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不需要上帝——「陰陽」思維與古代中國人的信仰

2020-12-22 超凡博弈

特定的思維結構不僅塑造了特定的知識和科學,而且也直接塑造了一個特定民族的信仰體系和意識形態。

從信仰上看,而古代中國人一般不需要外在的寄託而能坦然面對生死,處理日常事務。

他們追求的也不是外在的徵服,而是內在的超越。馬克思說:

「宗教是無奈心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情。」

我們中國人的心靈從來就不是孤獨的,入世則建功立業,實現人生價值;出世則回歸山林,落得逍遙自在。

中國人眼中的世界也不是無情的,進則能夠體會人間冷暖,退則可以欣賞落花流水。

所以說,中國人心中沒有給上帝這個人格神留出位置。

西方人為什麼信上帝

同歷史上其他民族的文明相比,華夏文明的一大特點就是宗教精神不濃。儘管,後來也產生了本土宗教--道教,至於佛教則是外來的,反而得以發揚壯大。

當然,宗教精神不濃厚未必是什麼壞事情,正如我們中國人吃飯用的是筷子,而西方人用餐用的是刀叉一樣,本身僅僅具有事實上的差別,而沒有價值上的優劣。

但是,任何一種信仰體系的形成,除去特定的歷史、經濟因素,還應該到一個民族的思維模式中去尋找。

對中國文化而言,《周易》所打造的「陰陽」思維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古代中國人的信仰和生存法則,呈現出異於其他文明的特殊形態。

線形思維模式影響下的民族,總是喜歡「刨根問底」和「上下求索」。這不僅表現在對外在世界的態度上,也表現在人生態度和信仰上。

在對待外在世界的態度上,西方人總是向外探究,探索大自然的奧秘,研究宇宙的規律。這才使得西方產生出了科學技術和科學精神。

在人生信仰上,西方人嚮往天堂,而把現實生活看作偷吃禁果的「原罪」。在這個方面,伊甸園的神話是富有啟示的。

《聖經·創世紀》中說:上帝在創造世界之後感到有些孤單,便用泥土照著自己的樣子創造了亞當,後來又用亞當的一條肋骨創造了夏娃。

上帝在東方闢了一個園子叫做伊甸園給亞當和夏娃居住,那裡簡直就是天堂。在伊甸園裡有許多樹,其中有兩棵樹最特別,一棵是生命之樹,一棵是智慧之樹。

據說吃了生命之樹的果子可以長生不老,吃了智慧之樹的果子便有了智慧。上帝告誡亞當和夏娃,伊甸園中惟有智慧之樹的果子不能吃,吃了就會死。

但是後來亞當和夏娃禁不住蛇的誘惑,終於偷吃了智慧之樹的果子,於是悲劇發生了:他們因此被趕出了伊甸園,被懲罰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地上,永遠也不能進入天堂,人必須一生一世都要為自己偷食禁果承擔代價。

於是,在西方人的世界裡,人的存在就成了一個悲劇:

人一半是天使,而另一半是魔鬼。像天使一樣純潔的是人的靈魂,而像魔鬼一樣罪惡的是人的肉體。

人的一切貪念、欲望都來自於這個沉重的肉身,而牽引著人向上飛升的總是靈魂。

西方的很多哲學家對此都有精彩的論述:

我們肯定被要求把人類作為宇宙的精選成員,最智慧的存在!但是事實上人類處於神與禽獸之間,時而傾向一類,時而傾向另一類;有些人日益神聖,有些人變成野獸,大部分人保持中庸。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意思是說:「天使」在人心中,「魔鬼」也在人心中。「天使」能生出理想、誠實、愛心、正直、廉潔、無私、歡樂……「魔鬼」能生出邪惡、殘暴、冷酷、奸詐、貪婪、嫉妒、狂傲……「天使」會變為「魔鬼」,「魔鬼」也會變為「天使」,這雖然算不上什麼規律,但卻是一種不可否認的存在。

人的理性和智慧決定了他本身是危險的動物。人類在其完滿時,是最優良的動物,但是如果違背法律和正義,他就是一切動物中最惡劣的;因為武裝起不正義是比較危險的,人天生具有武裝,這就是運用智慧和德性。

他可以把它們用於最壞的目的。所以,如果他無德,就會淫兇縱肆、貪婪無度,成為最骯髒、最殘暴的動物。

沒有那些非正義的事情,人們就不認識正義的名字。正義和非正義是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的。

正因為有「魔鬼」的存在,人們才愈加感受到「天使」的善良和可愛,從而激發人們積極向上,勇往直前地去追求真、善、美;同樣,沒有那些正義的名字,人們就難以辨別非正義的事情。

也正因為有「天使」的存在,人們才愈加感受到「魔鬼」獸行的可憎,從而激發人們毫不留情地去同假、醜、惡作鬥爭。

人的可悲之處並不在於人有一個肉體,而且還意識到自己有一個肉體。豬也有「肉體」,但豬意識不到,所以無所謂快樂,也無所謂煩惱。

而人有「肉身」,自己還能意識到,並且終生的勞作就是要擺脫這個沉重「肉身」的原罪。

但是,擺脫「肉身」不是消滅「肉身」,因為人生的大限就是肉體的消失——人的死亡。人的死亡是毀滅,而不是拯救。

但是,人遲早要死亡,這是逃不掉了。死亡的恐懼使西方人意識到了生命的有限。為了克服死亡的恐懼,西方人發明了宗教,宣揚「靈魂不死」和「來世的幸福」。

正如託馬斯·阿奎那所說:

「人生在世,不過是行色匆匆的旅客。」

在他看來,自然的道德生活可以使人得到塵世的幸福,但這種幸福是暫時的、虛幻的,只有神性的德性生活,才能使人換得永恆的、真正的幸福,即來世的天國幸福。

上帝是西方人的精神支柱,他的存在及微妙顯現給生活在塵世中的人以慰藉,讓人有了活下去的勇氣。

死亡不可怕,因為人死亡以後會上天堂;這個世界的神秘並不可怕,因為上帝創造的這個塵世是和諧的,只要人發揮自己的理性,就能夠認識到這種和諧;人遭受苦難並不可怕,因為上帝並不會拋棄他的任何一個子民。

就這樣,西方人在現實存在的世界之外,又構造出了一個虛幻的彼岸世界。無論是柏拉圖的「理念」,亞里斯多德的「第一推動者」,還是基督教中的「上帝」,都不過是這一彼岸世界的不同表述。

於是,肉體/靈魂、天堂/地獄、今世/來世、此岸/彼岸、有限/無限之間就形成了一個無法跨越的鴻溝:人只有在塵世生活中不斷地朝向上帝,不斷地體會「神」和「上帝」顯示的一切,才能體會到什麼是幸福,什麼是永恆。

馬克思曾經對宗教有一個非常精闢的論述:

「宗教裡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心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

對西方人而言,現實正是無情的,人生也恰是無奈的,偷食禁果的原罪註定了一生的勞作才能換來救贖。而這種救贖必須儘量擺脫罪惡的肉體。

基督教教義正是這麼說的:

「拯救靈魂,必須拋棄肉體。」

這個說法瀰漫著強烈的宗教情緒,它昭示著人的幸福不在現實中,而在通過信仰朝向上帝的過程中。

如果我們去讀一讀但丁的《神曲》和彌爾頓的《復樂園》,對這一點將會有更為形象的認識:

裡面不僅有高高在上「天堂」,還有十八層以下的「地獄」。上天堂,還是下地獄,完全取決於「因果報應」。「天堂」和「地獄」,正是線性思維的產物,而所謂的「因果報應」也正是來自於「因果」的思維結構。

由此看來,上帝在西方人的心目中是何等的重要!對他們來說,可以不吃飯,可以不睡覺,但卻不能沒有上帝。

沒有上帝,生活就沒有了依託,人生就失去了根本。西方人的價值世界和精神家園正是這麼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世界。

而正是世界給了自己意義和活下去的勇氣,正如伯奈特在《早期希臘哲學》中所說的: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異鄉人,身體是靈魂的墳墓,然而我們決不可以自殺以求逃避,因為我們是上帝的所有物,上帝是我們的牧人,沒有他的命令我們就沒有權利逃避。」

年尼採喊出了那句「上帝死了」的驚世駭俗之言時,對西方人信仰的衝擊和動搖,我們這些黃皮膚的人是遠遠無法體會的。

對一個民族文化而言,它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方法論是糾纏在一起的,它的信仰和它的思維也是密不可分的。

西方之所以有著兩千多年的基督教傳統,固然有著地理、經濟方面的多方面因素,但西方人的線性思維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中國的文化也是如此,《周易》所打造的「陰陽魚」式的思維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方式。

敬鬼神而遠之

同西方的思維結構不同,我們東方文化的思維不是因果的、線性的、歷時的,而是以「陰陽」為核心,是雙向的、共時的、雙向的。

這種思維結構使得中國人對外在的超越沒有興趣,而是把重心放在了此岸世界的活生生的生活中。

和西方人相反,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勞作不是為了「討好」神,而是通過「討好」神來滿足自己在現實生活的需要。

一些人經常去廟裡拜佛燒香,其實她們的目的一般都很功利,無非是求吉避兇,多子多福。

佛教剛開始傳到中國來的時候,中國人是不太感冒的。佛教為了在中國紮根,不得不改變自己的一些內容。

比如觀音菩薩,本來是佛教中一個非常不起眼的菩薩,就是因為她能「送子」,才深受中國老百姓的喜愛,地位明顯地高於其他神靈。

而且,中國人向來是「只羨鴛鴦不羨仙」,掛在嘴邊上的是「高處不勝寒」,而且對於怪、力、亂、神之類的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總是存而不論、避而不答。

正所謂「敬鬼神而遠之」。孔子的態度就是如此: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論語·先進》

季路想問問老師如何事待鬼神,孔子說:「人的事情還沒有照顧好,拿什麼來事待鬼神?」

季路又想問問老師對於死亡的看法,孔子說:「生的問題還沒有搞明白,怎麼會去考慮死的事情呢?」

《論語·鄉黨》中還記載,孔子的馬廄失火,孔子「不問馬」,只問傷了人沒有。

可見,正是在「陰陽」思維的影響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從不搞形上學,也從來不會追問「本原」、「上帝」這些近乎「無聊」的問題,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人活生生的現實生活中,放在了人和社會的關係整合和處理上。

儒家卻在這種「陰陽和合」的過程中發現了人和社會之間的血緣紐帶。一方面,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才有君臣。另一方面,有「家」才有「國」,有「國」才有「天下」。

於是,在儒家那裡,「陰陽」這個抽象的概念符號已經被「父子」、「君臣」這些具體的人倫關系所代替了。

在儒家眼裡,君臣、父子之間的關係在現實生活中體現的正是一種陰陽關係:矛盾的雙方互補但又無法相互代替,正所謂「和而不同」。

因此,二者必須安於其「位」,而不能彼此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這樣一種陰陽互補的人際關係中,每個人只有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把自己的位置佔好,才能穩定社會的秩序,做到親而有禮,愛而有差。

就拿君臣關係來說吧,君為陽,臣為陰,二者的角色必須分清,主從的關係必須明確,切不可「君不君,臣不臣」,亂了綱常,壞了禮法。

另一方面,陰陽不能彼此分離而獨立存在。「孤陰不生,孤陽不長」,君雖為人主,但也有依賴臣民的一面,否則就是「光杆司令」。

「暴其民甚,則身弒國忘;不甚,則身危國削。」(《孟子·離婁》)。

魏徵向李世民進諫說「水能載舟,也能覆舟」,說的是同樣的道理。因此,最好的處理方式是「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正是在這種「君賢臣忠」、「父慈子孝」、「夫唱婦隨」的陰陽關係中,儒家才能將人的有限生命同無限的社會群體聯繫在了一起,將個人的價值同其密切關聯的社會關係結合在了一塊,而沒有像西方人那樣把生命的價值和皈依投向上帝。

也因為此,我們的民族建立起來了一個「世俗倫理」的宗法社會,而不是一個靠「上帝」和「神靈」維繫的宗教社會

在血緣維繫的宗法社會裡,人們已經不需要向外超越寄託人生了,溫情脈脈的社會大家庭足以彌補個人的孤獨感。

當然,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對陰陽關係的發揮是有點片面了。因為《周易》中的「一陰一陽謂之道」,並沒有對「陰」或者「陽」打上價值的烙印,更沒有區分開二者的貴賤優劣。

可是儒家卻硬生生地將「陰」和「陽」之間這種事實上的差別加以倫理化、秩序化了。

為什麼君就是「陽」,而臣就是「陰」呢?男女所代表的陰陽本來相反相成,互通有無,為什麼孔子偏偏說「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呢?

其實,儒家思想在今天遭到詬病,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此吧。

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不就說了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管孔子的初衷是什麼,這種思想在表面上看是在為統治階級服務。

在這種思想籠罩下的古代中國社會,是不可能出現人格平等的「民主」思想的。當然,「民主」也未必是什麼好東西。

但有一點可以明確,在古代儒家思想裡不可能引申出西方式的「民主」。因為「民主」意味著契約關係的確立,而契約關係顯然是對血緣關係的破壞。

當代新儒家倡導「老內聖開不出新外王」,這裡的「新外王」不過是「民主」和「科學」的翻版罷了。 正因為此,新儒家的努力最終也沒有掙脫失敗的命運,要麼牽強附會,要麼隨意引申。

所以,在中國滾滾流淌的歷史長河中,最終留下來的是宣揚「愛而有差」的孔子,淘汰的卻是歌頌「兼愛」,帶有鮮明民主色彩的墨子。墨子的思想不偉大嗎?

非也。正是古代中國社會的特定境遇和歷史,使得孔子登上了歷史舞臺,而最終淘汰了墨子。真是時勢造英雄!

但就思維方式而言,所謂的「兼愛」、「對等」好像和中國人的「陰陽」思維也是有隔膜的。

相關焦點

  • 雙贏就是中國人贏兩次,西方的零和思維不理解中國人,是上帝的鍋
    讓外國人饞掉鼻子的中餐外國人總是做不出來,不是因為他們笨,而是因為底層思想無法理解沒有標準為什麼能做出東西。因為思維方式不同,導致了這些差異。中國人和世界其他大多數地區的人都不一樣,最被人詬病的是「沒有信仰」。也恰是如此,造就了中國人的與眾不同。
  • 中國人的信仰有什麼特點?
    一神教信仰有明確的人格化的信仰對象,入教有明確的儀軌,日常生活有具體的要求,需要向教會交納一定的費用,如什一稅,如天課等等,中國人的信仰與此明顯不同,下面就具體說一下有什麼不同。1、是在和自然的鬥爭中形成的三大一神教就其形成過程來說,都帶有明顯的人為的痕跡,都是人主動創造的。
  • 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
    信仰不同在什麼地方呢?信仰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最顯見的一種必然是宗教信仰,宗教的拉丁原意即為通神,所以宗教在西方的意義可以理解成神教,印度、西方、伊斯蘭等的宗教都強調有神論,例如印度教的三大主神、基督教的耶穌、伊斯蘭教的安拉、猶太教的上帝等,所以宗教一詞在他們那裡的解釋類同於尊神的教體。
  • 文化|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宗教信仰?
    經常聽到外國人說到中國人的文化時,說中國人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他們說錯了嗎?其實客觀地講,並沒有錯。從世界歷史上來看,200多個國家,絕大部分都有屬於自己的宗教信仰:以色列有猶太教;印度有印度教;歐洲還有基督教;另外,阿拉伯世界也有屬於伊斯蘭教的信仰。唯獨中國,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竟然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信仰。
  • 中國人為何普遍不信仰上帝?外國網友這麼看……
    對此,就有外國網友發出了疑問:中國人,為何普遍不信仰上帝?他們把無神論者定義為不相信耶穌基督、主、安拉、耶和華或其他什麼。這是錯誤的說法,不是善意的。中國人崇尚精神和實用主義,但不幸的是,一些別有用心的虛偽的人仍然在兜售他們的信仰。通過這樣定義無神論者,他們(編輯: 大部分是美國人!) 暗示著中國的精神信仰和文化是無用的。
  • 中國人最大的信仰是什麼
    中國人最大的信仰,是自己的祖先。我們知道世界有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這三個宗教是世界上好多人的信仰。西方在過節日時,比如聖誕節,古爾邦節,開齋節等節日時,大家都給佛,真主,上帝祭拜,而我們呢,基本都是上墳祭祖,沒有人在節日時到廟裡,道觀裡燒香上供的,都是給祖先祭拜,生活裡發生的重大事情,也要像祖先告知。結婚生子,婚喪嫁娶,金榜題名,基本都要祭拜一下先祖,告慰先人,陸遊說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是千百年來的普遍現象。
  • 中國人沒「宗教信仰」?《易經》這本書告訴你,這才是我們的信仰
    ——《周易》西方人一直在質疑中國人沒有信仰。你如果說有,他會問你信仰哪個教?你如果說你不信教,那他就更理直氣壯:「你看,我就說你們中國人沒有信仰嘛。」在西方人看來,只有宗教,或者說只有基督教才是信仰,不信宗教就等於沒信仰。那中國人究竟有沒有信仰呢?
  • 中國人不信仰宗教,中國人追求的是道!
    中國人一般是不信宗教的,為什麼呢?因為中國人從骨子裡就充斥著功利性的思想。在平日裡,國人和一些宗教裡面的「神」是互不幹涉,互不打擾,敬而遠之。但到了他無能為力,或者有求於「神」的時候,他就開始信神。他信神的什麼呢?他信神有能力幫他解決困難。
  • 中國人沒有信仰嗎?為何說大部分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
    前段時間和友人聊到中國人的信仰時說到,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民族。你看不論是佛堂還是道觀,都會看到一個功德箱,燒的香也有高香和普通香的區別;而來拜佛或者拜道的人心理都是想的,你保佑我,家人平安,發大財等等。其實這裡可以看到,中國人並不是沒有信仰,而是把佛啊道啊看成是有大能力的「人」,通過向「他」賄賂從而幫助自己做到「自己達不到的能力之事」。
  • 高志:中國人的信仰,從孝道中來
    「解放初期,毛主席他老人家提出的許多理論自有他的道理,可以說那是中國歷史發展最偉大的時期,他也是最偉大的人,大家都崇拜他,我也不例外」。「如今,很多人都崇拜宗教,如佛祖、耶穌、真主等,這些都是人們心靈的寄託,人們崇拜他們,認為這些能給人們帶來心靈的慰藉。為什麼那麼多人崇拜上帝?因為宗教是最高的文化結晶,宗教不是在改造環境,而是在改造人的心靈」。
  • 中國人為什麼熱衷於過年呢?
        (1) 對蒼天的敬畏——感恩蒼天大老爺的陽光雨露溫暖滋潤世間萬物;例如,古代皇帝有祭天的天壇;這相當於西方人崇拜的上帝。中國人認為:天大、地大,人亦大。為了把人與天地區別開來,我們把天地升一級,把天暱稱為老天爺,把地暱稱為土地爺。把人的父親,尊稱為大。
  • 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易經》這本書告訴你,我們信的是這個
    ——《周易》很久之前就有西方人就和中國人說,你們沒有信仰。你如果說有,他會問你信仰哪個教?你如果說你不信教,那他就得理了:「你看,我就說你們中國人沒有信仰嘛。」那麼中國人有沒有信仰呢?當然有!華夏五千年文明傳承,如果國人沒有信仰,何談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但中國人信仰的主力並不是宗教,宗教在中國的發展緩慢,始終沒有形成主流思潮;中國人真正信仰的,是蒼天。蒼天是什麼?其實就是自然規律。
  • 中國人沒信仰?錯,那是因為你不了解真正的中國人
    有的人信仰科學,有的人信仰文化,有的人信仰金錢,有的人信仰權利,有的人信仰英雄,有的人信仰自己……你難道說他們沒有信仰嗎?所以,別再把信仰簡單的理解為宗教信仰了。中國這個古老而又龐大的國度,在世界上存在了幾千年。多少年來,對中國垂涎三尺、虎視眈眈的人不在少數。
  • 中國人都在信仰什麼?
    最近看到一段話,說的是中國人的信仰。這其實不是嚴格的說法,大家就當個段子看。1、小時候,信仰孫悟空、哪吒。2、長大後,信仰李嘉誠、馬雲。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發現現實世界的各種殘酷。思來想去,還是有錢好點。那些首富、巨富們,順其自然就成了信仰。於是李嘉誠、馬雲就成了新的偶像。
  • 中國人無普遍的宗教信仰,為什麼?
    中國人是有信仰的,但無普遍的宗教信仰。看到這句話,讀者們可能亦會有不同的看法了!為了更好地知道為什麼,我們先來了解一些關鍵詞。相信大家通過這些關鍵詞的了解,大體也就明白了為什麼我巍巍中華與西方、中東在宗教信仰上的發展差異如此之大了。
  • 中國人的信仰,不在廟堂,而在一首首詩詞中!
    中國人的信仰很廣泛:龍王、土地、關公、月老、財神、文曲星……各司其職,並不衝突,所以在中國,極少出現因為信仰不同而發生的戰爭。(十字軍東徵?不存在!)中國人的信仰,不在廟堂,而是隱藏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脈之中。小仙今天就從詩詞中摘取幾首,來淺顯的解讀一下中國人的信仰。詩經·國風·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 中國人為什麼沒有信仰,還能那麼團結?
    中國人不信教也不信神,"沒有信仰",但是每當遇到重大危機和困難時,卻能團結一致,共同面對。比如在今年危機面前,中國人的表現就足以讓全世界人民震驚。而面對同樣危機的印度,面對同樣的"考題"卻交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 印度專家知道中國在短短幾月之內迅速控制住疫情,並實現了經濟恢復和增長後都很不解:看不懂中國人,明明什麼都不信卻還能那麼團結?
  • 美媒:中國人為何不信上帝,卻祭拜祖先神靈?老外結論出奇一致
    中國和外國除了消費方式的區別外,在信仰上也有很大的差異。外國人普遍比較信奉宗教,他們認為上的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存在,只要虔誠地祈禱便能夠得到上帝的保佑。 在世界範圍內,上帝有很多信徒,還建立了很多教堂。不過上帝在中國的發展並不是很好,國人基本上都不信仰上帝。中國人也有一些神話傳說,而且還形成了相當成熟的神話體系。
  • 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
    中國人的信仰中國人有信仰嗎?『有』。為什麼我們這樣肯定地回答呢?因為我們談起信仰,大多數中國人把政治信仰和個人信仰混為一談。認為馬列主義實現共產主義是中國人唯一信仰,傳承五千年文化的儒釋道思想是迷信,所以中國人就沒有信仰傳承的歷史根基,也就沒有信仰。把看命、算卦、風水、巫婆、跳大神等一系列糟粕的東西都歸罪於儒釋道,認為是儒釋道是迷信、是鎖住人民翻身的鎖鏈。由於人們對信仰的錯誤認識,『破除迷信』的口號響了這麼多年,誰還敢有個人信仰呢。所以,大多數有個人信仰的國度把我們中華民族稱之為『野蠻民族』。沒有信仰怎麼野蠻掛上勾。
  • 美國人:為何中國不信仰上帝,而相信祖先神靈?
    我們看美國電影時,經常會看到美國人在胸口前畫著十字架,祈求上帝的保佑。而不少美國人也感到十分好奇:為何中國不信仰上帝,而相信祖先神靈呢?從古至今中國都是農業大國,使中國人比較相信實事求是,所以信仰基督教的人比較少,但也不是沒有。再加上現代中國人學習的是物種起源,是從古猿進化而來,所以中國人很多其實是無神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