝則使得華夏人民得到了生存之道,正是神農始創了農業生產,於是開始了中華民族刀耕火種的農業社會。
  • 炎帝神農的傳說
    對於上古歷史人物的炎帝神農,史書上沒有太多的資料,僅留下了以下記載: 《易·繫辭下》:「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逸周書》:「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種之;作陶治斤斧,為耒耜徂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與助,百果藏實」。
  • 高平市青少年拜祖研學活動在炎帝陵舉行
    近日,在高平市炎帝文化研究會大力支持下,高平市青少年拜祖研學活動在炎帝陵舉行,莘莘學子前往炎帝陵拜祖研學。通過500米長的朝聖大道,走上108級天梯,滿懷敬意的走入炎帝大殿內,青少年肅穆恭立,莊嚴凝重。
  • 省政協委員蔡溪:將每年七月初七定為神農炎帝「兩岸共祭日」
    紅網時刻1月26日訊(記者 黎鑫 攝影 張必聞)位於株洲市炎陵縣的炎帝陵,是老祖宗留給湖南人民的一筆寶貴歷史財富,在文化、旅遊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今年湖南省兩會期間,湖南省政協委員、株洲市政協主席蔡溪向大會提交提案建議,要積極爭取將炎帝陵公祭升格為國家級的祭典,同時,大力開展以炎帝陵祭典為紐帶的兩岸交流融合活動。
  • 從客家文化看炎黃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從江西石城「后稷廟」說起
    客家民系是漢民族中的重要民系之一,客家人均是炎黃子孫,客家文化是炎黃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本文以江西省石城縣的「后稷廟」為切入點,結合石城縣的其他客家文化特質,淺述客家文化是炎黃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大殿結構為穿鬥式木作梁架,梁倒板上繪有龍、麒麟彩畫,栩栩如生,充滿了龍文化的氣息。「后稷廟」歷經宋、元、明、清,直至現在,信仰者甚眾,香火極旺。特別是在十一月十二日的后稷生誕日、正月初五米穀神生日、四月間的做魚苗戲、五月初五端午節都會在「后稷廟」內舉行盛大的慶祝儀式和廟會,並會請戲班子在廟內演三天三夜的大戲,每次前來參加廟會的都會超出萬人,場面十分壯觀。可見「后稷」在石城客家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 華夏歷史之炎帝篇 一個擁有大無畏精神的男人
    本篇我們來講一下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炎帝,炎帝按正統的說法是指上古時期某個部落首領的稱呼,通常意義上我們所說的這位炎帝準確的講應該稱為炎帝神農氏。,這兩個美女也很爭氣各給少典生了一個兒子,這兩個兒子就是後來的黃帝軒轅氏和炎帝神農氏。
  • 木梨歷史,炎帝篇!你所不知道的關於神農炎帝的故事!
    通過上述史料可以得知在漢代以前的史書中基本上是把神農和炎帝分開的。從漢代開始再到以後的記載中大多將神農和炎帝聯繫在一起,有的甚至將嘗百草的神農與跟黃帝同一時期的那位炎帝等同。《淮南子》記載神農氏"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
  • 告祭中華始祖 祈福海峽兩岸--炎帝陵祭祖大典隆重舉行
    (攝影 孟雲)華夏經緯網11月3日訊:3日,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陵寢地——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鹿原陂上古樂悠悠,清香嫋嫋,兩岸共祭炎帝暨炎帝陵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授牌儀式在炎帝陵祭祀廣場隆重舉行。同一個祖先血濃於水,共一個中華情重於山!
  • 開闢校園農場 傳承農耕文化
    日前,記者來到獲得南昌市最美「三風」校園稱號的南昌三中高新校區採訪,實地感受該校的「三風」建設成果,從操場到教室,從食堂到學生實踐基地,該校「三風」文化貫穿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崇善向上。學校還積極為學生搭建平臺,幫助學生發展興趣特長,讓學生學有所長,全面發展。
  • 錢遠坤:弘揚炎帝文化把文化軟實力轉化成發展硬實力
    錢遠坤主持市委中心組集中學習(擴大)會提出弘揚炎帝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把文化軟實力轉化成發展硬實力隨州日報訊(全媒記者張琴)10月27日,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集中學習(擴大)會召開,邀請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熊召政圍繞文化建設主題進行專題輔導
  • 故鄉那一抹鄉愁 傳承好周口農耕文化
    為了表示對天地神靈祭祀的誠意,有「牛」作為祭祀犧牲被稱為「太牢」,無「牛」則是「少牢」。「牛」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見一斑。周口這個三川匯聚之地與牛「結緣」更深,北岸「鎮河神牛」鐵水牛見證了三河兩岸的潮起潮落,南岸的「奮進大鐵牛」已成為周口人拼搏奮進、積極進取的象徵。「牛」更給古老的周家口帶來了流傳至今的「八景四珍」的美麗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