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論語做君子,孔子論君子之道40大金句!

2020-12-25 好玩的國學

君子,所謂君之子,就是國君的兒子。最早是指身居高位的人,孔子賦予了君子以全新的含義,在孔子的眼裡,地位高的人不一定是君子,君子是那些擁有美好的德性的人。君子人格是中國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好玩的國學君從論語中精選了40句關於君子之道的論述,希望在這個喧囂的世界,為您帶來一絲心靈上的慰藉。

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的知識也不穩固。要以忠信為主。不要與志趣不相同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3.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君子不求吃得飽足,不求住得安逸,勤於做事而言談謹慎,向有道德的人學習,修正自己的道德行為,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了。

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沒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小人則結黨營私。

5.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可與別人爭的事情。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射箭比賽了。比賽時,先相互作揖謙讓,然後上場。射完後,又相互作揖再退下來,然後登堂喝酒。這就是君子之爭。」

6.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7.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8.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9.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說:「君子言語要謹慎遲鈍,工作要勤勞敏捷。」

10.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說:「質樸超過了文採,就會粗野;文採超過了質樸就浮華。文採和質樸相輔相成,配合恰當,這才是君子。」

11.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君子廣泛地學習文化知識,並且用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啊!

12.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心胸開闊,神定氣安。小人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13.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曾子說:「可以把幼小的孤兒託付給他,可以把方圓百裡的國家委託給他,面臨大節卻不能奪其志,是君子嗎?是君子啊!

14.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孔子說:「先學習禮樂而後再做官的人,是(原來沒有爵祿的)平民;先當了官然後再學習禮樂的人,是君子。如果要先用人才,那我主張選用先學習禮樂的人。」

15. 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孔子說:「聽到人議論篤實誠懇就表示讚許,但還應看他是真君子呢?還是偽裝莊重的人呢?」

16.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司馬牛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孔子說:「自己問心無愧,那還有什麼憂愁和恐懼呢?」

17.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只要嚴肅認真地對待所做的事情,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合乎於禮的規定,那麼,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沒有兄弟呢?」

18.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壞別人的事,而小人卻與之完全相反。

19.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曾子說:「真正的君子用道義去交朋友,通過交友輔助仁德。」

20.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可以與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係,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必須經過自己大腦的獨立思考,從來不願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則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只求與別人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原則,但他卻與別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關係。

21.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孔子說:「君子容易服侍而很難討好。不依正當途徑去討好,他不會高興;但是等到用人時,他會按照才幹去任命。小人很難服侍而容易討好。不依正當途徑去討好,他也會高興;但是等到用人時,他會全面要求,百般挑剔。」

22.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孔子說:「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安靜坦然。」

23.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君子向上,通達仁義;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24.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孔子說:「君子認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

25.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君子之道有三個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聰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

26.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說:「君子做事以道義為基礎,依禮儀來實行,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用誠實的態度來完成。這樣真是個君子啊!」

27.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孔子說:"君子只擔心自己沒有能力,不會擔心別人不賞識自己."

28.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君子事事嚴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嚴格要求別人。」

29.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孔子說:「君子端莊而不爭執,會群而不拉幫結夥。」

30.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君子不根據言論推舉選拔人才,也不因某人有缺點錯誤而廢棄他的言論。

31.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君子只謀求道行道,不謀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餓肚子;學習,可以得到俸祿。君子只擔心道不能行,不擔心貧窮。

32.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孔子說:「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於小信。」

33.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孔子說:「侍奉在君子旁邊陪他說話,要注意避免犯三種過失:還沒有問到你的時候就說話,這是急躁;已經問到你的時候你卻不說,這叫隱瞞;不看君子的臉色而貿然說話;這是瞎子。」

34.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說:「君子有三種戒忌:年少的時候,血氣尚未穩定,要戒女色;到了壯年,血氣旺盛剛烈,要戒爭鬥;到了老年,血氣 已經衰弱,要戒貪得無厭。」

35.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孔子說:「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貴的人,敬畏聖人的話,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貴的人,輕侮聖人之言。」

36.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孔子說:「君子有九種考慮:看等時候要考慮看得明白,聽的時候要考慮聽得清楚,臉要考慮溫和,容貌態度要考慮端莊恭敬,說話要考慮忠誠老實,對待工作要考慮嚴肅認真,遇到疑問時要考慮如何向別人請教,將要發怒時要考慮發怒後有什麼後患,見到可以得到的名利要考慮自己是否應該得到。」

37.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子路說:「君子推崇勇敢嗎?」孔子說:「君子推崇的是道義,君子光有勇敢而沒有道義,就會作亂;小人光有勇敢而沒有道義,就會偷盜。

38.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子夏說:「即使是小的技藝,也一定有可取之處,但對遠大的事業恐怕就行不通了,所以君子不從事這些小技藝。」

39.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子夏說:「君子在別人看來仿佛會有三種變化:遠看他的樣子覺得莊嚴可怕,靠近他又覺得和藹可親,聽他說話又覺得理性嚴厲。」

40.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說:「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有學問、有修養的人不應該僅僅只是一種可供使用的器具。

相關焦點

  • 孔子論君子人格
    魯哀公向孔子問治國理政的方法,孔子說:「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禮記·中庸》)修身以仁的仁學或人學命題與「為政以德」、「為政在人」的政治命題,是直接合一的。孔子不贊成西周官制的世襲制。「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論語·先進》)主張政治精英應該先接受禮樂教育,具備與位相適的人文素質和才能結構。仁,是立人之道,也是為政之道。
  • 從《論語·公冶長》看孔子的「君子」觀
    而在兩條此兩條未含孔子言論的記錄中,第一條,有孔子「說」(悅)弟子雕漆開之自我認知的認同與讚許的態度。而唯子路對自己「未之能行,唯恐有聞」的記錄,與孔子未有直接關聯。故,這一章,是考察孔子觀點與態度的重要部分。
  • 《論語》「君子」之三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 」
    《論語》開篇《學而》「三乎」之後,孔老夫子兩個大弟子提出了四大命題。有子直接講君子要以孝悌為本,曾子的忠信更應是君子之本。
  • 論君子為仁之道
    是以君子反身修德,日勤不怠,以孝悌之道為根本。然就凡夫而言,因貪愛習氣的障蔽而不得受用。那麼該如何恢復此本具之「仁」呢?下文對此略作探討。《論語》云:孝悌乃為仁之本。是故吾人應著實踐行孝道,才能彰顯本具的明德良知,臻於心性的至善境界。若為人失仁,則不能踐行孝悌之道,人格就隨之瓦解,不具備做人的資格,也就不能稱之為「人」。因此做人就要知恩報德,對恩重如山的父母都不孝順,更遑論其他呢?
  • 一起學《論語》4.10裡仁篇——君子之於天下也
    【白話】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人和事,沒有親疏厚薄之分,惟有道義是從。」 【釋詞】天下:指天下之人與事。若曰「君子之於天下,何厚何薄何親何疏,惟義之所在與相比焉。」(厚薄)李炳南曰:君子對於天下人,無專主之親,無特定之疏,惟以道義是從。即不問親疏,但以道義是親,亦即以義為處世準繩。(親疏)《論語徵》曰:《無量壽經》《華嚴經》皆有「無所適莫」之文。《華嚴經慧苑音義》:「謂普於一切,無偏主親,無偏定疏。」
  • 真相:偽君子是怎樣煉成?孔子的君子之道如何被利用成禮法枷鎖?
    ,是從「政治」角度進行定義的,隨後泛指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最後演變成品德高尚、言行一致的道德領域;舊詞賦新能,是人類文明演變的必然結果,本是無可厚非;而在《論語》中更是如此,據統計「君子」一詞曾累計出現109次之多,可見孔子的學說主要便是以「仁」為核心重新構建「君子」的「道德觀念」
  • 孔子:君子的精神
    何謂君子?君子的精神又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從孔夫子的一生行止中,有所領悟。君子當好學。君子當執著大道。君子當進取。君子當好學。孔子一生執教,據說弟子三千,門徒七十二,可謂桃李滿天下。對學生的教育中,談到學習時,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在孔子老年時,因為常讀《周易》,導致「韋編三絕」。可見,他老人家是樂在其中。孔子的一生,求學不止,有時竟至廢寢忘食。
  • 《論語》中「君子」出現107次,什麼樣的人才能稱之為「君子」?
    在《論語》20篇中,「君子」一詞共出現107次,從開篇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到末篇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可謂是首尾呼應,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內在有機聯繫的、不斷深化的君子修養體系。那麼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如何才能修行稱為君子呢?
  • 每日論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是出自《論語》麼?
    看過這麼久了,大家肯定都知道孔子作為至聖先師,不但開創了教學的先例,而且提出了一系列的學習方法,而且還給出了學習的目標,更甚至給學習的目標起了一個名字——君子。那麼是不是所有與君子有關的名言都出自孔子或其弟子所言呢?也就是說是不是所有與君子有關的都出自《論語》呢?
  • 《論語》: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
    逍遙玄出品,《論語》解讀。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六篇「雍也篇」。唯一直面談到「中庸」的一篇。在上文學習了「《論語》:觚不觚,觚哉!觚哉!」,談到孔子說,如果齊國改變下政治,就可以達到魯國的水平;而魯國的政治改變一下,就可以達到大道。
  •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論語》的第一句,學而時習之本句真正的意思是:學了並在合適的時機去實習/練習它。 在孔子的那個時代,時是基本不具備「時常」的意思的,翻譯成「學習並時常溫習/複習」是可笑的。(八佾舞於庭這樣的事,季氏)都能忍心做出來,那麼他什麼事做不出來呢?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禮的作用,貴在能夠使人與人之間和諧、和順、調和。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季文子做事喜歡反覆考慮,孔子說考慮兩次就可以了。「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 《論語》「君子」之一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論語》中的「君子」。《論語》二十篇,第一篇《學而》。
  • 君子懷德,再讀論語,大公者無私
    君子懷德,行書、白文印《論語·裡仁》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孔子說:君子自律、自省,胸懷遠大,考慮的是公義與準則;小人念念不忘自家的一畝三分地,牢記自己獲得的小恩小惠,只考慮個人得失。
  • 《論語》君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古人講:半步《論語》安天下。那麼《論語》究竟是一部怎樣的宏偉巨著呢?其實《論語》就是一本小冊子,但這本小冊子卻蘊含著古代聖賢的心。尤其是孔子的「心」。我始終認為,孔子是一個有情懷的人。其次才是以為儒家所標立的聖人。很多喜歡學習古代經典的「人類」,可能一上手就是《易經》或是《春秋》。要不就是《禮記》或是《中庸》。
  • 君子的標準是什麼?孔子在《論語》中為你一一解答
    提到儒家的思想,其中最為關鍵的是修身,而修身的目標,就是成為君子,那麼君子的標準是什麼呢?今天從《論語》中為你解答。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皆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自《論語》簡單翻譯:孔子說,年輕人在家孝敬父母,出門敬重兄長,嚴謹守信,博愛親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還有多餘精力就要去讀書學習。
  • 雜談《論語》中說君子
    君子是古代文學作品中十分常見的一個詞語,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論語》是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據說在《論語》中「君子」共出現了108次,「小人」共出現24次,其中19次「君子」和「小人」同時出現。
  • 《論語》「君子」之六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今天我們來研討《論語》第六個「君子」。《論語·為政》第十三章: 子貢問君子。
  • 《論語學而》入世之道——學習之樂,朋友之樂,君子不慍之德
    《論語》為孔子儒家之入世法,故以《道德經》皆《論語》,無往而不利。道以德化,儒以禮約,佛曰見性,墨以睦鄰,法以去奇,兵以止暴,農盡地理,陰陽以和天人,堪輿以明地理,萬法歸宗,終歸道體;百家同源,都是自然。
  • 感悟《論語》——溫故而知新,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孔子所說是不是這個意思呢?做老師可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學記》中記載:「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一個君子讀書,三年一小成,七年一大成,然後可以化民移俗。足見,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 《論語心解 學而篇第一》:君子不重則不威
    1.8子曰:「君子不重(zhòng),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①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譯文】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以後,就不會再自以為是,頑固不化。要以忠和信兩種道德為主。