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宮為北石文興宮的重要組成部分,主祀「雷、蕭、溫」三府王爺;明清以來,此處皆有送王爺船的習俗,意為禳災驅疫、保境平安,其船可達臺灣以及東南亞等地;臺灣苗慄地方志中有三次泉州王爺船到達該地的記載
順水而興的文興三王府
文興三王府為三開間帶護堂的宮式廟宇
文興三王府由一座大殿、一座拜亭、一座涼亭組成,內祀「雷、蕭、溫」三府王爺,附祀「薛、朱、李、康」四府千歲、七大巡。該宮宮前便是晉江,古時乃古渡口,為歷代歡送王爺神船的地方。海漲潮起,無人駕馭的「王爺船」順洋遠去……
□本報記者 吳拏雲/文 陳小陽/圖
三王府興於 宋末元初
清同治八年(1869年)農曆六月初四,一艘木造彩色帆船停泊在了臺灣苗慄縣後龍鄉的淺灘上。這是一艘來自泉州府文興境文興宮(今北石文興宮)的「王爺船」,船內無人,只有神像,皆威儀莊嚴,且為軟身布雕成。艙中備有案桌、牲畜及信件、船牌、甲牌。「舟至則神靈備」,從此,王爺信仰在臺流傳開來。據1983年的臺灣寺廟調查顯示,當時臺灣主祀王爺的寺廟已有689座,佔全臺寺廟的九分之一,以臺南縣114座為最多。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147年過去了,漂蕩于洋面的王爺船早已被載入臺灣歷史。歷史學家連橫所著的《臺灣通史》稱:「(臺灣各縣)所祀之王爺,自都邑以至郊鄙,山陬海澨,神宇巍峨,水旱必告,靡敢瀆謾。而其廟或曰王公,或曰大人,或曰千歲,神像俱雄而毅……」不難看出,「王爺」已經在臺灣人的內心深處鑄模成型,成為臺灣民間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王爺船為何有如此魅力?文興三王府又為何要將王爺船送出?帶著這樣的疑問,本報記者前往泉州北石文興宮的文興三王府一探究竟。
據北石文興宮董事會秘書長陳川介紹,北石文興宮古時隸屬泉州府塗門外三十六都文興勝境,今為泉郡北石帝君行宮、泉郡文興三王府、文興古碼頭及宋船遺址的統稱。其中,文興碼頭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泉郡北石帝君行宮、泉郡文興三王府為泉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興三王府俗稱「阿爺宮」,今矗立在泉州市豐澤區東海街道法石社區豐海路邊,坐北向南,枕山襟海。據說,文興三王府緣起宋末元初之世,系南宋泉州節度使蒲秀庚為迎接元軍入城,鋪石路後倡建,宮迄今已有700餘年歷史。
據陳川介紹,文興三王府正殿奉祀「雷、蕭、溫」三府王爺,附祀「薛、朱、李、康」四府千歲,合稱為「七大巡狩」。文興三王府素有敬獻歡送王爺船遨遊地河之習俗。如今,閩南沿海、臺灣各地均有文興三王府分靈之宮宇。而在泉州市區只有文興三王府和富美宮具備送王船的條件。
大殿正龕內祀「雷、蕭、溫」三府王爺神像
司瘟驅疫的「王爺」們
近觀文興三王府,其為三開間帶護堂的宮式廟宇,也是單簷硬山式屋頂加燕尾脊,並以穿鬥式木構件作承重結構,大殿內有11個步架的空間。大殿的楣梁上掛著「三府王爺七大巡祖庭」匾額,凸顯了文興三王府在王爺信仰中的地位。大殿正龕內奉祀「雷、蕭、溫」三府王爺神像,龕上另有一「文興三王府」彩金匾一方。大殿左側列祀文興宮三夫人,右側附祀文興宮文貴爺。大殿中有石柱聯:「察往生殺靈周萬變,禍淫福善法奉三興」。宮門繪畫二尊守門神及閻羅差役,門框柱上有對聯:「唯我情俯察民情一情相貫,順天數下稽人數大數難逃」。大殿左邊護堂內祀有海雲宮相公爺,並供奉一個木製的龍頭,壁掛「文興海雲宮相公爺靈籤」籤詩;再看右邊護堂,內有木龕,龕內祀著龍王與水守公,在木龕前方,還有一艘木製神船,據介紹這就是「王爺船」的模型。宮門左右兩邊懸掛匾額「德撲而化」與「監察無私」,左匾系臺胞蔡江木敬奉。宮門前另有「慈遍南天昭北石,濟同普月庇文興」「法律千條王有赫,石衢四連道無偏」等石柱聯。
據立於宮外的《泉郡文興三王府碑記》所載,王爺崇拜為泉州古代民間信仰中之一大類別,人們賦予王爺司瘟驅疫、賞善罰惡之職能。泉郡文興三王府為泉郡王爺崇拜之重要道場,該宮王爺威靈顯赫,保境安民。
殿內兩側有二十四司的塑像
臺灣苗慄的 三次重要記載
「早前有人將王爺理解為『瘟神』,這是錯誤的。」北石文興宮董事會常務董事陳嘉勳稱,相反的,古代民眾是通過「敬王爺」來祈求庇佑、驅除瘟疫;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民間祀奉王爺,多為祈願一地靖安和漁發利市等。明清時期,泉州先人頻繁東渡海峽,航行東南亞及世界各地,為祈求王爺保護順利啟程,航行平安到達,生意興旺、合家安康,有到王爺宮祈禱的,有載上香火及塑雕王爺神像供奉的。據信,明朝時文興三王府就有敬獻七彩王爺船入海,遨遊江河的習俗。福建沿海信眾做清醮時,用杉木建造七彩的王爺船,大小不一,有丈餘,有二丈餘,均按實際船隻的結構建造,並將王爺神像、星旗、旗牌、家具及禽畜等安放在船上,擇一良時吉日歡送入海,任其遨遊巡狩。王爺船停泊之處,當地民眾即會認為是吉利之事,有遠來的神明將庇佑地方發展,他們會迎回神像等物建宮廟奉祀。
據臺灣苗慄縣《臺灣慣習記事》所記,清代苗慄縣就有三次來自泉州的「王爺船」停泊該縣的記錄,這三艘王爺船分別為「文興七府王船」「富美七府王船」和「文興四府王船」。「文興七府王船」於清同治八年到達,「其船古雅新奇,獅頭燕尾造型,可容一百餘噸之載重量,船內無人,只有神像七府王爺、七府夫人和一尊柴座天上聖母與軍將、五營頭等」。在苗慄縣著陸時,人們發現艙中備有案桌、椅、床帳、鑼鼓、旗牌、刀斧、劍、戟、喇叭等,甚至還有碗、盆、箸、柴、米、油、鹽等,更神奇的是還有雞、犬、羊、貓、鴿等活物。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姜守誠認為,「送王船(王爺船)」習俗之原型可追溯到具有悠久歷史的「龍舟競渡」傳統,它們都承擔著相同的「送瘟」任務,「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他還稱:「明末名臣楊嗣昌所撰《武陵競渡略》翔實記載了端午競渡的發源地——沅湘一帶民眾端午划船禳災之盛況。尤為珍貴的是,該書完整地保存了泛舟競渡、禳災送瘟時表演的厭勝法術。而這些做法,從今天閩臺地區『送王船』習俗中仍能尋覓到些許影子。」
泉郡北石帝君行宮是北石文興宮的重要組成部分
傑出歷史人物 為王爺原型
據專家判斷,早期民間祀奉的「王爺」可能不是一個特定的神明,泛指所有封王的神袛,其來源各異,具有「代天巡狩」職能。在封建宗法社會中,民間自發建造祀神的祠廟,往往被一些具有正統思想的士大夫們斥為「淫祠」嚴加取締,後來百姓為了保存這些祠廟,不約而同地選用有名的歷史人物(多為各姓追溯的祖先)之名來填入相應的王爺姓氏之下,如李王爺為李光弼、張王爺為張巡、郭王爺為郭子儀、朱王爺為朱叔裕、白王爺為白起等。
明清時期,泉州的王爺神已大多演化為有姓有名的歷史名人(正神),成為宗族祖先神、村落社區保護神,負有查察四方、賞善罰惡、驅疫送瘟、消災賜福、保境安民的職責,形象一般為威嚴的面貌,大多以漢服裝飾模樣,有錦袍玉帶的文官,也有頂盔貫甲的武將。民俗專家們認為,談「王爺」時,不應一味強調其神靈作用,而忽略其原型人物的優秀品質。文興三王府所祀的「雷、蕭、溫」三府王爺,其實指的是雷萬春、蕭望之、溫嶠。雷萬春為唐代名將,自幼學習武術,博通群書,驍勇善戰。安史之亂時,雷萬春追從張巡守雍丘城陷後,與張巡同遭殺害。唐肅宗感其忠烈,欽封雷萬春為榮祿都督大夫、忠烈將軍;蕭望之是漢朝名臣,剛正不阿,清正廉節,歷任大鴻臚、太傅等官,唐初史學者顏師古稱讚他是「鉅儒達學,名節並隆,博覽古今」;溫嶠是東晉名將,他曾平定王敦、蘇峻兩次叛亂,內涉中樞,外任方鎮,為東晉王朝的創立和鞏固立下了豐功偉績。這三位「王爺」都是中國歷史中的傑出人物,至今仍有眾多故事流芳於世。
文興三王府內有王爺船模型
穿越海峽的「王爺船」
泉州海外交通發達,具有千年歷史的後渚港更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港口,法石為其古鎮之一,這裡曾是「海內外船隻寄錠場所及船工居住造船地方」。法石還是歷朝軍事海防重鎮,宋時設有法石寨,明朝設河伯所,清朝設有稅收機構。文興宮後的寶覺山、煙墩山古時設烽火臺,嘉靖年間則成為俞大猷來閩抗倭的海防建築。建在通往泉州古道中部的文興宮,處在四達交衢的環境中,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文興宮外的文興碼頭,是古泉州港沿江的集群商業碼頭之一,它是古代泉州城區與港區水陸轉運的樞紐。如今文興碼頭遺址尚有一座寶篋印經塔,頗具特色。
「明清以來,(泉郡文興三王府)香火鼎盛,慕名而來分靈者眾,且舉辦各類蘸會送王船儀式,香火分靈傳播沿海地區乃至臺灣及東南亞各地,尋宮謁祖者絡繹不絕。」《泉郡文興三王府碑記》這樣載稱。陳嘉勳告訴記者:「古代送王爺船,完全是靠風力。比如要送船到臺灣,就在每年東南風起時,將建造好的王爺船推入海中,船上旌旗招展,桅帆俱備,任其順洋而行即可。」泉州多數王爺船都是送往臺灣地區的,王爺信仰對泉臺地區都影響頗深。有調查稱,「王爺信仰」尤其盛於南臺灣,與臺灣中部的媽祖信仰並稱。一艘艘個頭不等的王爺船,不懼風雨,在無人駕馭的情況下,穿越海峽,悄然架起了泉臺民間信仰文化之橋,這本身就富有一種傳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