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過後的下一個重要過年習俗就是小年,小年也意味著傳統意義的春節正式拉開序幕,而小年裡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送「灶王爺」。
小年的時間是每年黃曆十二月二十三日與二十四日的交接期,祭祀灶神、送灶神回天庭,鞭炮聲震響,古代俗稱「過小年」或「小年下」。早在我國宋代就有記載將每年的黃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這一天叫做「交年」。
祭祀「灶王爺」是自古以來悠久的傳統
祭祀「灶王爺」又叫「祭財神」是中華文化數千年的久遠傳統,從上古流傳下來。周代的禮儀,在孟冬之月、歲末的臘祭要祭祀「先祖五祀」,灶神就是其中五祀之一。
出自《禮記月令》「五祀」指祀門、戶、中霤(房室的中央)、灶、行(道路)等五神「黃羊祀灶」是漢代的做法,後來延續到清朝宮中還保有這種禮儀。俗稱五路財神,我們通常在寺廟裡面的「財神殿」所看到的五尊神像便是五路財神。
而我們口中所說的財神又分為「文財神」和「武財神」,而有一種說法「灶王爺」就是「文財神」
民間祭祀「灶王爺」的方式很有趣,
據史料記載唐、宋兩代的祭祀灶神的風俗非常近似,而且大部分習俗流傳到今天,當時誦經、備酒果祭祀,準備灶馬來送灶神,還點亮「灶燈」等方法繁多。
到了清代民間祭祀「灶王爺」就與之前有一些變化,當時人們用很多的糖果,例如南糖、關東糖、糖餅、瓜糖、麻餅(見《燕京歲時記》、《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送神當天燃放很多的鞭炮,俗謂「過小年」
如何祭祀「灶王爺」來招福
傳說灶神在這一天回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報人間各戶人家的善惡功過,所以家家戶戶都要「考績」。從古到今,「祀灶」的祭品中少不了酒糟、糖果等等甜點。現代的風俗常用甜湯圓,都說是要「醉司命」就是讓灶王爺甜甜嘴巴。意在於祈望灶神為自家向天帝多美言幾句,期待來年得好運。
其實,這只是凡人的心願,神佛當然不可能被酒糟和甜點「收買」,若是這樣神也神不了!家家戶戶有神明在看著,你真正做好人、做好事,凡事先為人著想,神看在眼裡都為你的「超凡」而高興,你不請祂自來,而且會福祐你的家庭。
漢代時灶神顯像讓陰子方看見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上圖為:清 黃鉞《畫龢豐協象》第五幅《黃羊祀灶》,記錄陰子方一家過小年祭祀「張王爺」的情景。現珍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在漢代宣帝時期有一戶姓陰的人家非常虔誠祀神。這家人的兒子名叫陰子方,其事親至孝,而且是個樂善好施的大慈善家。某一年歲末大祭的祭祀日,陰子方在清晨炊煮時看到了灶神顯像。陰子方非常欣喜,拜謝神恩。此時家中有黃羊,他就用黃羊祭祀灶神。
從灶神顯像以後,陰家的財富和田產都急速增殖,累積成了百萬大富,有田七百頃,擁有的車輿、馬匹、僕人之多,如一諸侯國君。仁孝慈善的陰子方教育家族富而不奢、溫順恭敬,不僅止於自己受益,還福蔭後代,繁昌顯達封侯。後來陰子方的孫子陰識執金吾、受封為原鹿侯,陰興受封為鮦陽侯,陰家還出了一位光烈皇后。
中國古人歷來敬天信神,崇敬的誠意感應天地的事跡也充滿史冊。陰子方的黃羊祀灶的歷史故事,也告訴了現代人要怎樣敬神祀神。以慈悲心待人接物,善行招福,行善之家得有餘慶,福蔭子孫,無求而自得,不就是普天之下亙古不易的道理嗎?
末了,祭祀神仙是宗華文明的傳統,每個家庭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其實不管任何的祭祀活動都只是人們內心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祝願罷了,《周易》說的對「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我們只有內心虔誠的多多行善,常常樂於助人,付出內心最真誠的東西才能夠得到我們想要的美好生活!
(歡迎關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