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君子」之六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2021-03-01 聶振弢先生

今天我們來研討《論語》第六個「君子」。《論語·為政》第十三章: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與孔子要求的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更為具體。就是想起的、要做的事,先做,後說。事情沒做,先說一通,這會給人不實在的感覺,形成不誠信的印象。這章是專對子貢講的。為什麼專對子貢呢?孔子門下有四種某方面有突出表現的弟子: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

言語:宰我、子貢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學:子遊、子夏。

言語這條中,只有宰我(宰予)、子貢(端木賜)。這二位看來就是最愛說話的人。所以,在子貢問「君子」時,孔老夫子就回答他,君子主要就在「言」「行」兩個方面。這兩者,要「先,而後再「言」。也就是先做後說,做了再說。而對宰予這個學生,孔子曾有過比較尖銳的批評。《論語·公冶長》: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

東方文化是農業、家庭、鄉村文化,與西方商業城鎮文化完全不同。這東方文化就是在中國形成的。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稼而食」。這個宰予,大白天裡,不讀書,不幹活,卻在睡覺。所以孔子就批評他真是一塊朽木頭,雕不出個「人兒」來,又像一個用鬆散糞土勉強堆成的牆,怎麼能用塗料搪抹粉刷裝修呢?這個宰予呀,你還說他什麼呢?孔子這樣批評宰予的原因,就是下面緊接著說的:

   

    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過去,我聽誰說了,就相信他一定做出來,言出必行。但現在不了,聽人說出什麼話,我一定要看看他到底做了沒有!這種認識觀,就是從宰予這兒改變的呀!看來這個宰予常常口出大言而不落實,言而無信,說了不幹。甚至說謊話,騙老師,讓夫子大上其當,從而改變了從 「聽其言而信其行」 「聽其言而觀其行」的認識觀。孔老夫子真是「有教無類」啊,並沒有拋棄宰予。而是「因材施教」,最後把宰予培養成了以「言語」見長的人,並且還排在子貢的前面。

對於子貢,還有一些先言後行的事例。《論語·公治長》: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吾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能及也。」「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就是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認為他就是這樣的人,孔子回答他,「賜啊,你想到了「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是對的。但你還遠遠沒有達到「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君子標準啊,只是說說而已!

對此,孔子舉出過正面例證。《論語·公冶長》: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佞,本義就是會說話,有口才。後來引申為取悅於人而花言巧語,就出現了佞人、佞臣、奸佞等詞語。這一章就是說,冉雍(仲弓)很仁義,但口才不好,特別是與人交往不會說好聽話。孔子就說,誠實待人,哪裡能用巧言對待?對待別人的疑問,質問,用利口快言來對付,會令人增惡的,這就不是個仁者了!所以怎麼能用不善言辭來批評冉雍呢?要勉力做個君子仁者,何必快言快語、巧言令色呢?

孔子還有多處諄諄教導。《論語·裡仁》: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古人不輕易開口,就是害怕自己做不到啊!約,簡約不放蕩,言語謹慎,不說大話,不亂說話。這樣,失誤就少了。《論語·裡仁》最後一章:

     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數,就是屢屢說,多次說,絮絮叨叨,沒完沒了,讓人生煩,反感增惡。這樣侍奉君王,會受到羞辱,結交朋友,會遭到疏遠。再如《論語·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有人前來請教,一定要事實就是。知道的,說出來,說清楚;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不能不懂裝懂,胡說亂說。這才是真正清晰明了地認識了事物的本質內涵。       

人最平常也是最主要的表現,就是言行二字。人的一言一行,就充分表現著他的思想認識,文化教養,精神情懷及風度氣質。

孔老夫子對本章子貢問君子回答的「先行其言而後從之」以及「敏於事而慎於言」等等關於君子言行之論,在《論語·裡仁篇》有更精闢的總結: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這句言簡意賅的經典之語,讓我們世世代代,受用無窮。

這一篇,我們也編有一曲:

人生二字行與言,夫子循循溯流源。

訥言敏行且記取,仁人君子此為先。

相關焦點

  • 感悟《論語》——溫故而知新,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做老師可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學記》中記載:「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一個君子讀書,三年一小成,七年一大成,然後可以化民移俗。足見,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可孔子為什麼說:溫故而知新,就可以當老師呢?
  •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沒有那麼難
    ▲子曰:長按圖片,可轉發至朋友圈子貢問,怎麼樣才能做一個君子。孔子說:「把你要說的話先做出來,然後再說,這樣就是一個君子了。」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一章是孔子的弟子子貢在問老師,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君子。成為君子,是孔子的學生追求的目標。孔子認為,作為君子一定不能光說不做,而是應該先做、後說。這個觀點可以和1.14中的「敏於事而慎於言」(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小心謹慎)相對比來理解。
  • 30.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前面講認識人,孔子講用三種方法,視、觀、察。把範圍再擴充,要認識什麼是君子,什麼不是君子,這都是幫助認識人的。同時要辨別什麼是君子,我們要學作君子,這就是敎育的重要了。很多人沒有讀過聖人的書,就拿論語來說,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在這裡提倡研讀論語,社會上很多人他不知道論語重要,不願意讀論語的很多。
  •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到底該如何解讀?
    他「億則屢中」,富甲一方,是春秋時期與範蠡齊名的大商人,開創了」義利合一」的儒商傳統,被民間供奉為財神。「善貨殖」的子貢有次請教孔子一個問題:什麼樣的人才能稱為「君子」。原文是這樣的: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為政》 君子歷來有兩說,一指地位高的人,也就是從政者;二來指人品道德好的人。
  • 君子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而《論語》就講得很清楚,(1.7)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所以,不管你過去有沒有讀過《論語》,或是怎樣去看待它,我覺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從現在開始好好的讀,從而更好的認識自己,認識歷史思想與文明脈絡。現在,我們先來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第一段: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貢。大家注意看《論語》裡面談子貢,很精彩。「子貢問君子」,請教君子,問人怎麼樣提升自己道德學問。孔子講,「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就教他,你想說的先做到,做完之後再說。有沒有很針對子貢的問題?有。子貢口才很好,口才很好難免不知不覺言過其實,就不好了,慢慢的言行不一致,人就不實在了。所以《中庸》裡面告訴我們,「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君子是非常謹慎,要言行一致,表裡一如。
  • 子貢之境界(《論語》心得)
    原文:(1)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為政篇第二》(2)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論語顏淵篇第十二》(3)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論語正本2.13 -2.14:君子周而不比真正的道理是講這個的
    2.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兩章節放一起。主要是2.13章節,無歧義,無可闡釋之處,類似於大白話也,道理明白曉暢。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句話是針對子貢而言的。子貢患於行而不患於言。
  • 論語中有關君子的語句
    3、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4、 子曰:「君子不器。」5、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12、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13、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14、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15、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 雜談《論語》中說君子
    孔子所認定的君子,大概其理想的人格標準得具備:1.德行,要仁義。2.知禮,要懂禮貌。3.治學,要喜歡學習。4.施教,學會了要教給別人。5.聞達,要實現自己的價值,能當官則當官。簡單說就是孔夫子說的,仁義禮智信。君子的總體面貌主要體現在「德」上:德在心為仁,在行為義,在相為禮,在決為智,在交為信。
  • 《論語》中「君子」出現107次,什麼樣的人才能稱之為「君子」?
    孔子在《論語·先進》篇,子曰:「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朱熹註:「孔子嘗厄於陳、蔡之間,弟子多從之者,此時皆不在門。故孔子思之,蓋不忘其相從於患難之中也。」由此也可以看出,孔子對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尤為看重,後世學者稱之為「孔門四科」。
  • 千古問題:什麼樣的人是君子?《論語》中孔子這樣解釋,八字而已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子貢問孔子,什麼樣的人是君子呢?孔子說:「先去做然後再說,並且按照行動來說話。」這句話很短,但是很具有代表性,牽涉到《論語》中很多的縱橫關係。其一:君子的標準的到底是什麼?
  • 學論語做君子,孔子論君子之道40大金句!
    曾子說:「可以把幼小的孤兒託付給他,可以把方圓百裡的國家委託給他,面臨大節卻不能奪其志,是君子嗎?是君子啊!14.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孔子說:「先學習禮樂而後再做官的人,是(原來沒有爵祿的)平民;先當了官然後再學習禮樂的人,是君子。如果要先用人才,那我主張選用先學習禮樂的人。」15.
  • 【成長之家第287期】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本期圖片作者:王冬冬(淮南分公司)編者按:君子無所爭。
  • 子曰:「君子不器。」
    ,按引文稱「君子」為「道德之稱」,此暫先姑且不論,而「君」字很明確地與「群」字關聯,且此在《論語》裡有其根據,孔夫子講「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衞靈公》),即講明君子是能夠「群而不黨」。何以君子能夠「群」?按「群」字是由「君」、「羊」二字組成,而「君」是在「羊」字之上,即表示「君」為群之首。從此角度切入,「君子」是討論如何為政的問題。
  • 《論語》12則,君子尊賢而容眾,不求全責備;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3、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君子尊重賢德之人,對那些不賢德的人要能包容他們;對於好的有善行的人要鼓勵他們,對那些不好的、不能行善的人要同情他們。4、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原文】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謂好學也已。」(3)正:與有道者比較,改正其錯,補正其不足錢穆先生解: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不求安飽,志在學,不睱及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樂亦在其中。若志在求安飽,亦將畢生無睱他及矣。
  • 《論語》10句格言,感悟聖賢智慧!
    二、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論語.裡仁第四》感悟:如果不仁之人,就不可以長久地處於貧困狀態,否則就會胡作非為;也不可以長久地享受富貴安樂,否則就會變得驕奢淫逸。
  • 「語言遊戲」:大學中庸論語中的「言」(部分)
    「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
  • 一起學《論語》4.10裡仁篇——君子之於天下也
    >4.10裡仁篇——君子之於天下也【原文】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適」則有所必,「莫」則無所主;蓋不失之於此,則失之於彼,鮮不倚於一偏也。夫「義」,人之正路也;倚於一偏,則莫能遵於正路矣。惟君子之心無適也,而亦無莫也,其於天下,惟義之親而已。蓋天下事事物物皆有義焉。義者,存於中而形於外者也。……若果能無適無莫,則所謂「義」者,蓋森然自得於物則之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